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

2024-08-15 00:00:00高姗姗
公关世界 2024年16期

摘要:工匠精神具有丰富的价值内涵和鲜明的育人功能,对高职思政教育开展具有重要的助力作用。本文阐释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内在逻辑和必要性,从教育内容、引导方式、实施路径角度梳理了目前高职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工匠精神要素,从课程教学、实训环节、校园文化等层面提出其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具体实践路径,旨在为高职思政教育改革提供借鉴思路。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思政教育;使命担当;职业观;责任意识

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和高职教育的持续改革,高职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工匠精神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理念之一,倡导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被广泛认为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价值观的有效途径[1]。然而,如何将工匠精神有机融入高职思政教育中,目前尚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和实践路径的探索。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工匠精神与高职思政教育的关系,深入研究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其在高职思政教育中的应用,为高职院校开展思政教育提供新的理论支撑和实践路径。

一、研究背景

工匠精神是指一丝不苟追求精工精致的精神,重点在于精益求精、专注执着。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来看,工匠精神是人类在造物过程中不断追求完美、创造精致的驱动力,亦是呈现“工匠素养”的必备条件。早在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计划,吹响了中国向“制造强国”前进的号角,明确了技能型人才在制造强国战略中的重要性;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2],明确了工匠精神对培育新型劳动人才的重要性;2019年2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重点指出“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揭示了高职教育与工匠精神的内在联系[3];“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造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为工匠精神融入职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指导方向[4];2024年1月,中华全国总工会印发《大国工匠人才培育工程实施办法(试行)》重点指出“大国工匠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人才支撑”[5],为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教育人才培育提供了政策保障。在当下,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政教育,既是弘扬新时代职业观的重要任务,亦是夯实技能型人才建设基础的出发点,将进一步引导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培育其养成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品质。

二、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内在逻辑

(一)工匠精神是推动高职思政教育变革的关键内生力量

工匠精神自古以来就是一种重要的精神支撑,是一种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态度和精神境界,其体现在劳动者对工作的专注、细致和精湛技艺上。从高职思政教育发展来看,工匠精神是推动高职思政教育变革的关键内生力量。首先,工匠精神强调对工作的专注和细致,可以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技能,提高他们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工匠精神注重追求完美和不断进步,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推动高职思政教育从灌输式向引导式、激发式转变;最后,工匠精神强调团队合作和责任担当,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担当。当下,我国经济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和实践,对高素质、高技能型劳动者的需求逐渐增大,因而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其承载着重要的民族内涵和时代内涵,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亦是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驱动力和引领力。

(二)工匠精神与高职思政教育高质量人才培育目标契合

工匠精神强调的是对待日常工作和学习的敬畏之心、追求完美的决心以及不断提升自我的毅力,其重点在于“敬业、专注、精益求精”,亦是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关键要点。从高职思政教育目标来看,工匠精神与高职思政教育高质量人才a3eb551c9ce2a130f0478526d4e0ab48培育内容具有较好的契合性。首先,工匠精神注重追求卓越的做事态度,与高职院校高质量人才培育目标中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基本要求相符;其次,运用工匠精神开展思政教育符合职业教育的培养特点,在后期通过开展各类工匠精神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养成专注、细致、责任心强的职业观念,使其在学习和工作中更加注重细节、追求卓越;最后,工匠精神能够为新时期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提供价值导向和精神动力,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能动性,有助于促成“技教相融、德技相融”的复合型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因此,工匠精神与高职思政教育二者之间相辅相成,具有内在逻辑的一致性和协同性。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政教育中,让工匠精神在思政课堂、课外思政实践活动中完美结合,可共同构建职业教育的协同育人新格局。

三、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政教育中拟解决的问题

(一)痛点问题:注重思政理论而忽视实践过程

笔者在2023年曾针对陕西某三所高职院校开展思政教育线下访谈调研,具体访谈对象为82人(主要面向大学一、二年级新生)。其中,71.65%的学生认为目前大学思政教育内容偏向理论知识传授,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68.75%的学生表示日常思政课程教学中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导,学校很少有开展思政实践活动,难以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74.65%的学生认为学校开展的思政教育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内容。除此外,笔者在访谈中发现,部分高职院校在日常的思政教育中缺乏深度培育过程,大多流于思政教育表面形式,在日常的思政课程、实训教学及校园文化建设中缺乏标杆性工作成果,在校园中亦缺乏营造出工匠精神的思政文化培育氛围。因此,需要通过引入工匠精神等方式来强化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全过程,提高学生对正确职业观、价值观的养成。

(二)难点问题:缺乏有效的深度思政引导方式

思政文化建设是高职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包含优秀的非遗文化、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目前,传统高职思政教育是一种单向灌输的教育模式,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和有效的深度引导方式,导致许多学生在日常思政教育中大多是“以听为主”,缺乏直接的参与和思维训练,难以养成主动思考和深入探讨问题的能力。同时,部分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内容较为抽象,在日常课堂教学和课下思政引导中缺乏与实践结合的经典案例分析和实例讲解,导致许多高职学生对思政理论知识的理解有所欠缺。工匠精神作为一种隐性教育,采取不同的引导方式将其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思政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及企业实训等各类环节之中,有利于增强高职思政教育的启发性和实用性,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逐步实现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三)重点问题:思政教育的实施路径不够丰富

现阶段,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开展思政教育过程中主要从宏观、中观层面实施,具体集中在构建育人环境、育人内容体系的建立,缺乏打造立体化、多维度的高职思政教育模式,特别是在日常的思政实践活动、学生德育评价、思政文化激励等方面缺乏有效地建设,导致思政教育的实施路径不够丰富。同时,部分高职院校开展的思政教育实施过程过度关注“标准化”,缺乏对不同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关注和照顾,学生在日常思政教育中缺乏个性化的指导和辅导,难以激发其潜能和发展空间。工匠精神作为一种价值追求与精神追求的不竭动力,将其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不同实施路径之中,将有助于延展思政教育的全方位立体育人格局。

四、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应用思路

高职学生是工匠精神的主要传承者和实践者,因而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合工匠精神培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敬业、创新、严谨、自律等优秀品质,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此,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中拟解决的问题现状,可从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实训环节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开展工匠精神融合之路,以工匠精神推动高职思政教育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引导学生献身制造强国事业。工匠精神在高职思政教育中的应用思路可从职业引导、培育目标、技能训练、道德培育、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设计,具体应用思路释义,见图1。

五、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课程环节融入:推动工匠精神课程育人全过程

思政课程是高职思政教育实施的主渠道,通过在课程设计、教学实施和评估反馈等关键环节中融入工匠精神,可全方位地推动高职思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需求、具备实践能力和责任担当的高素质人才。一方面,高校院校在思政课程打造中,要设定明确目标,优化课程内容设置。具体可结合学生实际学情,对工匠精神培养的核心培育目标进行精准设计,针对不同专业特点和职业需求,确定课程的思政教学目标和重点,在目标设计中强调专注、细致、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内涵;另一方面,在教学实施阶段要加强师生互动和案例分析,推动工匠精神课程育人全过程。从职业引导和道德培育方面出发,加大对时政内容、社会热点问题的教学内容引入,凸显思政课程与时俱进的特点。例如,在《形势与政策》教学中,融合“中国制造2025”计划,将制造强国战略与工匠精神进行有机融合,阐释工匠精神对中国制造的影响和积极作用,激发学生的使命感。通过能工巧匠的个案分析,让学生从实际案例中感悟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责任担当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和价值观。

(二)实训环节融入:强化工匠精神实践育人全过程

实训环节在高职日常教育中的占比较大,是加速高职学生职业技能培育和认知能力提升的关键环节。在实训环节中开展思政教育,不仅要凸显思政教育的引导性和实践性特点,还应强化工匠精神在实现环节中的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等特点。一方面,高职院校应结合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素,设置具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实训任务和技能训练项目。要求学生在日常实训操工作中展现出专注、细致、精湛技艺的工匠精神,打造符合工匠精神的实训环境,营造专注、严谨、追求完美的氛围,让学生在实训中感受到工匠精神的力量和魅力;另一方面,结合产教融合思路,在校企合作基础上构建师傅带徒教育模式,将工匠精神要素融入产教融合实训中,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实训指导和个性化的辅导,帮助其解决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企业教师通过身体力行成为学生的榜样,在实训项目中示范引领学生向着卓越和完美的目标努力,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成为具有实践能力和责任担当的优秀人才。

(三)校园文化融入:实现工匠精神文化育人全过程

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亦是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主要渠道。结合文化传承思路应用思路,将工匠精神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从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及制度文化进行全方位打造,推动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营造“大工匠”的校园文化氛围。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建立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和价值观体系,打造具有工匠精神氛围的校园文化环境,营造注重实践和专业技能培养的校园氛围,通过设立工匠精神展示区域,展示学生的技能实践成果和优秀作品,或打造“最美劳模”“最美乡村人物”“道德楷模事迹”等宣传栏,展现工匠精神的魅力,为学生创设真实贴切的工匠精神文化氛围,激励师生争做优秀工匠;另一方面,定期举办以工匠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活动,开展各类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凸显思政教育的能动性。例如,开展工匠技能比赛、工匠精神讲座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其责任担当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工匠精神,传承和弘扬劳动精神,激活校园文化育人氛围和路径。

结语

工匠精神的融入是推动高职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面对新时代高职青年大学生,以工匠精神文化为核心引领,融入学生日常学习和工作的全过程,打造以思政课堂教学为主体、日常实训为辅助以及校园文化育人的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格局,有助于实现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进而培养出具有理想信念坚定、劳动观正确、知行合一的青年大学生,为实现科技强国梦奠定坚实的后备基础。

参考文献:

[1]任怡平.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应然转变与发展指向——基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背景[J].成人教育,2020,40(10):59-64.

[2]王桂珍.“双高”背景下高职红色文化与工匠精神耦合育人研究[J].公关世界,2024,(06):116-118.

[3]郭亮.工匠精神培养与高职教育的有效融合[J].公关世界,2023,(15):99-101.

[4]唐鑛,卢衍江,刘华.世界各国工匠精神的比较研究及对我国工匠精神重塑的启示[J].山东工会论坛,2022,28(06):35-41.

[5]本刊编辑部.培育大国工匠激活技能人才引擎[J].工会博览,2024,(06):17-21.

(责任编辑:宋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