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教学理论在大学英语听力中的应用分析

2024-08-15 00:00:00许仪
公关世界 2024年16期

摘要:随着以计算机为主的多媒体设备的普及以及人们的交流与表达方式开始呈现出多种模式化,多模态理论随之而生。在英语学习中听力是英语综合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的体现。然而,在当前高校英语专业的听力课程中,教师仍然用以听觉模态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从而大部分同学听力效果提升不明显。而在多模态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教师或学习者可以运用课前互联网查资料来进行预习利用播放音频、视频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听力材料,课后通过对知识点的兴趣在网上做进一步的学习。近年来,根据英语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需要实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因此将多模态理论应用到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意义重大。

关键词:多模态教学理论;大学英语;听力教学

引言

随着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的发展,为英语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工具和教学方式。多模态教学理论的概念在提出后,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开始运用于语言教学课堂。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尤其需注重英语听说能力。针对高校部分学生英语视听说能力较低的情况,多模态教学理论的使用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充分利用多种模态资源的共同合作,培养学生的英语视听说能力,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并提高自主学习性,从而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综合能力。

一、多模态教学及多模态教学在听力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多模态教学主要是指教师,但是有时也可以指学习者,他们在多媒体设备下,运用多种模态(如互联网、视频、声音等)获得、处理和传输信息。也就是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来调动起学生的视觉触觉嗅觉动觉听觉多种感官来同时参与到语言信息的获得、处理和传输中来[1]。

目前,英语教学中可使用的英语视频主要有BBC、VOA在线英文讲座各种英语电视节目英文纪录片英语电影,提供动态的文化、语言和教育资源,创造多模式、多媒体和多环境的多模态英语听力教学方式[2]。

从目前大学的听力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学习听力的方式仍较为传统,即在听力教学中大量使用“教师放音频—学生答题—教师讲评答案”的教学方法。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只是根据教师播放的信息进行英语听力与笔记记录,在课堂中学习者并没有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的机会。教师作为课堂主导者,学生听力学习相对被动消极,始终跟随教师的教学步骤,并未积极主动思考问题,更没有激发自身想象力与创造力。在这种单一教学模式下,学生极易产生厌倦情绪和消极情绪,降低上课认真听力的积极性,从而严重影响英语听力学习的效果。

多模态理论在视频中表现为语言、声音和图像。在之前的研究中,有学者发现,相比于相同内容的纯音频单模态材料,视听结合的材料能够降低听的难度。比如,在缺乏相应语境的听力资料中,教师补充的视频能够对音频信息进行场景语境的补充。学者胡永近和张德禄在实证研究中发现音频、视频配英语字幕的多模态组合对学生听力内容理解的促进作用最大,音频、视频配汉语字幕作用次之,音频、视频无字幕作用第三,而单独音频的作用最小[3]。

二、多模态教学在听力教学中实践的案例

无论是寒假还是暑假的研修,作为高校教师,通过视频学习比平时阅读教育学相关的知识更生动形象。同样,作为高校教师的听力课堂的设计者,希望学生能通过音频、课件等多种媒体的辅助,提升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并提升对英语学习的热爱。

在研究生期间有一位专业课教师咨询大家喜欢这门专业课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教学,并且匀了一些时间自主备课并在课堂上为大家上课。在备课期间,反思到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存在差异,重难点也可能不一致,没有预习和充分预习的效果对教与学的效果影响极大。

大部分同学没有在测试前浏览听力题目和选项的习惯,这也是影响听力学习效果的原因之一,例如,学生没有任何准备而听到新的材料从而产生的焦虑;学生因没有预习而听中不理解材料中所包含的新词汇或专业性词汇;学生在练习中没有看清题目而导致选错答案等问题。所以听前活动的设计呈现尤为重要,不仅能让学生意识到听力前预习的重要性同时还可以加深对文章语篇的理解,从而提升学生的听力能力[4]。日常听力课的练习数量对学生而言远远不够,所以教师要求学生对课后的资料进行补充完善,如在《现代大学英语一》中第二单元动物与宠物的任务四中,有一篇课文阐述动物世界,其中描述的是世界上最长寿的生物和最简短存活的生物,在第一个问题中就出现了关于动物的两个新词汇:蜉蝣和北极蛤。有部分学生提前上网查了资料便知道单词的意义,而没有预习的学生则是一头雾水。甚至在第二题中,问题是关于蜉蝣如何度过他们的一生,有看日出、睡觉、寻找配偶并繁殖后代、吃饭等选项,而有知识储备和提前预习的学习者就能轻松选出答案,可以把精力与时间放在后面的听细节的选择题上。学生在课上听到些许生物的介绍如北极蛤、蜉蝣生物。不仅通过计算机辅助其自主学习,从而让他们更热爱听力以及听力内容,并通过听力标题预测内容。

在课中,让学生听完试着让她们给出答案,如果有不一致的会请其他同学复述并点评,之后,学生的课程参与度与积极性有所提高,另外,通过对文本,学生需要自主构建系统的英语听力体系。英语听力能力的获得是一个积极主动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支架式教学也曾指出当老师给学生搭建的脚手架起效果的时候,学生可以自己构建新的脚手架时,教师需要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5]。学生要在自己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所以需要积极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同时,在后期的教与学中,学生还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多种模态来学习、理解听力内容,培养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听力学习习惯以此使自己的听力水平再提升一个层次。

在听力教学中,第二个问题就是学生在听力课程无法集中全部注意力[6]。一方面,一些学生因为认为听力材料有难度,会直接在网上找答案或者直接抄同桌的答案另一方面,学生在听两遍只是音频的录音后开始看手机或者做与听力无关的事情,其中一部分学生已经写出来了大部分答案,抱着侥幸心理觉得老师应该不会提问他们,另一部分学生觉得单纯反复听音频练习非常无聊。根据学生的这种情况,结合研二在高中实习以及工作后听其他老师的课的经历,结合多模态相关理论,教师在课堂听录音后,让学生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讲出答案,哪怕部分学生没有能完全说出正确答案,鼓励他们认真听即可。同时,在听力练习答案对完后,实行讲解听力材料环节。首先,将听力文本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看文本并听一遍加深对于材料的印象与理解。接着,如果材料较为简单,提问学生,由学生翻译,如果材料有难度,一部分,由教师进行部分讲解,另一部分由学生借助计算机辅助查资料的方式来进行翻译。在听力文本翻译解读后,学生跟着音频听一句读一句,教师鼓励学生大声朗读,学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甚至在对话中模仿主人公的语音语调,同时,如果文章非常有意义且可以广泛应用于写作中,也可以让学生熟读背诵,以这种多模态下听说读写技能的各种运用与加强,学生对语篇理解的加深也为他们后面听力学习增强了信心。

同时,为了提高学生对听力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对听力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在听后为学生准备同话题的一些资料,如让学生预习时说到社会习俗,很多同学有话题可以表达,同时在遇到一些困难的话题,如《现代大学英语听力二》第一单元中社会习俗主题下谈到日本和英国的差异,在听力任务中,学生听到一个英国人和一个日本学生比较英国和日本的生活对话,文中比较了日本和英国的生活节奏差异、气候差异、交通差异以及因地形差异导致的建筑差异。在听中阶段,学生对英国和日本两国之间的差异非常好奇同时又不理解其中一些差异的形成。而教师在听后环节为学生准备了课件和文档,介绍了日本与英国的区域差异。在自然环境的差异里,学生通过了解两国的地理位置,文档数字里68%的日本山地占地比让学生准确了解到日本山地地形的独特性。在课件中,教师首先向学生展示了日本山区和英国牧场,很多学生在日常生活没有见过或者不曾了解过这些地形,而通过教师图片的展示而对不同的地形有了直观深刻的了解。同时,一些同学不理解为什么两国气候的差异如此之大,而通过看地图、洋流等图片以及教师的讲解,对听力材料有了更深地理解同时也激起了探索听力材料拓展外的知识。

在听力教学中,自上而下模式强调通过听主旨大意和运用语境线索及背景知识来建构意义相对于听力文本中的信息听力理解还涉及调动听者原有的背景知识[7]。例如,学生在学习任务三主题,在听力过程中,文中出现了特殊的传统方块舞服饰以及方块舞的队形还有一个专业名词。在听前活动中可以为学生铺设听力的场景。

因为缺乏语境课堂上的听力比真实生活中的听力更困难所以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背景信息,帮助学生激活图式知识。学生通过文字展示和教师口头表述了解到:方块舞活动时,舞者通常穿着传统方块舞服饰,以增加气氛。男士们着长袖拼花式西部衬衫、西部长裤、西部皮带、牛仔领巾、牛仔长靴,相当粗犷有劲。女士们穿西部乡村大圆裙,蕾丝衬裤与多叠层的蓬蓬衬裙,显得格外俏丽可爱。通过对服饰的具体描述,学生们更加了解舞蹈的类型及风格特征。

在讲到专有名词时,教师并不是只讲解了,而是增加了铺垫。因为指挥者由特殊的舞蹈进行方式而产生。所以方块舞以即兴口令与歌唱口令等两种不同方式进行。然而即兴口令就是不预先安排舞序、临时即兴变化的方式,舞者完全不能预知将跳什么舞步,只待指挥者的口令一出,立即踏出舞步。舞者除了必须熟悉舞步动作之外,还得全神贯注仔细聆听口令,并灵活立即反应出来。另外一种形式是歌唱口令是以旋律优美的西部乡村歌曲或时下流行音乐改编成每分钟126—134拍的节奏进行。指挥者一面唱歌,一面适时地将舞步口令穿插在该曲的歌词中,可让舞者边接受挑战,边欣赏歌曲,陶醉于优美迷人的旋律中。所以作为指挥者方块舞的即兴特色对于指挥者来说极具挑战性,一个熟练的指挥者发出口令的时机必须恰到好处,不因太慢,使舞者停下来,也不因太快而造成混乱。而所谓顶尖的指挥者几乎一上场就立刻能揣摹出舞者的程度,立即编出适当的舞步衔接,使舞者得到最大的乐趣与成就感,并自始至终掌握舞者的心理、情绪与会场气氛。

总而言之,方块舞活动的成败,完全系于这位关键灵魂人物。所以如果没有对于指挥者的铺垫,而单纯讲指挥者,学生一定会非常困惑,特别是在听中活动,学生会想意思,打电话的人、呼叫者、访问者还是其他的意思。而这个关键词决定了学生在听力材料理解是否准确。所以学生在理解了指挥者、方块舞队形以及方块舞的传统服饰,对答案的解析就更加明朗,做题时也更易懂材料的含义,大大提高了听力做题的效率和效果。

在听力教学中,自上而下模式强调通过听主旨大意和运用语境线索及背景知识来建构意义。相对于听力文本中的信息,听力理解还涉及调动听者原有的背景知识。在了解说话者、场景、话题和交谈目的这些语境线索后,听者能更好理解听力内容[8]。

同样,听者长时记忆中与话题相关的先验知识和图式知识也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听力内容。所以,教师需要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理解文本。在学生学习了关于美国结婚习俗的内容,他们了解到“新是指新娘的白色婚礼服装是新做的,意味着新的生活开始;旧是指新娘身上来自母亲、祖母的衣物或首饰,代表着传承和延续;借是指借已婚妇女(且有孩子)的贴身内衣。在古老的欧洲传说里,这样做是为了避开邪恶之眼,据说它会使新娘不孕,带来厄运,因此穿上借来的贴身衣物可以打破诅咒;蓝代表圣母的颜色,代表纯洁、爱与忠贞。象征新娘会对婚姻忠贞”。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知识、增强了学生的文化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能力,更激发了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和英语听力学习的兴趣与探索。

结语

本文探讨了多模态理论对大学生的听力学习及听力水平的影响,为以多模态理论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提供可行性方案。听力是英语综合技能的重要体现,鉴于听力教学与学习的综合性和复杂性,教师使用多模态来完成英语听力教学比单一模态教学更具可行性,更能提高学习效果,培养有效的听力策略,培养良好的学习的习惯,获取更多的背景知识,视频、图片、音频相结合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听力能力的提高,更能激发学生对听力学习的兴趣以及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无论是听力教学中的听前导入环节,还是整体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安排;无论是听力教学中的词汇学习,还是文化背景的介绍;无论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还是教师的监督和引导;无论是学习习惯的形成,还是学习兴趣的培养,都离不开多模态理论的指导,都需要将多模态教学贯穿到英语听力教学的始终,从而构建合理的英语听力教学模式,以达到提高听力能力,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最终带动英语各项技能的提升。

本文系安徽三联学院《以学习为导向的评价在本科英语听力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3zlgc087)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田苗,王萌,周子航.多模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大学生英语听力培养效果的实证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7(11):152-156.

[2]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2009,6(01):24-30.

[3]杨虹.多模态话语视域下高校英语专业听力教学探究[J].校园英语,2018,(48):59.

[4]胡璐.英语专业听力教学多模态功能实验分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37(02):170-173.

[5]刘珍粹.多模态话语分析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新课程(下),2018,(03):89.

[6]吴浪.多模态教学模式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海外英语,2018,(02):65-66+70.

[7]韩奥博.ESP多模态话语分析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长江丛刊, 2018,(6):62-63.

[8]王晓娜,张云龙.高校英语专业多模态英语听力教学模式的构建[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5,36(10):82-84.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