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学三化”长学制下职业教育美术教学创新路径研究

2024-08-15 00:00:00王君
公关世界 2024年16期

摘要:为推动职业教育的长久发展进行“三学三化”长学制探索,推出职业教育美术教学的创新路径,有助于进一步培养高素质艺术技能型专才。文章基于“建筑学”指导法、“生物学”指导法、“工程学”指导法,引导学生养成系统的学习方法,并通过并行化、可视化、产品化加深产教融合,以智能制造电子信息专业的精英培养作为研究的对象,提出创新教学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三学三化”;长学制;职业教育;美术教学

引言

2019年5月,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扩大对初中毕业生实行中高职贯通培养的招生规模,探索长学制培养高端技术技能能人”,作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创新高素质技术技能精英培养模式的一种特殊教育制度安排。本课题研究的长学制是指“初中起点、连续培养、中高融通”的“高职五年一贯制贯通培养”和“中高职‘3+3’衔接培养”。在该模式之下,文章探索“三学三化”教学方式,提升教学实效。

一、三学三化长学制教学内涵

(一)三学: 培养职业教育长学制技术技能型精英的具体教学策略

1.“建筑学”指导法

“要造高楼,需深挖地基”。重点将项目按照工作过程来序化知识,强调知识的“储备性”,解决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为学生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夯实基础。研究知识总量提高与实践应用度之间的关系,度是关键。

2.“生物学”指导法

“小树长成大树”。先用小项目,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在小项目中逐步增加新的知识与技能,最后“膨胀”成大项目,即长成“大树”,突出项目主干性与生长性,主干是核心。项目的选择是关键,通过提取产教融合项目核心能力,淡化工作岗位中短期就可形成的能力,减少频繁切换项目,保持教学的连续性,是提高教学效能的策略性问题[1]。

3.“工程学”指导法

“项目的各个工序是可以通过积木式拼接而成”。各个模块经过专项训练,通过拼接方式构成大项目,衔接是核心。从教学视角研究,项目教学是顺序串行方式;从设计施工角度研究,企业项目是主体与配套设施同步推进,是片段式、接口预留、拼接式、并行方式。工程学指导法是指在具体教学实施中将上述两种方式进行融合,培养创新型栋梁,积累工程经验[2]。

(二)三化:培养职业教育长学制技术技能型精英的具体教学方法

1.并行化

对职业技能的特征及内存逻辑分析,将技能先于专业知识教学提前训练,让“做中学,学中做”中的做的能力提前训练,以“并行—循环”训练模式,将多项技能短阶段、长周期、大循环训练,逐层提高[3]。

2.可视化

核心技术采用可视化教学,通过教具、虚拟仿真等技术,将抽象理论可视化、功能化,让学生更专注于核心技术的验证与探究,提升教学效能。

3.产品化

采用“作业—作品—产品化”培养创新能力。产教融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建设。

二、三学三化长学制下职业美术教育的具体策略

本课题以智能制造、电子信息专业的能人培养为研究对象。构建系统性教学方案,形成研究的综合思路。

(一)三学

1.“建筑学”指导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教学目标上,系统性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明确美术素养的培养目标,并将其与智能制造电子信息专业的需求相结合。通过设定具体的绘画基础、设计能力、美术表现等方面的指标,指导学生全面提高美术素养。在课程设计方面,应用系统性教学方法进行整体规划和组织,将美术素养相关的课程内容融入智能制造电子信息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使学生能够在专业学习中进行综合运用和拓展。设计项目、任务和实践环节,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教师可以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源等多种渠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和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和实践活动。透过课外活动与艺术展览的体验,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深化对艺术哲理的理解。根据专业课程的学习表现,结合实际业界场景制定评估标准,采取多元评价方式,如作品展览、实践考察及口头讨论等,全面掌握学生的美术素养现况与进展状况[4]。

2.“生物学”指导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借鉴生物学指导法,采用逐步成长的教学策略,以课程目标为导向设计一系列小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根据长学制改革的方向,应优先考虑区域的主导产业、新兴产业、特色产业,特别是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和生物等领域进行高素质技术技能能人的培养,在智能制造和电子信息专业中,生物学指导法也需要关注生物医学和电子信息的基本理论、方法以及生物医学产业与信息产业的融合发展。在智能制造和电子信息专业中,生物学指导法也应考虑到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要求,通过长学制升级来提升教育质量和精英培养效果[5]。

借助生活实例、阐述生物科学史以及实施实验等方法,使学生领悟生物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在项目式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教师可设计一系列以学生为主导的小型项目。在进行项目学习之前,学生应明确项目目标,并掌握项目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需采用渐进式的教学策略,逐步引导学员达成学习目标。这意味着学生在完成每个阶段性目标后,都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深入探索更高层次的知识或技能。此类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信心,同时保持学习的积极性[6]。

随着学习的深入,不断增加项目的复杂度和挑战性,直至形成综合性的大项目。在此过程中,要突出项目的主干性和生长性,让学生牢牢把握课程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要点。项目的选择要紧密结合产教融合的实际需求,淡化短期内就能掌握的工作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工程学”指导法

根据工程学指导法,智能制造电子信息专业的教学应采用模块化设计。将课程内容划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模块,研究如何通过人机交互生产模式,实现操作人员、机器人和辅助设备的模块化、集成化、一体化聚合,每个模块都围绕一个具体的工程应用或技术问题进行专项训练。通过模块之间的衔接和组合,最终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技能结构。从教学视角来看,采用顺序串行的方式逐步推进各个模块的教学;而从工程实践的角度来看,则应注重各个模块之间的并行性和协同性,鼓励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积极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的开发和实施,推进智能专业教学与信息化融合,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实现专业教学与课外实践的有机融合。加强实践性课程设置。通过设置一系列与智能专业相关的实验课程、实践课程和项目课程,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亲身参与到实际项目的开发与实施中,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与企业、科研院所等机构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共同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实际工程项目中感受专业知识的应用,推进教学改革。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如项目驱动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选拔,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素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培养具备全面素质的精英。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与国际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智能专业教育的国际竞争力。这种融合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未来从事智能制造电子信息领域的工作奠定坚实基础[7]。

(二)三化

1.实施并行化技能训练模式

在智能制造电子信息专业的教学中,应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采用并行化技能训练模式。对职业技能的特征及内存逻辑进行深入分析,明确所需掌握的核心技能点。将这些技能点按照“并行—循环”的原则进行短阶段、长周期、大循环的训练设计。随后,将继续探讨在智能制造电子信息专业教学中,如何实施这种并行化技能训练模式。在实践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云计算、大数据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在线教育资源,包括课程视频、实验教程、案例分析等。设立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生产环境,以便学生能在实际操作中应用所学知识。实践基地可以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企业需求,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并行化技能训练模式还应注重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在训练过程中,学生分组进行实践项目,每个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共同完成任务。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学会在实际工作中与他人协作,提高沟通与组织能力。为了确保训练效果,教师应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对学生的技能掌握程度进行实时监测。在实践教学中,设立一些创新性项目,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提前接触并训练专业技能,让“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念贯穿整个学习过程,逐层提高技能水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8]。

2.采用可视化教学提升理论理解能力

智能制造电子信息专业涉及大量抽象的理论知识,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应采用可视化教学手段。通过AR教具、虚拟仿真等现代化技术,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直观、可视化的形式,降低学习难度。智能制造数字孪生教学实训平台的应用,使学生可以通过平台展示的模型、动作、数据等信息,获得现实世界中的生产车间、生产线的实时运行状态,这种方式直观展示了智能制造的实际应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联系。虚拟仿真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显著提高本科教学的实施效果,还能在实验教学、科学研究以及教育信息化等方面发挥作用。特别是在智能制造专业实践教学中,虚拟仿真技术能够优化教学环境,充实教学平台,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VR)技术的引入,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实时观察和体验到复杂的虚拟模型,这种沉浸式的学习方式,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可视化工具和方法,如使用动态图表展示电路原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设备操作模拟[9]。

3.推进产品化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智能制造电子信息专业应采用“作业—作品—产品化”的培养模式。作业作为学习的基础,是学生巩固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通过多样化、开放性的作业,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作品的制作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关键步骤。通过将作业转化为作品,学生不仅能够展示在学习过程中的成果,还能通过作品的实践应用,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实际操作技能[10]。产品化则是将作品推向市场的过程,实现学习成果与行业、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这一过程不仅检验了学生的创新成果,也促进了创新成果向实际产品的转化,校企双方共同担负学生文化素养、专业技能培养的职责,充分对接智能制造领域的需求,提高专才培养质量。在该模式下,学生的作业不再仅仅是完成课程要求的任务,而是需要将其转化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作品或产品。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学生可以参与到企业的实际项目中,了解市场需求和技术趋势,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空间[11]。

结语

在深入探索职业教育的长久发展与创新路径中,“三学三化”长学制为职业教育美术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建筑学指导法、生物学指导法、工程学指导法的综合运用,引导学生形成了系统的学习方法,以智能制造电子信息专业为例,这一创新教学路径的实施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更深化了产教融合,实现了教育与行业的紧密对接,推动了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

本文系第五期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三学三化”长学制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ZCZ82)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丽新,李玉龙.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6,(06):94-96.

[2]徐国庆.能力本位课程模式的当代意义与发展[J].职教论坛,2022,38(01):57-64.

[3]曹斌.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探讨——以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为例[J].职业,2014,(05):62.

[4]肖艳婷.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14.

[5]徐国庆,石伟平.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论研究[J].教育研究,2012,33(05):69-73+78.

[6]周奕珺.中高职贯通模式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战略定位[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5,14(05):11-15+20.

[7]雷正光.基于顶层设计的现代职教体系研究与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02):80-84.

[8]兰小云.现代职教体系内部有机衔接的现实思考——以上海中高职贯通为例[J].职教通讯,2015,(07):30-33.

[9]张秀霞.中高职贯通课程衔接的现状、策略与保障[J].教育与职业,2016,(24):95-98.

[10]彭娟,刘一兵.国外中高职课程衔接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J].机械职业教育,2014,(04):15-16.

[11]臧志军,石伟平.中美两国中高职衔接机制比较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3,33(01):67-72.

(责任编辑:宋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