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杨昌济是近代著名的教育学家,在教育领域拥有杰出成就,其是早期传播西方伦理学的成员,对中国伦理学的建设付出的努力有目共睹。作为中国近代伦理学发展的中坚力量,杨昌济的教育思想蕴含着浓郁的伦理韵味,有效地推进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更为深入地理解与有效传递杨昌济教育伦理思想,本文主要由教育目的、内容、方法3个角度着手分析。
关键词:伦理;教育;教育伦理
引言
杨昌济生于湖南长沙,为了实现教育救国的理想,其不仅认真研学了教育与伦理相关的理论知识,还用所学知识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因此,其思想不仅在当时社会起到思想启蒙与解放的作用,更是培育了以一代伟人毛泽东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政治领袖。杨昌济教育思想与教育活动具有浓厚的伦理价值倾向。
一、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杨昌济将教育者定义为“故教育者,乃心性已熟者对于心性未熟者,有目的有方案之意识的感化也”。即认为教育的开展是教育者有目的地引导受教育者提升思想高度的一项活动。杨昌济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寄希望于教育救国,而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是培养人。
培养什么样的人,即教育的目的。杨昌济认为可以从两个层面去理解教育目的。即个人层面和社会层面。杨昌济说,“教育不可不以与生存于社会之能力于个人,为第一之目的”。换言之,经过教育,受教育者不仅能够有在社会生存的能力,而且还应关心国家的前途和社会的进步,养成一种“公共心”。
(一)个人层面
杨昌济所指的生存能力即以德育为中心,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力。杨昌济最重视学生德育的培养。他把德育目标分为两个方面:(1)学校德育目标,也就是说全体在校学生应该达到的要求;(2)自我修养目标,这主要侧重学生对自己的约束。两方面相互配合而形成统一的德育目标。这充分体现了杨昌济教育伦理思想的进步性和整体性。虽特别重视德育的培养,杨昌济对智育与体育也十分看重。至于体育,他说“国家之兵力,国民之生产力,无不关系体育”。综上所述,杨昌济认为教育应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
(二)社会层面
杨昌济是最早一批发起教育救国论的学者,其强调应将个人理想和民族振兴高度关联,促进受教育者公共心理的有效培养。因而,他一直都是围绕着教育救国思想来开展育人活动。同时,他认为人才培养是民族振兴的重要路径,必须积极落实人才培养工作。在相比于西方国家有着较大发展差距的背景下,他多次强调教育是国家进步的主动力,并积极践行该想法。
动荡的社会环境,激发杨昌济的“欲栽大木拄长天”思想形成。基于新旧交替的社会现状,杨昌济主张培养多种类型的人才以实现教育救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竞争性人才。国家想要拥有很高的国际地位,就要十分注重对人才的培养;(2)管理型人才。基于对现实社会的考虑,杨昌济认为如果要治理国家得当,社会管理型人才必须着重培养。在杨昌济看来所谓的管理型人才,即指能够促进人才发展的人,从而对我国的人才培养起到促进作用。在当时,国家政权被西方资本主义等实际操控,青少年很难有条件继续升学,这造成民族流失许多有志之士;(3)科技型人才。“欲跻中国于富强之列,非奖励科学不为功也”。当时,我国的科技发展远落后于西方先进的发达国家,正是如此,杨昌济提出改革教育体制,注重培养科技人才;(4)实业型人才。自幼受“经世致用”观念的熏陶,杨昌济也十分认同。加上亲眼所见我国自鸦片战争后所遭受的屈辱,他提出要大力发展实业;(5)教育型人才。在当时,杨昌济认为教育人才是时代急需。经济落后的背后,实际上是教育的落后。而教育的落后,意味着人才培养过程中,教育者培养的力度不够。因此,杨昌济提倡大力发展师范教育。
总体而言,杨昌济认为教育应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且具有爱国之心的人。他以进步、爱国的道德思想引导学生,言传身教,为近现代的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有识之士。
二、德育为主的教育内容
杨昌济最初是在私塾任教,而后到日本留学,归国后仍然投入到教育事业中。贯通中西伦理思想的杨昌济,提出的教育伦理思想在当时也是较为先进的,其在教育工作开展过程始终强调爱国和进步的结合,积极传授正确的思想理念给学生,引导学生成为爱国之人,为国家振兴贡献绵薄之力。总体而言,杨昌济的德育内容可总结为以下3点:
(一)培育以“公共心”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情怀
杨昌济回国之际,正是清政府被推翻,民国建立初期。但这并没有让中国复兴,国家仍处在内忧外患的局面,国民道德思想急切需要提高。作为一名有进步思想的爱国主义教育者,杨昌济在教学活动中一直强调爱国主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是他所说的培养学生“公共心”意识。他认为“团结之社会,其范围最广者为国家。故吾人不可不以国家为中心,置重于国家之利害”。人无法独立于社会之外独立生活。但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作为个人必须把国家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因此,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是十分必要的。他希望能让国人尽早建立起复兴中华,人人有责的思想意识。
杨昌济认为每个人都和国家的前途息息相关,因而始终都在提倡教育救国思想,强调只有人人投身于教育事业,国家振兴才有希望。作为教育救国论的倡导者之一,杨昌济的德育内容是以教育救国思想为理论指导。他的教育救国言论在当时社会也引起很大轰动。康有为和梁启超都曾表示过,人才缺乏是国家没落的关键,国民素质提升是民族独立的重要手段。国家面临危亡,忧国忧民的因在政治上看不到希望,决定从教育出发,试图通过教育来改变民族和国家的前途命运[1]。
(二)培育“经世致用”的报国志向
杨昌济是地道的湖南人,从小就接触湖湘文化,七岁便入馆学习,阅读大量的著作,曾国藩是其榜样。他细致阅读曾国藩的作品,深刻感受曾国藩思想,还将其记录于作品《达化斋日记》中。因此,杨昌济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也积极引入曾国藩思想内容。在经历过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杨昌济更加注重用经世致用的理念来指导自身的教学活动。注重教育实践,培养学生成为有切实本领的人是杨昌济教育内容的重点,也是时代的要求。这也源于他认为实业是立国之本。
此外,杨昌济在人才挖掘与培养方面都极为擅长,认为学生应当扎实做学问,并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的知识。同时,其对留学生自主创业行为表示高度认可,并鼓励学生积极模仿,通过更多的舞台展现自身的才能。他认为学生需要学会并应用湖湘文化,在日常行为中践行湖湘文化理念。此外,他认为优秀的受教育者,要有扎实的知识功底,自主思考,积极践行,不可只是纸上谈兵。
(三)培育积极向上人生观
杨昌济常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以朱熹事例来鼓励学生,强调注重实现自我价值,并努力为社会进步做贡献。他教育学生需要有紧迫感,认为需要今日完成的事情,绝不可留到明日,以便会耽误事情解决的最佳时机。特别是新时代下的人们,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生活,更应当有紧迫感,否则极易被替代。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者,杨昌济除了鼓励与引导学生外,也积极用实践来展现自身的正确价值理念。
此外,杨昌济认为实现个人梦想,是所有人来到世上的最终目的,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是实现梦想不可缺少的基础。杨昌济这一生教导过无数人,成为受教育者们的指路明灯,引领很多人走出黑暗,明确前进的方向与目的地。毛泽东是杨昌济的学生,曾在记者访问时提及自己印象最深的教员是杨昌济,夸奖杨昌济是品行端正、道德修养极高的教员,给自身的成长有着显著的影响。
三、启发式为主的德育方法
杨昌济是真正地热爱教育事业,可谓是穷极一生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其对人才培养所做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纵使在去世前的一个月,杨昌济还在教育事业中投入大量的时间,旨在探索出更为有效的伦理学教学方法。
教育方法是围绕着教育目标而采取的策略,杨昌济认为教授、训练、养护3种方法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方法。教授的内容主要包含知识、思想、技能;训练重在由教育者对被教育者进行正向引导,使其形成善良的品性,端正个人的行为;养护旨在知识水平提升的基础上,保持身心的健康水平[2]。
(一)教授:激发学习兴趣的“教授”方法
教授,即以传授知识、培养受教育者的社会生存能力为目标。换言之,教授与智育的培养和发展息息相关。杨昌济认为,教授的主要目的是教育者传授受教育者必要的知识与能力。基于此,他还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锻炼学生的智力水平也十分重要。根据引起学习兴趣的原因,他将学习兴趣主要分为直接的兴趣和间接的兴趣两种。其中,直接的兴趣就是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本身的好奇;间接的兴趣就是通过感知学习该知识所带来的利益,但对知识本身而不感兴趣。此外,杨昌济将希望受教育者提高的智力概括为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等三大方面。
(二)训练:磨炼道德意志的“训练”方法
训练,即以教育者直接感化受教育者、培养其善良品性为目的。换言之,训练是对受教育者德育培养和发展的主要方式。此外,杨昌济认为训练方法的意义为“训练上于意志活动之方向中,最宜注意者,莫如养成社会的精神(公共心)”。训练即通过反复操练以养成坚韧意志的活动。杨昌济认为,勤劳、忍耐、勇敢、节制等道德心,都是通过日常反复训练而习得。此外,杨昌济还认为,教授与训练的侧重点不同,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他认为,教授的同时也在进行训练,而训练的同时也在教授[3]。
(三)养护:涵养身心健康的“养护”方法
养护是以保护和锻炼身体为目的。它与体育的发展,联系紧密。杨昌济说:“此所谓养护则体育之事也。”养护也是杨昌济十分重视的教育方法。他把养护分为积极的养护和消极的养护两大类。积极地养护可以通过开设游戏、手工、体操等教学科目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消极的养护是通过预防疾病、注重卫生从而达到身体素质强壮的目的。积极的养护与消极的养护两者相辅相成。杨昌济通过比较中西方学校体育教育的差异,针对我国教育卫生现状,提出了相应有效的解决方案。
总体而言,从个人的身心发展来看,教授与训练着重提升受教育者的精神层面,而养护则注重受教育者的身体机能的提高。三者的协调发展,有助于其教育目的的实现。
四、杨昌济教育伦理思想的启示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杨昌济的教育伦理思想是中国近代教育伦理思想的开端。它不仅开创了我国近代教育伦理思想史的先河,更为构建现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伦理理论体系提供了方向指导。
(一)教育方法应注重与实践相结合
杨昌济的实践精神对毛泽东等人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他在中国近代过渡到现代的转折时期,培养出了一大批实干家[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杨昌济十分重视实践的作用。他认为人与动物之间最大的差别就是人有自己的思想,而这些思想必须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他将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让教育得到更好地发展,还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用理论指导实践。因此,教学活动中,教育者不仅要注重对受教育者德行的培养,更要注重对其实践精神的培养。将所学知识作用于实践之中,否则一切仅仅空有其表。
(二)学校教育应更注重学生德育培养
杨昌济高举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将德育放在全面发展的首要位置。他十分看重德育思想对受教育者的影响和改造,他认为德育就是感化,德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善良品质。学生自由品质被锻炼了,才能真正地承担责任与义务。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教育在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现如今,教育改革正在进行。教育理念的方向会直接影响整个教育活动的影响。因此,教育改革应坚持立德树人大方向,学校教育应注重对学生德育的培养,为培养时代新人作出贡献。
(三)教师应注重言传身教
杨昌济精通中西教育伦理思想,他总结了许多教育家的教学经验,发现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个人的影响是最直接的。教师专业水平和自身素质的高低也会影响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杨昌济认为教师不仅需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还应有良好的师德形象。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行为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而言是最好的德育。“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杨昌济之所以能培养出一大批杰出之士,是因为他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现如今,教师除了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之外,要加强对师德师风的培训,更应该要付诸行动,身教与言教相结合,用自己的行动来引导学生做一名道德高尚的人。
结语
杨昌济是著名的教育家和伦理学家,其有着扎实的知识基础,先进思想理念,为近代社会的发展做出极大贡献。他的教育伦理思想为当时社会的思想解放起到有效启蒙,并推动社会思想的进步。同时,他深知要跳出水深火热的状态,人才的培养是不可缺少的一环,而这也是当时我国最为薄弱的一环。正是在该理念的驱使之下,他不断鼓励与引导青年学子,通过言传身教的形式来感染青年学子,培育了一大批爱国主义青年,为国民和民族的进步提供良好助力。
参考文献:
[1]欧阳询.论杨昌济教育伦理思想的三个面相[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6(01):171-175.
[2]陈焱.论杨昌济的教育哲学思想及其对毛泽东的影响[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21,21(03):45-51.
[3]黄依柱.杨昌济体育教育思想概貌特征[J].长沙大学学报,2020,34(02):147-150.
[4]胡为雄.杨昌济的教育思想再审视[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8,18(06):1-10.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