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三四三”双创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4-08-15 00:00:00黄亚兰
公关世界 2024年16期

摘要:在国家大力推动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同时,本科毕业生创业的人数却始终处于较低水平,且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这一矛盾状况说明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地方本科院校双创教育存在的专创融合度不够、系统性不强、对双创精神、创业动机的培养力度不足等问题应引起足够的关注。本文以WICS理论模型为理论指导,提出在推进“三融合”基础上构建“三层双创课程体系、四类双创实践路径、三级创客培育体系”双创教育模式,并对该模式的目标、策略、保障措施等进行优化设计。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双创教育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创客培养路径

引言

创新创业教育对于推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均有积极意义。2015年3—11月,国家连续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等共计9份文件。2021年,国家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对于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和财税扶持和金融政策支持等方面均提出了明确的意见[1]。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在国家大力推动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同时,本科毕业生创业的人数却始终处于较低水平,且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麦可思公司撰写的《2021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对地方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半年后的去向分布加以统计,数据显示自主创业人数占比从2016—2020年,分别为2.3(2016)、2.1(2017)、1.9(2018)、1.7(2019)、1.4(2020)。与双一流大学本科毕业生占比从2016年的1.1%下降到2020年的0.8%相比,地方本科院校还多下降0.6%[2]。数据说明,地方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亟待提升。哈佛商学院于1947年首创“新创业管理课程”,标志着全球创新创业教育的开端。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于1998年首次开设创新创业管理MBA课程,可作为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轫的标志。2006年南开大学商学院与百森商学院一起举办了国际研讨会,对发达国家创新创业教育宝贵经验进行充分交流。此后,通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我国的创新创业课程有了量的突破。2022年5月17日,教育部高教司吴岩司长在发布会中指出,我国已开出3万余门创新创业课程,且上线1.1万余门在线课程[3]。尽管如此,就创新创业教育的总体情况,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的双创教育成效来看,尚存在很大的完善空间。斯滕伯格所提出的WICS模型,是将智慧与智力和创造力三者加以整合的模型。基于该模型对于国内外双创教育的建设与发展、地方本科院校的校情学情特殊性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进而提出的“三四三”双创教育模式对于地方本科院校的双创教育有较强的适切性。

一、WICS视域下地方本科院校双创教育的现存问题症候分析

(一)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程度不够

教育部要求面向全体在校大学生开设创业基础、创业指导等系列必修和选修课程,促进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的有机融合[4]。然而,在具体执行中,部分地方本科院校仅开设1—2门普适性创业教育课程,或是让学生通过慕课自主学习等。创业基础教育尚且无法保障,就更不论专创融合。在专业课程和创业课程相互渗透、专业实践和创业实践相互促进、专业教师和创业导师形成合力等方面均未能达到应有水平。

(二)双创教育实施的整体系统性不强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深入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突破口、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新范式,其在组织实施时,必定需要科学的总体设计,使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社会实践与双创活动、创客人才培养等各方面统筹考虑,系统实施。然不少地方本科院校的双创教育并非如此,呈现出系统性不强的表征。(1)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一刀切”的现象。仅开设双创普适型教育的必修课,但缺少个性化教育的选修课,无法形成课程的体系性和层级性;(2)创新创业实践、课外活动、双创大赛、双创讲座论坛等各自为政;(3)创客人才的个性化培养路径不清晰、不明确。

(三)对双创精神、创业动机的培养力度不足

不少地方本科院校现有的双创教育中,缺少对学生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创业动机等要素的引导和培育。大学生创业率低、创业的存活率低等社会问题,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担当、吃苦耐劳精神、领导沟通技巧、抗压决策能力、缺乏财务、法律等必备素养所导致的。地方院校在实施创业教育时必须重视这一问题。

二、“三四三”双创教育模式的核心要素与理论阐释

(一)核心要素

“三层双创课程体系”是指为推进双创课程与专业课程的高度融合而构建的双创普适课、双创提高课、双创精英课等三层次的双创课程体系。“四类双创实践路径”是指为推进双创实践与专业实践的高度融合而构建的创新实践、社会实践、劳动实践、创业实践等四类的实践路径。“三级创客培育体系”是指为推进双创能力与专业能力的高度融合而构建的“创客种苗、青桐创客、常青创客”等三级创客递进遴选培育体系。

(二)理论阐释

“三四三”双创教育模式是依据WICS 理论模型构建的双创教育模式。该模型在斯滕伯格前期的成功智力、创造力投资和智慧平衡3个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综合而产生。他认为人的个体智力包括分析性、创造性和实践性等三元智力[5]。创造力则是以上三元智力的综合与平衡。创造力在整合智力、知识、思维风格、人格、动机和环境等6种资源的基础上培养和发挥出来。智慧是指能够运用成功智力与创造力而达到个体内部、人际和个体外部的利益平衡;达到适应环境与改造环境或者选择新环境之间的平衡;达到短期和长期利益的平衡[6]。

“三四三”双创教育模式聚焦于学生的知识、分析、创造、实践等四大能力的培养,注重创造力培养“六种资源”的整合。普适、提高、精英等三层次的课程体系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与分析能力,整合智力与知识等资源;创新、社会、劳动、创业等4类实践路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和实践能力,整合人格、动机与环境等资源;种苗、青桐、常青等三级创客遴选培育体系设计,有利于综合培养学生的四大能力,整合六大资源。

三、“三四三”双创教育模式的方案设计

(一)主要目标

该模式基于WICS 理论模型,从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3个方面的培育进行全面思考,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整体化设计,致力于推进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专业能力与双创能力的深度融合,使创新创业的教育目标,与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具有自立自强的个人品格,具备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及创新创业能力的“双自双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一致[7]。

(二)实施策略

1.以“进、建、立”三步推进三层双创课程体系

(1)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纳入融进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突出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培养兼具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同时,强调人才双创意识与能力的培育。具体为:面向大一和大二学生开设双创普适教育课程,1.5学年完成,学生需修满2—4个学分,课程以“必修+选修”的形式开设。组建创业提高班,面向创客种苗招生,开设双创提高教育课程。大二下学期和大三上学期共计1年完成,约修读3—4个学分,课程以“必修+选修”的形式开设,以选修为主。组建创业精英班,面向青桐创客招生,开设双创精英教育课程,大三下学期和大四一学年共计1.5年完成,授课以“创业门诊+研讨”、一对一指导等多种形式开展以开展创业实践为主。

(2)成立专门机构并建立制度,制定创新创业教育规划,推进双创课程体系建设。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加大校内专职教师双创意识和双创实践能力培训力度,增加专职创业培训师数量;实施百名教师深入企业挂职、百名企业高管上讲台的“双百工程”,加强教师的“双师型”素质和能力;实施“科技引领工程”提高教师科技成果转化率;聘请知名企业家、工匠教授、专家学者、优秀创业校友等作为兼职教师。加强创新创业课程改革,通过改革教学方法与评价考核方式,将以教师为主体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改革课程的考核方式,从考核知识向考核能力转变,从期末考核向转变。

(3)设立创新创业专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进一步推进专创融合。对课程教学体系进行全面改革,要求教学内容必须符合双创要求,面向学术前沿,面向生产实践、面向学用结合。通过立项,推进各院系专业教师挖掘专业课程中的双创元素;修订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将双创教育列入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要根据双创教育的要求进行修改,加大实用性和实操性,在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解决创新创业的实际问题。

2.以“创造力”培养串联四类双创实践路径

(1)聚焦于“知识与智力”的培养,建设创新实践平台。学校投入资金搭建各专业学生的创新与科研实践平台。完善实践教学平台的软件资源,提供各专业学生进行课程实训、学科竞赛、毕业设计等活动时需要的教学科研软件;建设面向全校师生开放共享的专业实验平台、虚拟仿真实验室、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健全实验资源开放共享机制,使学生通过专业创新与科研实践,充分地整合知识与智力资源,从对专业技能的实践验证过渡到综合能力的培养。

(2)聚焦于“思维风格与动机”的培养,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结合专业特长,开展红色调研或宣讲、助力乡村振兴实践、专业实践、志愿公益活动、创新创业活动、寻访优秀校友等专题社会实践,在社会环境中,培养有利于从事创新创业活动的思维风格,树立社会责任担当,激发创新创业动机。

(3)聚焦于“人格”的培养,落实劳动实践教育。积极探索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内涵,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端正劳动观念,提升劳动素养,培养学生不断开拓的吃苦耐劳精神。

(4)聚焦于“环境”的培养,提供创业实践平台。依托学校学科专业与人才资源,建设集“研发+投资+孵化”功能于一体的创新创业培育中心,着力培育发明专利项目;建设互联网双创平台,为创业大学生和校友提供技术融合、转移、购买服务、物品采选、创业实践等支撑服务;对接地方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充分发挥技术研发、成果转化、项目孵化、示范推广功能,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优化大学生rrSZGhHJyGJHQPYWDHlUDxORWM2agTj1wY5fFHUOUxA=创新创业平台资源配置,以优惠方式提供给在校大学生开展公益创业实践;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金,设立学校创新创业启动和奖励基金,提供配套保障,为激发创造力提供充足的条件和政策环境。

3.以“课、赛、创”为基础实行三级创客递进遴选培育体系

创客不仅是大学生群体中勇于创新、坚持实践的代表,是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的标志,也是一种荣誉称号。创新创业普适教育课程为创客遴选认定提供基石,课程学习完成后,学生必须以小组为单位提交创业项目计划书。各院系成立大学生双创俱乐部,由双创俱乐部组织创业导师根据课程所提交的计划书质量评定创客种苗,完成创客登记。创客种苗通过双创提高教育课程的学习,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一个校内公益创业项目运营周期并以该项目参加校内双创大赛,顺利进入决赛阶段,或参加“互联网+”、创青春大赛等相应级别大赛并进入省级复赛,由院系大学生双创俱乐部和学校双创学院共同评定为青桐创客。青桐创客通过双创精英教育课程的学习,以创业项目注册公司或个体户,或创业公司取得一项技术专利并开发出产品,或创业项目获得省级金奖并进入省级以上创业基地(众创空间)孵化器孵化,由学校双创学院评定为常青创客。

(三)保障措施

1.制度保障

修订职称评定和绩效考核等制度文件,将双创教育教学的工作成效和业绩作为教师职称晋升与考核优秀的必要条件;定期开展双创教育的先进教师、优秀教学成果奖等荣誉评选,鼓励教师投身双创教育教学工作。将“双自双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学生的学籍、学分、学位等制度文件,设置双创学分可转换一定数量专业学分;定期评选“创业先锋”,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2.三方协同

坚持校地协同,与地方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共同建设双创实践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构筑双创服务平台等提供支持;坚持校企协同,与一批优质企业共建基地,推进“双百工程”实施;坚持校内协同,打破学院学科界限,组建双创项目团队和技术创新团队,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新机制。

3.提升服务

提供学生创新创业所需要的金融服务、公共服务、推介服务和技术服务,推进双创服务与学生服务融合。设置“小额无息借贷款中心”“大学生创业风险投资基金”等金融服务平台;引入工商、税务、专利、法律等机构,搭建公共服务平台;联合地方政府、社会团体,搭建推介服务平台;遴选校内专家和社会双创精英,建设双创导师队伍,搭建技术服务平台。

结语

总之,以WICS理论模型为理论指导,在推进“三融合”基础上构建“三层双创课程体系、四类双创实践路径、三级创客培育体系”双创教育模式,进一步在目标、策略、保障措施等进行优化设计,有利于提升地方本科院校的双创教育的适切性和实效性。

本文系1.2022年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专项资助课题《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教育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22ZB10);2.教育部国家级一流课程《大学生创业导航》(项目编号:2023-21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1,(30):45-48.

[2]麦可思研究院.《就业蓝皮书:2021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

[3]整体实力与办学质量都达到历史上最好的水平高等教育如何走过这十年[N].中国教育报,2022-5-18(1).

[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5,(15):51-54.

[5]刘畅.WICS模型及其对大学创业教育的启示[J].人民论坛,2015,(20):137-139

[6][美]罗伯特·斯腾伯格.《教出有智慧的学生:为智慧、智力、创造力与成功而教》[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

[7]郭均栋.职业教育“双师”创客工作坊教学模式探究[J].教育与职业,2021,(13):97-101.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