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弘扬教育家精神的宣讲活动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教师们学习事迹时容易被感动,但面对复杂多变的教育情境,存在落实教育家精神的动力不强、能力不足等问题。由此可知,师德需持续养护才可以使道德情感不断地带动行为,每位教师应以教育家为榜样,不断涵养自身的育人精神。本文尝试用孟子关于道德的学说看教育家精神,将其与高职教师道德修养联系,探讨教育家精神对提高师德水平的支撑作用。
关键词:教育家精神;高职教师;道德修养
引言
教育家精神被明确提出后,迅速成为教育界探讨的热点话题。综观现有研究,首先是关于教育家精神的解读,如郑刚、吴娅鑫指出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植根于中华传统师道文化[1]。其次是对于教育家精神培育的见解,包括在教师努力回应时代难题中萌发[2];在修身、修心、修业中孕育[3];于法治、包容的社会环境和教育者自主、创造的品性中生成[4]。已有研究阐释了教育家精神深厚的文化积淀、敢于自我革新的力量和形成路径,是在普遍意义上论述,侧重将师德修养作为彰显教育家精神的途径。本文将结合高职教师实际,详解教育家精神于师德修养的影响力。
一、教育家精神支撑下的高职教师道德修养
每一位教师都曾是学生,当其做学生时都希望教师能道德高尚;每一位新教师从教之初都希望成为一名品格出众的好老师。毋庸置疑,每一位教师都有成为“教育家”的职业初衷,心中都有“教育家精神”的“善端”,这是教师本身所具备的内在潜质。但教师工作和生活的压力、社会不良风气的浸染可能会超过教师自我调节修复的限度,使“善端”逐渐失去生命力,难以向“善行”转换。为此,需要教师存心养性,持“大先生”志养“教育家精神”气。在当代,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是优秀教师在道德上的表率,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思想引擎。
(一)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是新时代教师道德要义
从国家强化教师队伍质量建设的角度看,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说明的是新时代教师道德上的规范。既有对教师个人道德的引领,包括“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也有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导航,分别是“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以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立场出发,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是教师自我循师道而行,内得于心和外化于行的德性品质。老子在《道德经》中表明“道”是万事万物的总根源和运行规律,因此,师道便是教育者从事教育活动时要落实的原理。而“德”是“道”的体现程度和状态。可见,广义的教师道德不仅指“爱岗敬业、关爱学生”等能够命名的师德品质,而且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为人处世、教书育人时,使自己充分地、适当地成为其所能形成的教师形象。所以,在此意义上,教育家精神是教师道德的精要表达,是教师崇高职业志向、仁德、义德、礼德、智德的价值求索。
在这“四德一志”上,教师的言辞与行为超越一般,成为示范,展现了教育家精神。其中教师的专业志向指突破“小我”的局限,不为一己私利,只为忠诚于祖国“大丈夫”的豪情壮志,它是在战乱时,心怀匡扶社稷之愿,用教育救国;在和平时,秉持立德树人之心,以教育强国的信仰。教育家精神的仁德指无论教师得到何种类型的“英才”或者按某些评价指标看算不上“英才”的学生,都能享受其成长进步的快乐以及不让自己的意图凌驾于学生,尊重并宽以待人的大爱;义德指非功利化地将教育工作全然代换为物质利益,而是见利思义,踏实耕耘在教育的田野上,从实际出发,以公正为本谋求创新而非片面地为了升学率或教育政绩等搞创新的“花架子”;礼德指用道德的方式教化学生,使其经文化的陶冶,成为文质彬彬的君子,能肩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放眼世界,博采众长,兼济天下,而非被应试的战车绑架,以威逼利诱的方式恐吓或贿赂学生努力学习,培训出无思想的考试机器或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智德指明辨教育的是非曲直,不是行为规训而是心灵唤醒,不是罔顾学生独特性而是各因其材,让每个学生获得成就感,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二)高职教师道德修养的特殊性需要教育家精神
教师在从教生涯中需不断进行道德修炼,才能扩充“善端”,形成“善德”。处于不同教育阶段、教育类型的教师面临的学生群体、培养目标、教学任务等有别,高职教师道德修养所处的情境与其他类别的教师相比有特殊性,修养起来有难度,教育家精神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高职教师克服境遇给修养德性带来的困扰。
1.高职教师道德修养面对的学生多且复杂
通常,道德是处理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与规范的意识形态[5]。在师生关系中,学生的情况会影响师德的状态。高职阶段的学生数量相对较多,如2023年普通本科招生478.16万人,普通本科专任教师是134.55万人,高职(专科)招生555.07万人,高职(专科)学校专业教师是68.46万人[6],这意味着教师的教学任务较重,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工作量较大。学生情况复杂体现在高职生源来自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五年制转段等多种类型,能力、性格、学习动机与兴趣等个性差异大,不良惯性强;价值观念容易偏激,会将死亡看作解决问题的方式或当面对教师批评教育时,不是从自身寻找原因,而是迁怒于反映问题的同学或教师,通过网络,歪曲事实,煽动舆论攻击对方。为此,教师在与学生相处中需要更多的耐心、智慧等德性能量。面对普职分流现状且学生惰性较强、观念偏差的局面,高职教师可用教育家精神中的志德与仁德改造心态,克服“拈轻怕重”的动物式本能,走向承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和“乐教爱生”的理性存在。
2.高职教师道德修养主体发展任务新且艰巨
高职教师无疑是道德修养的主体,尽管教育家精神被教育界熟知时是从外在规范的角度对教师群体提出的期待。但正如相关研究发现“传统的师德建设模式导致教师被视为被‘控制’‘训练’的对象,其内在需要无法显示。这不仅违背了教师专业工作的自主特性,还遗忘了教师道德学习的阶段性需要,造成对属‘人’的教师的根本遗忘”[7]。所以新时代师德教育必须转向教师自主自为的修养,这是专业化发展任务之一,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思想,形成新觉悟,这属于第一层“新”的含义。
第二层“新”指高职教师面临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新挑战,因为高职教师来源于专门的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比例较低,多是由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的师范生或各专业人员获取教师资格证后担任,这便面临着要将普通教育学科知识体系转变为以实践为导向的“工作逻辑”教学思路,才能适合于职业教育的特色。发展任务艰巨性表现是教师在进行道德、知识、能力修养的同时需定期到企业实践、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这属于新时代“双师型”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这中间的“转轨”需要消耗教师较多精力,高职教师道德修养的时间会受影响,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教师道德修养是独立于教师生活的工作,应是寓于职业生活中。只不过教师道德修养中的反思相对地需跳出工作事件去省察,如果工作中事务繁重,会让教师陷入“忙而无思”的困境。因此,教师可用教育家精神中的义德、智德、礼德,让自己在工作中和后,坚持反思是否凭借良心在做教育,是否在明智地教人教心,是否以文明的方式善待自己和他人的身心健康。
二、教育家精神为高职教师道德修养提供外在支持
立足高职教师自身向外看,教育家精神是卓越教师群体具备的德行经实践检验,取得良好效果的精神气质。他们作为高职教师的同道中人,显示的职业风范、自信气场、育人智慧,是其道德修养的“榜样资源库”,分别在职业理想和人格形成两方面予以补给。
(一)展现职业幸福推动高职教师“建构意义”
教育家群体身上凝聚着公而忘私、孜孜不倦奉献教育事业的共识,当他们预定的目标实现时,内心产生的满足感便是教师职业的幸福。他们难得的是能将国民素质的提高、学生的成长视为教师道德修养的志向,去创造不同于世俗观念的“意义”。如当身为大学教授和教务主任的陶行知,意识到作为平民的80%以上的农民生活在缺少教育的农村,便毅然到乡下办晓庄师范,向农民“烧心香”。为改造农村,培养乡村教师,他拒绝升迁,耗尽个人资财,却很愉快[8]。这是他职业的理想在逐步实现,是他将“教人民进步,做人民的向导”作为任教的意义。这股宝贵的精神力量促使高职教师思考职业幸福的源泉,不只在于工作带来的物质待遇或名誉,而是工作过程本身敞开的意义世界。这需要高职教师学习教育家精神文化,为其生命过程提供解释系统,以应对生存窘境,在反思中增添对幸福的理解能力[9]。高职教师在遇到难处理的工作问题时,对标教育家的工作态度和状态,看到他们虽然面对的阻碍大,但他们可以笑对苦难,能乐观地面对学生、家长等,这源于其对教育的大爱和深厚的专业素养。鉴于教育家精神的鼓舞,高职教师的道德修养将从阅读教育家的职业发展故事起步,受其寻求职业幸福的指引,自觉行动,生成教育生活的意义。
(二)散发人格魅力吸引高职教师“价值追随”
正如每一位教师都有教育家精神的“善端”那样,在道德的倾向上,教师们也都认可教育家精神的倡导是好的,但愿意做并做成功的少,原因之一是“难”。而作为人格“范例”的教育家昭示着某些道德价值在实践中存在的可能性,这将增强高职教师道德修养的信心。于漪老师说:“我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一方面表明优秀教师的自我超越性要求,另一方面也点明教师不仅是一个职业称谓,更是一种“资质”。取得教师资格证仅表示个体具备基本的从业条件,要成为一名好教师需终身学习修行,教育家是普通教师效仿的楷模,教育家精神是其敬佩的人格榜样。当然,这里“榜样”的另一层含义是指舍勒言明的“一种体现价值状况应然存在要求的统一的价值人格形式,不是具体的经验性的人”[10]。教育家精神作为道德榜样,之所以能有无穷的吸引力是因其为孟子所说“集义所生”的浩然正气,因此至大至刚,不只让教育家个体勇敢地破除艰难险阻,还能影响到高职教师的道德修养,令其自愿追随教育家行为中呈现的“价值”[11]。
三、教育家精神激发高职教师道德修养的内生动力
若只把教育家精神视作外在规约、价值信条,那么高职教师将只能被动遵守和膜拜这种精神,无法真正唤起道德主体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同理,若道德修养单靠外在支持,高职教师会产生依赖心理,难以独立地完成道德判断。总之,道德修养的动力应源于高职教师自身,教育家精神为其供给道德勇气与智慧。
(一)激励高职教师涵养道德勇气
教育家精神是为师之道,高职教师心怀教育家精神便能够时常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合乎正道。面对外在的压力、诱惑与误解,凭借勇气做到孟子所言的“不动心”。这不同于告子主张“不得于言,勿求于心”的不求甚解,而是用心思考,掌握要理,不苛责环境与学生,伺时而动,顺势而为。
(二)勉励高职教师运用道德智慧
教育情境千变万化,学生的复杂性与工作任务的新颖性使高职教师容易被看到和听到的现象所迷惑,只预设一种情况后凭借经验与感性去处理。而教育家精神标示道德高度,启迪高职教师运用理智去预判多种可能性,采取决策时命中要害,在实践中依循正义灵活调整。
结语
强国必先强教,教师是兴教之本,师德是立教之源。师德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但其知易行难,特别是在高职阶段,教师不仅需应对工作的独特性,还面临着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尚且不高的情况。如此,更需高职教师回归育人初心,修养德性,践行教育家精神,助力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课岗证赛融合式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课程实施的创新》(课题编号:2021YB0689)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郑刚,吴娅鑫.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历史基础、演进脉络与实践路向[J].当代教育论坛,2024,(02):110-117.
[2]杜时忠,冯建军,刘铁芳,等.笔谈:中国教育家精神与现代教育[J].现代大学教育,2024,40(01):1-13+111.
[3]龙宝新,郭琴.人民教育家精神的时代蕴含与落地培育[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4,23(02):12-16.
[4]储朝晖.教育家成长与教育家精神的弘扬——兼论陶行知的教育家精神[J].教师发展研究,2023,7(04):6-12.
[5]蔡笑岳.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发布——教育部: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2.91亿人[EB/OL].2024-03-01.htt://www:moe.gov. cn/fbh/live/2024/55831/mtbd/202403/t20240301_1117755.html.
[7]林崇德,黄四林.新时代师德修养动力的心理学透视[J].教育研究,2022,43(10):56-61.
[8]孙培青,杜成宪.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9]樊浩.生活世界——意义世界:人类文明的两轮[J].探索与争鸣,2023,(06):5-8.
[10]孙瑞玉.舍勒价值伦理学中的“榜样追随”及其教育意蕴[J].教育研究,2020,41(05):39-48.
[11](战国)孟轲著,天瑜译注.孟子[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袁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