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技能大赛训练与能力培养分析

2024-08-15 00:00:00于伟
公关世界 2024年16期

摘要:高职院校技能大赛为学生提供了专业竞技能力展示平台。对学生的专业水平提高、教师的发展成长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本文以学生参加技能大赛意义、参赛经验与教训以及现存问题与对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讨论。分别从教师、学生、学校等不同角度阐述技能大赛的积极效果,同时对现有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技能大赛;能力培养;经验教训;问题与展望

引言

技能大赛是学生竞技的平台、展示学校教学水平的阵地、学校对外联系交流的窗口。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学生参加技能大赛,不仅自身本领得以提高,而且对于学校和教师的影响意义深远。

一、技能大赛的意义

(一)以赛促学

学生参加技能大赛,通过接触企业、行业最新技术并系统地学习,自身的知识水平、技能操作得以快速提升。学生利用与比赛软件产品同步配套的技术文档,进行练习,不但提高了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自学能力,而且为今后无缝衔接进入工作岗位,无畏接触新产品、新技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生比赛训练遇到问题时,能够通过网络查阅、书籍翻看、请教师长等多种途径解决。如有棘手问题,采取措施主动联系产品客服协助解决,很好地锻炼了沟通、表达能力。并且学生在与客服或者工程师交流时,目睹了专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从而不断地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反思、规范,为今后个人的职业形象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和标杆[1]。

学生参加团体比赛,应具备团队意识,不能单打独斗,尽管选手分工不同,但绝非孤立存在,许多模块的操作相互关联或以彼此为基础。需要团队成员相互配合完成。不搞个人英雄主义,团队是整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备赛历时较长,一方面考验学习能力,更多的是考验学生的耐力和吃苦精神。遇到难题不退缩,想办法解决。例如,一名参赛学生因为被问题卡住,索性在实训室熬了通宵。直到第二天两眼通红向老师报喜,问题被清扫掉。那种成就感无可替代。

学生备赛遇到的问题并非按部就班,有时需要根据知识储备和临场应变能力变通解决。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被潜移默化地培养起来。通过大赛历练,学生具备了临危不乱的良好心理素质。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应对更多、更复杂的突发状况,积累了宝贵的财富。

通过参加技能大赛,学生的动手能力显著提升。遇到难题敢于大胆尝试解决,而不单纯地求助于人。并且学生通过技能大赛的平台,取得获奖证书,自信心增强,且良性循环,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深挖更深层次的知识。获奖证书是汗水的见证,是学习能力、踏实刻苦的证明,也是学生在就业方面一张亮眼的名片。

(二)以赛促教

(1)教师能力得以提高,带领学生参加比赛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成长的过程。刚接触比赛内容,有时对于指导老师也是闻所未闻的新知识,需要与学生共同研究、练习。有压力的学习才有动力,作为指导教师也能够认真地在机器上一步步完成技术文档内容,遇到问题解决问题,遇到新技术学习新技术。求知若渴地在新知识、新技术的海洋里遨游。有时感觉敲击键盘的声响都充满活力。这段时间成长飞快,通过学习,领会到业界许多新名词的真正含义和技术来源,而且阅历和经验明显得到丰富和充实。教师的努力同时能够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并且与学生一起备赛的过程明显拉近了师生距离,了解到学生的心声,便于更好地管理、服务学生。

(2)提取技能大赛优秀案例应用于教学,学生技能大赛的比赛内容,可以变通者直接作为教学和实训的案例,深化学习知识,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根据比赛项目的考核点设置要求,分析学生应具备的专业核心能力,适当调整专业群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以及课程的开设,实现赛教融合[2],使得学生今后能够更好地适应行业岗位需求。

(3)通过技能大赛,与各兄弟院校的沟通交流明显增强,与企业之间的互动往来更加频繁,为开展“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总结学生比赛遇到突发情况的处理办法以及学生比赛过程中焦虑心理问题的缓解应对措施,形成典型案例应用于教学和学生管理等工作。

(三)以赛促研

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参加比赛,培育提炼竞赛成果。以技能大赛为契机,开展相关课题的研究、论文的撰写。也可以依托技能大赛的项目要求,实施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建立岗课赛教相融合的教学资源管理平台[3]。

二、参加技能大赛的做法与经验

通过带领学生参加各种赛项,总结了一些经验教训和不足,本文以学生3人团体赛为例,将做法介绍如下:

(一)赛前准备

1.挑选学生

比赛是长期积累打磨的过程,并非短期突击学习就能取得成绩和效果。需要制定长久的计划。大一学生入校完成了第一学期课程的学习,对专业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并且有意愿深入学习,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纳入备赛队伍。备赛选手主要由以下几个来源:(1)学生自愿报名,最好的动力来源于兴趣。学生对赛项感兴趣,并且主动学习、愿意学习,学习能力比较突出。主动加入赛队,这种选手是最好的人选,而且后期备赛训练时较方便管理。学生自制力强,无需过多强制、约束,能够自觉按时到训练室学习。在遇到一些小问题时也可以自行查询资料,或者求助其他学生、学长妥善解决;(2)指导教师自己选择。在上课时观察到一些学生对于专业知识敏感度比较高,而且学习态度端正、踏实、刻苦。此时也应当征求学生意愿,不能强制,以往有学生勉强答应教师进行备赛,但通常不会从一而终,且学习效果也不尽如人意;(3)任课教师或者班主任推荐。因为课程安排,上课班级通常并非对口专业,需要任课教师物色合适学生加以推荐;(4)工作室挑选学生。工作室的日常工作主要负责学校机房维护或者网络运维,学生能够得到实际锻炼。工作室的学生备赛,训练任务更易上手。

2.“老带新”形成比赛梯队

省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比赛项目,大多是大二学生在第三学期参加,学生在备赛时,有大一新生加入。大一学生在学长的带领下,提前认知比赛,学习对应知识,对技能大赛形成初步的印象和了解。可以参加校内赛或行业赛,积累比赛实战经验,为今后参加更高规格比赛打下基础。

3.了解竞赛技术再备赛

以带领学生参加的高职院校省级技能大赛“云计算技术与应用”项目为例,学生刚接触比赛内容时,作为指导教师并非急于让学生依照技术文档书写代码,首先带领学生利用现有云平台(国内的阿里云、腾讯云、百度云、华为云,国外的亚马逊云)了解云服务产品,学生对云平台的常用服务形成一定认知后,对比赛技术有了总体印象和把握,目标定位非常明确清晰。普通用户使用的云产品如何被运维人员研发出来?比赛提供的技术文档为其提供了明确的操作步骤和答案。学生带着解答问题的好奇心,脚踏实地地完成每一个操作步骤。

4.积极了解比赛信息,避免走弯路

仔细研读官方提供的比赛文件是赛前重要的环节。即把文件中要求的硬件设备、软件版本、比赛内容了解清楚,针对性地练习,充分利用历届比赛真题包括省赛、国赛的真题。指导教师在此环节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有时学生备赛漫无目的,甚至练习也无章法,并且学生对于比赛文件的把握不够精准。指导教师应该给予学生精确的指导,并且要同学生一起备赛,甚至应该直接把办公场所搬到学生训练室,融入比赛。和学生一同学习、讨论新知识、新技术、研读比赛文件,做比赛真题和模拟题。学生在备赛过程中遇到问题,也能及时发现给予处理和解答。团队中的几位学生和指导教师在一起训练也是相互磨合的过程。大家一起讨论问题、总结经验,经过长时间打磨,学生团体配合默契度极高。这一点至关重要。另外,每次进行真题训练,需要学生计时完成比赛任务,养成紧凑的习惯。学生训练题目留存的答案,指导教师应进行检查,因为学生有时对于知识点应该能够解答,但是可能因为对题目的理解有偏差,导致答案不准确,或者回答不够全面。这样的丢分极为可惜,学生务必将信以为会的题目落实到分值上。规范文档生成,此参赛项目需要使用截图工具将答案保存到答题框中。学生可能存在截图不完整的情况。指导教师应帮助学生检查答案,给学生整体把关。临近比赛,应要求学生将备赛的所有文档、资料整理归档、留存,以备今后比赛使用。

(二)赛中实战

相较于赛前漫长的准备阶段,此环节更加紧凑,也更加紧张。比赛正式开始前两天已经到达比赛院校。在此节点指导教师更应有条不紊,松弛有度。首先保持情绪稳定,不要表现得焦虑,不给学生施压。另外也应调遣学生的头脑保持兴奋状态,而不是完全放空。有些做题思路在比赛前一天需要与学生再进行梳理。以前有时担心学生太过紧张,会让学生赛前放松一天,但是预想的效果并不好,因为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收放自如,突然变得很松弛,兴奋状态也会被打断。另外指导老师应多留意学生情绪,及时给予干预。

比赛期间的饮食应多加关注,不吃生冷、常喝热水,身体和精神状态同等重要。根据天气叮嘱学生适当穿衣。此时作为指导教师你会感觉到亦师亦友亦兄长的责任。

检录时间,学生在等候区的点滴时间亦不能忽视,提前梳理做题步骤,以便进入赛场立即进入比赛状态。

(三)赛后总结

督促学生尽快回忆考题并记录,作为今后备赛训练的练习题目。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反思学生比赛中遇到的问题,避免今后出现类似状况。

三、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过技能大赛,学生和指导教师在知识体系、技能本领和经验阅历方面都有质的飞跃。但是也发现自身存在的众多问题与不足,分别从学生、教师、学校3个层面进行探讨:

(一)学生存在问题分析与对策

1.学生理论知识较差

高职学生学科基础普遍薄弱,尤其数学和英语功底较差,比赛的环境,或者操作使用的命令,大多使用英语呈现或者与英语单词相关,给学生带来不小的挑战。另外,由于计算机需要的知识多与数学相关,需要学生多花费心思补齐短板。

2.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有待提高

个别学生不够吃苦、不能够踏实耐心刻苦训练。日复一日的学习的确考验学生的耐力和定性,学生们能否静心准备比赛任务,作为指导教师应及时跟进,做出调整。

3.比赛功利心太重

有的学生给参加的比赛加了许多筹码,反倒事与愿违,不利于真实水平发挥和成绩提高,应扎扎实实学会本领,打牢基础应对比赛。

(二)教师存在问题分析与对策

1.时间的协调与分配

由于教师普遍承担较重的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等任务,如何将业务工作与指导学生技能大赛的时间协调好,分工好,在技能本领提高的同时,不影响其他业务的正常开展。

2.教师普遍企业经验不够

由于比赛内容来自企业第一手素材,而且紧跟新技术发展。而指导教师大多缺少企业工作实践经验,动手能力也远不及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熟练。此时需要主动对接开展相关技术的公司企业,进行学习、请教。

(三)学校存在问题分析

学校实训场地提供的大赛训练设备更新速度较慢,达不到与比赛设备同型号,不能很好地满足大赛需求。

四、展望

技能大赛对于学生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通过带领学生参加技能大赛的切身体验,总结比赛经验和教训,希望能够对其他参赛项目予以借鉴和参考。同时对今后的参赛之路充满憧憬和期待。

(1)充分利用新技术、新产品。如使用云计算平台解决服务器设备短缺问题。通过申请云主机做实验练习,方便更多同学参与到比赛中。

(2)加强与各职业院校的交流沟通,寻求比赛经验,取长补短。

(3)指导教师能够有机会真正深入企业一线,参与实际项目,提升本领。

(4)建立技能大赛题库刷题系统,方便学生日常练习。

结语

高职院校通过技能大赛促进学生本领提升、教师教科研能力增强,学校实验实训环境、软硬件实力同步得到明显改善。今后应进一步规范参赛学生的日常管理,完善学生技能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学生技能大赛学分兑换制度。形成完备的指导教师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本文系1.2020年度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教师及学生大赛体系构建与实践》(项目编号:2020LZYJSJGG02A);2.2019年度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Mininet的SDN软件定义网络课程建设探究》(项目编号:2019LZYJ32B)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周丽娜.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大赛与能力培养研究——以泸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科技风,2023,(14):43-46.

[2]刘宝锋,王莉,李飞.高职测绘类专业“赛教融合”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J].地理空间信息,2023,21(07):141-144.

[3]王延明,张秀丽,薛琦,等.技能大赛引领的基础化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云南化工,2023,50(10):189-191.

(责任编辑:宋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