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步入新时代后,社会经济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产业工人相比以往也呈现出新的特征。纵观产业工人实况,还存在受教育程度不高、专业技能水平偏低、队伍结构不平衡等问题,为使此现状得以改变,必须把握好职业教育的优势,借以职业教育促进产业工人技能的有效提升。基于此,本文对职业教育助推产业工人技能提升的必要性进行探究,指出职业教育助推产业工人技能提升面临的困境,提出职业教育助推产业工人技能提升的路径。
关键词:职业教育;产业工人;专业技能
引言
现如今,社会处于重要的转型升级阶段,对产业工人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继续沿用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显然是很难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产业工人[1]。因此,职业教育必须要紧跟时代发展之趋,明确产业工人现存的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育培养模式,创新教育方法,培养出更多专业知识扎实、岗位技能水平较高的产业工人,更好地应对社会用人需求变化的局面。
一、职业教育助推产业工人技能提升的必要性
产业工人是推动民族振兴的重要力量,必须将产业工人培养和地方经济发展紧密衔接,借助职业教育的力量提升产业工人的专业技能,让产业工人在经济发展中的价值可更大程度地展现出来。
(一)实现制造强国建设目标的基本诉求
当前,全球产业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各国间的竞争更加偏向于人才与技术层面的竞争,若要在竞争中取胜,就不可沿用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2]。国内之所以会存在经济运行效果不够明显的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大众需求结构不断发生变化,产业工人技能相对落后。若要使工业生产模式顺利转型升级,打造出更多高质量的产品,必然离不开先进的设备与复合型产业工人作为支撑力。社会进步显然需要科技创新提供辅助,产业工人在社会进步过程中迎来发展机遇,但也面临很大的发展挑战。产业工人技能水平和国家竞争力密切关联,打造一支知识基础扎实、技能水平较高、会创新创造的产业工人队伍,是制造强国建设目标实现的重要助力。
(二)促进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优化
推动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最为关键的是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由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需要有足够的新生代产业工作提供助力。借助职业教育来开展产业工人技能培养活动,有助于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打造出更多高质量、创新性的产品,为企业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力。新生代产业工人不同于传统的农民工,他们需要坚持学习,在工作中不断创造,为产业结构优化贡献绵薄之力。工业发展可推动民族振兴,这便需要加强产业工人的教育,充分利用社会的人力资源,促进制造产业由中低端制造朝着高端制造方向发展。
(三)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
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城镇化是必经之路,只有加强城乡的统筹发展,才可使社会经济稳定发展。而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必须加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这些都需要农业人口的转移作为支持。引导产业工人参与专业化的职业教育,使他们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适应社会的变革发展,改善自身的生活,为传统产业升级贡献自己的力量[3]。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的极佳手段,而服务业发展在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做好产业工人的针对性培养,使他们积极投入到服务业中,成为合格的现代产业工人,为服务业的生产总值提升提供有效助力,从而有效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
(四)有效解决企业用工荒的问题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大量农民工都朝着城市涌入,使城市的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近些年部分企业产生用工荒的问题,这都意味着城市的人口红利已在慢慢消失,用人成本在不断提升,粗放型发展模式的弊端逐步显现出来。若要使产业工人技能水平和产业结构优化的要求相契合,必须加强产业工人的职业教育,才可使用工难的困境得以突破。城市在此趋势下,必须对现有的职业教育模式进行调整,使产业工人素质获得大幅提升,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育效用最大程度展现出来。
二、职业教育助推产业工人技能提升面临的困境
(一)对职业教育认知存在偏差
社会民众对职业教育的认知不够深入,普遍都觉得职业院校的学生能力水平低、素质较差,因而不愿参与职业教育。同时,部分用人单位在人才聘用时存在学历歧视,会优先选择本科生,职业教育毕业生纵使技能较高也会被淘汰。加之当下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不够完善,以及职业教育和其他层次教育衔接不足,学生若要继续接受教育存在不小的阻力,由此使得产业工人技能的持续提升受到影响。
(二)职业教育制度不够完善
缺乏科学完善的职业教育制度,显然很难将职业教育在产业工人技能提升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政府虽然颁布众多和职业教育相关的政策,但内容针对性不足,使职业教育未实现系统化发展,尚且处于初步探索的状态。职业教育体系匹配的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制度、职业教育层次提升政策等相关制度缺失,使职业院校缺乏发展自主权。缺乏制度指引,产业工人对职业教育给自身发展产生的作用难以明确,自然也不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要想成为社会需要的新型产业工人,难度颇高[4]。
(三)职业教育环境相对较差
职业院校在办学过程中会以政府传导的固定思维进行,独立办学意识普遍较弱,对政府依赖性较强。职业教育未做好经济发展状况、社会用人需求的调查工作,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上不符合社会的用人需求,使培养的人才就业难度相对较大。纵观职业院校的师资状况,尽管近年来职业院校已提升对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视度,但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在教师培训方面缺乏系统化的规划,不注重教师的专业持续发展,教师激励手段过于单一。同时,教师在产业工人技能培养方面的研究不够重视,专业能力相对不足,这也给产业工作技能提升造成不利影响。
(四)职业教育脱离生产实践
现如今,职业教育还存在重学历轻技能的问题,部分职业院校仍然局限于课堂知识讲解、校内实践锻炼,甚少和企业生产实践相对接,导致培养的人才不符合企业的要求。因而,需在产业工人技能培训中引入企业参与,使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可更为顺利地进入就业市场。但从产业工人技能培训的情况来看,一直都缺乏激励机制,企业在职业教育技能培训中的参与意愿偏弱,参与程度也严重不足,更没有针对产业工人做好未来发展规划。在岗工人缺乏进入职业院校深造的机会,无法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技能水平,而职业院校毕业生也没有到企业实践的机会,毕业后也需要经过再次培训才可上岗工作,导致企业的经济效益受到影响。
三、职业教育助推产业工人技能提升路径
我国若要步入制造强国阵列,就需要大量技术能力较强的产业工人作为支撑力。但从产业工人如今的状况来看,专业技能尚待进一步提升,必须以职业教育作为突破口,加强产业工人技能培养,创新产业工人培养模式,培养出更多和社会需求符合的产业工人,推动社会经济实现稳定发展。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为使产业工人培养质量达到更高,政府必须将自身的引导效用充分发挥出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明确自身的职责。政府和相关部门必须针对产业工人现状制定科学的培养规划,加大政策指引力度,增加公共服务的供给,做好人才培养宏观调控工作。需将所有可用的资源充分整合,尤其是注重职业教育资源的挖掘,基于此,打造系统化的产业工人技能培养模式,将市场竞争在人才培养中的效用最大限度发挥出来,需做好组织引导工作,聚集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到产业工人培养活动中,增加产业工人培养的财政预算供给,优化职业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提升产业工人培养的规范性。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主要发展方向,政府应发挥在其中的指引效用,推动职业院校和企业的协作,不断优化产业工人培养模式,探索切实可行的产业工人技能提升路径。职业教育在产业工人培养方面,应打造科学的课程体系,确保课程内容和产业工人的发展需求相契合,并结合时代的发展和产业的优化对课程教育体系进行不断完善。在职业教育具体开展时,应将产业工人的职业技能和双创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如此才可培养出和产业发展要求相符的复合型职业技术人才。
(二)转变职业教育办学理念
需要转变固有的理念,以面向市场、促进就业作为职业院校的办学方向,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升为本科,并纠正以学历为由拒绝职业院校学生的行为。职业教育应提升对技能水平的重视度,打造现代化的教育培养体系,加强现代学徒制的利用,使更多企业积极加入职业教育阵营。同时,需对产业工人培养任务进行重新审视,打造企业和职业学校紧密合作的机制,培养完全契合企业需求的产业工人,实现人才毕业后便可顺利上岗工作。应积极探索和时代发展相符的新型学徒制,对产业工人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进行灵活调整,使职业教育体系和岗位工作要求始终相匹配。鼓励教师积极进入企业了解产业发展实况,掌握最新的产业技术,丰富自身的实践经验,并将获取的知识与技能带入学校,为产业工人技能提升做好铺垫。
(三)优化产业工人技能培养体系
企业对产业工人的技能评价往往都是依据职业技能的高低,可见职业技能在产业工人就业中占据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建立科学的产业工人技能提升体系,发挥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效用,是当下需要重点探究的工作。因此,需要促进职业教育和产业发展的对接,使产教融合深度不断提升,围绕着产业需求来灵活调整产业工人培养体系,为产业结构优化、制造强国建设提供源源不竭的人才支撑力。以往的职业教育时常都由于信息不对等而导致培养效果不尽如人意,因而后续的职业教育开展中,需要让教师进入到企业中参与实践,明确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依据产业的发展实况对产业工人技能培养方案进行调整,以产业工人职业技能提升作为核心目的,做好职业教育课程规划工作。需要基于产教融合目的之上,加强校企间的协作,积极建设产教融合培训基地,增加实践课程的安排,保障课程体系可培养目的高度契合。构建科学的产业工人技能培养体系,明确各参与主体的责任,安排校企经验丰富的人才共同参与培养活动,为人才提供更多实践实训的机会,并通过培养评估体系的建设,对产业工人技能培养效果进行评估,并及时依据评价效果来调整教育内容。
(四)借以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手段
职业教育革新工作的开展,应紧密结合时代的需求,信息技术在其中的应用必不可少。产业工人技能提升过程中,应充分引入翻转课堂、微视频等新型教学手段,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确保职业教育成效更加明显。同时,职业教育生源渠道众多,质量难以获得保障,学生技能学习热情偏低,最终的技能提升效果和预期有着明显差距。教师需要针对此现象,将学生信息技术应用经验丰富、知识视野开阔等优势充分利用起来,促进教学方式的创新,积极听取信息技术专家、心理学专家的意见,并紧密围绕产业工人的需求,以产业工人感兴趣的方式来开展教学设计活动,使产业工人参与兴趣被有效激发。需要结合课程的特性来明确采用的教学方法,并依据学生的差异性来设置不同的技能学习内容,避免出现一刀切的现象。校企教师应提前做好调研工作,明确产业工人的实况,选择适当的教学软件,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制定差异化的教学策略,使所有的产业工人在参与职业教育过程中都有所收获。
(五)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引入与培养
为满足产业工作技能培养需求,职业院校必须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只有高素养的教师才可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掌握单一技能的教师显然无法完成产业工人技能提升的任务,教师也需要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来提升自身的能力,掌握完善的理论知识外,还应有着较强的实践能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产业工人技能提升的基础要求,这便使职业教育教师应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不断提升学术涵养、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双师型人才的挖掘,除了对现有的教师进行培训外,还应从行业从业人员中选取杰出人才,聘用其负责指导在校学员的实践活动。职业院校教师负责理论知识的传授,企业导师负责实践指导活动,在相互配合下一同推进产业工人技能的提升。总之,只有双师型教师队伍,才可肩负起产业工人技能培养的重任,才可推动产业工人实现更好的发展,为行业及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结语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是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若要使产业工人技能获得有效提升,成为社会真正所需的技能型人才,就必须把握好职业教育的优势。职业院校应充分认知产教融合的价值,结合产业工人技能实况来调整职业教育培养模式,优化现有的产业工业教育课程体系,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实现校企之间的密切合作,全面推进我国职业教育产业工人培养模式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本文系西部现代职业教育研究院2024年度职业教育专项课题《职业教育助推产业工人技能提升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4XBZJXZ-04)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陈建永,丁晓锋,王幸杰,等.财政视角下支持产业工人发展提升的若干思考[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23,(05):11-15+19.
[2]田从,单薇.沈阳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对策研究——兼谈职业教育在提升产业工人技能素质中的作用[J].辽宁高职学报,2023,25(04):9-14.
[3]刘晓.夯实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职教基础[J].团结,2023,(02):25-29.
[4]王莉,吴佳丽,刘婕,等.职业教育赋能建筑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实践路径[J].中国房地产,2023,(10):76-80.
(责任编辑:宋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