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与乡村振兴战略融通路径研究

2024-08-15 00:00:00周文婕
公关世界 2024年16期

摘要:近年来,“三下乡”社会实践作为一种重要的大学生实践教育模式,已成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作为地方高校,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探索满足乡村振兴需求的模式。本文首先阐述“三下乡”社会实践的现实意义,其次分析地方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实施现状,最后从创新社会实践模式、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深化跨学科合作交流、加强社会合作共建等方面探讨地方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融通路径,为促进地方高校实践教育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融合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地方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乡村振兴

引言

作为一种重要的大学生实践教育模式,“三下乡”社会实践在服务地方经济、实现科技推广、开展社会服务等方面对乡村振兴战略意义重大。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乡情民情,增加服务乡村的使命与担当,同时为乡村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自2018年起,“三下乡”社会实践将乡村振兴服务纳入主要内容,开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专项计划,成效显著。然而,目前“三下乡”活动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实践认识不足、校地村联系不紧密、实践指导培训不足、实践内容流于形式等。因此,探讨地方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融通路径,既能强化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促进地方高校实践教育发展,也能推动区域乡村振兴发展。

一、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层面的现实意义

1.为学生提供与乡村地区互动的机会

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能够为学生提供与乡村地区互动的机会,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乡村社会的发展状况、文化传统以及农民的生活方式,加强对乡村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增强学生爱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情感。

2.为学生提供发展个人能力的平台

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能够为学生提供发展个人能力的平台,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需要主动与当地居民、政府部门、企业机构等进行沟通交流,这将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锻炼实践技能,能够丰富大学生的社会阅历和积累工作经验,从而更好地对接社会需求,形成竞争优势。

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参与乡村建设、环境保护、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实地感受乡村的需求和挑战,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感。这种责任感的培养对于大学生走向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使其具备为社会做贡献的动力和决心[1]。

(二)乡村层面的现实意义

1.为乡村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能够为乡村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通过与高校学生的交流合作,乡村地区能够进一步引进新鲜的思维和先进的技术,同时促进乡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学生借助“三下乡”这个优秀载体,将所学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最新理论成果服务于乡村,为当地乡村提供智力支持,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促进乡村资源合理利用

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能够促进乡村资源合理利用,学生在实践中能够发现当前乡村资源的潜在价值,根据实际的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开发利用建议。通过深入挖掘和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能够进一步带动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农民增收致富。

3.促进乡村治理体系的建设

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能够促进乡村治理体系的建设,通过学校与乡村社会组织的对接,进一步提升乡村治理的效率和水平,弥补乡村在振兴中的短板和弱项,加快乡村振兴的步伐[2]。

(三)高校层面的现实意义

1.强化高校服务社会的基本职能

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能够强化高校服务社会的基本职能,“三下乡”社会实践与产学研的融合发展是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方式。高校组织大学生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能够利用高校的优质资源、科研成果与乡村产业发展融合,助力区域乡村发展。

2.促进高校与地方社会的深度合作

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能够促进高校与地方社会的深度合作,学校通过组织实践活动,能够进一步与当地政府部门、企业机构、社会组织等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与合作关系,共同探讨解决当地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3.提供高校师生与地方社会交流的平台

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能够提供高校师生与地方社会交流的平台,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学生能够与当地居民、农民工作者、地方企业家等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从而更为充分的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和发展需求,基于此,激发学生对于服务社会的热情。同时,学校与地方社会的合作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学校师生提供了实践锻炼的机会,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力[3]。

二、地方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的现状与问题

(一)学生实践认识不足

根据调查研究,目前00后大学生普遍对于“三下乡”社会实践的认识不足,对参加社会实践的目的不明确,一些同学抱着功利的目的,将社会实践看作一个积累素质拓展学分,以便获得评奖评优等荣誉的平台,而不是全面提升自我的成长渠道。同时,大学生缺乏对乡村振兴战略的了解,对当地“三农”发展现状的了解还停留在没听说过和基本了解的层面,这都对大学生服务农业乡村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二)校地村联系不紧密

当地高校与地方及村落联系不紧密,未充分结合当地乡村特点、村民的生产生活实际需求,因地制宜制定详细的帮扶方案,也没能充分利用自身的校企合作资源服务乡村产业经济发展。随着每年指导老师和学生队员的变更,实践基地也随之更换,无法与实践基地达成长期合作,导致实践团队难以深入了解一个乡村,保障不了实践项目的持续开展和深度挖掘[4]。

(三)实践指导培训不足

尽管“三下乡”活动已经在高校广泛实施,但地方高校在指导教师配备上仍存在不足。团队指导老师通常由辅导员、团委及学生处老师担任,这些老师往往缺乏专业教师的理论及专业优势,在指导学生做调查研究、科技支农、产业扶持、法律服务等工作的时候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没能发挥实际的指导作用。部分高校在开展实践活动之前也没有组织统一培训,实践团队成员对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其解决措施认识不足。

三、地方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与乡村振兴战略融通的策略

(一)创新社会实践模式,深度融合乡村振兴需求与实践项目

地方高校可以通过深度融合乡村振兴需求和学生的实践项目,创新社会实践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首先,建立与地方政府和乡村社区合作的机制,深入了解当地乡村振兴战略需求和规划。通过与地方政府和乡村社区的对接,学校可以更准确地把握乡村振兴的方向和重点,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开展实践项目;其次,创新实践项目设计,突出乡村振兴的特色和需求。在实践项目的设计过程中,地方高校可以结合当地的乡村振兴需求,设计出符合实际情况、具有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的项目方案;最后,加强实践成果转化与推广,促进乡村振兴效果的持续发展。地方高校可以通过建立实践成果转化与推广平台,将学生的实践成果与乡村振兴需求对接,推动实践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的智力和人才支持。例如,湖南工学院商学院连续3年与衡阳市神山村合作,开展“助力神山村乡村振兴”的“三下乡”社会实践项目。通过实地走访、调查问卷、个人访谈等方式了解神山村发展现状和发展需求,充分挖掘神山村特色产业、自然风光、人文历史、农耕文化等优势资源。如在产业建设上,神山村以葡萄种植、鲑鱼养殖为主。在文化建设上,神山村目前已建有江雪书屋、农耕博物馆、扑克收藏馆等文化展厅。基于此,实践团队与神山村村委以及乡村合作社等部门进行深入沟通和合作,共同制定了一份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乡村振兴规划方案,重点发展以阳光玫瑰葡萄为主的特色农产品并围绕神山村文化资源开发乡村研学旅行产品。由于该项目的长期性和持续性,其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不仅为当地乡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也为当地农民增加了收入,带动了神山村的经济发展,且被当地多家媒体所报道[5]。

(二)建立产学研深度合作机制,促进乡村振兴与科技创新结合

地方高校可以通过建立产学研深度合作机制,将学校的科研成果与乡村振兴需求相结合,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与推广。首先,加强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促进校企合作与科技成果转化。地方高校可以与当地企业、政府以及科研院所等建立起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与乡村振兴相关的科研项目,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其次,大力宣传和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与乡村振兴实践。地方高校可以通过开展科技创新创业训练营、创新创业竞赛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和乡村振兴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最后,建立科技成果推广与应用示范基地,促进科技成果在乡村振兴中的示范应用。地方高校可以与当地政府和企业合作,共建科技成果推广与应用示范基地,将学校的科研成果在实际场景中进行示范应用,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例如,地方高校可与当地政府和企业合作,开展智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的实践项目。通过与当地农业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合作,学校将自身在智能农业、农业大数据等领域的科研成果与当地乡村振兴需求相结合,共建了一座智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在该基地,学生们可利用自身所学的科技知识,设计并实施了一系列智能化农业生产方案,通过示范基地的建设与运营,不仅能提高当地农民的生产效率和产出质量,也能为当地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和思路。

(三)深化跨学科合作交流,促进跨界融合与创新

地方高校可以通过强化跨学科合作,促进不同学科间的跨界融合与创新,将学校的多学科优势与乡村振兴需求相结合,为乡村振兴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和服务。首先,建立跨学科研究团队,推动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与合作。地方高校可以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吸引来自不同学科的专家和学者共同参与乡村振兴相关的研究项目,通过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挖掘和解决乡村振兴中的复杂问题;其次,开展跨学科教学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地方高校可以组织跨学科的教学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跨学科的学习和实践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为乡村振兴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最后,建立跨学科创新平台,促进科技成果的跨界转化与应用。地方高校可以建立跨学科创新平台,集聚各学科的科研资源和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在不同领域的跨界转化与应用,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的科技支持和智力保障。比如,地方高校可组建了一支跨学科研究团队,开展乡村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研究项目。该团队可由来自农业、经济、社会学等不同学科的专家和学者组成,通过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对当地乡村治理现状和发展需求进行了深入调研和分析,提出了一系列符合实际情况、具有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的乡村综合治理与发展方案。通过该项目的开展,为当地政府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和支持。

(四)加强社会合作与共建共享,形成乡村振兴合力

地方高校可以通过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与共建,形成乡村振兴的合力,将学校的资源与社会资源相结合,共同推动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首先,建立乡村振兴合作伙伴关系,促进校地共建共享。地方高校可以与当地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动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形成校地共建共享的合作模式;其次,开展乡村振兴合作项目,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地方高校可以与合作伙伴共同开展乡村振兴相关的合作项目,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和专业特长,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最后,倡导乡村振兴的共建共享理念,促进社会各界的参与与支持。地方高校可以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组织乡村振兴论坛等方式,倡导乡村振兴的共建共享理念,吸引更多的社会各界参与和支持乡村振兴事业。例如,地方高校可与当地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合作,开展乡村教育振兴计划相关合作项目。通过该项目,学校与合作伙伴共同筹备了一系列乡村教育振兴项目,包括建设乡村学校、培训乡村教师、开展乡村教育科研等。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校与合作伙伴共同出资出力,共同承担项目的筹备、实施和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和专业特长,实现了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这不仅为当地乡村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支持,也为当地乡村振兴事业的推进作出了积极贡献。

结语

在促进地方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融通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推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融合,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乡村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实现农民的幸福美好生活。期望本文提出的策略和建议能够为地方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融通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为中国乡村振兴事业的顺利推进做出贡献。

本文系2022年衡阳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地方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与乡村振兴战略融通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2C020)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闻辉.乡村振兴战略下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的提升路径研究[J].科技风,2023,(34):167-169.

[2]南英.乡村振兴战略与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创新研究[J].科技风,2021,(03):129-130.

[3]于晓平,黄彦琳,黄文婷.乡村振兴与大数据背景下地方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探究——以河池学院为例[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20,30(04):68-71.

[4]李茂平,陈瑜.乡村振兴战略下地方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模式创新与实践[J].湖北农机化,2020,(06):42-44.

[5]杨琳丽.新时代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育人模式探究——以湖北省地方高校为例[J].青年与社会,2019,(17):116-117.

(责任编辑:宋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