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之善与人性之恶

2024-08-15 00:00:00汪敏
语文教学之友 2024年8期

摘要: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对巴特勒的人性进行了善恶判断。雨果在信中表现出应有的道义感,在文中看到的是人性之善,但雨果在行文中所表现自身的人性之善不会掩饰巴特勒之流的人性之恶。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教师需引导学生借助雨果表达的人性之善去鞭挞侵略者的人性之恶,让后人在知晓人性善恶的同时,更有意识地以人性之善抑制人性之恶。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材分析;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选自《雨果文集》第十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程曾厚译。有改动,下文简称《信》)一文,是著名作家雨果给法军上尉巴特勒写的一封信。这是一封非常“奇怪”的信,法军上尉巴特勒在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之后,给大文豪雨果写信,询问雨果对所谓“远征中国”的看法。将自己之“恶”昭示于他人面前,这在正常人看来非常奇怪,但在巴特勒看来却很平常。于是在对巴特勒人性的判断上,就出现了善恶之别。仔细解读,作者雨果在文中表现出应有的道义感,从文中看到的是人性之善。

关于人性的善恶,古往今来的哲学家进行了深入探讨,普通人也有关于人性善恶最基本的判断,因此这历来就是一个重要的话题,甚至还可以认为是一个没有固定答案的话题。如果在讨论的过程中不谈人性之“本”,只谈善恶,有一个原则肯定必须坚守,那就是人性必须是向善的。或许人性“本”恶,但一定要“向”善,只有这样才能称其为“人”。面向当下的初中学生,在解读本文的过程中,如果能够紧扣人性之善恶,可以帮助学生打开对人性认识的大门,可以让学生在人性善恶的认知与判断中形成更加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体现。

一、雨果的伟大不掩饰人性之恶

从雨果的行文来看,从雨果的人生经历来看,其人性之善有目共睹。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中,雨果凭借丰富的想象、抽象概括性的名词和形象描述性的名词联袂使用,将自身对圆明园之壮美的赞叹推到了极点。这不仅体现了雨果高超娴熟的语言艺术蓄势之美,更体现了雨果对东方文化的尊崇,这是一个善良的人性对另一个伟大文化的致敬。与之相对应的,作者强烈批判两个强盗,在用词上感情色彩鲜明,反语表达更为含蓄,讽刺批判更为深刻。作者展示美好并展示美好被毁灭,对比勾连,文风陡转,以“美”衬“丑”的写法闪耀着作者思想的光辉,表达了深邃的内涵。这种美与丑的对比,不仅是外在的文字与所表达的内涵进行对比,而且是针对不同人性所做的鲜明对比。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认识:雨果在行文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身的人性之善无法掩饰巴特勒之流的人性之恶。

对于巴特勒的人性之恶,学生在学习时要认真分析解读。雨果在作品的开篇即说,“你征求我对远征中国的意见。你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多谢你对我的想法予以重视。在你看来,打着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皇帝双重旗号对中国的远征,是由法国和英国共同分享的光荣”。也就是说,在侵略者巴特勒看来,他对中国的远征是“体面”和“出色”的。在谴责这一认识的同时,需要思考“为什么巴特勒及其背后的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皇帝会有这样的判断?为什么对另一个国家的远征居然可以成为自己国家的‘荣光’?”

根据研究发现,历史学家对火烧圆明园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火烧圆明园是英法侵略军为了掩盖抢掠圆明园的罪行,也就是“掩盖罪证说”;另一种观点认为火烧圆明园是为了逼迫清政府尽快答应英法两国提出的苛刻条件,也就是“逼迫签约说”。无论哪种观点,都无可辩驳地说明火烧圆明园这一行为是非正义的、是邪恶的。但是在巴特勒等人的认知里并不认为这是邪恶的。于是上面的问题就演变为“为什么一场对他国进行侵略、掠夺的行为,居然可以称之为本国的‘荣光’?”

梳理英法等国家的发展史可以发现,这些国家在最初建立时就有习以为常的掠夺史,尤其是在19世纪,这些所谓的强国在世界各地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殖民战争,他们将在战胜之后掠夺的所有财物都认为是战利品,是胜利的果实,是正义的产物。他们还编制了各种关于抢劫的规定这种后人看来匪夷所思的规定,使得当时的殖民战争在道义上被合法化了。

从人性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宏观背景催生了巴特勒的观点,使得像巴特勒这样的殖民者将自己的言行合法化、认同化之后,他们就心安理得地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掠夺,侵略的范围越大、掠夺的财物越多,其越有成就感。这种人性由善向恶的合法演变形成了共同的声音,让原本需要掩藏的丑恶人性披着合法的外衣而招摇横行。所以,当巴特勒写信给雨果时,他一定是感觉光荣的,他认为自己以成功者的姿态出现在被侵略者面前,希望通过自己写给雨果的信并得到雨果的肯定,而后进一步炫耀。

这种在特定时代背景下被合法化的人性之恶催生出来的是众人之恶,是国家之恶。这种恶固然能够被雨果所发现,但像雨果这样的智者毕竟是少数,当更多的人出于对人性之恶集体无意识的时候,所发生的悲剧往往不在个人身上,而在一个国家身上。

二、用人性之善批判人性之恶

雨果这篇文章的价值充分地以自己一人的善性,以委婉且有力量的文字表达出对人性之恶的批判。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中,雨果巧妙地以对圆明园的建筑美的赞叹,运用激情想象的语言和正义良知的人格,来表达自己对这一东方园林的美的赞叹,抓住这样的美,演绎出的是自己的人性之善。在教学中,教师通常让学生自主阅读品味文章,与作品充溢的感情产生共鸣,并在此基础上去景仰雨果先生宽广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这里要思考的是,在景仰雨果个人的胸怀和人格的时候,不能忘记对人性之恶的批判。只有同时认识到雨果所表现出来的人性之善以及巴特勒身上的人性之恶,才能让这篇文章给当下带来积极的现实意义。

雨果在文中说,“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这是站在一个艺术家的角度对艺术作品价值的判断,是将全人类的善性融合在艺术作品中。这是雨果对艺术的赞叹,是对圆明园的致敬。可以想象的是,这样的一个判断如果到了巴特勒的眼里,或许就会演变为人性之恶的依据:既然是属于人类的,那么就是可以属于“我”的,当“我”代表着国家来将圆明园内的艺术品据为己有,并安放在自己国家的时候,这同样是属于人类的。

此处,人性之善与人性之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完全可以用雨果的人性之善去鞭挞侵略者的人性之恶。同时,教师还需要帮助学生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去发现人性之恶的源头:当一个人或一个国家接受了以侵略和掠夺作为生存或扩张的逻辑之后,就很容易变成忽视他人、侵犯他人的合理依据,这就是万恶之源,而普通人的集体无意识则会让个体成为恶之集体的帮凶,这是个体成长过程中特别需要注意的。

三、用人性之善抑制人性之恶

人性有善恶,和平时代的人们之所以能够身处和平时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社会上的多数人向善而行。雨果在文中所表达的也正是这种人性之善,所以可以说雨果践行了人道主义精神中的自由、平等、博爱理念,对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和谐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今天我们解读文本,在课文阅读与思考的过程中,所要形成的重要认识之一,就是在知晓人性善恶的同时,要有意识地以人性之善抑制人性之恶。

如同上面所分析的那样,像巴特勒这样侵略掠夺之后,还写信向大文豪雨果求肯定的人,其人性之善在集体无意识中被扼杀了,所存的人性之恶变成了自己认同的“善”之后,恶事也就被当成了善事来做。这对当下学生的启发是要能够站在自己和他人生存、生活、发展的角度,认识怎样的人性是善的,怎样的人性是恶的;要能够清醒地认识人性的善恶;要能够在具体的情境当中判断人性的善恶。只有这样才能用人性之善去抑制人性之恶。毕竟,每个人都有性善或性恶的时候,认清这一点才能做到取善而弃恶。

总而言之,解读《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需要从人性的视角,需要对人性善恶进行辨别,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在心中树立起人性之善的标杆,才能在有可能导致人性之恶的情境里保持一分清醒。应当说这是本文解读时最根本的价值追求,是经由语文学习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赵自景.品论证魅力 悟思想光辉——《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的教学解读[J].中学语文,2022(23).

[2]孟其银.文明的典范 伟大的人格——《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中的“三美”[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1(15).

作者简介:汪敏(1977— ),女,江苏省张家港市合兴初级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初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