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古诗词“以诗解诗”教学策略立足互文理论,借助古诗词文本间相互“指涉”的特性,以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为载体,从语言、意象、主题三个角度进行“解诗”,以期帮助学生在“厚积”的基础上“薄发”,触类旁通,提高学生解读诗词的美度、广度、深度。
关键词:高中古诗词;以诗解诗;教学策略;鉴赏能力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诗教”传统,古有孔子“不学诗,无以言”“不学诗,无以立”;今有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师大考察时表示:“我很不希望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这些诗词从小就嵌在学生们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古诗词典雅优美,意蕴含蓄,承载着诗人的情思,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载体。在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中,多数教师会以“就文解文”的方式讲解古诗词,学生得到的只是一堆冷冰的文字,难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古诗词“以诗解诗”教学策略立足互文理论,借助古诗词文本间相互“指涉”的特性,让学生温故而知新,在“厚积”的基础上“薄发”,进而做到举一反三、博览拓展、触类旁通。这既拓宽了古诗词的教学途径,也为学生积累古诗词、鉴赏古诗词找到高效的方法,更能提升学生的自身修养和文化自信。
一、品味语言,提高解读的美度
品味诗中言,读懂诗家语。古诗词的语言之美往往体现为精练性、跳跃性、含蓄性。古人作诗作词对语言的锤炼尤为重视,既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也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每一字、每一词、每一句都承载着诗人的情感和智慧。“以诗解诗”的教学方式可以引用相近或相似的诗句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诗词的语言之美。互文理论强调文本之间的相互指涉和关联,认为每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学生可以在其他文本中找到它的“痕迹”。因此,古诗词“以诗解诗”不是肢解诗词,而是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诗词的语言美。
品味古诗词的语言美,运用“以诗解诗”的方法分析诗人对字、词、句的精挑细选,体会作者对情感和意境的精准表达。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组叠词经过炼句的精心安排,使得整个句子结构紧凑,意义明确,表达了作者深沉的情感。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引用元代乔吉的《天净沙·莺莺燕燕春春》中的“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作对比。乔吉通篇运用叠词将人之美和景之美交织在一起,互相映衬。但学者柯宝成认为乔吉之作不如李清照之词“自然要贴”。经过两者的对比,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古诗词遣词造句的语言魅力。
品味古诗词的语言之美,运用“以诗解诗”的方法分析诗词在手法上所具有的“互文性”,读出文本的新意。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教师可采用“以诗解诗”,通过赏析本句的写作手法引导学生解析诗句。此外,教师可以运用以“它诗”解诗的方式,即比较其他以比喻表达愁情的诗句,如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两位词人的词句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以赏析比喻手法进行解诗,使学生在对比鉴赏中体会比喻的巧妙、语言的优美、愁情的深沉。
综上所述,通过对古诗词语言的深入剖析,教师可以更好地把握互文理论在古诗词文本分析中的应用。通过“以诗解诗”的教学方式,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词的深层含义,感受古诗词语言之美。
二、品析意象,拓展解读的广度
“意象”作为文论的概念最早是刘勰提出来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对意象进行了诠释,“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也。”袁行霈指出:“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意象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成为中国人特殊的情感符号,有固定的文化内涵,这为“以诗解诗”提供了解读空间和理论支撑。“以诗解诗”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学生打破对意象的单一理解,在比较和联系中更深入理解诗人的内在之意,从而获得解读的广度。
“以诗解诗”可以是不同作者诗词中相同意象的对比。意象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当它被广泛接受和使用时,往往会被赋予特定的含义或象征。当阅读陌生文本遇到相似的意象时,运用“以诗解诗”的方法可以迅速识别并理解其所代表的意义。例如,“子规”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从出现之时就和愁结下了不解之缘。“子规”声音哀切,听上去如人语“不如归去”,又因神秘悲惨的传说而被文人骚客称之为“天地间的愁种子”。借望帝之事,发国破之痛;借子规苦啼,诉思乡之愁;借子规之声,显离别之恨;借子规之音,抒伤春之绪;借子规之啼,陈春闺之怨。教师在讲解“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难》)中“子规”意象时,可以引导学生探索“子规”本身所具有的特征,也可以借助已学过的古诗词来解诗,如“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杨花落尽子规啼”(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如此,既可以让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入地理解,也有助于学生对意象进行整理和积累,拓宽阅读的广度。
“以诗解诗”也可以是同一作者在不同时期对同一意象的描绘。作者处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其心境也会随之变化,即使运用同一意象,其意蕴也存在差异。教师在讲解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时,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迁移阅读,借用《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进行对比鉴赏。前者写于李清照孀居时期,中经丧乱和晚景凄凉,多抒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恨。后者写于李清照少妇时期,夫妻伉俪情深,聚少离多,是苦涩幽怨的望夫词。两首词中李清照都用了“酒”的意象,但因人生境遇不同,“酒”蕴含的情感也存在差异。《声声慢·寻寻觅觅》中作者试图借“三杯两盏淡酒”来驱散国破家亡的浓愁,“淡酒”不是酒淡,而是愁太浓,即使是浓酒也变得淡然无味了。而《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中作者虽然因思念丈夫而倍添愁绪,却是“东篱把酒”,把“酒”当成消磨时间的“把玩”物件,忘却烦恼的饮品。同一意象,在作者不同的人生境遇下,其表达的心绪与情怀也有较大差异。因此,教师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运用“以诗解诗”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意象的内涵和诗人的心路历程。
运用“以诗解诗”的教学方法解读诗词意象,旨在引导学生熟悉并深入理解陌生文本,帮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进行灵活迁移、触类旁通,探究意象所具有的共通性以及对诗人表达情感的有效性,揭开陌生文本的神秘面纱,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品悟主题,延展解读的深度
古诗词的主题往往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虽然文人所处的时代、人生境遇、创作风格有所不同,但在诗词的主题上都能找到共鸣和呼应,形成互文关系。“中国古诗词中的许多意象经过人们感情的长期投射,都有着独特的意绪情调,可以说经过人类文化历史性的积淀,每一个意象就是一个世界。”因此,“以诗解诗”从主题的互文性切入,将同一主题的诗词联系在一起,相互借鉴、互为参证,构成一个知识网络。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语文素养的提升需求,选文覆盖面广,跨越多个朝代,涵盖众多名家作品,囊括多种题材内容,适合开展“以诗解诗”教学。教材中有许多主题相似的古诗词,或抒发对自然的热爱,或表达对人生的思考,或寄托对家乡的思念……这些古诗词在主题上的共通之处,为教师提供了一个绝佳的“以诗解诗”的教学素材。教师可以选取几首主题相似的作品,通过“以诗解诗”的方式探讨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异同。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两首词均属于怀古之作,作者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溯和对英雄人物的缅怀,表达了深沉的情感与思考。但在主题上二者又有明显区别。《念奴娇·赤壁怀古》以长江为背景,以赤壁为舞台,通过描绘周瑜的英勇形象,展现了三国时期的英雄风采。苏轼借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壮阔画面,展现了历史的滚滚洪流与英雄的不朽传奇;通过“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等句,将读者带入了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沧桑;凭借“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等句,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和对人生如梦、世事无常的深沉思考。《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则以京口北固亭为凭吊之地,通过对历史上在此建立霸业的孙权和气吞胡虏的刘裕的追忆,表达了对英雄业绩的向往。辛弃疾借“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等句,展现了历史的浩渺与英雄的不朽;通过“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描绘,让人感受到英雄们英勇无畏的气概和豪情壮志,表达对历史英雄的崇敬与怀念;“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抒发了其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以及面对现实困境的无奈与遗憾。这两首词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但侧重点不同,通过“以诗解诗”的方法将两首词联读,有助于学生深入体悟诗人的情感。
教师从主题角度出发,通过“以诗解诗”的方式,深入探究作品在情感表达和思想倾向上的异同。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深层含义和文化内涵,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高中古诗词“以诗解诗”教学策略对改善当下高中古诗词教学现状,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以诗解诗”以新课标为引领,既符合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古诗词的特点,也符合新教材所提倡的人文主题引导下的大单元教学。同时,“以诗解诗”以教考衔接为导向,通过借助已知的手法、意象、主题等知识灵活迁移,触类旁通,从而形成一个学、思、行三位一体的良性循环。高中古诗词“以诗解诗”教学策略拓宽了学生解读古诗词的视野与思路,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有助于实现古诗词教学的多元化和深度化,也拓宽了古诗词课堂教学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宋宇晟.习近平谈古代诗词:会成为终生的民族文化基因[N].北京青年报,2014-09-10.
[2]刘勰.文心雕龙[M].北京:中华书局,2019.
[3]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4]刘志勇.以诗解诗——一石数鸟[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7).
作者简介:伍坤堰(1987— ),女,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第一高级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语文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