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高考语文作文命题越来越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考查。思辨作文的独立性、批判性、创新性、逻辑性的特点决定了思辨作文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在作文教学中需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目标落实到处,既适应高考的发展趋势又不以高考为唯一目的。从思辨作文的内涵和特点出发,探讨高中语文思辨作文教学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思辨作文;作文教学
新课标在学科核心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方面明确指出:“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其中,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都属于高阶思维能力,而深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又是一个人的思想最具价值的部分,对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都有深远意义。
分析近年高考语文试题可以发现,2023年、2024年高考语文作文题都体现出鲜明的思辨色彩。无论是教育部命制的四套全国卷,还是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自主命题卷,都要求学生写出“认识与思考”或“联想和思考”。显然,思辨作文作为一种体现思辨能力的重要写作方式,不仅对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是高考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但就目前学生高考作文的写作情况来看,“‘观照现实’意识之缺乏、‘路’‘术’之困窘现象普遍存在,且出现了诸如‘放眼寰宇’‘且听且看’‘揆诸当下’‘反观现实’等泛化罗列与机械套版的情况”。如何在思辨作文教学中打破应试模式,实现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对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一、思辨作文内涵
思辨作文就是具有强烈思辨色彩的文章写作,要在文章中能够发现问题,并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辨作文作为一种写作方式,强调思考和分辨,要求学生全面看待问题,一分为二地展开分析。在写作中,“辨”要由“辩”体现出来。 因此,就文章的形式而言,议论文显然是思辨作文的主要形式,但并非唯一形式。
二、思辨作文特点
(一)独立性
思辨作文要求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独立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这种独立性体现在学生在面对问题时不依赖于教材、教师或其他参考资料,而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
(二)批判性
思辨作文要求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具有批判性思维。这种批判性思维体现在学生在分析问题时,不仅要看到问题的表象,还要深入问题的本质,对问题进行剖析,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创新性
思辨作文要求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具有创新思维。这种创新思维体现在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不拘泥于传统的方法和思路,敢于创新,提出新的观点和相应的解决方案。而且,这种创新还体现在文章的形式上。
(四)逻辑性
思辨作文要求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这种逻辑性体现在学生在分析问题、提出观点、寻找解决方案时,有条理、有层次、有逻辑,文章结构清晰、论证严密。
三、思辨作文教学策略
(一)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所谓“功夫在诗外”。广阔的社会生活既是写作的客体和对象,也是学生生活学习的具体环境。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当下,就是引导学生“不读死书、不死读书”,把广阔的社会生活作为自身的学习舞台和观察对象。世界的五彩斑斓和社会的光怪陆离都是客观存在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认识和思考这些客观存在,有利于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成长中将理论和实际联系在一起,形成自己的思考和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要当好领路人,做好价值观引导,又要适当留白,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对于一些一时难以定论的问题,不妨引导学生做动态观察和跟踪观察,让学生在观察中去体验、去思考。这种关注和观察对提升学生写作技能至关重要。因为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是一朝一夕、一时一事提高的,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实践过程。
如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作文题:“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这个题目非常有现实意义,人们在利用技术手段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往往过度依赖技术,花费大量时间沉浸在虚拟世界中。当代青年对科技发展是非常了解的,只要平时注重观察和思考,相信这方面的体会和感悟不会少,写作时自然也能得心应手。
(二)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思辨作文的写作。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是为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进行批判和创新。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作文教学往往是由教师来引领的。良好教学氛围的构建,自然也不能仅限于作文教学,而应该贯穿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甚至是全科目教学中。只有在平时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学生的思辨能力才能有所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才能长足发展。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但不论哪种形式,教师要把课堂交给学生,努力做一个参与者和倾听者,在活动中与学生展开平等对话和交流。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深入问题本质,对问题进行剖析和批判。
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大胆求异,对学生提出的新观点、新方案积极尝试。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开放性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2023年高考语文上海卷作文题:“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仅仅是因为好奇心吗?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这个题目的开放性就很强,可以引导学生多维创作。
(三)注重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力,这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这就要求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打破现状。现实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过多地注意写作技巧的训练,甚至总结了大量的写作模板,而恰恰忽略了对学生多种能力的训练。
在写作能力训练中,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前文之所以强调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就是要引导学生从广阔的社会生活中摄取信息、发现问题、展开思辨。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收集大量的写作素材,而且在教师的指引下从纷繁芜杂的社会表象中去发现问题的本质,这也是逻辑思维的有效训练。当然,在引导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注意逻辑的严密性和合理性。
有了发现和思考,把发现的过程和思考的结果进行梳理,通过语言文字形成文章,这样的文章就是思辨作文。思辨作文训练的重点并不在写,而在于下笔之前的发现与思考,也就是构思。有了成熟的构思,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只要注意文章的结构安排,并在语言表达上准确生动,就会完成一篇合格的作文。
逻辑分明的结构和清晰准确的语言表达都是思辨作文非常重要的方面,可以在平时的习作中加强训练。但写作模板的训练方式并不可取。因为一切模板都是写作实践的总结,而且文章一旦模板化,必然导致形式的雷同,甚至直接限制作者的思维和想象,这与写作的创新本质相背离。
(四)教师写下水作文进行示范
写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任何文体都是如此,思辨作文也不例外。教师作为作文教学的组织者和主导者,需积累大量的写作实践经验,这样在作文教学和指导学生写作时才不至于纸上谈兵。而思辨作文因其独立性、批判性、创新性、逻辑性等特点,其实践经验靠一般的散文写作很难积累。因此,在思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敢于写下水作文,而且必须要写下水作文。
教师写下水作文不仅是教师自身经验的积累,也是对学生写作实践的有力促进。良好的示范不仅能使学生爱上写作,教师对某个问题的分析认识也可以给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并且教师丰富的人生阅历也是学生认识世界观察生活的一个途径。
当然,写作评价方面,教师的下水作文未必写得比学生好。学生往往因为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对世界的未知,其行文可能更具想象力和思辨力。对于这一点,教师应有客观清醒的认识。但教师也不必因此而有压力,毕竟教师的阅读经验和写作实践经验要比学生丰富很多。只要能给学生带来有效指导,就是成功的作文教学。
高中语文思辨作文作为一种重要的写作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注重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积极撰写下水作文,才能使学生在高中语文思辨作文的写作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创新意识和写作能力。
总之,高中语文思辨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把握好思辨作文的特点和作用,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王静.联想·阐释·思辨——高考作文如何“观照现实”?[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3(21).
[2]尹相如.写作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
[3]彭雨欣.基于批判性思维的高中语文思辨作文思维路径[J].教育教学论坛,2022(5).
作者简介:杨刚华(1981— ),男,江西省南昌县莲塘第二中学正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