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书海浩瀚,知识无涯。为了提高读书和写作的效益,应提倡选择性阅读和序列化练笔。多读一些好书,掌握一些读书的好方法,正确处理读书与写作的关系,努力做到读中有写、写中有读、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写相融、有序训练,就更容易引导学生读出精彩,写出美文。
关键词:选择性阅读;多角度感悟;读写融合;有序训练。
首先,一起来看一下2024年央视春晚毛不易演唱的歌曲《如果要写年》的歌词:
如果要写年,就不能只写年。要写除夕的佳肴,万家灯火的团圆;写推杯换盏的祝福,孩子的欢笑,老人的笑脸。
如果要写年,就不能只写年。要写陪伴的长情,忙碌的欣悦;写天伦之乐的快慰,守岁的憧憬,萌芽的心田。写烟花璀璨的夜晚,孩子们的狂欢夜;写用眼睛和心灵去感受的每一个瞬间。
如果要写年,就不能只写年。要写母亲的白发,皱纹里的笑脸;要写孩子踮起的脚尖,将纯真的小心愿藏进一副对联。写兄弟姐妹齐心的默契,孝心无垠爱心无限;写儿时的童趣,山村的炊烟,记忆犹新的岁月。写日出日落的寻常,变得热闹的村庄……
把学生学写作文的节目搬上央视春晚的舞台,这是自1983年央视举办春晚以来的第一次。这不仅表明了学生写作的重要,更为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指明道路:
一是要善于观察,由“读”入手,从生活中选材。帮助学生养成善于调动自己各种感觉器官的好习惯,运用眼读、耳读、口读、心读等方式全方位感知事物。
二是要学会多角度作文的写作方法。“客观+主观”“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感觉”“正面+侧面(反面)”“近处+远处”“静态+动态”等。
三是要学会细节描写。从细处着眼,从细处入笔,方能让文章生动感人。
四是要学会写作的一些基本技法。如虚实结合、欲扬先抑、小中见大、卒章显志等。
虽说“读”具有多种途径,但学生毕竟生活经历有限。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是从书本中间接获取知识和经验,来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所以,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阅读的角度谈谈如何实现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提升。
一、端正心态,明确目的
古代教育家孔子认为,学习的意义在于明道,读书的目的在于求真。孔子强调读书与修身紧密相连,提倡知学、好学、乐学的态度。给后人以启迪。
学生常常听到很多前辈或者好友提醒,平时有空的时候要多读书。很多时候学生坚持阅读,把书看完后的感觉就是“嗯,写得很好。”仅此而已。那么,我们到底为什么要读书呢?答案有很多种。最是书香能致远,唯有读书方宁静。杨绛先生曾在《我们仨》中用温和平静的口吻描述他们的家庭生活:“三个人窝在家里看书,自娱自乐,自给自足,就像一座温暖的孤岛。微风吹过来,一切都很好。”
学生若是能浸润在书香文气之中,一定会保持永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对生活的热忱和希望。
二、精选文本,用心阅读
开卷有益。多读书自然是好,但是现在的中学生时间和精力有限。因此,笔者建议有选择地去读书,读好书,对提升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大有裨益。
第一,读一些经典作品,运用字斟句酌法。
首先,要了解经典文本的作者和创作背景,知人论世;其次,要关注前言、后记和目录,感知作品的内容结构;最后,细细地品读原文。
读书不能只用眼睛。用眼睛读书只是眼见,用心去读书才会有心得。字斟句酌法特别适合阅读经典作品。
读经典不能“随随便便”地读,而是要带着明确的目的、有兴趣地主动地读。理解作者的观点,使之融入自己的思考,与作者产生共鸣,并指导自己的行动。例如,散文家秦牧,读书先是“鲸吞”,大体看一遍,然后是“牛嚼”,像牛反刍一样,仔细研究品味。
第二,读一些短小精美的散文作品,运用精华提炼法。
读一些精美的散文,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精神世界,发散思维,尤其是对锤炼学生的文笔很有帮助。
读散文要善于提炼精华。做摘抄、笔记或是卡片都是好方法。例如,历史学家吴晗就特别擅长做读书卡片。他读书时,见到有用的句子就抄在一张卡片上。他读了几十年书,做了几十万张卡片。
读完一本书,如果真能够提炼出几句有哲理的语言,就算没有白读。
第三,读一些精彩的微型小说,运用欣赏借鉴法。
微型小说被称为“螺蛳壳里做道场,一叶落地天下凉”。虽有先天限制,无法浓墨重彩地去说理或抒情,更无法汪洋恣肆地为故事做铺垫,但正因如此,微型小说就好比一个娇小可爱的小姑娘,眉目间顾盼神飞。微型小说对文字的精炼程度要求颇高,在微小的篇幅里唱念做打、腾挪闪转,上演一曲曲令人拍案叫绝的好戏。微型小说篇幅虽短,精神却长,是社会或人生的明镜。
第四,读一些考场满分作文,运用模拟仿造法。
考场满分作文不同于平时的单元作文训练。平时的单元作文训练大多围绕单元的某个训练点来写,而考场作文要全面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适当读一些考场满分作文,可以在拟题、扣题、构思、选材、铺垫、照应、突出主题、处理详略、分清条理、生动表达等方面综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五,读(听)一些优美的歌词,运用娱乐联想法。
音乐可以改善人的心理状态,可以刺激活化脑部细胞,可以增强记忆力。音乐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一首好歌必定有好的歌词,好的歌词就是一首好诗。而诗的创作与作文的写作规律相通。
学生可以通过多听、多读提升作文写作水平。
第六,养成读笔记的习惯,明确固定读笔记的时间,多次阅读读书笔记,实现温故知新。
合理运用读书笔记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手段,通过复习回顾,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消化吸收,提高记忆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可以让学生形成知识框架或脉络,提高学习的连贯性、整体性、条理性和逻辑性,促进思维的深入和拓展;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身不足,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弥补。
三、读写相融,训练有序
古人云:“劳于读书,逸于作文。” 意思是说,在读书方面肯付出辛苦,写起文章来就会轻松。“厚积薄发”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究其关系,就是一个输入和输出的关系。阅读是写作的前提,没有阅读就没有写作;当然,写作反过来又可以促进阅读。
阅读和写作密不可分,相辅相成。读书是写作的灵感之源,写作是对读书的最好致敬方式。读书可以开阔思维,写作可以升华思想。学生需正确处理读与写的关系。
一是培养阅读兴趣,训练阅读方法,进而养成以写作为最终目的的自主阅读习惯。读中有写、写中有读、以读带写、以写促读。
二是多角度提升阅读写作素养。如听读、阅读、朗读、默读、说话、演讲、评改、札记等。
三是挖掘生活素材、整合写作资源。可以活动为载体,以体验为途径,以主题为向导,把阅读和生活结合起来,积极发现写作的资源并进行有效的整合。
四是进行有计划的序列化作文训练。如周计划训练、学期计划训练、年级计划训练、学段计划训练等。突出不同的侧重点(记叙、说明、议论,命题、话题、材料、任务型作文),循序渐进,形成序列化的作文训练,让作文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言之有理,言之有趣。
总之,阅读的世界就像一个无尽的知识宝藏,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写作的世界就像一个丰富多彩的舞台,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用文字构建精彩的故事,表达深刻的思想,抒发真挚的情感。读写相融,有序训练,就一定能实现学生读写能力的大幅提升。
作者简介:叶明扬(1964— ),男,安徽省庐江第四中学副高级教师,合肥市初中语文骨干教师,主研方向为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