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策略探析

2024-08-15 00:00:00吕发挥
语文教学之友 2024年8期

摘要:新课程理念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在以往的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问教学法的实际应用存在教师提问的效率低、提问设计缺少创新性等问题,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基于语文学科提问教学法应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通过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和目的性、在提问中巧用比较和悬念等方式有效提升语文教学提问的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新时期;初中语文教学;提问; 《观沧海》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主导着课堂提问的方式和内容,教师的提问对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产生着重要影响。语文课堂提问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帮助学生上课集中注意力,从而使学生能全面掌握教学内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切实提高教学效率。语文课堂提问教学有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它更注重通过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在思考和点拨中获得人文情感,从而实现春风化雨的育人作用。语文提问教学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步步为营,每一步都有其背后的底层逻辑和目的。而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问的作用和效果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学者关注,教师和研究者们都注意到提问背后的逻辑力量及其在育人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教学中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通过对语文教学提问现状及成因分析,提出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以期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教师提问效率低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提问效率低的情况确实令人有些无奈。常常看到,教师提出的问题要么过于简单,学生不假思索就能说出准确答案,无法真正激活思维;要么过于复杂深奥,让学生茫然无措,不知从何答起。有时,教师的提问缺乏明确的指导性,学生弄不清到底要回答什么;有时,教师一股脑地抛出一堆问题,让学生应接不暇,难以展开深入思考。这就导致课堂上看似热闹,实则学生并未真正深入理解知识,课堂提问流于形式。

(二)提问设计缺少创新性

在当下的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提问设计缺少创新性的问题着实突出。许多时候,教师习惯围绕课文的字面意思提问,很少能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比如,教师总是问“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这个人物有什么特点”之类的问题,千篇一律,甚至学生听了都能猜到接下来教师会问为什么,很少能从独特的角度提出引发学生深入探究和思考的问题,也缺乏与现实生活巧妙结合的创新性问题,无法让知识真正活起来,也难以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奇妙与乐趣。

二、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的提升路径

(一)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和目的性

问题的发现和提出应基于教师的深度思考,只有这样,教师提出的问题才是真问题,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提问的目的性和有效性。

在提问题之前,教师首先要捋清楚问题的本质,即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正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和目的去阅读一样,教师在提问题时也要带着目的去提问,不要提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要给教学做减法、瘦身,淡化教师的强制干预。比如,在讲授《观沧海》一课时,问题的设计要紧紧围绕诗歌的主旨,与主旨无关的问题就可以删减。另外,有些问题存在重复的现象,如《观沧海》的思想情感分析与诗歌的创作背景以及诗人的身份分析,教师应将其融合在一起进行提问。另外,在提问时,还可以融入余映潮老师的板块式提问法,这样就能够把问题按照板块的内在逻辑组织起来,服务于诗歌分析的主题,避免重复地出现。

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提问中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可以根据班级的整体情况和自己的教学水平,提出一些有层次、递进性的问题。以《观沧海》教学为例。在初读诗歌时,笔者提出“诗中描绘了哪些形象?”这一问题让学生对诗歌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感知。接着进一步提问“这些景象有怎样的特点?它们是如何组合在一起构成画面的?”引导学生去分析和体会诗歌的意境。然后,深入提问“从这些景象中能看出诗人怎样的情感?”促使学生去感悟诗人的内心世界。最后,笔者提问一些拓展性的问题“如果你是曹操,站在碣石山上会有怎样的感慨?”引导学生将自己置身于情境之中来,更好地理解诗歌内涵。通过分层提问,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诗歌,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从而增强提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而发挥教学提问的作用。此外,笔者还在课堂上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提问。仍以学习《观沧海》一文为例。有的学生就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和困惑。有的学生问“曹操当时的心境到底是怎样的?”也有的学生问“这首诗歌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有什么特殊意义?”从学生的提问中,教师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给予耐心解答或引导全体学生一起讨论,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深化课堂提问效果。

(二)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创新能力

提问是否具有创新性,考验的是教师教学的创新能力。针对当前教师提问缺乏创新性的问题,不能仅仅停留于提问这一环节,应从提问背后的本质——教学的角度去思考,才能得出有效的措施。教师要认识到提问不是独立的,它是为教学服务的,要与教学的其他环节相互配合。所以,教师要立足教学整体,打破常规,创新提问角度,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创新能力,为学生打造更加有趣和高效的语文课堂。

在面对《观沧海》这首经典之作时,常规的课堂提问往往会围绕诗歌的字句理解、情感表达等方面展开。然而教师可以尝试从一些意想不到的角度切入。例如,教师可以提出:“假如你是曹操身边的一名士兵,当你看到这样的沧海景象,会有怎样的感受与想法?”这样的问题,瞬间可以将学生带到那个特定的历史场景,让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体会诗歌。也可以展开启发式提问:“曹操为何选择观沧海,而不是其他的自然景观呢?”引导学生思考曹操的个性、经历与沧海之间的关联,从而引发学生生成更深层次的领悟,促使学生从曹操的壮志豪情、广阔胸襟等方面去解读他与沧海的契合之处。教师还可以设计开放式问题:“如果让你来为这首诗重新起一个名字,你会起什么?为什么?”激发学生对诗歌主旨和意境的深入思考,让学生从自己的理解出发去概括诗歌核心,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

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还要用优美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真正体悟到诗歌的魅力;同时还要保持敏锐的洞察力,观察学生的反应和回答,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和思维特点,及时调整提问的方向与难度。因为有时候,学生的一个意想不到的回答,很可能会成为新的提问契机,引发一场精彩的讨论。并且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提问,勇于挑战传统的解读,积极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营造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课堂氛围。通过情感的共振,促使学生对诗歌之美形成深入理解和感受。

(三)在提问中善于设置比较和悬念

语文教材中的文本题材类型、语言风格多种多样,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善用比较的方法提问,引导学生应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求同存异或求异存同,在不同的对象中找到共同点,在类似的对象系列中找到差异。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就同一作品或者是不同作品的写作方法或者是内容进行提问。例如,可以将《观沧海》与《小石潭记》进行对比教学,提出问题:“《观沧海》中的景色描写与《小石潭记》中的景色描写对抒情的影响与作用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对比阅读,通过反复品味,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和散文这两种不同体裁在处理同一题材上的异同,从而在整体上理解中国古代诗文的抒情与景物描写的关系。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与现实生活相关的比较问题。比如,“在现实生活中,你们是否见过像诗歌中所描绘的那样壮阔的景象呢?你们当时的感受与曹操在观沧海时的感受有什么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用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将诗歌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增强学生对诗歌的认同感和亲近感。

设置悬念的提问方式更加实用,也更加简洁。这种方法能逐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在讲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几句时,笔者提出问题“大家想一想曹操为什么要用如此夸张的手法来描绘大海?这背后是不是隐藏着他更深层的想法和情感呢?”用这样的提问点燃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去寻找答案,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讨论当中。笔者还将以悬念作为这节课的结语:“曹操在这首诗中表达了自己的志向,那么他的这个志向后来有没有实现呢?如果实现了,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实现的呢?”让学生对关于曹操的后续故事产生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地去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曹操的事迹,从而加深对《观沧海》这首诗歌的理解,开阔学生的视野。

在语文教学中,提问策略不仅考验教师的智慧与能力,更激发学生的思考与热情。作为语文教师,需要掌握提问的艺术,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语言的魅力,让语文课堂因提问而更加精彩,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总之,有效提问可以加强师生间的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初中语文教师要重视提问,发挥提问的价值,利用悬念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体会语文的魅力,感受文字的价值,在思考中收获知识,在互动中提升能力。

参考文献:

[1]居付娟.新时期下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策略探析[J].新课程(中),2014 (12).

[2]瞿建祥.新时期下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策略探析[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6).

作者简介:吕发挥(1977— ),男,甘肃省陇南市礼县红河镇初级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