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知为德 润物无声

2024-08-15 00:00:00陈华卿
语文教学之友 2024年8期

摘要:语文学科具有道德教育功能,同时也具有广泛的德育资源,教师要从学习和感受语言文化中,内化学生道德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借助语文教学特有的字词学习、文本解读、听说读写等机会,激活学生道德认知,将道德认识反作用于学习与生活情境,促使学生在情境中获得道德教育,感受传统美德,养成优秀品质,提升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挖掘德育资源,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进学生家国意识的养成,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理解语文、运用语文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积极健康的人格、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语文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写作能力的基础课程,也是融入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文化自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学科。语文具有广泛的德育资源,教师要从学习和感受语言文化中,内化学生道德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即促进学生的德育生长,应当是一个内隐的、潜移默化的过程。语文学科中的德育不是大张旗鼓的道德说教,而应当借助于语文教学所特有的文本解读、字词学习、听说读写等机会,为学生创设能够激活道德认知,能够将道德认识反作用于学习与生活的情境,然后促使学生在情境中获得道德教育,从而达成预期的德育目标。事实证明,上述德育教育的思路是正确的,是具有生命力的,在教学实践中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

一、明确德育目标,在语文学习中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

语文教育对“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些问题的回答,明确了德育目标在语文学科中的重要地位,要通过语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学生的德育认知力。例如,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引领学生感知爱国精神。学习陆游的《示儿》,从“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民族自豪感,涵养家国情怀。学习屈原的《离骚》,从屈原的文字中提炼爱国精神,“虽九死其犹未悔”,即使以身殉国,也在所不惜,表达了屈原对祖国深深的爱。在教学中,教师要挖掘语文中的德育要点,让学生真正意识到何为高尚品格,从自己的言行上提升道德修养。同时,重视法治教育与语文教育的融合,让学生从语文中辨析“法”与“德”的关系。“法”与“德”是促进社会稳定的关键要素,引导学生从自我行为规范上,遵纪守法,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重视心理教育在语文中的渗透,结合学生心理趋向及问题,有针对性地纾解学生的心理困惑,劝诫学生要抓住学习机会,提高自身道德情操,不辜负国家的培养,不辜负家人的期望,不辜负自己的梦想。

二、解读文本的深层内涵,帮助学生端正道德观念

在语文学习中,阅读经典篇章,深刻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进而指导学生提升道德品质。引导学生阅读歌颂劳动人民勤劳品质的文章、歌颂革命队伍坚韧意志的文章、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文章等。教师要结合文章特点,将德育穿插到教学中,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在学习《月是故乡明》一文时,对于文中所描写的月夜景致,笔者将读写结合,鼓励学生介绍自己的家乡,对自己家乡的地方特色进行描写,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语文学科中的德育渗透,教师要把握切入点,让学生获得情感的熏染。如学习鲁迅的《祝福》,教师可推荐对照鲁迅的《彷徨》《朝花夕拾》《呐喊》等作品,反思鲁迅为何给小说取名为“祝福”?思考对于《祝福》中祥林嫂的不幸遭遇,作者的态度是什么?是什么导致了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深入研读文本,再借助于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体会文本的深刻内涵,揭示出鲁迅对封建社会的抨击,对封建制度吃人本质的鞭挞。在学习《赤壁赋》一文时,要联系创作背景。当时苏轼正处于人生的低谷,处于贬谪的窘境,而苏轼并不悲观,反而以超然的心态面对逆境。通过游览赤壁抒写自我的豪迈情感,表达身处坎坷也要保持乐观的态度。由此,结合文本回到学生自己的生活,即便是面临挫折,也要像苏轼一样,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正视困境。学习语文,挖掘语文教材文本中所蕴含的内在思想与情感,让学生从阅读中感知文本的思想情感与道德价值。

三、引入辨析讨论,提升学生的思辨力

衡量语文教学的实效性,不能忽视德育的养成。教师要依托语文课堂,开辟更多的德育渗透渠道,让学生接受德育熏陶。笔者在课堂上引入讨论、辩论、朗诵、读书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从参与、交流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展开思想碰撞,发展辩证思维能力。高中生正处于情感思想活跃期,教师要抓住课堂讨论、辩论等契机,结合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去辨析,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例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笔者从文中提炼“矛盾点”,林黛玉开始说自己念过书,但为何后来却只说自己识得几个字?显然这是矛盾的。在课堂讨论中,由林黛玉前后言辞的变化,学生想到了古代要求女子“三从四德”,认为女子的学识不重要。林黛玉最初并未注意到这一点,而后认识到这一点,才改口说自己仅识得几个字。由此,笔者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焦点是“女德”,让学生搜索相关资料,探讨何为“女德”?对于“女德”是传统文化的精髓还是糟粕展开辩论。如此一来,学生从文本阅读中拓宽了课外阅读视野,也从不同观点的辩论中发展了思辨能力。

四、把握德育的整体内涵,在实践中践行道德操守

语文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情操的重要学科,要结合高中学生思想认知实际,从文本阅读中感受作者的精神与情怀,并通过具体的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课外阅读时给予学生适度自主空间,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展开多样化阅读;另一方面,向学生推荐指导性书目,引导学生从阅读中汲取文本深刻、丰富的思想精髓。

在学习《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时,鼓励学生多读、深思,特别是对文中一些经典的言语,要做到深思、感悟、灵活运用。“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让学生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有学生认为:“在人的一生中,难免会遇到艰难险阻,但是,要像一位勇士,勇敢去面对,执着地前进。”对于“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如何来理解?在当前的社会生活中,对之有何现实意义?鼓励学生从鲁迅的作品中去思考人生,从摘抄名言名句中把握其现代意蕴和内涵,实现语文学习与德育培养的相互融合。同样,对于古代名言警句的学习,如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怎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君子”与“小人”的意义?教师要抓住学生学习名人名言的机会,深刻剖析名言的德育价值,让学生明辨是非,提高德育认知力。同样,利用语文综合活动,设置德育主题实践,让学生真切体会理论知识,提升道德修养。在学习《师说》一文时,对于该文的主旨讨论,先让学生阅读,然后探讨教师的形象,了解尊师重教的意义。接着,鼓励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特别是参与社会调研,了解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认知与态度。学生在调查后得出:有些教师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素养,并遵守教师职业操守,践行崇高的育人理想;有些教师虽有知识、才华,但并未将“教师”作为职业;更有少数教师将“教师”作为人生跳板,期望谋求更高的职位。最后,教师组织学生撰写调研报告,围绕《师说》进行补写,谈谈自己对“师德”的理解,以及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尊师重教。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语文知识中提炼德育素材,让学生从语文教材文本所蕴含的文化中感受传统美德,养成优秀品质,学会做人。语文与德育的融合,要把握衔接性、整体性,教师要给予学生自主思考、交流的机会,关注学生多维化审视问题,从语文学习中提高德育修养,增进良好人格、品质的养成。

参考文献:

[1]杨素琴.语文课堂中培育德育之花——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策略探究[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23(3).

[2]黄春霞.立德树人背景下高中语文学科教学德育渗透路径——以《〈论语〉十二章》的《泰伯》为例[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23(11).

[3]胡重实.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策略探讨[J].高考,2024(5).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三新’视域下高中语文深度学习策略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FJJKZX23-405】

作者简介:陈华卿(1985— ),女,福建省安溪第一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