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政治演讲语篇注重在演讲时的双向交流,注重人际意义,这就要求学生探究讲演者是如何用语言达到这种互动的。以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为例,从人称、语气、情态、评价四个方面加以分析,体会政治演讲语篇中的交际智慧。
关键词: 《最后一次讲演》;人际意义;政治演讲语篇
演讲语篇以鲜明的观点、明确的态度、清晰的思路、充实的内容为行文特点,而作为活动探究的一个单元,演讲语篇以其文本的感染力、说服力独树一帜。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包括四篇文章,分别是《最后一次讲演》《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
其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中多次使用“我”的称谓,这合乎演讲词以“我”为阐述者身份的原则,而少数的几个“我们”的称呼则出现在文章后几段,如“我们应该重新体会”“我们要有自己的判断力”等。不难发现“我们”的出现,大多数是作者在提出自己的希望。从“我”到“我们”的人称转化,也就是从个人的经验、个人想法到当时研究者们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容易使得受众合理接受丁肇中先生的观点。另外,文章从头至尾没有感叹句、反问句、疑问句等情感色彩浓烈的句式,而是多采用陈述句。陈述句的大量运用使得语篇显得冷静自持,符合丁肇中先生物理学家的身份。丁肇中先生在提出自己希望的时候,多采用的是中量值情态词,主要为“要”“需要”等,没有强制的高量值情态词,语义婉转,符合听众与演讲者作为研究者共同探讨的演讲情境。
《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与《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相比,文中“我”的占比更大,符合文题中对“我”这个阐述者自身经历叙述的人称选择。与《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不同的是,王选先生的《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演讲的受众是一群大学生,因此,作者在表达上除了陈述语气之外,还选择了疑问语气。例如,从“名人和凡人的差别在什么地方呢?”引出后文对差别的分析,这个问号带领的设问,能够让大学生跟着作者一起思考,使得受众的思维逻辑能够跟上演讲者的步伐,拉近演讲者与大学生之间的距离。顾拜旦先生的《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则注重独特评价词的使用,运用了“无所畏惧”“无可指摘”“欢乐祥和”“灿烂阳光”等词语,文章中多蕴含着光明激扬的暖色词汇,表达了演讲者对奥林匹克精神的赞美。
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属于政治语篇,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当局为了窃取革命果实,不顾民众反对,执意发动内战,镇压爱国民主运动,屠杀爱国民主人士,甚至在刺杀李公朴先生后指使特务在其葬礼上无理取闹,闻一多先生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忍无可忍,发表演讲。作者通过人称的不断变换,清晰划分出敌我之间的对立立场,鼓舞现场的爱国青年,将其拉入自己的阵营之中。另外,文中大量运用感叹句,抒发作者的满腔激愤,使听众能够快速投入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
在“活动·探究”任务一“把握演讲词的主要特点”部分着重探讨了演讲词的表达方式,突出了一个名词“感染力”,除演讲者在现场运用的肢体语言外,这些意蕴深远的演讲词文本本身也是一种人际沟通的语言,即注重在演讲时的双向交流,注重文本的人际意义。因此,在分析演讲词的时候应注重演讲者是如何利用语言表达自己观点的。结合《最后一次讲演》一文,从人称、语气、情态、评价四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人称——不断变换
不同的人称往往表达着不同的立场,统计《最后一次讲演》一文中不同人称的使用次数,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见,“我们”一词的使用占比最大,其次是“你们”“他们”,最后是“我”“你”“他”。
由于演讲者在演讲时往往自我代入,因此,在大多数演讲稿中第一人称的出现频次较高。《最后一次讲演》中第一人称出现23次,符合演讲稿常见规律。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占比极大,除了“我这样大的年纪的一代”中的特殊指称、“我心里想”表达闻一多对反动派的个人猜想外,其余的第一人称代词皆为“我们”。结合时代背景,当时闻一多演讲的对象大多为青年学生,为了鼓舞青年学生团结斗争,闻一多不可能用自己的个人身份进行宣传,而是巧妙地频繁使用“我们”,甚至在称呼青年时都称之为“我们昆明的青年”,这样极容易拉近闻一多与青年之间的距离,从而让青年学生参与其中,接受演讲者的观点。
此外,《最后一次讲演》中不仅“我们”次数用得多,演讲者还时常接连使用“我们”,形成反复的表达效果。例如“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多个“我们”的反复连用使得气势层层叠加,感染力更加充分,情感更加强烈。
《最后一次讲演》中第二人称“你们”的使用占比也较大,主要有两层意义:一是表达鲜明立场,将广大的青年学生和反动特务划分开来。例如,“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显示出演讲者感情鲜明,立场坚定。二是尽管同样是拉近距离,“你们”一词针锋相对,是对敌人的正面指责。闻一多用14个“你们”直接向敌人宣战,淋漓尽致地体现出其英勇无畏的精神。值得注意的是,演讲者安排的3个“你”有两个放在文章的开头,在茫茫人海中直指个人,利用“代入”效果,让台下的反动派自觉代入到群众的对立面,这也就不难理解反动派突然被提及的恐惧了,继而完成敌人个人到敌人群体的演变。
《最后一次讲演》中第三人称的使用频次较低,但和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不同,第三人称拉开了距离,主要用于向听众揭露第三方敌人的险恶用心和罪行。《最后一次讲演》中,“敌”“我”之间有鸿沟,能够快速地进行跳转,人称不断变化,每一次人称的转变都与演讲者思想的表达相配合。
二、语气——强劲热烈
根据功能语言学理论,语言有四种语义功能,分别为“提供”“陈述”“命令”“提问”,往往对应着感叹、陈述、祈使、疑问等句式。而这些语气实则也在期待对方的“回应”,充当着“言语角色”的部分。这四种语义分别对应着接受提供、认可陈述、执行命令、回答问题的期望。结合《最后一次讲演》,统计文中的句式,可得到以下数据。详见表2:
可以看出,《最后一次讲演》使用了大量的感叹句,用以表达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陈述语句用于叙述客观事实,而疑问句用于希望反动派特务给予回答的同时,也能够引起听众的注意和无限思考。
感叹句在《最后一次讲演》中的意义指向也很多样,包括对反动派特务的指责,如“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把面对面的剑拔弩张的气势烘托到顶峰,也包括对人民力量的信任,如“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还包括表明自己的决心,如“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当然,感叹句不仅仅是一味的情感输出,也实现了情绪的“回收”,体现了演讲者对人民群众的号召,如“我们昆明的青年必须完成这任务!”相较于陈述句,此处的感叹句在强烈抒发个人情感的同时也希望听众能够接收到作者的情感表达,增强了人际交流的感染力。
值得注意的是,《最后一次讲演》中全篇并未使用祈使句,表明讲演者并没有对听众发布命令。也就是说,这场讲演是在平等的基础上,致力于用感叹句的情绪感染听众,从而使听众与演讲者产生共鸣。
三、情态——表明态度
情态系统,表示“是”与“不是”之间,“肯定”与“否定”之间,“做”与“不做”之间的意义地带。功能语言学认为可分为三大量值:绝对意义的高量值情态词,委婉的低量值情态词,以及居于中间的低量值情态词。
结合《最后一次讲演》,统计文中情态词的使用频率,得到这篇演讲稿中运用到一个中量值情态词“要”,运用到多个高量值情态词“无非”“恰是”“必须”“其实是”“绝不会”,无低量值情态词的使用。这种情态词的使用分布情况与当时的背景有关。李公朴的追悼会上,不少特务说笑打闹,企图破坏追悼会,尽管事前说好不请闻一多先生演讲,但闻一多无法容忍反动派特务的做法,跳上台去发表演讲。从闻一多先生的角度来说,只有运用这些高量值的情态词才能够抒发内心的不平,让内心的憎恶与激情落到实处。
例如,“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闻一多先生运用“恰是”这个高量值情态词,表达了对李公朴的高度赞扬,这种不容置辩的情态词表明讲演者鲜明的态度,而对于反动派特务,闻一多更是直言:“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慌啊!”用一个量值“其实”直接戳穿了特务的面具,暴露出其外强中干的特点。如果将“其实”换成“可能”,就削弱了态度的坚决性。“我们昆明的青年必须完成这任务”中“必须”是一个绝对的高量值词语,意味着没有什么商量的余地。面对反动派的步步紧逼,闻一多先生要求青年们一定要完成任务,更加充分体现闻一多先生的坚定信念。
四、评价——感情色彩
评价,即对人物行为的判定、对事物价值的判断,属于人际意义的手段。人们在评价时,希望对方能够产生共情,认可评价的结果是合理的。而在评价时,最主要的还是运用一些具有强烈色彩的词语。例如,对于人民、先烈,演讲者运用了“光荣”“光明”“宝贵的生命”“强得很”等词语; 面对敌人,演讲者运用了“卑劣”“无耻”“疯狂”“末日”“屠杀”等字眼进行评价。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闻一多先生在对待人民、敌人的评价上是有极大差异的。对先烈、人民闻一多先生使用了大量褒义词,如“光荣”“光明”,这些词有着强烈的情感色彩,照亮了大地,代表着光亮,对人民、先烈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甚至在这些暖色评价词的前后,闻一多先生还添加了特定的形容词和副词进行修饰,例如“无限的”“宝贵的”“很”,让这些暖色更加浓重。
对敌人,闻一多先生使用了大量的贬义词,如“恐怖”“末日”等。这些词语是暗色词语,直戳当时社会的黑暗面。这些有色彩的词语不仅更好地揭示了反动派特务的卑劣,也警醒了听众。对比这两种评价,读者能够很直观地感受演讲者的情感倾向,也能够促使读者在情感上更加倾向于先烈、人民。因此,在这样对比之下,两方的善恶更容易明辨,也使得听众对先烈与反动派的亲疏更加明确。
参考文献:
[1]孙绍振.不可忽视的演讲文体[N].光明日报,2019-7-10.
[2]韩德礼.功能语法导论[M].北京: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2010.
[3]胡壮麟.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张黎(1996— ),女,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广勤中学二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初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