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戏剧是一门综合性艺术,戏剧鉴赏已成为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课程。学习、鉴赏中国传统优秀剧作,对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在戏剧选修课中,教师引导学生鉴赏优秀剧作,以戏剧教育的理念指导学生展开实践。以《汉宫秋》为例,通过探究马致远的创作理念,学习以古鉴今的创作思想,引导学生亲身体验演绎作品,在深入理解作品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 《汉宫秋》;教育戏剧;爱国主义情感
《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是马致远根据“昭君出塞”这一历史事件撰写的杂剧,在史实的基础上对历史人物、故事情节进行了大胆改编,结构上大篇幅抒情,体现出作者的主观化创作倾向,彰显“厚仁伦、美风化”的创作观念。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杂剧表达的爱国情感,教学中教师可将教育戏剧理念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在体验表演的同时与作者产生共鸣。
一、主观化的创作:抒发家国衰败之痛、颂扬民族气节
元代剧作家在选取历史题材进行创作时,并不是为了托现和演绎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而是希望借助“历史的亡灵”来抒写作者自身郁积于心的现实情感。因而在虚实关系上,元代的历史题材杂剧乃是“以心写事”和“以心运事”的,即在戏剧创作中突出剧作家的主观动机,以主体情感驾驭历史现象,相对削弱了历史现象对戏剧创作的客体制约。比如,马致远在《汉宫秋》的取材和戏剧结构的处理上,都显示出主观化的创作倾向。
(一)题材虚实的处理
《汉宫秋》作为一部历史剧,自然避不开历史剧创作中涉及的虚实问题,即“虚构”和“真实”的关系。体现在戏剧创作中,主要指向“剧作家的‘主观表现’与‘客体真实’的关系问题。”也就是如何处理作者的主观情感表达与历史真实的问题。马致远大胆改编历史故事,融入自己对家国的深沉之爱和对帝妃爱情的真挚表达,表现出极强的主观化倾向。
《汉宫秋》讲述了汉朝画家毛延寿在为汉元帝选美充盈后宫时,因王昭君不肯行贿而在其画像中制造破绽,导致王昭君被埋没许久,直到汉元帝偶遇王昭君,才发现其美貌,并封为妃。这时奸臣毛延寿献昭君图给匈奴的呼韩邪单于,唆使其索要王昭君。满朝文武百官却没有办法,昭君挺身而出,主动和番,行至汉匈交界处,投江而死。留下汉元帝一人独自伤感。对比《汉书》中记载的“昭君出塞”的故事,《汉宫秋》对其有极大的改动。在历史背景方面,作者着意渲染汉弱匈奴强的政治局面,呼韩邪单于更是开场就说到其“久居朔漠,独霸北方”。这样的改写使得后面王昭君不得不通过出塞和亲来保护汉朝,增强了戏剧冲突。在人物形象塑造和故事情节方面,《汉宫秋》将汉元帝作为主角,书写汉元帝和王昭君的真挚爱情,故事结局改为王昭君投水自尽,歌颂了她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对爱情的坚贞,显示出极其浓厚的悲剧色彩。这样一来,“客体真实”便被作者的“主观表现”影响了。作者在史实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创作情思并进行了大胆的想象与艺术虚构,重塑了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创造了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赋予剧作历史立体感与艺术真实感。
(二)浓郁的抒情特色
在《汉宫秋》的创作中,体现马致远主观化倾向的还有其浓郁的抒情特色。戏曲重抒情,戏曲理论家杨恩寿先生说:“胸中情不可说、眼前景不可见者,则借词曲以咏之”,便是在说曲词的抒情性。马致远在创作《汉宫秋》时,书写了大量表达人物内心的唱曲,并采用前三折叙事,最后一折大肆抒情的方式,表达了汉元帝的悲痛之情。
例如,《汉宫秋》第二折【斗虾蟆】一曲,番使来索要王昭君,满朝文武百官无一对策,作者借汉元帝之口对文武百官进行了酣畅淋漓的怒骂:“似箭穿着雁口,没个人敢咳嗽。吾当僝僽,他也、他也红妆年幼无人搭救。”汉元帝激烈的感情迸发而出,谴责朝廷官员的无能和懦弱,“我呵,空掌着文武三千队,中原四百州,只待要割鸿沟。陡恁的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怒气中又带着无奈,同时也饱含作者家国衰败的痛苦。
《汉宫秋》第四折伊始,写汉元帝在萧索的汉宫中,凄清的夜景里,独自一人面对着昭君图,形影相吊,恍惚间与王昭君入梦相会,却被雁鸣惊醒,倍添惆怅。【白鹤子】【幺篇】两支曲子借景抒情,表达了汉元帝内心的孤寂和思念:“多管是春秋高,筋力短,莫不是食水少,骨毛轻?待去后,愁江南网罗宽;待向前,怕塞北雕弓硬。”“伤感似替昭君思汉主,哀怨似作薤露哭田横。”曲子写的是大雁,实则是汉元帝对自身无奈命运的描绘,也是王昭君悲惨命运的体现,更是那个时代百姓无力救赎自己的社会现实的缩影。人们在这样的局势中挣扎,最后国家支离破碎,朝廷无能为力。这些抒情的文字不仅传递着汉元帝的悲痛,更可以窥见其中深厚的历史意蕴。闻得孤雁哀鸣,汉元帝直接抒发“伤感”与“哀怨”,悲切的叫声与凄凉的心境令人断肠,相思之悲痛溢满凉夜。
通过对马致远《汉宫秋》的主观化创作倾向的分析,发现作者对此历史事件进行极具主观性的改编,赋予浓郁感情,凸显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即宣扬帝妃挚爱、悲痛家国衰败、颂扬民族气节。这也是学生在学习时要用心感受的。
二、扮演体验:深入体会戏剧的爱国情感
戏曲选修课程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案头文本的分析上,进一步的角色扮演有助于学生深入领悟作品的思想情感,使课程更具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和人文性。学生在扮演中零距离体会马致远“代一人立言”之深意,切身感受王昭君内心的苦痛与深切的爱国情怀,以及作者对朝廷的绵绵忧思。
随着“教育戏剧”理念进入课堂,戏曲的课堂教学也受到启发,其中角色扮演是教育戏剧的一种常用方法,“它是指在课堂上让学生实际扮演课本(剧本)中的某些角色,让学生‘设身处地’感受人物角色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要引导学生深刻体会人物情感,理解剧作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更要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教师可以选择《汉宫秋》第二折中汉元帝与王昭君离别之前的片段:
(旦云)妾既蒙陛下厚恩,当效一死,以报陛下。妾情愿和番,得息刀兵,亦可留名青史。但妾与陛下闱房之情,怎生抛舍也!(驾云)我可知舍不的卿哩!(尚书云)陛下割恩断爱,以社稷为念,早早发送娘娘去罢。
(驾唱)【乌夜啼】今日嫁单于,宰相休生受,早则俺汉明妃有国难投,它那里黄云不出青山岫。投至两处凝眸,盼得一雁横秋。单注着寡人今岁揽闲愁,王嫱这运添憔瘦。翠羽冠,香罗绶,都做了锦蒙头暖帽,珠络缝貂裘。
在这一段别离前的对话中,细细揣摩可以体会王昭君痛苦的心境:敌兵压境,国家危难,她挺身而出,孤身一人慷慨赴国难,但那“闱房之情,怎生抛舍也”,与国家分离,与爱人永别,这样在小家与大家之间的抉择怎能不纠结,不悲痛。作者在此强烈的冲突下塑造了一位崇高的悲剧人物。最后,王昭君还是毅然以酒相祭,投河身亡。扮演王昭君时要体会并把握其舍己为国的勇敢,学习其强烈的民族气节。这一选段中也能透出汉元帝的无奈,唱词中溢满了对王昭君的心疼。通过引导学生扮演角色,然后成为角色,沉浸地进入相应的戏剧情境当中,理解王昭君为国牺牲行为背后大义凛然的精神,去感受因奸臣当道、国势衰退而无可奈何不得不割爱的汉元帝的痛楚,追问中不断体悟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拓展鉴赏:挖掘戏曲中的爱国情感
在中国戏剧史上,歌颂爱国主义的传统悠久而深厚。古往今来的创作者挖掘时代爱国精神,将戏曲作为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从而塑造出一位又一位的爱国英雄,鼓舞并警醒着后人。
仔细查阅会发现,在元杂剧中还有多部歌颂维护正义、舍己为人的历史英雄的作品,如《单刀会》《西蜀梦》等。再到后来以清代李玉的《清忠谱》《万民安》等剧作为代表,将时事搬上舞台,塑造了诸多满腔正义的市民形象。在阉党和东林党人的斗争中,以周顺昌为代表的五位义士誓死不屈,体现了刚毅勇敢、廉洁无私、忧国忧民的思想高度。随着近代地方戏曲的兴起,各个地方为了纪念民族英雄都开始为其谱写颂歌。例如《岳飞传》,是对抗金名将岳飞精忠报国精神的传颂。《穆桂英挂帅》讲述了女英雄穆桂英亲战沙场,保卫国家,展现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气概。《燕翼堂》以刘氏家族命运为主演绎民族大义,抒发家国情怀。这些作品也可以被引入课堂,为学生树立正义的楷模,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总之,经典戏剧饱含积极进取的爱国精神,大学生戏曲鉴赏承载着汲取爱国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打破传统的鉴赏方式,立足文本并走出文本,在鉴赏中从作者的创作意图出发,引导学生探究其创作方法的同时,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去深入感知、探索人物的内心世界,从优秀剧作中获得主观思考,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坚定文化自信,使学生担当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
参考文献:
[1]谭帆,陆炜.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杨恩寿.中国古典编剧理论资料汇辑[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
[3]许博识.高中语文课堂教育戏剧的实施策略与建议——以《荷花淀》为例[J].教学月刊(中学版),2022(31).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廊坊市教育科学课题“‘思政一体化’视域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跨学科渗透路径探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齐耘萱(2000— ),女,安徽大学硕士研究生,主研方向为中国戏剧史及语文教学。王玮琦(1985— ),女,廊坊师范学院编辑,主研方向为汉语言文学、编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