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说理在思辨性议论文写作中的实践运用

2024-08-15 00:00:00徐竞竞
语文教学之友 2024年8期

摘要:“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思辨性议论文写作一直是高考作文考查的热点,旨在培养学生理性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其中,“说理”是思辨性议论文写作的基本思维方式。在考场作文中,考生需要以“说理”为切口,以“思辨”为落脚点,彰显自己辩证开放的思维方式。以2024年新高考语文I卷议论文写作为例,恰当用“法”,深入说理,落实“问以辨之,立以论之”的议论文写作要求。

关键词:深入说理;思辨作文;议论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努力建构语言和运用语言,表达自我的见解,彰显思辨能力。”针对青少年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观点新颖等特点,高考作文试题加大对学生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考查力度,促进学生从深度和广度上提升思维品质。其中,议论文写作是考场作文常见的表达形式。说理是议论文写作的核心。

何为说理?顾名思义,就是围绕一个话题阐明道理。通俗地讲,说理就是针对问题要真假分明、是非昭彰、有理有据。从这点上看,议论文就是说理的文体。只有深入说理,才能走向思辨;只有积极思辨,才能使说理更加合理、更为明确。基于此,以2024年新高考语文I卷作文试题为例,尝试运用以退为进、溯因推理的方法,拓展写作思路,提升思维品质。

一、以退为进,说理讲究策略

思辨性议论文写作要求学生秉持求真、谨慎的态度,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审视和反思已有的观点,运用探究、求证等方法,作出合理并且完善的论证。有力的说理是写好思辨性议论文的核心。在议论文写作中,学生可通过巧用以退为进的方式,客观全面地思考问题,做到有理不在声高,论辩讲究气度。

首先,巧用肯否式,审读文题。审读材料是说理的前提。从逻辑上讲,对立的事物只是相对的正误,没有完全正确和错误。纵观近几年高考语文作文题,材料本身指向两个或者三个写作要素,强调比较分析,求同存异,揭示事物或者话题的内在逻辑关系。如2024年新高考语文I卷作文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面对上述材料,学生不妨横向延伸,运用肯否式的思维方式,有意识地反思以下问题,寻求以下理解,作出以下推究。具体为: (1)互联网时代下,科技能够回答现实中哪些问题?(专业性、社会性、技术性、心理性、情感性……)(2)人工智能的出现,有没有给我们生活增加哪些问题?(群体性、社会性、伦理性……)(3)人工智能或者互联网的出现有没有衍生出新的技术性问题?(认知局限、经验缺陷、程序式……)由此可见,上述作文材料前一句限定了“互联网普及或者人工智能的应用”为写作背景,后一句带着较强的“肯定之否定”。这就要求考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出自己的判断,表达出合理的见解。同时,梳理出以上问题,学生可以作出肯定之否定的判断,多角度、全方位地展开思考,避免说理在单一平面上滑行。

其次,以退为进,说理讲究分寸。有效说理不是一味地强调自己、否定别人,而是辩证分析问题,揭示事物本质。聚焦材料,明确观点,以退为进。“以退为进”本是为了更好地击倒敌人,在军事上采取暂时退让的手段。在议论文写作中,恰当运用以退为进的方式,先承认对方优点,再指出其不足,可以让说理更有力。如,2024年新高考语文I卷作文题,学生不妨先肯定“人工智能带来的正面效应”,接着指出其带来问题变多,进而形成“人工智能应用下问题多与少”的思辨探讨。具体为:

ChatGpt、Sora等人工智能的横空出世,“万物互联”的时代悄然来到我们身边。从智能家居到自动驾驶,从医疗诊断到教育辅导,AI以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学习能力,展现出惊人的潜力和应用价值,让许多不可能成为可能。

于是有人认为,有了互联网、人工智能的加持,我们的问题会越来越少。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事实上,人工智能精准存储了语法和修辞知识,但是没有办法写出一篇“我手写我心”的文章;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复杂的算法和强大的算力对自己进行组合,但是人类求知的目的是基于自己的思维活动和价值判断运用知识,不断地创造新事物。可见,人工智能不是真正的“人”,问题并不会减少,也不能给出最终的答案。

巧用以退为进法,强化说理,增加写作厚度。为了让语言具有分寸感,防止过“进”之言,学生可以运用如下标志性关联词语:“诚然……但是……”“或许……但是……”“的确……但是……”等,先肯定后否定,不急不缓,恰当说理。

二、溯因推理,寻求合理结论

为观测事实,解释认知过程,溯因推理是有效的方法。在议论文写作中,溯因推理是常用的说理方法。即抓住论据所论述的事实和争议,据此探究导致现象形成的原因,往往可以揭示出一定的规律,增强说理的可信度。

首先,发散思维,多维归因。所谓“多维归因”就是抓住具有争议的话题,探究其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应措施。多维归因法的前提是事件或者话题矛盾产生的原因不止一个。这就要求学生运用发散思维,由表及里,层层推究,进而审读说理。比如,2024年新高考语文I卷作文题,无论作出“是”或“否”的回答,都必须回答为什么。具体为:(1)人工智能时代为何问题减少了?(2)人工智能时代为何问题没有减少?同时,学生在写作时需要有序地将原因进行排列,选择其中的几条进行说理分析。具体为:(1)主客观原因。互联网所解决的问题是有限的、已知的,人类的探索和求知是无限的、未知的。(2)主次原因。从主观发展上讲,人类不会停止向前的脚步,必须提出新的问题;人工智能本质不是“人”。(3)历史与现实原因。随着时代的发展,某些领域的问题可能确实会越来越少,但是这些领域往往已经历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发展、探索,技术的上限和发展已经趋于饱和,而许多新兴领域会出现许多新问题。

其次,辩证思维,深度追因。在议论文写作中,学生的分析容易流于表层,对原因的分析往往似是而非,不痛不痒,无法触及事物的本质。基于此,深度追因可以让学生抓住问题的源头,透过现象发现事物的本质。比如,2024年新高考语文I卷作文题,学生可以以“技术的回答不是问题的终点”为中心论点,分析技术带来契机的同时会带来更多问题的原因。由此,学生可以从历史文化、传统观念、伦理观点、民族心理、审美情趣、人性本色等角度对此进行归因探究。也就是将“人工智能”的大背景、大问题置入历史的语境下思考,将外在行为表象深入到内在的心理表达,将个体现象联系到群体的共性之中思考,作文就能从就事论事,逐步走向就事说理,就事论道。比如:

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相会,使得问题的解答变得轻而易举。从ChatGpt的横空出世到Sora的图文结合,从AI智能家居到订制教育。在人工智能时代下,我们第一时间拥有了智能回答。但是,也频频出现使用AI应付作业的现象,AI演变为我们的偷懒神器,我们有可能会沦为人工智能的奴仆。究其原因,思维惰性是产生问题的根源。“君子使物,不为物使”,问题的答案很重要,但是思考力、创新力更重要。

由此可见,说理能够让人信服,绝非一日之功。在平时的议论文写作教学中,教师需要着眼思维素养,以说理为切口,帮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最终让文字发出思辨之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2]袁爱国.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中辩证思维的培养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2022(7).

[3]余党绪.说理与思辨——重新审视议论文写作教学[J]. 语文学习,2018(3).

作者简介:徐竞竞(1985— ),女,江苏省南通市海门第一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