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练——考”一体化的作文教学策略探究

2024-08-15 00:00:00郑云飞
语文教学之友 2024年8期

摘要:“教——练——考”一体化教学理念强调教学、练习与考试之间的紧密联系,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应试能力。以202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Ⅱ卷作文题为例,探讨在“教——练——考”一体化视角下提升学生高考作文写作水平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教——练——考”一体化;新课标Ⅱ卷作文题;写作能力

随着新课改深入推进,“教——练——考”一体化高考作文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课改强调教学、练习与考试之间的紧密联系,旨在通过系统性的教学和有针对性的练习,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应试能力。以202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Ⅱ卷作文题为例,探讨如何在“教——练——考”一体化视角下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教——练——考”一体化的教学理念

“教——练——考”一体化教学理念,强调的是教学、练习、考试三个核心环节的深度融合,从而构建一个全面且系统的作文教学体系。

“教”作为这一体系的基础,承载着传授知识和技能的重要任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系统地讲解高考作文写作知识,也要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应用价值。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解、丰富的案例分析以及富有趣味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建立高考作文的坚实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练”是巩固和提升学生学习成果的关键环节。练习不是简单地重复和模仿,而是通过有针对性的写作训练,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并将其转化为写作能力。教师根据学生写作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设计富有挑战性的练习题目,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写作思维能力和实践技能。同时,通过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发现并纠正错误,促使学生的写作水平不断提升。

“考”作为检验学生整体学习效果也包括写作效果的重要环节,能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综合素质。标准化的测试能够客观、公正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写作才华的舞台。通过考试,学生能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发现不足之处,并据此调整学习策略。教师则可以在高考前根据学生的成绩,对写作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和总结,以便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教——练——考”一体化高考作文教学理念将教学、练习、考试三个环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高效、系统的教学体系。这种教学理念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能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

二、“教——练——考”视角下202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Ⅱ卷作文题解析

分析历年高考语文作文试题会发现,根据文题拟定要求的不同,高考作文题可以大致划分为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和自由命题作文三类。这种分类主要基于题目给予考生的自由度和创作空间。然而,不论题型如何变化,写作始终是考生主观情感和思想的表达,其主观性极强,评价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尽管作文在考题要求的表述上显得“千篇一律”,例如,常见的要求包括:“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等,但每一次的写作材料特别是近十年来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都为考生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思考框架和创作背景。

以202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Ⅱ卷的作文题为例。题目通过阅读材料以“嫦娥四号”和“天问一号”的太空探索为引子,将考生的思维引向深邃的太空和人类的探索精神。这不仅是一个关于科技和探索的话题,更隐喻着人类面对未知的勇气和决心。

从考题要求来看,“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提示考生必须紧扣材料的关键词或主旨,选择合适的切入点进行写作。202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Ⅱ卷的作文题,考生可以从科技探索、人类的求知欲、面对未知的勇气等多个角度进行挖掘。

“明确文体”则要求考生在选择文体时必须确保其特点鲜明,文章要具有明确的类型区分。无论是议论文、记叙文还是其他文体,都应体现出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结构特点。

“自拟标题”是自由命题作文的一大特点,要求考生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大意,并准确体现全文的立意。一个好的标题不仅能吸引读者的注意,还可以为整篇文章定下基调。

考题中的“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等要求,旨在规范考生的考试态度,确保其文章的原创性和公正性。而“不少于800字”的要求则是对文章篇幅的明确规定,以保证文章内容充实、结构完整。

202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Ⅱ卷的作文题不仅考查了考生的语文表达能力,更检验了其思维深度和广度。通过深入分析题目可以看到高考作文题在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和引导教学方面的多重功能得到了充分体现。同时,这一题目也鼓励考生关注时事、培养探索精神,从而在写作过程中实现自我成长和提升。

三、“教——练——考”一体化视角下高考作文教学的具体策略

作文备考教学中采用“教——练——考”三位一体的教学策略至关重要,能够确保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全方位地提升写作能力。

(一)系统“教”:夯实一体化高考作文教学基础

系统“教”在“教——练——考”一体化教学策略中占据基石地位,教师不仅要负责知识传递,更要做学生思维的引路人和灵感的火种。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不仅是系统地传授写作基础知识,如构建紧凑的行文结构、运用贴切的语言表达,或是巧妙使用修辞手法来增强文本的感染力;还包括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作文主题,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创作灵感,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写作的能力。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挖掘生动的案例和深入具体的文本分析,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可行的写作技能。例如,通过分析202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Ⅱ卷作文题中的材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如何系统地运用所学的写作知识来构思和展开文章,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在系统培养学生写作思维方面,教师需要着重指导学生如何审视和理解作文题目,如何确立文章的主旨,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素材来支撑自己的观点。针对202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Ⅱ卷作文题,教师可以通过系统解析题目的深层含义,帮助学生洞察命题者的意图,教导学生捕捉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从而确保学生的作文能够紧扣题目要求,避免偏离主题。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借助202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Ⅱ卷作文题的开放性和多元性,通过开展头脑风暴活动或是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见解,从不同角度挖掘题目的内涵,进而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二)靶向“练”:强化一体化高考作文教学措施

在“教——练——考”一体化策略中,学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写作学习的每一个环节。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广泛的阅读,是学生写作靶向训练的重要基础。阅读不仅是积累写作素材和灵感的重要途径,更是理解和掌握作文题深层含义的基础。学生通过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可以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通过研读优秀的范文可以学习他人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关注时事新闻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并获取更多的现实素材。写作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和排列,更是学生思想的映射和表达。学生应学会对阅读材料进行批判性分析,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同时将这些观点和见解巧妙地融入写作。这样的思考过程和靶向训练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还能使学生的作文更具深度和个性。

学生需要学会自主学习和反思。在面对灵活多变的作文题时,应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爱好进行有针对性的靶向练习。每次完成作文后,都应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认真的反思和总结,找出不足之处,并明确改进的方向。这样的反思过程不仅有助于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还能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自我提升的动力。

靶向“练”在“教——练——考”一体化教学策略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广泛的阅读、深入的思考以及持续的自主学习和反思,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类型的作文题,展现出自己的写作才华和思辨能力。

(三)模拟“考”:巩固一体化高考作文教学成果

模拟“考”作为“教——练——考”一体化高考作文教学策略的落脚点,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有针对性的实战模考,学生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的写作知识和技能,还能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在模拟“考”教学时,教师需要为学生设计有针对性的模考题目。对接新高考,借助新材料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这些模考题型,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各类写作技巧和应对方法。例如,教师可以根据新高考作文题的特点,设计相关的模考题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审题、立意、选材和构思。通过不断地模考和反馈,促使学生逐步熟练掌握各种写作技巧,提高自己写作的速度和准确度,从而更好地应对新高考作文题的挑战。

实战模考在“教——练——考”一体化高考作文教学环节中占据重要地位。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考试环境,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模拟考试。在模拟考试中应尽可能还原真实的考试场景,包括考试时间、试卷格式等,让学生在实战环境中检验自己的写作水平。通过模拟考试,学生不仅可以熟悉考试的流程和题型,还能在紧张的氛围中锻炼自己的应试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模拟考试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指导。例如,针对学生在写作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进行详细的讲解和纠正,帮助学生解决写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总之,“教——练——考”一体化视角下的高考作文教学理念对于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202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Ⅱ卷作文题,可以发现高考作文不仅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注重对学生思维深度和广度的检验。因此,在日常作文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教——练——考”一体化模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即丰富的素材积累、细致的写作技巧指导以及实战模拟,以期培养学生高考作文的综合素养,全面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明贯军.材料敏感度与作文质量——对近年高考题目的分析与反思[J].高考,2024(1).

[2]丁敏敏.如何备考高考作文——以2023年高考作文题目为例[J].课外语文,2024(3).

[3]侯燕新.“教”“练”“导”“评”——初中作文教学系列研究的几点尝试[J].写作(上旬),2015(4).

[4]林丽红.新高考背景下的作文教学有效策略[J].高考,2024(4).

作者简介:郑云飞(1975— ),男,四川省大竹中学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