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刘希乐,江苏省溧水高级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高级教师,南京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南京市诸定国名师工作室核心成员,南京市普通高中教学先进个人,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南京市中青年优秀人才,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在《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等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两篇文章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中语文教与学》全文转载。主持3项市级课题并结题,参与多项省级、市级课题。开设市级、区级公开课及讲座30余场,不断践行“乐于思考,妙在运用”的语文教学主张。
【关键词】教师成长;关爱学生;育人铸魂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23-0086-03
要想感化、教育学生,师者需有一颗爱心。时光荏苒,22年的教育生涯里,我始终用爱心教育学生,对班级管理和德育事宜一丝不苟,注重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我努力静心读书,注重专业发展的“守正笃实,久久为功”。22年来,我一直注重激发学生内驱力,坚持互动式、启发性、研究性的教学方法;一直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引导学生乐于思考、学以致用,并提炼出“乐于思考,妙在运用”的语文教学理念。
一、育人铸魂,锲而不舍
2002年,工作伊始我便担任班主任工作,兼任两个班的语文教学。那年我21岁,一无经验,二无异禀。开学第一天,我便碰到一个难题。课上,学生小李斜趴在桌上,满眼茫然,似乎始终没有看一眼黑板上的内容。我要求他坐好,他表现出不屑的神情,身体勉强挪动了一下,眼睛依然没有看向黑板。
下课铃响了,我让他来到办公室,问他为何不认真听课,他低头不语。再问,他终于抬起头来,但仍是一语不发,我们就这样沉默了足足五分钟。我又一次问他:“为何上课不认真听讲?”他终于开口了,茫然地说出三个字:“不知道。”冷漠的小李并没有浇灭我的热心,我坚持关注小李。我一边向有经验的老教师求教,一边积极联系小李的家长,向他们了解情况。原来,小李由爷爷奶奶带大,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无暇顾及他的成长,小李便失去了前行的动力,任自己的那一叶扁舟在大海上漂流。刚工作的我十分不解,花开的季节本是争艳之时,却花落尘土,芬芳不再。我决心让他树立认真学习的态度。在一千多个日子里,在我的持续关怀和锲而不舍的努力下,小李渐渐拾起学习的信心,认真备考后最终考上了大学。
我担任班主任期间,一方面能用爱心去感化学生,另一方面能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和生活之忧,尽我之力解决学生的困难。高考压力之下,班上的学生小郭厌学情绪严重,患上了抑郁症,每次考完试,他都有异于常人之举。为此,全班学生对他渐渐疏远。我观察到他的异常举动,及时联系他的家长进行沟通,与其不断谈心疏导。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共同努力,该生逐渐康复,基本战胜了抑郁症。最终,小郭考上了大学,燃起了一个家庭的希望。
这些经历让我明白,爱心可以帮助学生扬起幸福生活的风帆,让其走向阳光的人生。
二、静心切磋,团队助力
时光荏苒,春去秋来,一晃便是22个春秋。一路走来,我沉得下心,认真备课上课,与同事切磋教学,积极开设公开课,参加各种教学比赛。
有一次赛课令我刻骨铭心。那是2017年,我第一次参加市级赛课,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在参加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赛课的前一天,我在黄本荣和诸定国两位导师的鼓励与指导下,先进行独立思考备课,随后与大家进行讨论,最终使教学理解达成了一致。比如,当教学文本是一首古诗时,需凸显诗歌这种文体注重朗诵的特点,开始环节应让学生自由读诗;又鉴于本首诗的理解难度较大,需要对相应字词作出解释,故而应带着学生先把内容梳理清楚。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讨论,我最终把教学思路确定下来。这时夜幕早已悄悄降临,月亮偷偷爬上了树梢,我简单吃了几口饭,紧接着便开始试上。试上结束后是评课,两位导师和几位教师群策群力,纷纷为我的教学提出改进对策,我连夜斟酌,反复梳理教学路径。那一夜,注定是个不眠之夜。
就这样,经过大家的切磋共研和团队助力,我不负众望,荣获第九届“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的称号。意识到团队切磋的重要性,我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经常邀请两位导师和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帮我磨课。久而久之,我的教学设计及课堂把控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团队助力的巨大成效,让我意识到“没有一个人是一座孤岛”的深刻含义;让我明白了,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才会走得更远。之后,我不仅加入黄本荣名师工作室、诸定国名师工作室,还积极报名参加溧水区第四届名师培训班、溧水区首届高端教师培训班。黄本荣和诸定国两位导师的谆谆教诲,江苏师范大学魏本亚教授的高端培训,均让我受益良多。我从他们身上学到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更是为人、为学的精神品质。他们的博学多识与严谨治学态度,令我十分钦佩;他们的甘为人梯与诲人不倦的精神,令我感动不已。
三、静心读书,深入钻研
诸定国老师常常告诫我:静下心,捧起书,抓起笔。刚开始,我对此似懂非懂,认识不深。年岁渐长,岁月蹉跎,我越发认识到这九个字的分量与魅力!
首先,我试着让自己静下心来。朱光潜先生在《谈静》中说道:“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你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以一颗平淡之心去看待我们的教学生活与专业成长,才能使我们的人生充实而幸福。
做到了静下心,接下来便是要捧起书。“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是一种读书境界,于我而言,需要时间的积淀。过了三十而立之年,我方悔“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我开始思考与阅读,书籍是源头活水。诸定国名师工作室为我们每位成员配备了数十本教育教学方面的专业书籍,如施良方的《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学习论》、孙绍振的《名作细读》、史蒂芬·平克的《白板》、安德森的《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等。沉浸在书的海洋里,我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理论素养。
静心写作,久而久之,我的论文便一篇接一篇刊发在《中学语文教学》《教育研究与评论》等期刊上。当然,这些成绩还要依托导师诸定国开展的论文写作指导活动。诸定国名师工作室多次邀请省内外论文写作名师及期刊编辑帮我们把脉指导,让我们受益匪浅,写作素养因此得到较大提升。
静心阅读,坚持写作,让我的教研自觉性更强了,让我的发展方向更明晰了,让我的眼界由“井中窥月”开始转向“庭中望月”了。如今,我有了自己的工作坊,带了几位徒弟。我把师父的“九字要求”直接借鉴过来,制订了“四个一”计划,我让徒弟们每人每学期订阅一本学科教学专业杂志,每学期开展一次阅读汇报,每学期写一篇论文或案例,每学期开设一节公开课或讲座(校级以上)。工作坊的多位徒弟获得了“区教坛新秀”“区级优秀青年教师”称号,在省级、市级教师基本功大赛中屡屡获奖,在省级、市级论文评比中喜报频传,并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与研究》等杂志发表了十余篇论文。
指导年轻教师实现专业成长,使其“静下心,捧起书,抓起笔”是我工作的一部分,而指导学生静心阅读,则是我更重要的责任。当我进入阅读状态后,便开始思考如何让自己的学生爱上阅读。路径虽多,但至为重要的一条便是营造阅读的环境。正如陈鹤琴所言,要让小孩子喜欢阅读,我们的家庭、我们的社会必定要先有阅读的环境。为此,我为学生开列书单,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为学生提供阅读交流的机会,将交流内容结集成册,取名《乐思集》,源于我的“乐于思考,妙在运用”教学主张。一方面,思考于学生而言至关重要,“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另一方面,所读所学的内容最终需借助思考评价来“学以致用”,从而发展学生的迁移能力。
纵然岁月无情流转,即便时光乱了阵脚,我依然用爱心去育人铸魂,让学生收获生活的信心,得到精神的慰藉,做一个有灵魂的、阳光向上的人;我依然用静心精耕细作,如切如磋,如琢如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