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初中历史;多模态;跨学科教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23-0093-02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更应注重跨学科的融合和多模态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而多模态教学有助于丰富教学手段和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增强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本文旨在探讨如何运用影视资料、文学作品与研学探究等多模态教学有效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一、用影视资料让学生理解历史文化
在历史教学中,影视资料以其直观生动的特点,成为激活历史记忆的重要内容。在教学统编初中历史教材七下《盛唐气象》时,我播放了纪录片《敦煌》,引导学生探究盛唐的历史文化。
其一,纪录片《敦煌》展示了敦煌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让学生对敦煌的地理位置、政治环境、经济文化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时空观念。敦煌位于丝绸之路的要冲,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二,纪录片中展示了唐朝的历史文物、遗址和文献,学生学会了如何从这些资料中获取信息,分析历史问题,培养了史料实证素养。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和分析这些史料,并参考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结合历史背景进行解读。其三,通过观看纪录片,学生对敦煌的历史变迁、文化传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理解了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含义,也能从不同角度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培养了历史解释素养。其四,通过了解敦煌的历史文化,让学生领略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与灿烂的文化遗存,结合敦煌莫高窟屡次被破坏的历史和近几十年来艰苦卓绝的研究与修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家国情怀,进而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教学中结合纪录片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敦煌的历史文化,而且培养了历史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为今后更深入地学习历史、理解历史、运用历史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用文学作品让学生诠释历史内涵
文学作品作为历史教学的宝贵资源,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为历史课堂增加了广度与深度。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融入文学作品,能够更为高效地促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发展。
在讲述统编初中历史教材七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时,我通过赏析杜甫的《忆昔(其二)》进行历史教学,以诗证史,以诗说史,提高教学效果。《忆昔(其二)》开篇,杜甫运用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描绘“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等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开元盛世时期人民生活的富足与幸福。尔后,“有田种谷今流血”“洛阳宫殿烧焚尽”“伤心不忍问耆旧,复恐初从乱离说”等诗句则描写了安史之乱后的萧条景象,将历史的沧桑巨变和人民的苦难生活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最后的两句诗“周宣中兴望我皇,洒泪江汉身衰疾”,蕴含深意且富有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期待和对个人奉献精神的坚定信念。这种情感不仅体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感世界,更代表了广大知识分子对民族命运的关切与担忧,充满了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
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不仅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还培养了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激发了他们的家国情怀,引导他们成为有理想、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文学作品这一宝贵资源,让学生在诗意表达与思想启迪中感受历史的魅力,提升历史核心素养。
三、用研学探究让学生涵育家国情怀
研学资源是初中历史教学的宝贵财富,研学活动则是实现跨学科教学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扬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将其作为研学活动的丰富素材。通过研学活动,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扬州的历史文化,感受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体悟历史的综合性。
在讲授统编初中历史教材八上《抗日战争的胜利》时,我安排了“抗日战争最后一役纪念馆——红色之旅研学活动”。高邮最后一战是抗日战争中的关键战役,充分展现了中国军民的英勇与智慧。我带领学生参观了纪念馆,经讲解员介绍场馆内的模拟场景、视频、图片和文物,学生了解了战役的背景、过程及意义,感受战争的艰苦与残酷,认识到和平的珍贵。在抗日战争最后一役纪念馆的胜利广场前,我组织学生默哀、敬献花篮,激发学生对英烈的崇高敬意。该研学活动不仅是一次历史教学,更是一次心灵之旅。通过亲身参与和体验,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家国情怀的内涵和价值,更加坚定地走在传承红色基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道路上。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多模态教学将成为历史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未来,我将继续探索和实践创新的教学方式,不断丰富历史教学资源和方法;同时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个性差异,为他们提供更加个性化的、精准化的历史学习体验。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仙女镇砖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