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历史解释素养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需要从加强历史概念教学入手,提炼上位概念,夯实历史解释的基础;厘清下位概念,延伸历史解释的触角;设置问题情境,探索历史解释的视角。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解释;概念教学;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G63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23-0073-03
【作者简介】吴杰,南京市溧水区第二高级中学(南京,211200)教师,一级教师。
历史解释素养是历史学科五个核心素养中的关键,它是以时空观念为前提,以史料证据为支撑,以历史理解为基础,有意识地对过去提出理性而系统的具有因果关系的叙述。[1]历史解释涵盖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等基本历史核心素养,以及对学生有意识的历史评价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要注重历史概念教学。历史概念是整合历史知识并构建知识体系的关键,是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切入点,是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基石。基于此,笔者结合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中的《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课,谈谈基于历史解释素养培养的历史概念教学。
一、提炼上位概念,夯实历史解释的基础
1979年版《辞海》把“属概念”注解为“上位概念”,把“种概念”注解为“下位概念”。在历史教学中,分清属概念和种概念,有助于明晰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2]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依据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提炼出“上位概念”,以便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历史阶段特征。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历史课标”)提到,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的新成就。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跨越近400年,是中国历史上比较特殊的一个阶段。这段历史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三国与西晋的历史时期;第二,东晋和十六国对峙的历史时期;第三,北朝与南朝对峙的历史时期。由于这一时期的政权更迭频繁,时间跨度大,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比较吃力。这一时期的显著特征就是国家分裂、政权对峙、民族交融,而政权对峙又蕴含了民族交融的因子,国家分裂又蕴含了统一的种子。为此,笔者在教学中,依据历史课标提炼了“民族交融”这一历史上位概念。“民族交融”是指在长期的交往过程中,不同民族之间共同生活、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认同的历史过程。运用“民族交融”这一上位概念,可以引导学生去深刻理解南北政权对峙、江南经济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文学艺术发展、社会思想变化的背后,都打上了“民族交融”的历史烙印。运用上位概念“民族交融”进行教学,不仅仅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这一历史时期的发展趋势,更有利于学生从更高层面认识、解释这一历史时期的历史现象。
提炼“民族交融”这一上位概念,需要师生共同合作完成。学生提炼上位概念的过程,就是强化其历史认识、培养其历史解释素养的过程。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依据历史课标及教材内容初步提出概念,然后在学习小组内讨论概念,在讨论的基础上由小组代表展示研讨成果,最后师生共同完成上位概念的提炼。概念提炼的过程遵循“四学”流程,即自学(自主提炼)—合学(小组讨论)—展学(展示讨论成果)—评学(点评、总结成果),彰显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踊跃展示的课改要求。
二、厘清下位概念,延伸历史解释的触角
提炼上位概念在历史教学中能够起到整合教学内容、提炼阶段特征的作用。落实下位概念,需要在上位概念的指引下,进一步走近历史的本真。上位概念属于属概念,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在属概念的统揽下,探究政权更迭、江南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三个种概念即下位概念的内涵。
1.政权更迭,彰显“禅让式”的特征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方式比较特别,特征比较鲜明。处理“政权更迭”这一概念时,笔者先利用时间轴和地图信息让学生直观感知这一时期频繁的政权更迭,并认识到这一时期政权更迭的特质:“不是由‘征伐’,而是由‘禅让’建立的王朝,由于缺乏统治集团的更新与‘军事化’的洗礼,其皇权往往就软弱一些。魏晋南北朝就是如此。”[3]禅让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交替,禅让盛行的原因在于皇权衰落和世家大族势力的发展。笔者在引导学生对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权更迭进行历史评价时,要求他们在比较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把握“禅让式”“非常态”等基本特质,以及世家大族发展的特殊背景,深刻理解这一时期政权更迭的特殊性。
2.江南开发,凸显“移民式”的烙印
东晋南朝是江南经济得到开发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教材“学思之窗”引用的材料及正文的叙述,让学生感受到江南开发的初步成绩。笔者在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通过纵向比较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等不同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理解这一时期江南开发的原因,评价江南开发的影响。从自然条件看,南方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相对优越;从技术因素看,北方战乱,北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从政治局势看,虽然偏处一隅,东晋南朝政权实行缓和矛盾、保境安民的政策,江南山区少数民族和汉族的交融也促进了江南的开发。这一时期的江南开发,与北民南迁的“移民潮”密切相关。“移民潮”反映的是北方的战乱、南方的相对稳定以及民族的不断交融。
3.北魏改革,呈现“交融式”的特质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这一历史时期民族交融的又一例证。由于教材篇幅所限,教材只叙述了孝文帝汉化改革的内容及其历史影响,这种表述容易让学生把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单向的汉化改革画等号。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提供了2017年全国高考历史江苏卷第24题的材料,要求学生联系之前学过的商鞅变法的内容,思考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鲜明特征。
通过提供典型的史料并设置问题情境,注重引导学生用“比较法”去归纳不同概念的特质,学生能从这段材料中得出: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仅有汉化的举措,也有胡化的内容,各民族相互学习、汉化为主、方式多样是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正是在汉化与胡化的自然发展过程中,实现了民族和谐交流与交融,民族的多元文化逐渐形成,并产生了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
三、设置问题情境,探索历史解释的视角
历史解释要遵循“论从史出”的基本原则,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可信的史料去评价、解释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
历史上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总体上持肯定的态度,但也不乏不同的声音,笔者在教学时提供了两则材料,引导学生认识历史解释的多元视角。
材料一:作为一个落后民族的统治者,孝文帝为了政权的巩固,抛弃了狭隘民族偏见……他坚持实行改革新政策,对北方政治安定、经济发展、文化复兴和民族融合作出了巨大贡献,应予充分肯定。[4]
材料二:但是,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也为北魏后期的统治埋下了无穷的隐患……销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5]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后世影响等视角谈谈你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设置这样的问题情境,主要有三个目的,一是开阔学生历史解释的视野,让他们的思路不局限于教材的描述。二是引导学生学会用多维视角看待历史,499年,北魏孝文帝去世之后,北魏就陷入了极度动乱状态,30多年后,北魏就分裂为东魏、西魏,这与之前的改革不无关系。三是引导学生从“长时段”的视角去评价历史事件,从而发现:北魏孝文帝改革,让鲜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进一步融合,助推了民族之间相互学习、相互认同、相互融合,逐步形成了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为此后的西魏、北周的强大以及隋朝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效设置问题情境,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历史评价的“切口”,更有利于让学生认识到历史解释往往是多元的,要学会利用多维视角去剖析和评价历史。
【参考文献】
[1]徐蓝,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60.
[2]徐赐成.论历史学科的概念教学[J].历史教学问题,2014(5):113-115.
[3]阎步克.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434-435.
[4]郝松枝.全盘汉化与北魏王朝的速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经验与教训[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76-77.
[5]余少华.北魏孝文帝改革述论[J].历史教学问题,2000(3):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