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活动是英语学习的基本形式,是学习者尝试运用语言理解与表达意义、发展多元思维、形成学习能力的主要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应以主题为引领,以语言为依托,以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等活动为载体,帮助学生激活主题、搭建支架、延伸思维、优化输出,实现从知识到能力再到素养的转化。
【关键词】高中英语;学习活动观;读写结合;写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23-0070-03
【作者简介】1.金枝,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南京,210009)教师,一级教师;2.武锁萍,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南京,210009)教师,高级教师。
英语学习活动观是指教师以主题为引领,以不同类型语篇为依托,以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英语学习活动为途径,促进学生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的整合和发展,以及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基于读写结合模式,在学习活动观理念的指导下,通过一系列的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类活动,依托读后续写这一高考写作新题型,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输出实践。
一、基于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读写结合教学实践例析
本文以译林版高中英语必修一Unit 3 Reading板块Friendship on the rocks— please advise!的教学为例,说明基于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读写结合教学的三个阶段——学习理解类活动、应用实践类活动和迁移创新类活动,简述课堂的构建策略。
(一)基于语篇的学习理解类探究——信息转化为新知
语篇是英语教学的基础资源,“学习理解类探究”是基于语篇,通过感知与注意、获取与梳理、概括与整合等活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获得新知、建立关联、形成结构、感知意义并理解文化价值取向的活动。
1.巧设导入,激活主题
Activity 1:Enjoy a piece of music See you again and answer the question. What does the song talk about?
在导入环节,教师利用一首与友谊相关的经典歌曲开启课堂。“友谊”是学生比较熟悉和喜欢的话题,教师围绕“友谊”这一语篇主题创设情境,铺设语言,迅速激活学生已有的相关内容图式、语言图式和思维图式,为理解性技能和表达性技能的发展预热。
2.聚焦标题,预测文本
Activity 2:Predict the content of the text according to the title.
Q1: What does “on the rocks” mean? Q2: What will be talked about in the article?
基于“友谊”这一话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标题中“on the rocks”的含义,谈谈自己在友谊遇到问题时是如何解决的。随后,教师有意识地用what、how和 where等疑问词来引导学生表达故事的背景、发展、高潮以及结尾,为下文语篇信息的整合指明了方向。
(二)深入语篇的应用实践类探究——知识转化为能力
“应用实践类探究”指教师设计描述与阐述、分析与判断、内化与运用等深入语篇的活动,引导学生逐步内化语言和文化知识,巩固知识结构,促进语言运用,助力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1.辨识文体,掌握要素
Activity 3:Read the article quickly and figure out the genre of the text and basic elements of a narrative story.
Q1:What is the genre of the article?Q2:What are the basic elements of a narrative story?
语篇赋予语言学习以主题、情境和内容,并以其特有的内在逻辑结构、文体特征和语言形式,组织和呈现信息,服务于主题意义的表达。教师引导学生识别文章体裁,总结记叙文的六要素:who,where,why,when,what,how,为下文故事续写铺设道路。
2.整合信息,归纳主线
Activity 4:Read the text carefully, locate the relevant information and finish the plot and time lines.
Activity 5:Analyze the text and figure out Amy’s emotional change during the process.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梳理并整合故事的两条主明线和一条暗线——时间线、情节线和情感线。基于这三条线,学生可以建立信息间的关联,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感知并理解语篇中的情感变化,为故事的续写作铺垫。
(三)超越语篇的迁移创新类探究——能力转为素养
“迁移创新类探究”需要教师设计推理与论证、批判与评价、想象与创造等超越语篇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加深对主题意义的理解,从而创造性地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理性表达观点、情感和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在设计迁移创新类活动时应结合主题意义,着力创设新的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实现从能力的提高到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1]
1.精心设问,延伸思维
Activity 6:Analyze the passages on page 31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Q1:What are their attitudes towards the friendship between Amy and Jenny?Q2:Why do they think so?Q3:How do they propose to solve the problem?
教师利用以上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定位文中主人公对待友谊不同的态度和建议的相关信息,思考对待友谊态度不同的原因所在,从自身角度探讨对待友谊的正确态度,为读后活动作铺垫。
2.主题引领,搭建支架
Activity 7:Have a group discussion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Q1:Do you think Jenny lied to Amy?Q2:Do you think Amy’s way of solving the problem is right?Q3:If you were Amy, how would you solve the problem after getting their advice?
阅读是一个渐进理解的过程,对文本细节的理解既要遵循一定的顺序,也要进行一定的整合,关注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突出重点,尊重文本的原意。教师此时进行由浅入深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一个分歧点——Jenny是否对Amy撒谎了,这个也是David和Cindy提出不同建议的原因所在,为下文学生的表演和故事的续写搭建支架。
3.内化语言,优化输出
Activity 8:Write an ending to the story.
读后活动是阅读课中的扩展和延伸环节,是信息输出和反馈的重要过程,是对阅读内容的深化和巩固。它能够将阅读与听、说、写融为一体,将语言学习与真实交际融为一体,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2]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本节课所学的记叙文的体裁特征,通过三条主线——时间线、情节线和情感线,以及故事的发展线索,续写这个故事。
二、基于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读写结合教学实践反思
1.聚焦文本,深入解读
研读语篇是读者对语篇的内容主题、语言特点以及作者观点等进行深入的解读。教师在教学时,可从what、why和how三个基本问题入手,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语篇,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语篇的主题意义、文体意义、语言特点和价值取向,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和写作能力。
2.问题驱动,启发思维
问题链是教师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深度解析的直接、有效的方式。问题驱动主要体现在问题之间的关联性。基于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读写结合教学中,教师设计的问题应环环相扣,引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逻辑性思维,激发其读后续写的灵感和动机。
3.依托主题,搭建支架
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是英语课程内容的三大主题语境,是培育和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依托,是引领教学目标制定与学习活动开展的关键。因此,教师要以主题为核心,梳理概括与主题相关的内容,并根据学生的情况做出适当调整,设计与学情相符的写作任务,实现理解性输入和推动性产出的有机融合。
4.设计活动,读写结合
活动是英语学习的基本形式,是学习者尝试运用语言理解与表达意义,培养文化意识,发展多元思维,形成学习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师可以从学习活动观的角度重新审视写作教学,强化读与写的关系,依托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的综合性语言学习活动进行输出实践,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留建,姚卫盛.例析英语学习活动观在英语教学设计中的应用[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8(11):49-53.
[2]李冬梅,例谈初中英语读后活动设计基本原则[J].英语学习:教师版,2016(2):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