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任务群视域下语言与思维的协同发展

2024-08-14 00:00郑雯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24年6期

【摘 要】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在核心任务驱动下,以丰富准确的表达作为目标,驱动积累的自主性,指导积累的适用性,诊断积累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借助联想思维和词语发展规律,帮助学生搭建语言梳理体系,以灵活分层的逻辑建构思维。在语言探究层面采用文质兼顾的模式开阔学生视野,不只探究字词发展规律,更要探究汉字及其演变背后呈现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高中语文;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思维发展;教学实践;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23-0057-04

【作者简介】郑雯,山东省青岛中学(山东青岛,266000)教师,一级教师。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八单元是“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的起始单元,笔者尝试借助这一单元为学生搭建高中语言积累的基础框架,指导学生建立词语梳理的思维范式和探究的基本思路。本单元的设计以“制作新词时间胶囊”为核心任务,下设三个子任务供学生进阶学习,实现能力提升目标。该单元内容多而杂,涉及的言语资源分散在不同的单元当中。实际教学时,可分散完成各子任务:如子任务一可安排在文言单元后学习,子任务二可安排在散文单元后学习(见文末表1)。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为了达成学生语言与思维的协同发展,笔者尝试以丰富准确的表达作为目标,以灵活分层的逻辑建构学生思维,以文质兼顾的探究开阔学生视野。

一、以丰富准确的表达作为目标

无论是把握语言运用的规律,还是增强语言敏感性,最终目的都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1]这正是本任务群教学中所应坚守的“初心”。本单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让我的表达更加丰富准确”。其中“丰富”一词指向词语积累,“准确”一词指向词义及情感色彩、语体色彩的辨析与运用。在此核心问题的引领下,让语言积累落地生效。

1.驱动积累的自主性,词语积累成效显著提高

不少学生在文言词义记忆上都存在零散分散、难以学以致用的问题。子任务一“绘制文言基因图谱”通过一组文言翻译的对比练习导入学习。学生分别依靠经验记忆和“及”字基因图谱(见下页图1),翻译《左传》中的“不及黄泉,无相见也”。不难发现,借助文言基因图谱中的逻辑,可以对未知的语境进行推断。此举助推了学生自发进行文言词义梳理,文言学习建构的最终目标亦不言自明。

子任务二“构建有效词库”针对现代汉语的词语积累展开。学生通过制订词语收录标准,明确词语库的编排模式,确定词条内部结构,建构自己的有效词语库。任务完成后,学生习作的用词水平有了较大提升。学生通过反思复盘和积累重构,明确了积累的意义,增强了学习的内驱力。

2.指导积累的适用性,学生习作语言更加出彩

子任务二的“搭建词库经纬”环节,学生首先通过回顾积累本,从运用的角度总结不足,修订选词标准;然后通过对词语家族的学习,明确词语库的编排顺序;最后通过参阅《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分析其词条内部逻辑及编排目的,据此结合词库构建目标,确定词条内部结构。大部分学生在之后的周记写作中,都能运用积累的词语,习作语言也更加出彩。

3.诊断积累的有效性,词语积累质量螺旋提升

核心任务“制作新词时间胶囊”本质上是对学生整个单元学习情况的考查。想要预判新词的未来发展情况,学生不单要分析词典的新词收录原则,更要整合各项子任务探究所得的规律,从词汇源起、传播原因、文化背景等方面展开推理。此外,子任务也由目标引领展开学习,子任务二的环节“词语的准确运用”按照“用词赏析—散文片段写作—跨文体写作—日常写作运用”的进阶逻辑,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文学类语用情境。

二、以灵活分层的逻辑建构思维

李希贵在《帮学生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中提到:“按照常理,我们应该将绘制结构图的任务交给每一个学生,他们在研究教材、搜集资料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状况和思维习惯去建构符合自己特点的图系。……这其实才是真正属于他自己的学习。”[2]子任务一“绘制文言基因图谱”打破学生死记硬背的惯性思维,通过联想想象、逻辑推理、分类整合的思维方式,解决文言阅读中词语释义的关键问题。

1.借助联想思维,构建语言发展底层逻辑

语言发展的底层逻辑是联想,古人通过联想创造象形文字,又通过联想发展词义。子任务一中,学生首先通过图像联想,学习判定汉字本义。以“绝”字为例,学生以理解“丝”和“刀”的甲骨字形为基础,再根据“绝”的古文字形展开联想分析,得出“绝”字用刀切丝的本义。再借助联想引申对义项进行分类整理,绘制“绝”字基因图谱。通过建立联想思维这一底层逻辑,词义之间的隔膜一击即破,词义体系的雏形也在学生脑中建立起来。

2.借助词语发展规律,提升词义归纳推理能力

语文学习是通过他人的言语作品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接受者必须经历语言意义与言语作品意义的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双向过程。想要厘清这种联系,就需要借助汉语史中的词语发展规律。

以提供给学生的“及”字基因图谱为例。借助字义发展逻辑,学生可以对未知语境中的词义进行推断。通过“脚手架阅读法”、分步引导、“基因卡片”拼贴等方式,可以协助学生完成图谱。任务完成后,学生都能借助这种归纳推理的逻辑,完成其他词语的“基因图谱”。基于对词语发展规律的认识,学生对文言词语的词义归纳能力有了很大提升。

三、以文质兼顾的探究拓宽视野

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探究要兼顾发展规律和文化内涵两个层面。要在理性分析的同时加以感性认识,深化学生对汉语的认知,从而让学生体会祖国语言的独特魅力。

1.探究发展规律,树立古今贯通的意识

熟语中保存着丰富的古代汉语要素。在子任务三“诉说词语的前世今生”中,学生从文化内涵、古汉语要素留存等维度建立熟语档案(见文末表2)。学习结束后,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树立汉语古今贯通的意识。

2.探究文化内涵,品味汉字里的中华文化

古人早期造字秉承“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方法,汉字创造与发展都与中华儿女的生产生活同音共律。汉字本身有承载时代生活、文化等信息的功能,文言基因的实质是社会发展的基因。如果能够帮助学生明白这一点,学生对于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也会自然生成。

子任务一“绘制文言基因图谱”的最后,学生围绕“词义为何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这一问题,以“绝”字的演变为例展开探究。配合阅读吕叔湘的《语言的演变》,广泛查找资料,分析“绝”字变迁背后的文化信息。

在探究过程中,有的学生关注到了偏旁“纟”,以“纟”为偏旁的汉字有数百个。“绝”字的使用意味着我国古代早期,丝织业已相对发达。有的学生联系熟语,挖掘“绝”字本义在现代汉语中的留存,发现了成语“韦编三绝”。还有的学生纵观历史,发现词语随着社会变迁不断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养蚕缫丝不再是唯一的服装原料来源,与之相关的字词都不再使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感受到汉字背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增强了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文化认同感。

【参考文献】

[1]王丹霞,朱俊阳.“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课标设计详解[J].语文建设,2019(17):4-8.

[2]李希贵.面向个体的教育[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1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