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地区》教学实录

2024-08-14 00:00:00王玉婷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24年6期

编者按: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优秀的教学设计能为教师提供经验与启示,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为此,2024年,本刊开设专栏《典型课例》。在该栏目中,我们以“教学设计+点评”的形式,呈现一线教师学习、理解新课标,深化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改革和育人方式转变的实践与思考。本期的典型课例是2023年江苏省初中地理优秀课评比活动一等奖课例 “认识地球家园——极地地区”,希望通过课例展示,引领教师关注教学细节,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与学生思维品质。

【关键词】初中地理;地理实验;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23-0046-05

【作者简介】王玉婷,江苏省苏州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江苏苏州,215011)教师,高级教师。

一、教学内容分析

极地地区是课程标准规定的必学区域,也是人类亟待开发的领域之一,从学生认识世界、面向未来的角度考虑,学习极地地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人教版地理教材七年级下册《极地地区》为例,设计“一境到底”的实验探究活动,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培育初中生地理核心素养,以期为初中地理实验教学提供案例参考。

本节内容由独特的自然环境、科学考察的宝地、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三个部分组成,内容上有逐步递进的内在联系,并有一定的逻辑关联。其内在的逻辑关系的核心在于探究极地地区的特殊性,依托核心问题形成以下问题链:极地地区的特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这种特殊性是怎样形成的?这种特殊性对开展极地科考有什么价值?这种特殊性对极地保护有什么重要意义?基于这些问题链,形成本节课的思路框架(见下页图1)。本节课重点应落在“说明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上。

二、学生学情分析

《极地地区》是人教版地理教材七年级下册最后一章的内容,通过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学习,学生初步掌握了区域地理学习的方法,具备基本的读图、析图等地理技能,同时具有一定的探究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极地地区对学生来说陌生又遥远,但同时他们对此充满好奇和探索欲,教师需要通过创设真实的、具有探究性和趣味性的教学情境,拉近极地与学生的距离。

三、教学目标设置

第一,运用地球仪和地图,说出极地地区的范围,描述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特征。(区域认知)

第二,运用地图和数据资料,结合冰芯的形成与钻取条件,归纳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的独特性,对比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综合思维)

第三,通过冰芯观测实验,说明开展极地科学考察的意义和极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

四、教学实录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笔者播放视频《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让学生推测这是地球上的什么地区,视频中的人在做什么。笔者用课件介绍冰芯的概念以及中国第一根深冰芯的钻取过程,展示自制的冰芯模型。

师:本节课我们将跟随科考队员,借助冰芯,探索极地地区的奥秘。

学生观看视频,初步感知极地地区冰天雪地的自然环境,认识冰芯。

【设计意图】创设“跟着极地科考队员探究冰芯”情境。冰芯作为极地科考的重要内容,能反映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特点,通过展示冰芯模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科学兴趣,让学生快速进入探究学习的氛围中。

师:到底是怎样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这个冰雪世界,孕育出如此古老的冰芯?(引出下一个环节)

2.环节一:冰雪白——独特的极地

师:要了解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首先我们要知道它在哪儿,根据位置进一步认识地形、气温、降水等,这也是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请同学们按照这样的方法,阅读课本第92—93页,结合学案材料,完成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冰芯“诞生”地的自然环境

材料1:南极和北极地区环境对比(见表1)。

材料2:世界七大洲平均海拔高度比较图、南极洲地形剖面图。(图略)

(1)在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示意图中描出南北极圈,在相应位置填出主要的大洲和大洋,概括南极和北极地区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特征。

(2)结合数据资料,归纳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师:纬度高、气温低、降水少、风速大,这是极地地区共同的自然环境特征,南极和北极虽有相似之处,但仔细比较,你能发现哪些差异吗?

学生结合材料和课本第92—93页,总结得出:南极地区海拔更高、气温更低、降水更少、风速更大,被称为“冰雪高原”“寒极”“白色荒漠”“风库”,自然环境更恶劣。

师:独特的环境与古老的冰芯之间有什么联系?极地地区为什么可以钻取冰芯?

生:极地地区气温低,降雪不易融化,积雪经过上万年的累积、压实、结晶,形成古老的冰川,为科考队员钻取冰芯创造了条件。

【设计意图】通过描画主要纬线、填写大洲与大洋名称,明确极地地区的位置和范围,落实区域认知;通过归纳、比较等方式,学生既能认识到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的共同点——寒冷,也能对比分析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差异,理解极地环境特殊性的体现及形成原因;解读自然环境与冰芯之间的关联,从学习地理知识转化为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让知识更生动,让情境更真实。

师:科考人员为何要在极端环境中钻取冰芯?冰芯中又蕴藏着什么秘密?(引出下一个环节)

3.环节二:中国红——科考的价值

笔者播放视频《冰芯中的科学密码》,请学生观看视频,提取关键词。学生观看视频,说出冰芯中可能含有“冰藻”“温室气体”等物质。

师:冰芯中记录着地球家园不同时期的故事,被称为解读地球奥秘的“无字天书”,只有像科考人员一样研究冰芯,才能解开其中的奥秘。接下来,大家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为一座科考站,小组名采用我国的极地科考站的站名: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和罗斯海新站,借助桌上的冰芯模型,跟着科考队员,开启一场红色的科考之旅,探寻冰芯中的秘密。

【实验探究1】“冰芯”里有什么秘密?

材料1:由于气温低,积雪不融化,每年的积雪形成一层层沉积物,年复一年,从底部往上逐渐形成一层层的冰层,越向上年代越新。气温低,雪粒细而紧密;气温高,雪粒粗而疏松。

材料2:在雪被挤压成冰的过程中,里面所夹带的一些空气没来得及逃逸,就以小气泡的形式被困在冰里,气泡中的气体成分和含量可以揭示气候的演化历史,如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等。

材料3:冰芯中的微粒物质可以提供不同时期的生物活动、火山活动、地壳运动、大气粉尘变化等信息。

实验材料:冰芯模型(见图2)、放大镜、透明托盘。

实验要求:各小组按照科考站名称领取相应的冰芯模型;小组合作,按照实验步骤共同观察托盘中的冰芯模型,将第一次观察结果记录在实验报告中(见文末表2);根据观察结果,结合相关材料,讨论并推测冰芯中可能含有的物质、自然环境的特点等;各组选出发言的组员,结合本组模型阐述观察结果和推测。

学生观察并测量冰芯模型,记录相关数据;观察并探讨冰芯中的气泡可能是远古时期的气体,冰芯模型中的绿色、黑色、黄色物质可能代表了该时期某些生物活动、火山活动等;小组汇总观察结果并依次上台阐述。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冰芯模型进行测量、观察,讨论并推测冰芯中可能具有气候、地质、生物活动等信息,进而理解极地科考的意义;为模拟真实科考环境,每个小组的冰芯模型存在差异,学生的观察与推测结果不尽相同,这样的教学旨在引发学生深度思考,促进地理思维生长,关注课堂中的即时生成;学生在实验中增强合作意识、实践水平和表达能力,感受科学探索的乐趣,体会科考的意义。

【迁移应用】通过对冰芯模型的观测,用所学的方法推测冰山中的“黑项链”(图略)是如何形成的。

生:我推测可能因为当地火山喷发或飘来的火山灰等形成的。

【设计意图】在学生体验模拟科考过程之后,将研究方法迁移到真实的大自然中,鼓励学生大胆推测,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能力,实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师:研究冰芯只是科考人员的其中一项工作,极地地区还有哪些科考价值呢?

笔者展示极地地区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淡水资源分布图,科考人员从事气象观测、陨石收集等图片。学生结合图片内容总结得出极地地区是自然资源的“大仓库”和天然实验室,是科学考察的宝地。

师:1984年,五星红旗第1次在南极大陆飘扬,开启了我国极地科考的新篇章,如今我国已经在极地地区拥有5座科考站,40年来,一代又一代科考人在这片白色家园里烙下了深深的中国红。在人们的镜头下,极地不仅有冰雪的白、中国的红,还有南极的绿雪。(引出下一个环节)

4.环节三:南极绿——环境“喜”与“忧”

笔者展示2017年2月拍摄的南极绿雪照片,并与2020年2月新闻中南极半岛大面积绿雪对比,人们在为极地冰雪中存在绿色生命感到惊喜的同时也有深深的担忧,并提出问题:绿雪面积增加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学生自由讨论,发表观点。

师:大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并提到了一种现象——冰川融化,冰川融化对极地环境有什么影响呢?答案就藏在桌上的冰芯里。

【实验探究2】绿雪的“喜”与“忧”

实验要求:再次观察冰芯模型,记录一段时间后冰芯模型发生的变化;根据冰芯模型的变化推测这种变化会对环境造成什么影响;将第二次观察结果记录在实验报告中。

学生观察到冰芯开始融化,托盘中水位上升;颗粒物质随着冰芯模型融化逐渐释放出来;冰芯变矮、变细等,进而发现极地冰川融化会带来海平面上升、冻土融化、古老病毒传播、极地动物失去家园等问题。

师:极地地区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放大器,极地环境保护事关全人类命运,面对极地地区的环境问题我们该怎么做?

学生从个人角度提出保护极地的措施,如绿色出行、垃圾分类、加强宣传等。

师:保护极地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

笔者课件展示《南极条约》和《北极环境保护战略》,讲述其制定背景和意义。

【设计意图】此实验是第一次实验的延伸拓展,通过再次观察冰芯模型融化带来的现象,让学生直观感受极地冰川融化带来的影响,深刻体会极地环境保护不仅事关极地地区,也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理解极地是地球家园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树立人地协调观和领悟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5.环节四:极地亲友如相问,一片“冰芯”在玉壶

师:2023年11月1日,中国第四十次南极科考已经启航,科考队员再次出征,学完了本节课,我想大家一定有很多话想对科考队员说,也有很多问题想问问他们,请把自己想说的话写在明信片上。最后,请各位站长代表本站成员,投递出这张来自苏州的明信片,在地球最南端的他们一定可以收到这份问候。

学生书写明信片,送出各自的问候。

师:本节课,我们借助冰芯,认识了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了解了极地科考的价值,更明白了保护极地的重要性。最后我们也为奔赴极地的科考队员们送去了我们的问候——极地亲友如相问,一片“冰芯”在玉壶。

【设计意图】冰芯作为主线贯穿整节课,学生通过实验过程体验了科考队员的工作,体会到科考的艰辛和意义,从情感上与科考队员产生共鸣,最后利用诗句升华课堂,彰显地理学科育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