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导向下的“LPAST”初中课堂构建与评价

2024-08-14 00:00:00张卫明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24年6期

【摘 要】“LPAST”课堂是指以问题为引领,通过精心设计活动,开展结构化教学,创造真实有意义的学习经历,培养高阶思维能力,发展学科素养,陶冶求真情操的新型课堂样态。“LPAST”课堂突出五个“基于”,即基于素养、基于问题、基于活动、基于结构和基于思维。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的理念,提出“LPAST”课堂教学评价的六个维度:目标引领、问题设计、活动开展、结构架设、思维淬炼、技术融合。

【关键词】素养导向;LPAST;六维评价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23-0030-05

【作者简介】张卫明,江苏省盐城市鹿鸣路初级中学(江苏盐城,224055)教师发展处主任,正高级教师,江苏省数学特级教师,江苏省基础教育首届教学名师,江苏省初中数学名师发展共同体领衔人。

为深入推进“三程”建设,坚持育人导向、问题导向、创新导向,促进“学思融通”,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素养课堂教学特色,笔者所在学校从2022年9月起推行彰显素养特色的“LPAST”课堂教学改革,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教育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

一、“LPAST”课堂的要素

“LPAST”课堂突出五个“基于”。“L”是“Literacy-Based Learning”的首字母,即基于素养的学习;“P”是“Problem-Based Learning”的首字母,即基于问题的学习;“A”是“Activity-Based Learning”的首字母,即基于活动的学习;“S”是“Structure-Based Learning”的首字母,即基于结构的学习;“T”是“Thinking-Based Learning”的首字母,即基于思维的学习。[1]其中,素养是目标,问题是引导,活动是载体,结构是路径,思维是方向。

基于素养的学习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其根本目的是要发展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

素养往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的。基于问题的学习就是要营造发问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真探究、真互动、真质疑、真反馈。教师要善于捕捉并利用课堂的生成资源,以多维互动、多向思维、多元评价提升效率,把学生的“学”变成“真学”。

基于活动的学习是指在教师的讲授和引导下,学生通过丰富而有组织的活动,学习学科或跨学科的知识、技能,提升学习能力与学科素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学习的积极参与者,基于已有经验,通过与他人合作,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提升技能。

基于结构的学习就是教学要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学科中的各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思想以及它们相互间的联系,改变过于注重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推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体现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学习内容与核心素养表现的关联。

基于思维的学习就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形成更高层次的认知结构,并以此为基础,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真正做到会看、会思、会表达,最终实现知识生长、素养生长的双重学科育人目标。

二、“LPAST”课堂的教学评价

“LPAST”课堂是在“双减”的大背景下,为减负增效、因材施教而构建的教学改革新样态。为了让课堂教学真正转化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建构、自我发展的时空领域,基于《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方案”)的理念,笔者提出了评价“LPAST”课堂教学的六个维度:目标引领、问题设计、活动开展、结构架设、思维淬炼、技术融合。

(一)维度一:教学目标引领

1.坚持课标理念实施教学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目前我国很多省(直辖市)依据学科的课程标准组织编写了各有特色的教材,这就给教师教学带来了思考:如何用教材?如何看待不同版本的教材在处理同一个知识点时的差异?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国家课程标准应是唯一的“参照物”。评价一节课的好坏不是看它多么精彩、多么生动,而应看它是否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2.体现学科教学时代特征

学科教学要为社会服务,必然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发展性、创新性。[3]学科教学要坚持源于生活并指导生活,反映时代新变化、科技新成果。学科教学目标设定应体现学科的综合实践性,课堂应注重激发学习兴趣、激活学科思维,让学生真正做到会看、会思、会表达。

(二)维度二:课堂问题设计

1.问题设计要有核心

在教学过程中,每节课都应围绕一个核心问题(或称为大问题)来展开,这个问题应该贯穿整个课堂,成为教学和学习活动的中心。核心问题需要经过精心提炼,以确保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一个优秀的核心问题不仅能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线,还应该能够围绕它设计一系列子问题。这些子问题应当与核心问题紧密联系,帮助学生逐步深入理解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2.问题的思考要递进

问题的设计应简洁并逐步深入,要确保问题之间有逻辑上的联系,从而引导学生的思维逐步深入。学习活动单的问题一般不超过四个,课堂上师生共同围绕问题开展自主合作,实现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有效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和知识应用。

3.问题的生成要互动

课堂上,问题的生成应更多地来自学生,来自互动。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反应,及时捕捉课堂信息,并作出回应。[1]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任何时候都应鼓励学生提问。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状态,时刻倾听、回应学生的需求,让学生乐于提问、敢于质疑。

(三)维度三:学习活动开展

活动是由共同目的联合起来并完成一定社会职能的动作的总和。活动由目的、动机、动作等构成,具有完整的结构系统。基于活动的学习目标是“帮助学生学习”而不是“教学”。

1.自主学习要有灵度

自主学习是一种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调节学习节奏,并评价学习成效的主观能动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中自主学习的自由度、能动度和创新度就是这节课的学习灵度。有灵度的自主学习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知识体系的自我建构。

2.合作学习要有效度

合作学习作为以团队或小组为主要活动方式的学习形式,通过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提升学习效度。这就需要组织者四看:看分组是否合理,看团队是否互助,看学习是否互动,看思维是否创新。学习小组通常由4~6人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建立,人人都要有明确的任务。团队互助强调每个成员都必须努力,这是合作成功的保证。合作学习中的互动强调的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相互之间的交流、帮助。合作学习强调思维的创新,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合作协同等关键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应适时、精当。

3.探究学习要有深度

探究学习具有深刻的问题性、广泛的参与性和丰富的实践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探究学习是一种发现学习,它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研究的情境。深度的探究学习要求学生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及问题能力。一节课中,学生提出的问题的数量是否多、质量是否高是衡量教师是否善于启发的重要指标。

(四)维度四:知识结构架设

课堂的教学结构一般指教学内容的结构和学习方法的结构。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两种结构的有机融合,用一个个“结构”设计的链接,构成学科的知识结构链和相关的学习方法结构链。

1.整体把握单元教学内容

新课程方案明确提出,要改变过去注重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推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体现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学习内容与核心素养表现的关联。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对教学内容的整体分析,一方面了解知识的产生与来源、结构与关联、价值与意义,了解课程内容和教学内容的安排意图;另一方面强化对学科知识本质的理解,关注学科教学的现实背景,引导学生从概念、寓意、法则等出发,建立起有意义的知识结构,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整体理解与把握,逐步培养新时代中学生所必需的学科素养。

2.确定单元主题

教学单元可分为自然单元和主题单元。自然单元指按照教材体系形成的单元。主题单元主题鲜明、任务明确、结构系统,主要目的是为问题解决储备知识、积累经验,并通过解决现实问题,形成可以迁移的方法、策略,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载体。确定主题单元的方式通常有以下几种:一是以重要的概念为主线知识的主题单元,二是以思想方法为主线知识的主题单元,三是以核心素养为主线知识的主题单元。

3.统筹规划单元教学进程

具体落实基于主题的单元教学设计,教师必须根据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统筹规划教学进度,一般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从宏观视角规划单元机构,根据单元教学目标规划教学进程;第二阶段从微观视角规划分单元教学进程,将单元教学目标细化为课时教学目标。同时,单元教学进程是一个动态的系统,除了考虑单元知识的固有逻辑,还需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及主题的探究进程,在实施过程中,根据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五)维度五:学科思维淬炼

思维一般指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思维教学是指以提高思维能力为目的的教学。

1.自评、互评监控思维

自评是指自我评价,即以自身作为评价主体进行的评价,其目的是全面认识自我,反馈调节。互评即相互评价,它重视相互学习和提高。提倡自评、互评相结合,就是鼓励学生有意识地用一些思维框架去思考,同时重视同龄人对自身的评价,促进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及互助的学习氛围。

2.多维开放提升思维

教学中大部分学生的思维处于低层次或中等层次,在学习中他们拘泥于定向思维、正向思维等单一思维方式思考问题,习惯于思维定式及循规蹈矩,能够解决简单的问题,却不善于解决复杂、开放性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多阶思维特别是高阶思维的培养,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问题)的本质的理解,以提升学生思维的品质、深度、高度。

(六)维度六:媒体技术融合

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充分利用数字化赋能基础教育,推动数字化在拓展教学时空、共享优质资源、优化问题设计、创新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应用,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和数字素养显得尤为重要。[4]

1.树立科学的媒体观

教师应树立科学的媒体观,清楚地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目的、原则、策略,以不断适应科技给学科教学带来的深刻变化,革新教学模式、教育观念、教育思想。

2.深入挖掘现代信息技术的功能

教师要深入挖掘现代信息技术的功能,让学生探索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发现和创新的意识,激发学生发现的动机和学习兴趣。

依据这六个维度,我校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LPAST”课堂教学评价表(见文末表1),作为学校教师听课、评课的依据。

三、结语

新课程方案指出,要强化素养导向,注重对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考查,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倡导以评价促进学习的理念,注重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思的能力,引导学生合理运用评价结果改进学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行为表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适合学校教情与学情的“LPAST”课堂教学“六维”评价体系,有利于引导学生不断优化学习方式,发展核心素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让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用成长的视角去激励、引导学生,成就每一名学生的精彩人生。【参考文献】

[1]张卫明.基于LPAST课堂的教学实践与思考:苏科版(七)“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4)”教学实录与反思[J].中学数学月刊,2023(10):6-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3.

[3]田慧生.修订颁布《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培养时代新人奠基[J].中国教育学刊,2022(5):2.

[4]赵云建,许明雪,左昭,等.教师技术应用反思的现实图景、问题剖析与优化路向:基于教学反思文本的实证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23(7):118-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