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植物保护专业领域的百科全书,《中国植物保护百科全书》不同于一般出版物。其在语体上具有辞书体的规范性要求,对框架设计的严密性、合理性,内容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有极高的要求。文章结合本丛书综合卷的编辑工作实践,从百科策划阶段的框架、条目设计和具体编辑工作中辞书语体的统一性、条目描述的客观性、内容的稳定性和时效性、规范化的编纂工作流程等方面,探讨百科全书编纂过程中的实践方法以及实际问题的解决。尤其是在出版阶段,规范化的、多轮多次的审校流程除了可以解决编写质量问题,还能在校次间对分卷各个条目的论述方式、简写形式、参考文献引用等细节进行统稿;在完成加审及外审环节后的分卷交叉审稿阶段,通过各卷甚至各审次编辑交叉审稿,可以进一步发现学科内容易被忽视的争议性问题或尚未统一的规则,方便及时开展编委会讨论,并提出科学的解决方案,以便尽可能地规避和尽快发现、解决内容的科学性问题。综上,应在遵循百科全书基本编纂方法的同时,结合植物保护领域学科情况,在多轮规范的编纂工作中不断发现问题、汇总问题,及时组织编委会专家、编辑进行讨论,解决问题,从而在保证出版质量的基础上保证内容的科学性。
关键词:《中国植物保护百科全书》;框架设计;条目设计;辞书体;编纂流程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0-0190-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4年度国家出版基金管理委员会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国植物保护百科全书”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4I2-017
《中国植物保护百科全书》包含8卷16册,是我国首部规模最大、系统性最强的植物保护百科全书,是“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辞书编纂出版规划项目,并获得了2014年度国家出版基金的重点资助。2014年中国林业出版社全面启动丛书编纂工作,由李家洋、张守攻等14名院士领衔,2023年6月丛书陆续成功面世[1]。
丛书《综合卷》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方荣祥院士和时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所长的周雪平担任主编。
与其他如《农药卷》《植物病理卷》等深耕植物保护的某一课题不同,该卷内容具有极强的综合性,覆盖植物保护各个方面的内容,特别是其他分卷不包含的内容,又是对其他卷涉及植物保护方向基础知识的补充。
该卷还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其条目撰写者、审稿人为植物保护领域100多家科研、教学、管理和出版单位的532位专家。在坚持内容科学性的同时,力求内容紧密联系行业管理生产实践,传播方向深入各层次,为专业领域读者提供具有参考性和应用价值的资料。
百科全书编撰的第一步即设计科学、合理、体系性的框架条目表,梳理知识内容,这还可作为约稿和撰稿的依据[2-3]。
自下而上,以条目展现一个知识单元和检索单位,在条目与条目间构建知识体系,从条目到分支构成多维、多层次的学科门类,形成科学的理论知识闭环和网络;自上而下,具体而细微地体现知识的序列,回答何人、何时、何地、何物、为何、如何等问题,具有较强的可读性[4-5]。
本卷条目概念性论述、名词性解释较多,通常以概念涵盖的范围大小进行层级的判断与把握。例如著作、期刊分支基本以植物病理、昆虫、农药等顺序进行单元设置。但是考虑到技术分支涉及单元讲述的精细化和平衡性,将原有臃肿的“病害防治技术”单元取消,将其下一级“植物病害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提至与“植物病理学技术”“昆虫学研究技术”同级,在编辑过程中将近年收录、更新的涉及基因、遥感等相关热点条目并入“植保综合技术”单元。
(一)辞书语体的统一性
百科全书作为辞书,其内容编写有特殊的辞书语体,具有自身的语言特征[6]。条目撰写者是条目学科方向的专家,保证了内容的科学性,编辑应对条目进行辞书语体环境下的把关。
在撰写和审稿时,编辑应严格遵守编委会制定的《编纂手册》中对写稿体例的规定,使辞书语体的特征得以体现和统一。要规定条目字数,平衡各类条目的长度,尽可能地让内容表述精简实用;要尽可能地统一和规范释文的表述方式,包括释文结构、用语、句式、省略语,削弱撰写者的文风“个性”,强调辞书语体的“共性”;对量和单位、符号的科学用法,公式的正确表述,插图、插表、参考文献引用规范的重要说明,可以在源头控制,使条目尽可能符合出版要求,减少后续工作量。
(二)条目描述的客观性
辞书语体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强调通过科学平实的语言描述,让读者对知识形成自身见解,因此描述应保持中立、公正,个人见解不宜入书[7-8]。
作为专业类百科全书,其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客观性问题出现少,基本集中在“人物”分支。该分支介绍了植物保护领域的院士和主要贡献者,撰写者基本为其亲属或来自其带领的科研团队。生平介绍部分,因撰写人身份的特殊性,容易出现较多带有个人情感的表达;对其待遇着墨颇多,易出现不妥描述,或对其成果描述常常出现“顶尖”“空前绝后”等极端词[9-10]。
首先在《编纂手册》中,针对此分支的条目样稿就已明确强调“对人物介绍及评价要中肯,避免使用带有情感色彩的词语”,以减少抒情式陈述语句出现于行文。其次在编辑工作中,应按照出版总署相关规定进行修改,纠正不妥的内容描述。同时,涉及敏感内容的,应先在新闻出版总署审核、备案[11-12]。
(三)内容的稳定性和时效性
为方便读者查阅该领域最新成果和科研热点,本卷条目收录和内容编写应具有较强的时效性。《综合卷》编纂历经十年,实时跟进前沿权威论文、著作、成果,以便实时更新条目中涉及的研究性数据。例如“期刊”分支条目引用如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维普数据库、JCR等平台公布的影响因子,可佐证其学术地位,故编辑除了需要关注内容介绍更新情况,还需跟进最新影响因子及近五年内的平均数据。
植物保护技术实践条目涉及相关法规条例,出版期间应持续关注条例及其修订版中禁止或限制使用的内容。例如,依据《农药管理条例》,2020年1月1日起禁止使用氟虫胺、2020年9月26日起禁止使用百草枯可溶胶剂、2023年1月29日起禁止使用2,4-滴丁酯,溴甲烷可用于“检疫熏蒸处理”范围等等,在最终出版前需要联系撰稿人根据最新条例和规定进行更新。
(四)规范化的编纂工作流程
在辞书编辑加工中,主编负责制同责任编辑负责制密切配合,又各有分工。主编是学科的专家,编辑出身学科领域,在编纂百科全书方面也是内行[13-14]。撰稿人按照要求完成条目撰写,进入出版流程前,已陆续经历编委会审稿、分支主编审稿、分卷主编审稿的科学性层层把关。规范化的编纂工作流程虽然增加了稿件流转的层级、次数,项目组运行压力大,却能尽可能地发现和规避内容的科学性问题,提高编校质量[15]。
出版阶段的“三审三校”流程,除解决前文提到的编写质量问题,还会在校次间对分卷各个条目的简写形式、内容体系性等细节进行统稿;在完成加审及外审后会组织各卷交叉审稿,从而及时发现学科内忽视的争议性问题或尚未统一的规则,及时提请编委会定夺。
规范化的编纂工作流程有助于提高百科全书的编校质量。对类似的名词进行统稿常常能发现许多别字和混用的现象,如PLos Pathogens易被混淆为PLos ONE,或只引用“PLos”部分,或大小写引用错误为“Plos Pathogens”等。
语言互译也常常产生编校隐患,如关键词语言互译的相似性、出版社名称官方与民间翻译的差异性,如学术出版社相关有荷兰博睿学术出版社、美国学术出版社以及爱思唯尔出版集团下属的学术出版社,因其关键词Academic中英互译相似常被混淆;约翰·威利父子出版公司常口语化为父子出版公司,综上编务会决议最终将出版社引用方式确定为“公司名称(原文关键词)+出版公司/出版社/出版集团”的写法,部分名字类似或简称相近的还应统一明确其母公司。上述公司引为荷兰博睿(Brill)学术出版社、美国学术(Academic)出版社、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集团下属的学术(Academic)出版社、约翰·威利父子(John Wiley & Sons)出版公司。
规范化的编纂工作流程有助于百科全书内容形成知识体系闭环。例如,根据框架条目表对关键词与知识点进行互相检索,条目中提及的关键人物、平台及学会等,若符合编委会选条标准,符合体系性、层次性、平衡性、时代性、特色性、检索性原则,也应成条作为参见出现,以便形成检索体系。
规范化的编纂工作流程有助于发现学界尚未统一的规则。交叉审稿发现,各卷专家对“芽孢”“芽胞”用法有较大争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新华字典》第12版:“孢:孢子,某些低等动物和植物产生的一种有繁殖作用或休眠作用的细胞,离开母体后就能形成新的个体。”《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细胞: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形状多种多样,主要由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等构成。植物的细胞膜外面还有细胞壁。细胞有运动、营养和繁殖等功能。”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2012年审定公布的《微生物学名词》第2版:“芽孢杆菌:可形成芽孢的一类革兰氏阳性菌,多数好氧。”2020年10月审定公布的《食品科学技术名词》:“芽孢杆菌:一类以产生内生芽孢为主要特征的严格需氧或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阳性杆菌。”
但是学界部分意见认为芽孢并不是细菌的繁殖体,是休眠体,因此称作“芽胞”更为确切,综上并未统一使用规则。汇总后经编委会综合讨论,最终将本书“芽胞”相关的学术名词统一写为“芽孢”。
《中国植物保护百科全书》的面世是中国植物保护领域出版的里程碑。其涉及知识专且广,编辑不仅需要做专家们的好助手,还要以专业领域读者的阅读取向和认知水平为导向,对图书框架进行综合性搭建,以方便读者通过查阅条目便捷构建、认识当前植物保护领域全貌;对条目论述的编辑,应把关平衡性、时效性和编校质量,做到尽善尽美且方便使用。丛书后续推广应用及修订版内容的整理工作漫长,我们将以专业性百科全书的编纂方法为基础,以解决植物保护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导向,不断发现、剖析问题并及时解决,在工作中积累编辑经验和行业最新科研材料,并在编纂方法和规范工作流程上运用编辑经验加快稿件流转,以助力百科全书后续出版。
参考文献:
[1] 本刊讯.《中国植物保护百科全书》总编纂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京召开[J].中国植保导刊,2015(10):1.
[2] 胡人瑞.百科全书编纂研究[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21:9,136.
[3] 陈炳超.辞书编纂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98,142-143.
[4] 张会芳.《中国大百科全书·渔业》(第三版)编辑实践与经验[J].传媒论坛,2024,7(1):103-105.
[5] 蒋丽君.百科全书条头设计与术语规范[J].辞书研究,2023(5):48-53.
[6] 杜治政,邹明明,沈冰冰.《中华医学百科全书》基础医学“医学伦理学”卷:编纂意旨与实践[J].医学与哲学,2021,42(7):19-23.
[7] 李水.百科全书出版的嬗变路径与发展趋势探究[J].中国出版,2022(17):48-51.
[8] 王荣.百科全书内容索引编制的问题与对策:以《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情报学》为例[J].中国报业,2023(6):154-155.
[9] 张日培,杜宜阳.试论新时代新征程上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J].辞书研究,2024(1):26-36.
[10] 林玉山,辞书编纂学概论[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5:46.
[11] 程广媛.新时代中国百科全书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索:以《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建设为例[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9(3):87-92.
[12] 刘金凤,梅德明.语言学专科辞书的术语组织研究:基于5部语言学百科词典的比较[J].外语学刊,2024(1):16-22.
[13] 郝振省.像辞书编辑那样做编辑业务[J].出版参考,2023(9):1.
[14] 沈燕燕.甘薯领域科研产业融合的百科全书[J].中国出版,2021(15):72.
[15] 洪润明,阎伟萍.巢峰辞书编辑思想述略[J].理论界,2023(12):81-88.
作者简介 袁理,编辑,研究方向:图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