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当前影视艺术教育的发展,全国不少高校开设了影视鉴赏课程。开设影视鉴赏课程能够传播积极的价值观,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应用型高校开设影视鉴赏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也是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影视鉴赏课程应与时俱进,改变落后、封闭的教学模式,将大数据资源引入教学过程,形成一种具有独特性、自主性和科学性的教学模式。文章以太原学院开设的影视鉴赏课程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调查法、综合分析法、对比法等研究方法,总结课程教学现状,找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并根据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策略。调查发现,目前存在教学方法落后、教材建设相对滞后、教学效果不显著及学生的实践能力匮乏等问题。文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策略,如在课堂中引入大数据可提供的影视资源、提升教学的实践性和开放性、推进教材建设及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等,旨在通过变革教学方式和方法改变教学现状,激发学生学习影视鉴赏课程的兴趣,引导学生感受影视作品中的艺术魅力,探寻生活中的真、善、美,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高雅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教学方法;影视鉴赏课程;大数据;实践能力;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0-0017-04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2年度山西省社科联项目“山西红色文化的短视频传播研究”中期成果,项目编号:SSKLZDKT2022127
视听语言和视听思维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电影和电视资源成为其提升自身视听能力的重要途径[1]。在应用型高校开设影视鉴赏课程,就是为了提升大学生的视听思维和审美共情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影视文化的积极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传播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教学方法相对落后、教材建设较为滞后、教学效果不显著、学生实践能力匮乏等问题,教师应当将网络上优秀的教学资源引入课程,形成一种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的教学模式。
(一)教学方法相对落后
在当前的影视鉴赏课程中,大部分教师仍然采用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这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足。影视鉴赏这门课程通常是引导学生观影,然后根据影片的叙事内容与艺术风格进行分析。但如果在课堂上以教师讲授为主导,就无法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学生仅仅是喜欢观看影片,存在明显的娱乐化倾向,对影片的分析只停留在浅层。
笔者对当前太原市高校开设的影视鉴赏课程进行调查,经统计发现,当前的影视鉴赏课程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仍然采用学生观看影片、教师讲解的授课方式,看似学生学习热情较高,但对影片的理解不够深入。此外,学院在开设这门课程时,大多是按照选修课开设,并没有按照学生的专业来区分,这对于影视鉴赏水平不高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无法真正达到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艺术审美能力的教学目标。
(二)教材建设较为滞后
进入21世纪之后,关于影视鉴赏课程不同版本、不同内容的教材众多。虽然教材的数量多,但教材编排模式大同小异,以讲述中外电视史、中外电影史、电影艺术特征等为主,理论知识性强,真正讲影视鉴赏的内容较少。这种编写体例相对单一、理论性较强、缺少赏析环节的教材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材也没有跟上当前影视文学与影视产业的发展,仍使用旧版教材,教材中选用的影片年代较为久远,引用的教学实例,如画面、分镜头、蒙太奇等手法比较落后,这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影视知识的兴趣,从而无法增强学生的影视鉴赏技巧和能力。
(三)教学效果不显著
在高校教学中,影视鉴赏课程的教学定位为通识课,所以课时相对较少,在课上观摩影片的时间有限,并不能完整地观看完影片,无法满足学生的观影需求。课后学生也没有继续观看影片,这造成教师讲授的内容和学生的观影内容脱节,久而久之,教学效果就不够理想。另外,课堂时间较为有限,在课堂上选取作为示例的影片也只是冰山一角。从1905年第一部影片《定军山》诞生开始,中国影视发展至今已有百年历史[2]。在这期间,我国优秀影视作品数不胜数,同时海外的佳作不断传入,仅在教学中观看一两部影片无疑不能满足学生们的学习需求。
当前,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观看影片,提升了学习影视鉴赏课程的积极性。但部分学生观看作品比较随意,不认真观看和分析影片,走马观花,只关注最终结局,又会导致观影效果不佳。
(四)学生的实践能力匮乏
在学习影视鉴赏课程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观看影片,但大部分学生对影片的创作手法缺乏深层次的认识和学习,对作品呈现的主题思想也缺乏深刻的思考,对作品呈现的时代背景和人物形象缺乏宏观认识。加之在课堂上,教师主要围绕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这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实践性。学生只是喜欢看电影,但影视评论方面的写作能力较为欠缺。此外,学校教学设备的缺失和教育模式的落后,使学生的影视拍摄和创作能力无法得到提升。
(一)采用开放性和实践性教学方法
高校影视鉴赏课程教学应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应采取以学生自觉参与为主、以教师讲授为辅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应具有多样性,让影视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大数据时代,课堂教学应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课堂向网络、报刊等媒体延伸。要扩大教学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实践机会,同时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
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同时,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影视鉴赏课程以理论知识和分析经典影片为主要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喜好选择经典影片。大学生通常具有求新尚奇的心理特点,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内容紧跟时代步伐,常更常讲,常讲常新[3]。
在日常教学中,除了在课堂上详细讲解精彩的作品和片段,还可以提前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学生对于自身感兴趣的作品和影片,会积极查阅相关资料。例如,在分析影片《霸王别姬》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前查找与该影片相关的历史资料,以此深化学生对影片情节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可以讲解1937年卢沟桥事变及爱国学生举行抗日游行的片段,从而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同时,可以将“课堂思政”引入课堂[4]。
例如,截取并播放电影《长津湖》的重要片段,呈现片中壮烈的战争场面,使学生对影片展现的历史有所了解,感受到影片中展现的中国人民坚强的意志和为国捐躯的英雄精神,引发学生对伟大的革命精神的探讨及爱国之情的深切感悟。
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源,学生可以观看和关注最新推出的作品和影视动态。在教学中,教师可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分享自己找到的相关影视资源和影视分析,设置奖励机制,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学习影视课程的热情及独立思考能力。
网络资源具有丰富性和多元性的特征[5]。大数据时代,网络为影视鉴赏课程教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多角度的平台。在教学中,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寻找最新、最流行的影视作品,关注最新的影视动态,阅读影视作品评论,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鼓励学生创作。
大学生既可以是影像的观看者,也可以成为影视作品的创作者。大学生可以根据大数据资源,尝试拍摄和创作影视作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传授影视制作技能,为学生讲解影视制作的相关知识及常用软件,使学生学会创作影视作品[6]。
(二)开发适合高校影视鉴赏课程的教学教材
传统的影视鉴赏教材编写体例相似,以基本的电影常识为主,往往是纸上谈兵,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大数据具有海量性、多样性、高速性、价值性的特征[7],教师在编写高校影视鉴赏课程的教材时,应将数字化资源纳入其中,并以此为核心进行编撰和开发。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
一是编写的教材要体现完整的影视文化体系,重注挖掘影视鉴赏的教育内涵,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编排章节,并考虑到大学生对影视作品的选择倾向。
二是内容要具有鲜明性。教材内容尤其是经典影片的选取应当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基本,选取不同时代、不同题材的作品进行深入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是教材应收录大数据资源。如可分享经典影片的网络资源、观看的网址,提供影视评论相关文章出处,这样就可以为学生课下查找资源提供便利条件[8]。此外,还可以在章节内容中设置二维码,让学生通过扫码答题,通过学生的答题反馈掌握学生的兴趣点及学生对本章节内容的掌握程度,并根据答题结果进行教学反思,查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弥补教学中的不足,及时调整自身的教学方法,从而强化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影视知识的兴趣。
除了要开发适合高校影视鉴赏课程的教材,还要打造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优质的师资队伍是影视鉴赏课程教学得以发展的基础和重要保证。教学方案的实施除了需要开放性的教学方法、新颖的教材,还需要高素质的教师。否则,再完善的教学设计也无法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影视鉴赏课程教学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积极作用[9]。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如果对传统文化知识一知半解,则很难提升影视鉴赏课程的教学水平。因此,在大数据时代,要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着力打造一支高水平、高素养的教师队伍,使其能够积极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运用网络资源,以传授影视知识为己任,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方法,切实推进高校影视鉴赏课程的发展和建设。
(三)运用大数据资源强化教学效果
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师可以通过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影视鉴赏课程教学。线上教学主要就是通过大数据资源,运用网络直播或录播的方式上课。线上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限制,逐渐成为主流教学模式。
教师可以利用线上资源制作微课。微课是在当前大数据资源支持下开发的一种新型课程,是一种方便、快捷的学习载体,同时具有科学性、生动性、传播面广等诸多优势,能够随时随地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制作微课应立足于学生的兴趣,关注学生的内心发展需求,注重直接感性的认识,从易于掌握的知识点出发,突出重点,让学生在短时间内集中精力学习。
此外,高校影视鉴赏课程在制作微课时,应首先考虑教学目标和主要内容,运用短视频、图像等多样化的信息媒介传递信息,从而达到教学目的。设计微课的步骤通常是先确定教学目标,再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然后根据教学需求设计教学结构和整体布局,设计相关课件和拍摄脚本,最后进行录制和加工。微课投入使用后,还应建立相关的评价、反馈、完善机制,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不断强化教学效果[10]。
设计及录制微课对教师的要求较高,首先要具备扎实的专业课知识功底、高标准的教学能力。教师既要能完成整节课的知识设计,还要掌握必备的网络运用知识;既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广阔的知识探索空间,也要根据所需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又要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为学生展现出生动有趣、高效能的网上教学内容[11]。同时,要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敏捷的思维模式。
微课的录制和使用可以实现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有机结合,这样可以互相补充,大力强化教育教学效果。以微课教学为例,微课制作完成后发布到网络平台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主学习,并且可以和教师及时互动和沟通,丰富自己所学的知识。
同时,以翻转课堂的方式使学生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内化,尤其是关于经典的影片分析,课前可以让学生反复观看影片,并对其主要情节、人物、艺术特色进行浅层分析,形成一定的知识理解。在课堂上,就课程设置的重点问题与学生讨论和交流,加强师生互动,使学生对知识有深刻的理解[12]。课后还可以通过微课让学生再次学习,强化记忆,形成系统的知识架构和积极的价值观,从而达到强化影视鉴赏课程教学效果的目的。
(四)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制度,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综合成绩应建立合理的考核评价制度。考核结果不应只根据学生的卷面成绩决定,还要考虑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为全面评价学生的鉴赏能力,应鼓励学生积极学习影视知识,实现终身学习的目标[13]。考核评价建议采取过程性评价和卷面评价相结合的形式。过程性评价可占80%,卷面评价可占20%。从知识、能力、行为、健康四个维度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根据学生掌握的影视知识、实践能力、课堂出勤、课堂表现、作品鉴赏、外出参加鉴赏活动等因素,制作学生考核评价表,采用每课一评,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形成学生的成绩报告,对评价效果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14],关注个体差异,提供针对性指导。
对照考核指标,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下通过大数据资源,运用网络教学平台、影视评论赏析网站、教学博客等现代化工具,提前查找上课内容的相关资料,并对一些知识形成疑问,在课上积极向教师提问,从而强化自身学习效果。学生可以通过大数据资源就最新上映的影视作品撰写评论,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作能力[15]。
此外,学生还可利用大数据资源创作和录制视频,将自身对电影艺术的追求用现代化媒介展示出来。同时,学校应多开展一些戏剧节、校园影视创作大赛、影评征文等活动[16],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以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影视鉴赏课程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开创精神。
高校影视鉴赏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思维能力具有积极作用。在当今大数据飞速发展的时代,应看到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以教师讲授为主,这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从而使学生对影片的理解停留在表面。面对此种教学困境,应将大数据资源引入高校影视教学中,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建立并完善考核考评制度。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带动学生学习影视知识和分析影视作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断扩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加深学生对影视作品的理解力和鉴赏力,使影视鉴赏课程真正成为能够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健全学生多维意识、拓宽学生视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门学科。
参考文献:
[1] 李建荣.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教学论坛,2019(9):164-165.
[2] 王珏辉,张向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探析[J].河南教育,2019(10):39-40.
[3] 赵晓丹.“互联网+”背景下线上线下“双课堂”的教学研究[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11):174-175.
[4] 翟宇.加强公共艺术教育完善中职课程结构[J].教育教学论坛,2019(3):207-208.
[5] 贾晓东.《信息技术》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数码世界,2021(1):155-156.
[6] 赵宏,陈丽,王小凯,等.现代远程教育政策发展脉络及问题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21(8):12-20.
[7] 蒲姗姗.高校远程教育服务现状与思考[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236-237.
[8] 闫家军.普通高校影视艺术教育课程的价值探究[J].戏剧之家,2021(11):172-173.
[9] 李亚光.高校远程音乐教育发展前景探析[J].当代音乐,2021(2):27-29.
[10] 周星.面向当下:多元格局的电影教育面面观[J].电影新作,2021(1):5-7.
[11] 高文.教学模式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152-155.
[12] 李建荣.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教学论坛,2019(9):164-165.
[13] 孙莉,冯秀娥,赵玉辉,等.高等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比较研究[J].教书育人,2021(5):65-67.
[14] 冯秀娥,陈彦坤,孙玉秀.本科院校影视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3):85-86.
[15] 俞萍.推进戏曲进校园 学校文化大发展[J].戏剧之家,2021(9):88-89.
[16] 张智华.影视文化传[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9:11-13.
作者简介 杜萱,副教授,研究方向:影视文学及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