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直播视域下农林院校大学生思政教育路径探索

2024-08-13 00:00盖越帅刘一江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10期

摘要:现阶段,网络发展迅速,各类新兴媒介层出不穷,其具有的网络直播功能吸引着大学生通过直播进行娱乐消遣、线上购物、社交体验、模仿学习等,这使大学生对网络直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严重的精神依赖。网络主播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直播内容真假难辨、引导性强。大学生具有好奇心强、兴趣广泛、阅历尚浅等现实特征,对于网络直播所展现出来的内容缺乏辨别和分析能力,容易受到各种消极意识形态的渗透,滋生攀比、炫富、躺平、拜金、享乐等心理,造成自我认知混乱,现实生活边界模糊,从而对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产生影响。同时,这给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鉴于此,文章对网络直播运作模式及其影响机制进行研究,分析现阶段网络直播的新趋势和新变化、弊端以及对大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文章有针对性地对深受网络直播影响的大学生开展调研,从而探索出应对网络直播,更好地开展农林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旨在提升农林院校辅导员应对网络直播发展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帮助农林院校学生消除网络直播带来的不利影响,引导其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完善自身人格,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网络直播;农林院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0-0170-04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2年度山东省教育厅高等学校青创团队计划项目“学科平台类团队”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2KJ312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发展,大量网络红人和网络直播应运而生。近年来,网络直播呈现新形式、新模式,展现出新特点、新风貌。高校学生思想单纯、社会经验不足,容易受到各种消极意识形态的渗透,对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产生负面影响,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挑战[1]。

一、网络直播概述

网络直播是一种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实时互动的网络社交方式,具有实时性、互动性、多样性、全球化等特点。随着网络直播的迅速普及,直播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和变化。除了传统的体育直播、游戏直播、新闻直播外,还出现了聊天直播、舞蹈直播、电商直播、生活直播等直播形式,不断展现出新趋势、新形势。

(一)网络直播电商化

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壮大,网络直播呈现出电商化趋势。主播可以通过网络直播在线展示商品外观、介绍商品特点、售卖价格和使用方法,受众也可以通过点击直播链接直接购买商品邮寄到家。这种电商化的直播方式使网络直播更具商业价值和变现能力。

(二)网络直播社交化

主播和受众之间的互动便捷性、需求性增强,使网络直播的社交属性越来越明显,粉丝可以通过弹幕、点赞、刷礼物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主播也可以及时回应和互动。这种社交化的互动方式使网络直播更具现代社交属性。

(三)网络直播圈层化

在先进的通信技术与人工智能的引领下,志同道合的学子们汇聚在网络平台,构建起各具特色的社群,形成了宛如梯田般层次分明的关系[2]。这些社群内部有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与其他圈子存在明显的差异。平台也会根据用户的观看历史、兴趣爱好等信息,推荐相应的直播内容给用户,从而强化不同圈子之间的差异,形成所谓的“信息茧房”。

二、网络直播的弊端

(一)网络直播参差不齐、真假难辨

成为网红具有偶然性,网红的学历、素质、能力参差不齐,他们不需要长时间培养专业技能,也缺乏应有的思想品质,因此直播内容质量有高有低。同时,部分直播为了吸引粉丝、获取流量,不注重内容的真实性,导致受众难以辨别真假。

(二)网络直播迎合无度、边界模糊

网络主播会为了流量一味迎合粉丝,不断探索和寻求新的方法和手段,保持粉丝关注度。有的主播甚至传播低俗、恶俗甚至失德、违法的内容,只为迎合粉丝。一些女主播为了吸引粉丝,穿着暴露,狂打擦边球。还有一些主播为了吸引流量,不惜悖逆公序良俗甚至做出违法行为,在直播平台公然传播淫秽、暴力、封建迷信、谣言等内容,迎合用户窥私、猎奇等需求[3]。

(三)网络直播流量为王、变现为主

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许多网红和自媒体会通过各种手段增加流量和粉丝数量,目的是实现变现和盈利。这种做法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网络直播浅薄化和低俗化,更加注重吸引眼球和获得关注。网络直播的变现模式相对简单,这使得一些网红和自媒体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只注重快速获得经济利益和商业价值,对流量趋之若鹜,不择手段。

(四)网络直播虚无浮躁、不切实际

网络直播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个人和社会变得浮躁,也给大学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网红直播豪宅、花销、跑车,使用各种美颜、瘦脸、磨皮等,会改变网民在现实生活当中对周围人和事的评价标准,给人们诸多不切实际的幻想。久而久之,网民会发现现实中的人际交往等诸多方面与在网络直播中看到的相差甚远,从而产生负面情绪。网络直播往往通过无限放大热点议题的娱乐属性进行内容创作和滥情表演,使青年学生获得不切实际的心理快感[4]。

三、网络直播对农林院校大学生造成的消极影响

(一)影响大学生的消费观,容易滋生攀比、炫富等现象

网络直播中存在炫富、攀比、刺激购买等消极现象,容易引发大学生过度、提前消费心理。一些大学生为了追求所谓的潮流和面子,不惜花费大量金钱购买名牌产品,甚至贷款消费,给自己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同时,网络直播中的攀比现象,导致一些大学生陷入焦虑和抑郁情绪中。

(二)影响大学生的择业观,降低农林院校学生就业率

网络直播的兴起使农林院校的一些学生认为通过直播可以轻松获得高收入,从而不再追求传统的职业路径,放弃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这严重影响了农林院校大学生的择业观。农林院校大学生通过观看网络直播,可以了解各行各业的职场现状,以及关于农林院校相关专业的不当评价,容易降低对自身专业的满意度,从而荒废学业,影响自身未来发展。

(三)影响大学生的审美观,造成自我认知模糊

网络直播常常宣扬的瓜子脸、“A4腰”等关于美的定义,与健康、自然等审美标准相悖,这种所谓的美实际上是虚假、庸俗、低级趣味的,脱离了美的本质。然而,部分大学生在观看网络直播的过程中,模糊了对美的判断标准,也失去了对自身价值的认知和判断。一些大学生为了追求所谓的完美形象,不断整容、减肥等,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造成了自我认知的模糊。

(四)影响大学生的师生观,弱化教育者的主导地位

“全民直播”时代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5]。网络直播强调自由表达,因此部分学生对教师的传统教育和严格管理会产生排斥心理。同时,个别个性叛逆的学生会钻教学管理漏洞,通过网络直播大肆宣扬负面情绪,这可能引发其他学生效仿,从而降低学校的管理效力。同时,大学生通过网络直播会接触到所谓的“网红教师”,他们的一些言行会改变大学生对教师的固有印象,形成不正确的师生观,从而弱化教育者的主导地位。

(五)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削弱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

现阶段,网络直播作为一种新的教育载体,对学生价值观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6]。网络直播的内容形式多样,其中存在部分与主流价值观不符的内容,这些内容会对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导致他们的价值观出现一定的偏差。例如,部分网络主播宣扬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这些错误的价值观与主流价值观相悖。在各种观念相互交织、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各种意识形态相互碰撞的网络环境中,蓬勃发展的网络直播必然具有显著的价值多元性,这会造成青少年的思想混乱和自主意识弱化,引发青少年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反叛[7],从而削弱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

四、农林院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

(一)打造新型教师队伍,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1.高校教师主动融入网络,宣传正能量网红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直播已经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逐渐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型载体[8]。高校教师融入网络可以更好地了解年轻人的所思所想、思维方式和行事风格,并发掘具有积极影响力的网红,引导大学生积极向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

2.关注社会需求和热点问题,增强育人实效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主要力量,高校辅导员要增强对职责使命的角色认同、提升核心素养和职业技能、创新思政工作的方式方法,切实提升政治引领力[9],密切关注社会发展和热点问题,以便结合当下热点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组织社会实践、开展主题教育、讨论热点话题等形式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互动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和需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增强思政育人实效。

3.关注学生需求,提高职业修养,增强跨学科育人能力

辅导员的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和管理工作成效[10]。辅导员应该增强行为自觉,及时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发展需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高校要加强话语转换,以学生为主体、以需求为导向,在充分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创新网络思政内容、形式和方法[11]。增强跨学科育人能力是对辅导员能力素质的重要要求。高校辅导员要解决学生多方面的学习疑惑、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成长需求,须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要优化教育方式、活化教育内容、强化教育引导等,实现网络直播与思想教育“双建设”[12]。

(二)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1.搭建多元化大学生实践平台,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和综合素质

组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积极心态的重要途径。在实践过程中,大学生可以培养各种社会所需的能力,积累社会经验。农林院校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注重搭建多元化的实践平台,提供多种适合大学生的实践机会和实践项目,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和综合素质。

2.打造优质官方平台,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3]。高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健康教育,主动占领网络思政育人主阵地,打造优质的校园官方网络平台,发布优质的思政育人内容,掌握网络思政话语权。高校应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包括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等,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态和健康人格。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学术讲座,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

3.发挥朋辈教育的优势,强化家校联动效果

朋辈教育是农林院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通过开展朋辈交流、朋辈分享、朋辈指导等活动,引导大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家庭是大学生心态形成、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场所。高校应当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改革自身的教育观念、思路,构建家校网络思政教育平台,促进思政教育转型升级[14]。

(三)激发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突破大学生的认知局限

1.倡导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网络直播中既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如创新、奋斗、追求梦想等,也有消极的价值观念,如功利、虚荣、享乐主义等。农林院校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通过建设校园文化、宣讲优秀事迹等方式倡导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作为农林院校学生的责任和使命,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以集体利益和长久责任为中心,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2.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的各种讯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思辨性应变能力,以及创造和制作媒介讯息能力”[15]。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花费大量时间,容易受到网络直播的影响,产生消极情绪、心理问题和网络依赖。因此,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着重提高农林院校大学生的媒介素养。通过教育引导,帮助其正确认识媒介的性质、作用和两面性,学会合理利用媒介资源,避免过度沉迷和依赖媒介,使其能够理性看待网络直播现象,不被其消极影响所左右。

3.强化心理韧性培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在网络直播的冲击下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和挑战,如就业压力、学习压力、生活压力、人际交往压力等,这些压力容易导致大学生产生消极情绪和心理问题。因此,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注重强化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培养,帮助其学会自我调节和管理情绪,增强应对挫折和困难的能力。还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设相关的心理课程、开展心理健康讲座、举办心理健康活动节等方式,帮助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提高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节能力。

4.培养自主意识,鼓励自我肯定

大学生应该培养自主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同时应该具备一定的自我认知能力,了解自己的偏好、兴趣等,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定位自己和提升自己。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和竞赛,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增强自信心。使其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挑战和困难,学会自我肯定,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并对此作出积极的评价,同时要乐于接受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努力改进和提升。

5.设定可行的目标,培养自我控制能力

大学生应该设定可行的人生目标,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水平制订计划,逐步实现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应该注重自我调整和反馈,不断完善自己的计划。辅导员应该鼓励大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坚持运动、规律作息、合理饮食、积极社交等,避免不良生活习惯对其身心健康造成影响。大学生还应该具备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能够掌控自己的情绪和nNufoCpUK8RlpmKrdokxddW8Ykvn/aCprwcw/EMAg7Q=行为,并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保持冷静和清醒。具备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压力和挑战,并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行动。农林院校大学生应该勇于尝试新鲜事物和新兴领域,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和经验。在尝试新事物的过程中,可能遇到失败和挫折,但应该保持积极的心态和勇气,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通过培训和指导,帮助农林院校大学生掌握情绪管理和压力释放的方法,增强自我调控能力。

五、结语

网络直播视域下,农林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严肃且复杂,如何利用好网络直播的优势,降低网络直播的负面影响,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和媒介素养,是摆在农林院校辅导员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农林院校辅导员应该高度重视、拓宽视野、创新形式、坚持学习,顺应时代发展大势,深入了解学生的成长需求,为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步探寻更多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 罗渊俊.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政“一体三环四层面”工作体系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24,45(5):220-222.

[2] 钱蜜.网络“圈层化”背景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N].科学导报,2024-02-06(B03).

[3] 陈世华.赋能与纠偏:网络直播的多维审视[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8):26-34.

[4] 高明,刘皆成.网络语言视域下“大思政课”引导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路径研究[J].高教学刊,2024,10(7):181-184,188.

[5] 文熙媛,董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网络直播学习问题探析[J].改革与开放,2020(19):93-99.

[6] 张诗尧.网络直播“泛娱乐化”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武汉:武汉工程大学,2020.

[7] 菅晓旭.从“隐忧”到“解忧”:网红文化对青少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风险挑战与纾困路径[J].新闻爱好者,2023(10):106-108.

[8] 丁若浩.嵌入·分化·融合:网络直播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功能探究[J].理论导刊,2021(5):123-128.

[9] 张天成,王莹.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政治引领力提升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4(4):74-77.

[10] 陈芳.“互联网+”时代高职辅导员职业道德修养的提升路径[J].现代商贸工业,2024,45(6):116-118.

[11] 刀梦寅,何燕霞.互联网传播视域下高校网络思政育人路径的构建研究[J].传播与版权,2024(4):94-97.

[12] 李菁菁.网络直播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教育提升路径研究[J].公关世界,2023(13):88-90.

[13] 赵精华,欧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论创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1,22(7):34-36.

[14] 李建花,崔艳妮.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平台的构建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4,15(3):200-202.

[15] 张开.媒介素养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99.

作者简介 盖越帅,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刘一江,讲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