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新媒体飞速发展,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工作学习及娱乐休闲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同时给高校德育带来了新的生机。作为“Z世代”的大学生,接受新鲜事物快,对网络更为了解,伴随新媒体的发展而成长。网络信息对于大学生德育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可以说,将新媒体矩阵引入当代大学生德育中具有重要意义,更是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促进大学生德育工作开展的必要。通过对各类新媒体功能进行充分了解和评估,致力于构建一个有规律、有层次、有个性的矩阵,该矩阵能够提升高校德育水平,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目标。基于此,文章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究高校德育新媒体矩阵建设。通过精心设计和实施先进的技术手段,以及采取有效的内容管理策略,不仅可以为新媒体矩阵提供良好的运行基础,也能够让大学生在新媒体矩阵的影响下提升自身水平。文章通过吉林省各高校新媒体平台德育实践,分析高校在构建德育新媒体矩阵中存在的意识、理论和实践等问题,提出高校在德育新媒体矩阵中构建管理机制、保障机制和运行机制的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高校德育;新媒体矩阵;创新;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0-0145-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2年度吉林省高教学会项目“新媒体矩阵架构对高校德育的创新与实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JX2022D51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要推动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
在信息急速扩散和媒体迅猛发展的当下,这一重要论述诠释了思想政治工作迫切需要与网络媒体有机结合,精准锁定受众,切实将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
高校德育要想更好地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要将新媒体视为大学生德育的有效载体,通过有序、有计划的融入,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强化资源整合与信息载体的矩阵建设。促使传统与现代相融合,去粗取精,取长补短,打造现代化媒体矩阵,从而提高高校德育水平,进而更好地服务大学生课堂教学和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
尽管高校有众多新媒体平台可供选择,尤其是微信公众号运用广泛,但其在德育中的运用显得有些狭隘[1]。当前,一些高校拥有多个新媒体账号,这为大学生德育提供了广泛的信息传播渠道。多元化的格局将不同平台集于一身。然而,这种丰富性也伴随着一系列问题。
(一)平台单一,传播分散
微信是目前高校传播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部分高校甚至是唯一手段,由于平台单一,因此受众面小,不利于传播。
由于微信的便捷性,微信公众号成为焦点,而其他平台成为辅助,无法充分发挥各类新媒体平台的协同作用[2]。微信的便捷性也成为其他新媒体发展的阻碍,更导致大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难度增加,影响德育的成效。微信官方账号过多和重复建设,降低了公信力和权威性[3],导致学生对官方信息的漠视。
同时,学生需要在多个新媒体平台官方账号之间来回切换,但各个平台独立运行,缺乏融合和统筹管理[4],不利于信息的传播,无法达到集群效应,这给高校德育带来了不利因素,进而影响德育效果。
(二)内容固化,缺乏聚合力
笔者通过对高校新媒体平台展开调研,发现高校对新媒体基础设备的操作较为熟悉,并能够采用多种形式发布内容。技术十分娴熟,但内容整合度不高。大学生德育内容在新媒体平台上的呈现较少,高校很少在新媒体平台设置相应的专刊。
在微信公众号中,虽然有众多栏目涵盖各个方面,但致力于德育的栏目相对匮乏,或缺乏聚合力[5],效果不够显著。
同时,新媒体平台上发布的内容缺乏新意,部分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的宣传报道多为领导调研、会议、取得的成就等,阅读者很难身临其境,无法引起共鸣[6]。微信公众号原创文章很少,大部分文章均为转发,主题不够新颖,缺乏特色。
(三)形式刻板,效果不佳
新媒体已经成为学校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不再只是一个宣传工具,而是学校传递和管理信息的重要手段[7]。
观察吉林省多所高校新媒体平台使用情况发现,大多数高校只是简单将新媒体平台运用于教学、宣传等方面,并未很好地发挥其作用。部分高校未能真正了解大学生们的需求,对于新媒体平台上的一些教学资源的认识不够深刻[8]。
也有一些高校希望运用新媒体平台开展德育工作,但疏于管理及运营,没有及时更新信息,长此以往,学生就不再关注。
(一)新媒体矩阵建设意识淡薄
高校要明确新媒体矩阵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新媒体矩阵是指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多种新媒体平台,构建的全方位、立体化的信息传播和互动体系。
通过新媒体矩阵,可以有效拓宽德育工作的覆盖面,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加便捷地向学生传递德育理念,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
一些高校管理者和德育工作者对新媒体矩阵的概念、功能和应用方式缺乏深入的了解,对其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和价值认识不足,没有将新媒体矩阵建设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布局中,将新媒体仅仅视为一种传播工具,导致新媒体矩阵建设缺乏系统性、连贯性和可持续性,难以形成有效的合力[9]。
(二)新媒体矩阵建设理论体系不完善
新媒体矩阵建设离不开理论指导。目前,关于高校德育新媒体矩阵建设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这使得高校在建设新媒体矩阵时,往往缺乏明确的指导原则和实施策略,难以形成科学、有效的建设方案[10]。
高校要想进一步加强德育新媒体矩阵建设,需要其他多学科的理论支持。然而,部分高校虽然尝试构建新媒体矩阵建设的理论体系,但往往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理论过于抽象或过于理想化,难以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或者实践过于随意或缺乏规划,难以体现理论的价值和意义,理论不能完全反映实际情况[11]。
新媒体矩阵虽然在商业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凸显出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在教育领域,新媒体矩阵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仍有很大的进步和提升空间。
(三)新媒体矩阵建设实践运用能力弱
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矩阵需要实际操作经验和技能,而许多高校德育工作者对新媒体技术的了解和应用有限,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和技能,往往只是简单地将新媒体平台作为信息发布工具,而忽视了挖掘和利用其交互性、个性化等特点。
新媒体矩阵建设需要不断创新,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德育工作环境和需求。然而,一些高校德育工作者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难以提出新的建设思路和方法,导致新媒体矩阵建设陷入僵化和停滞。
此外,新媒体矩阵建设需要多个部门和人员的协作和配合。然而,一些高校在新媒体矩阵建设过程中存在团队协作不畅、沟通不足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提升能力,才能推动工作顺利开展。
(一)建立高校德育新媒体矩阵管理机制
在构建高校德育新媒体矩阵管理机制时,首先要聚焦于矩阵的技术和管理,这是新媒体矩阵建设的关键所在,也是推动大学生德育工作发展与创新的内生动力。通过精心设计和实施先进的技术手段,以及采取有效的内容管理策略,可以为新媒体矩阵提供良好的运行基础[12]。
其次,对新媒体矩阵的内容进行严格把关,建立内容管理机制,包括设立内容审核团队、制定详细的内容发布规范等,确保新媒体平台上的信息符合相关法规和学校的价值观。通过有效管理内容,可以提升矩阵的影响力,同时防范潜在的风险。
再次,建立系统的新媒体矩阵激励机制,通过设立激励措施,如奖励制度、荣誉认定等,可以激发相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推动新媒体矩阵持续发展和创新。
最后,为防患于未然,要建立全面的监管和反馈机制[13]。
(二)健全高校德育新媒体矩阵保障机制
建立高校德育新媒体矩阵保障机制,需要思想、物质、人力、信息等多方面的保障,以确保矩阵健康、有效运行。
首先,思想是最有力的保障。要提升相关工作者的认识水平和思想觉悟,使其深刻理解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这有助于相关工作者更好地执行建设新媒体矩阵的任务[14]。
其次,物质保障是矩阵建设的重中之重,矩阵建设离不开足够的资金支持,也离不开技术支撑。这些方面的充足保障直接关系到新媒体平台的顺利运行。人力保障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毛泽东曾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
因此,要想进一步提升高校德育新媒体矩阵保障水平,打造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新媒体运营队伍,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德育水平,完善高校德育新媒体矩阵保障机制尤为必要。
(三)创建高校德育新媒体矩阵运行机制
运行机制是确保德育顺利进行的基础。
首先,要建立新媒体矩阵思想信息的获取与分析机制,这是开展德育的首要环节。通过有效收集和深入分析信息,可以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需求,为后续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持。
其次,决策与实施机制是建设新媒体矩阵的关键。在获取并分析相关信息后,要建立相应的决策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决策。在实施阶段,要将决策有效地付诸实践,在新媒体平台上充分开展德育。
最后,反馈与评估机制是确保新媒体矩阵方案有效性的重要环节。在方案实施之后,要及时收集反馈信息,评估方案的执行情况,并发现其中的优势和不足[15]。
本文深入分析了高校德育新媒体使用现状,发现其在意识、理论和实践层面存在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剖析了在新媒体时代有效运用新媒体平台促进大学生德育创新与实践策略,提出建立管理机制、健全保障机制和创建运行机制等路径。
新媒体时代,高校德育工作应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创新。希望本文提出的路径能够为高校德育新媒体矩阵的创新与实践提供有益参考,推动高校德育工作不断迈向新的高度,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艺.高校全媒体矩阵发挥德育功能的路径研究[J].改革与开放,2020(Z1):60-63.
[2] 张楠.基于融媒体矩阵的高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路径[J].教育教学论坛,2021(52):9-12.
[3] 朱殿冰,董莹丽.基于易班平台的网络思政教育创新[J].中国冶金教育,2023(6):80-82.
[4] 郭岁.新媒体时代“微思政”模式思考[J].中国报业,2023(22):86-87.
[5] 王雅.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SWOT探析[J].时代报告,2023(3):136-139.
[6] 庄雷.课程思政数字化建设及案例研究[J].大学,2023(33):105-108.
[7] 丁佩.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研究[J].中国报业,2023(22):160-161.
[8] 王萌.视听思政: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索[J].大众文艺,2023(20):120-122.
[9] 黄小梅.新媒体发展对大学生思政教育作用的调查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22(6):109-111.
[10] 华婧雅.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与创新[J].才智,2023(27):151-154.
[11] 王蓉.全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路径创新[J].人生与伴侣,2023(46):85-87.
[12] 王艺蓉.新媒体时代高校德育信息化模式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14):183-185.
[13] 刘庆玲.新媒体时代思政混合教学策略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23):206-208.
[14] 段月月,周凯.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三全育人”的现实挑战和优化路径[J].天津电大学报,2023,27(2):6-11.
[15] 周莹.基于新媒体手段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路径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12):202-204.
作者简介 卢超逸,助教,研究方向:影视教育、纪录片、新媒体。任婉萩,助教,研究方向:电影学、微影像创作、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