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拓宽了人们了解社会事实和新鲜事物的渠道,人们获取信息更加便捷,也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高校作为培养和孵化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有序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重要课题。文章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等,探讨新媒体对高校学生管理的影响,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策略。研究发现,新媒体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信息获取和社交互动平台,但也带来了网络安全、信息筛选等一系列新问题。研究认为,应不断创新管理理念、优化管理模式、丰富管理手段,才能切实提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提供有力保障。因此,高校要加强学生管理,既要树立以学生为本、服务为先的管理理念,又要注重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等管理手段的运用。文章从构建学生管理信息化平台、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新机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完善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构建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等方面提出针对性的策略,旨在将大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抱负的时代青年,同时为高校学生管理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平台;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0-0075-04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管理服务体系构建”研究成果,项目编号:ZHGC29307
在当今时代,新媒体快速发展,其影响力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作为数字时代的原住民,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交方式都与新媒体紧密相连。这种紧密的联系,不仅为学生带来了便利与机遇,也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1]。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有效引导学生,如何确保学生在享受新媒体带来便利的同时规避其潜在的风险,如何构建一个既符合时代特点又满足学生需求的管理体系,这些都是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高校学生的生活、学习和交流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为学生带来了便利,也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新媒体改变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和广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学生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各种信息。新媒体平台的多样性,如微博、微信、抖音等,使信息呈现方式更加生动、有趣,吸引了大量学生的注意力。然而,新媒体上的信息纷繁复杂,质量参差不齐[2]。学生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往往难以分辨信息的真伪,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一些网络谣言、虚假广告、低俗内容等,都可能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产生负面影响。
(二)新媒体拓展了学生的社交空间
新媒体技术打破了传统社交的时空限制,使学生可以与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人进行即时交流[3]。这种跨地域、跨文化交流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提供有力支持。但网络社交也存在一定的风险。由于网络的匿名性,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进行欺诈、传播恶意信息等行为,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安全带来了威胁。
(三)新媒体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了影响
新媒体技术的普及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方式。学生可以通过在线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等平台,随时随地学习,打破传统的时间和空间限制[4]。同时,新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如视频教程、在线讲座、虚拟实验室等,使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但新媒体也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碎片化、浅表化。由于新媒体平台的信息量巨大且更新迅速,学生往往容易被各种信息所吸引,导致注意力分散,难以深入学习和思考。
(一)信息化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的问题尤为突出。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学生管理逐步进入信息化时代,但许多高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仍显得捉襟见肘。首先,高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并不完善,存在数据不准确、更新不及时等问题。这导致管理人员在作决策时缺乏科学依据,难以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的管理策略。例如,当需要对学生进行奖学金评定、课程安排等决策时,如果数据不准确或过时,就可能导致决策失误,损害学生的利益[5]。其次,一些高校在信息化应用方面存在局限性,未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虽然一些高校已经引入在线服务、数据分析等信息技术,但在实际应用中往往流于形式,未能真正深入学生管理的各个环节。信息技术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大打折扣,无法满足新媒体环境下学生管理的需求。同时,在分析数据时,往往只关注表面数据,缺乏对数据的深入挖掘和分析,导致分析结果缺乏深度和准确性。
(二)管理模式创新不足
首先,管理理念上,许多高校受到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过分强调规范和纪律,将学生视为被动接受管理的对象,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需求。这种“一刀切”的管理理念不仅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不利于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其次,管理方法上,不少高校仍沿用单一、刻板的管理方法,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些方法往往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实质,难以触及学生的内心世界,也无法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6]。在新媒体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思想更加活跃,传统的管理方法已难以应对这种变化。最后,管理机制上,沿袭传统管理机制,缺乏灵活性和适应性。在新媒体环境下,学生管理问题呈现出更加复杂多变的态势,如网络舆情引导、心理健康教育等,传统的管理机制已难以适应这些新的挑战。
(三)对学生综合素质管理重视不够
在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中,高校往往过分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纪律表现,将其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主要标准,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和管理。
这种管理模式的弊端在于,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科学评价体系和方法。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社会责任感等多个方面,这些素质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社会需求都至关重要。然而,在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中,这些素质往往被忽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培养。一些高校在评价学生时,过于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经验等综合素质则缺乏有效的评价方式。这导致一些学生虽然考试成绩优秀,但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出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团队协作精神等问题。
(四)网络安全教育开展不足
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然而,当前许多高校在网络安全教育方面开展得并不充分,这是学生管理工作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高校往往缺乏系统的网络安全教育体系。网络安全教育应涵盖网络伦理、法律法规、个人信息保护、网络诈骗识别等多方面内容,但许多高校只是零散地在一些课程中提及,没有专门的课程或培训体系[7]。这导致学生对网络安全问题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容易在网络世界中迷失方向,甚至受到伤害。其次,高校在网络安全教育方式方法上比较单一。很多高校主要依赖传统的课堂讲授来传递网络安全知识,如开设网络安全理论课程,但仅停留在PPT演示和照本宣科层面,很少结合真实案例或模拟实操来加深学生的理解。这种单一的教育方式不仅影响了教育效果,还可能导致学生在面对实际网络安全问题时手足无措。
(五)学生管理保障体系不完善
首先,高校在学生管理人员配备上往往不足。学生管理工作涉及面广、任务繁重,需要投入足够的人员。但许多高校由于种种原因,如经费限制、编制问题等,导致管理人员数量不足、素质参差不齐。这直接影响了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其次,高校在学生管理制度建设上存在不容忽视的漏洞。理想的学生管理制度应当是一个涵盖学籍、奖惩、心理咨询及就业指导等各方面的全面体系,为学生提供清晰的行为指南和权益保障。然而,现实中,许多高校在制度建设上不尽如人意。一些关键制度的缺失,使管理者在面对某些问题时缺乏明确的操作依据;而一些已有制度的执行不力,又进一步削弱了这些制度的约束力和指导作用。这种制度上的不健全和执行上的不力,不仅会增加学生管理工作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也容易引发管理上的混乱和失误,甚至可能损害学生的合法权益。
(一)构建学生管理信息化平台,提高管理效率
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为了更好地服务学生,提高管理效率,高校应积极构建学生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学生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8]。首先,高校可以通过建设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将学生信息、课程信息、成绩信息等整合在一起,实现信息的实时更新和查询。这样不仅可以方便学生随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还可以为教学管理部门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有助于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其次,开发学生管理APP,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例如,学生可以通过APP查询课表、成绩、考试安排等信息,还可以在线提交请假申请、报修申请等,实现学生管理工作的移动化、便捷化。同时,APP还可以推送学校通知、活动信息等,帮助学生及时了解校园动态。再次,高校可以建立学生管理微信公众号,将其作为与学生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通过微信公众号,高校可以发布学生管理工作的相关政策、通知等,还可以开展在线调查、投票等活动,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为改进学生管理工作提供参考[9]。最后,要借助新媒体工具,加强学生心理辅导。当前高校学生面临着更多的心理压力和挑战,如就业压力、学业压力等。通过构建学生管理信息化平台,提供线上心理辅导服务,如在线咨询、心理测评等,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缓解压力。
(二)培育职业素养,锻造工匠精神,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新机制
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高校要积极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锻造工匠精神,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新机制。一是在长期的校企合作实践中,高校要不断深化“融入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教学合作、管理参与、文化融入、就业订单等多种方式,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10]。二是构建多维度育人体系。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积极与当地政府、企业、行业组织等各方合作,形成立体化、网络化、多维度的育人体系。以高校为点,以企业和行业为线,以政府为面,形成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育人网络。三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例如,探索校企合作“订单班”模式,加强与企业协同育人。通过招生招工一体化、产教融合、校企双主体育人管理机制等方式,着力培养现代企业学徒。这种培养模式不仅可以打通学生的职业成长通道,也能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企业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认可与重视。四是注重将企业文化融入学生教育。通过营造文化育人氛围、组织导师和专家进班授课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职业素养。
(三)坚持以生为本、以德为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首先,高校要深化三大主题教育活动月。例如,通过“学雷锋青年志愿者活动月”,不仅要在校园内弘扬雷锋精神,更要引导学生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传播正能量,将雷锋精神延伸到网络社会[11]。在“大学生科技活动月”,除了传统的职业技能竞赛和科普讲座外,还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线上科技竞赛、VR科普体验等活动,以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科技兴趣。而“校园文化活动月”则可以通过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让更多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艺,同时让校园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其次,高校应积极拓展社会实践活动平台。例如,在“进社区、进农村、进万家”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建立线上服务平台,为社区居民、农村村民提供线上咨询、教育等服务。
(四)完善学生网络安全教育
在新媒体环境下,学生的社交空间已经从传统的现实世界逐渐扩展到虚拟的网络世界。这一变化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社交平台和更便捷的信息获取途径,但也带来了诸多网络安全风险。因此,高校必须完善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以增强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保障他们在网络空间的安全[12]。首先,开设专门的网络安全课程,将网络安全知识纳入教学体系,包括网络安全基础、网络攻击与防御、个人信息保护等内容,通过理论讲解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和应对策略。其次,定期举办网络安全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通过竞赛的形式,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网络安全知识,同时在紧张的比赛中锻炼自己的应变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除了课堂教学和竞赛活动外,高校还应利用新媒体平台发布网络安全提示和预警信息[13]。例如,可以通过学校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及时发布网络安全风险提示、安全漏洞补丁通知等内容,提醒学生注意网络安全,避免遭受网络攻击和侵害。
(五)构建质量监控保障体系,保障学生管理持续提质
为了确保学生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平,高校需要构建一套完善的质量监控保障体系。首先,建立专门的质量监控机构,如设立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并将其作为这一机构的主导力量,其组成人员应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除了学院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外,还应包括各系的师生代表[14]。这样既能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又能更好地反映学生的诉求和意见。其次,要定期在学生群体中进行深入调研。通过走访学生宿舍、召开座谈会、发放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全面收集学生对立德树人、安全教育、规范管理、权益保障、服务态度等方面的反馈。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和征集的意见,应召开质量监控联席会议进行专题研讨,并责成相关部门制定整改措施,确保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同时,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建立学生反馈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发表意见和建议,及时发现和解决管理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例如,通过微信公众号设立“学生之声”栏目,学生可以在该栏目下留言反映问题、提出建议。学校定期整理学生的反馈意见,并针对突出问题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解决[15]。最后,实施限期督办。例如,对于个性化问题,应由学生所在系党总支部负责解决,并在3日内给予学生明确答复;对于共性问题,应由学生工作部协调相关部门共同解决,确保在7日内给出满意的解决方案;对于重大问题,应由学生工作部提出初步解决方案,报院党委会审议通过后,在7日内组织实施。这样的制度安排能够确保问题得到及时、有效、彻底的解决,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管理质量和水平。
飞速发展的新媒体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与生活空间,但也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分析了新媒体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影响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建议。未来,还需要继续深化研究,不断总结经验,以期为学生创造更加和谐、健康、有利于成长的校园环境,同时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理论与实践贡献更多的智慧与力量。
参考文献:
[1] 陈星星.基于OBE理念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改进研究[J].大学,2023(35):180-183.
[2] 李炜哲.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3(12):113-116.
[3] 吉家苇,郭鸿飞.高校学生宿舍管理优化的思考[J].高校后勤研究,2023(11):22-23.
[4] 胡英.高校学生管理视角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探究[J].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3(9):42-43.
[5] 刘西珍.新媒体环境下精细化管理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有效运用[J].传播力研究,2020,4(24):181-182.
[6] 彭建辉.就业能力培育导向下高校学生管理研究[J].公关世界,2023(15):105-107.
[7] 谢洪培.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路径探究[J].通讯世界,2020,27(3):174-175.
[8] 王波.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创新[J].现代职业教育,2023(10):173-176.
[9] 李绍龙,李家普,张桂春.手机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行动策略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24):20-21.
[10] 白利红.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管理的挑战与对策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2,13(1):202-204.
[11] 赵梓丞.“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应用:评《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转变及创新》[J].新闻与写作,2021(12):113.
[12] 刘馨阳.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研究[J].办公室业务,2021(16):74-75.
[13] 黄一琼.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实践探究[J].文化产业,2021(20):106-107.
[14] 李楠.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建构:基于学习型组织[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1,43(S1):69-72.
[15] 王琼.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农村籍学生工作创新探索[J].核农学报,2021,35(1):263.
作者简介 李鹏,助教,研究方向:学生管理、就业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