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传播语境下外语人才培养策略探析

2024-08-13 00:00周莹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10期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际传播能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指标。特别是随着中国在全球舞台上的崛起,如何有效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打破西方话语垄断,向世界传递真实、客观的中国声音,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外语人才作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在解决这一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鉴于此,文章重点探讨在国际传播语境下,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阵地的高校,应如何有效培养外语人才,以促进我国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文章采用文献分析和归纳总结等方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明确国际传播能力的内涵和外语人才的角色定位,并归纳总结出具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策略。外语人才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执行者、推动者,是国际信息的精准传播者,发挥着其他人难以替代的作用。为了有效培养外语人才,高校需要优化教学设置、深化国际合作、完善激励机制,注重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媒体技能。通过实施上述策略,有助于提高外语人才的综合素质,真正做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国际舞台上更好地展现中国形象。

关键词:国际传播;外语人才;中国声音;交际能力;国际视野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0-0054-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教科研课题“基于国际传播能力提升的警务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JX2023D632

一、引言

当前,国际形势正经历深刻变革。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努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以增强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然而,由于与西方国家在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存在显著差异,我国国际传播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1]。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际传播工作,多次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高国际话语权。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际传播的重要论述,为新形势下国际传播工作指明了方向。缩小国际传播逆差、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已成为新时代的紧迫任务[2]。在此时代背景下,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外语人才尤为重要,这关系着我国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以及良好国际形象的塑造。

二、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必要性

(一)突破话语体系,唱响中国声音

经济全球化浪潮下,国际话语权已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科技、社会等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国际话语权的提升却相对滞后[4]。

当前,西方话语体系仍占主导地位,我国在国际上常常面临“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困境。这不仅影响我国国际形象的塑造,也制约了我国在全球事务中的影响力[5]。

因此,积极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打破西方话语垄断,已成为当务之急。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可以让世界更加客观、全面地了解中国,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6]。

(二)跨越国界障碍,弘扬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然而,由于文化差异和传播障碍,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仍面临诸多挑战[7]。

要打破这一局面,必须跨越国界障碍,积极推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打造系统化的国际传播体系,可以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如此一来不仅能够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还能够促进与各国人民的心灵沟通,增进相互理解。

三、外语人才在国际传播中的角色定位

(一)跨文化交流的执行者、推动者

优秀的外语人才精通多种语言,能够准确理解和运用不同语言中的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这种语言能力使他们能够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避免因语言障碍而导致的误解和冲突。在跨文化交流中,他们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化解复杂的语言问题,为各方提供了顺畅沟通的机会[8]。

同时,外语人才还是文化推广的重要使者。他们深入了解各国文化历史、传统和价值观,并借助翻译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等方式,将不同文化的魅力和特色展现给世界。

在将中华文化推向世界的过程中,外语人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熟悉中华文化的内涵,能够准确阐释中华文化的精髓,并通过易于理解的方式将其传达给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让世界了解和欣赏中华文化。此外,外语人才能够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沟通技巧,帮助各方在跨文化交流中达成共识和合作。例如在谈判、会议和国际活动等场合中,协助各方克服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推动文化交流的国际合作的顺利进行。

(二)国际信息的精准传播者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信息国际传播的速度和范围不断扩大。外语人才凭借对多种语言的精通,无论是外国的新闻报道、政策声明,还是学术研究、文化交流活动,他们都能迅速获取并理解其中的内容[9]。这种语言上的优势使他们能够在信息获取上占据先机,为国内受众提供最新、最真实的国际资讯。

同时外语人才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搬运工,更是信息的深度解读者。在获取国际信息后,他们会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挖掘出信息背后的深层含义和影响。这种解读能力使他们能够为国内受众提供更加深入、全面的国际形势分析,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国际动态[10]。

而且新媒体时代的外语人才熟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媒介环境和传播方式,了解当地的传播习惯和受众的信息消费需求,知道如何以最有效的方式传递信息,从而有的放矢,做好国际传播,并引导舆论。这种跨文化的传播能力,决定了他们在信息国际传播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四、国际传播语境下培养外语人才的策略

(一)优化教学设置,提升交际能力

学校是培养外语人才的重要阵地,因此要想实现外语人才的有效培养,高校应深入推进教学改革。

首先,传统的外语课程往往过于注重语法和词汇学习,而忽视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11]。因此,高校需要调整课程内容,增加跨文化交际的相关内容,如文化背景知识、交际策略以及现实场景模拟等,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增强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其次,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虽能够保证教学进度,但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应注重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因此,高校可鼓励教师多尝试在线互动平台、多媒体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旨在为学生创建更生动、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

最后,“以分数论英雄”似乎仍未过时,当前也有部分高校在评价学生时以考试成绩为主,此种方式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交际能力[12]。

因此,高校应建立实践导向的评价体系,将学生的课堂表现、实践活动参与情况、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方面纳入评价范围。如此能够使学生外语水平与交际能力得到更客观的评价,进而夯实他们未来从事国际传播工作的基础。

(二)深化国际合作,开阔国际视野

国际传播语境下的优秀外语人才应具备良好的国际视野。对此,高校应在深化国际合作方面下更多功夫。

首先,高校可与外国知名大学、研究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教学研究和项目开发。通过互派教师、共享教学资源等方式,不断吸收国际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方法,提高外语教学的水平和质量[13]。并且,这种合作也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就业渠道,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

其次,定期派遣教师和学生到外国合作机构进行交流学习,以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在互访过程中,师生可以亲身体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学和生活方式,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他们还能将所见所闻带回国内,为外语人才培养注入新的活力。

最后,高校应组织和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国际性的外语竞赛、文化交流活动等,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积极参与国际项目,学生既能够接触到最新的国际动态和前沿知识,又能结交来自不同国家的朋友,拓展自己的人脉资源,这对于其未来职业发展大有裨益。

(三)提升信息素养,强化媒体技能

当前信息技术发展迅猛、新媒体应用广泛,外语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和媒体技能,才能在国际传播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对此,高校可通过以下方式,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强化其媒体技能。

首先,针对提升外语人才信息素养设置专门课程,课程内容包括信息检索技巧、信息评估方法、知识产权与信息伦理等[14]。结合实际案例,教授学生如何高效地从海量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并准确解读其背后的意义和影响。

其次,设置新媒体技术课程,课程内容可涵盖社交媒体运营、网络舆情分析、数字内容制作等,旨在帮助外语人才掌握新媒体传播规律和技能,从而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及影响力[15]。

最后,适当开展信息传播实践活动。高校可组织外语人才参与国际传播项目、模拟新闻发布会等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如何运用新媒体进行信息传播,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进行有效沟通。这些实践经验对于外语人才未来的国际传播工作具有积极作用。

(四)完善激励机制,激发人才潜能

为了充分激发外语人才的潜能,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高校应注重建立健全相关激励机制,旨在给予外语人才更多的鼓励与支持。例如,通过设立奖学金、荣誉称号、优秀成果奖等方式,表彰在外语学习、国际交流、跨文化传播等方面表现突出的优秀人才。这些奖励不仅是对他们努力的认可,也能激励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许多外语人才在职业规划方面存在迷茫,不知道如何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实际就业的助力,学校应该为他们提供职业发展规划指导,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兴趣、优势和潜力,明确职业目标和发展路径。如此一来能够帮助外语人才更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素质、能力,夯实职业发展基础。

五、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中国以开放的态度和积极的行动,与世界各国展开了广泛的文化交流和国际经贸合作。这为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对外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高校应肩负起这一时代使命,深化对跨文化教育的认识,不断探索和实践有效的人才培养策略。这样才能使学生成为合格的跨文化交流执行者、推动者,成为国际信息的精准传播者,从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相适应的国际话语权。

参考文献:

[1] 佟姗,曹瑄钰,庄涵棋.新发展格局下高校外语人才培养路径[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24,26(1):85-89.

[2] 徐永军,孔桂英,邓雯宇.外语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J].校园英语,2024(1):49-51.

[3] 唐梦楠,段瑶,王亚微.“外语+数字”模式下高质量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4(1):161-164.

[4] 王璐瑶.基于OBE理念的外语跨文化人才培养路径探究[J].继续教育研究,2024(2):103-107.

[5] 陈洪平.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外语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新西部,2023(11):200-204.

[6] 冯代红,杨莉.“一带一路”建设对辽宁外语人才的新需求及培养研究[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3(6):106-109.

[7] 孙卓敏.“外语+专业”教学模式下跨文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探究[J].科教文汇,2023(23):82-84.

[8] 魏婷婷. POA视域下大学生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跨文化人才培养模型研究[J].英语教师,2023,23(23):28-31.

[9] 曾慧瑜,李晓敏.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探索[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3(12):78-80.

[10] 孙超.探索外语专业拔尖人才培养的新路径:以黑龙江大学俄语专业本硕实验班项目为例[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12):7-9.

[11] 符冬梅,张黎.“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本土化外语人才培养路径探索[J].海外英语,2023(22):91-93.

[12] 杨婧媛.基于超语实践的外语专业复语型人才培养探索:以汕头大学为例[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23,39(5):86-93.

[13] 范晨虹,党争胜.“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和高校外语教育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23(20):42-45.

[14] 金羽炜.区域跨境电商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外语+”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以温州市为例[J].大学教育,2023(19):138-141.

[15] 杜寒凝.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研究[J].新课程研究,2023(26):29-31.

作者简介 周莹,讲师,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