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深入剖析了新媒体时代民办本科网络思政话语权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一系列构建策略,旨在增强民办本科教育机构在网络空间中的话语权重。考虑到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多样性与即时性,以及民办本科院校相对薄弱的思政教育资源,研究的重点聚焦于如何有效地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文章采用文献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透彻地评估了民办本科教育在网络思政领域的特色及其话语权表现。研究发现,民办本科网络思政话语力量尚弱、内容创新不足、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平台资源整合不够有效、网络舆论环境有待优化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研究提出了创新网络思政内容以提高吸引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提升专业能力、搭建平台资源整合体系以及优化网络舆论环境以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等策略。结果表明,实施这些策略不仅能够提升思政教育的有效性,还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坚实基础。研究的价值在于为民办本科教育机构提供了针对性的网络思政教育发展路径,同时也意识到每所院校在执行时须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作出调整。此外,考虑到新媒体技术不断迭代更新,未来工作中还需面对策略更新和适应性等方面的挑战。本研究的新颖之处在于提供了系统性理解和应对策略,为民办本科教育机构在新媒体背景下稳步推进网络思政工作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民办本科教育;网络思政话语权;构建策略;网络思政专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0-0042-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1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新媒体视域下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研究——以江苏省为例”研究成果,项目编号:KZ2021033
随着信息化和网络化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对民办本科教育机构的网络思政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网络思政话语权的构建,关系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深度。考虑到当前民办本科院校网络思政话语权较为薄弱,有必要进行专门研究,探索合理且有效的构建策略。本研究旨在回应这一需求,针对性地提出了策略性建议,并期望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操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
(一)新媒体环境下民办本科教育特点
新媒体环境下,民办本科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不同于公立高校,民办本科院校普遍面临资源相对匮乏、品牌影响力有限等问题,但新媒体的兴起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契机,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教学互动性和信息通达性。这些教育机构对社交网络平台的依赖度日益提高,如微博、微信公众号及短视频应用等,以增强其思政教育的影响力[1]。借由多元化的新媒体工具,民办本科的思想政治教育逐渐塑造出更生动和接地气的话语体系,能更直接地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相结合。
然而新媒体时代,快节奏的生活和信息碎片化给思政教育带来了转型压力。由于内容多样化和选择性浏览的特点,学生很容易陷入随意选择资讯和仅浏览感兴趣内容的困境,因而民办本科教育者要寻求更加精准有效的维持思政话语权的方式[2]。此外,新媒体环境中的民办本科网络思政,还要应对诸多非正式话语的挑战,如网络谣言、错误信息甚至反动言论,这些内容对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造成了威胁[3]。要保持并强化网络环境下的思政话语权,民办本科院校不仅要增强新媒体内容的吸引力,还要建立起科学、系统的内容审核与导向机制,确保网络思政教育的专业性与准确性,确保学生能在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下成长。
(二)当前民办本科网络思政话语权的表现形式
新媒体时代,民办本科院校网络思政话语权呈现出多样化与去中心化的趋势。这些院校利用互联网平台,如教育机构官方网站、社交媒体账号和在线教育平台等定期发布思想政治教育内容[4]。微博、微信及短视频等工具不仅为传统的思政课堂提供了辅助手段,还极大地丰富了思政内容表达形式,包括图文并茂的推送、互动讨论环节以及创意视频剪辑[5]。同时,面对学生日益多元化的需求,一些民办本科院校开始尝试用网络直播、线上讲座、虚拟研讨会等新形式来实施思政教育工作。
这种基于新媒体平台的思政工作虽然广覆盖、时效强、形式新颖,但随之而来的挑战也不容忽视[6]。由于受众群体特别是青年学生逐渐习惯于从网络获取信息,而网络信息真假难辨,这要求民办本科院校必须具备筛选、处理网络信息和引导网络舆论的能力,杜绝错误或有害信息的传播。
(三)网络思政话语权在民办本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深入探究新媒体背景下民办本科教育中网络思政话语权所面临的问题时,必须指出内容生成和传播质量亟待提高。
许多情况下,网络思政内容缺乏深度与针对性,导致无法有效触及学生的认知与情感层面,从而降低了信息的吸引力和说服力[7]。此外,内容更新不及时,难以反映社会的最新动态,降低了思政教育的现实关联度。再者,受限于工具和技术支持,民办本科教育机构往往难以产出形式多样、互动性强的网络教育产品,无法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的特点吸引年轻学生。
师资力量也是改进网络思政话语权时需要重视的重大问题。民办本科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普遍存在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和经验不丰富的问题。专业从事网络思政教育的教师相对匮乏,难以保证网络思政内容的专业性和深度。而现有教师队伍由于缺少系统的培训和学习机会,他们运用新媒体工具开展思政教育也受到限制。
(一)创新网络思政内容,提升话语吸引力
在新媒体浪潮中,民办本科院校网络思政话语权的构建要通过精准且极具创新性的内容制胜,以提高其对学生的认同度和吸引力。面对传统思政模式在内容传递上的局限,针对性的内容革新迫在眉睫。这涉及如何巧妙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符合时代需求的话语中,并以此激起学生的兴趣与共鸣[8]。例如,通过网络特色产品如音频播客、微课堂和互动直播等形式发布,既创新了信息承载的载体,又拉近了与学生的情感距离,同时可以借助数据分析工具来优化内容策略,确保教育指导更具针对性和效率。
此外,考虑到青年学生对参与感和表现欲望的追求,积极探索互动性内容成为提高话语吸引力的又一有效途径。例如,开展线上模拟社会实践活动、策划互动式话题讨论,或是通过角色扮演游戏等,获得学生的积极响应。有效利用新媒体的交互性特征不仅能进一步推动学生的思辨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提升,还能增强民办本科院校在网络思政领域的影响力。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网络思政专业能力
针对民办本科院校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提高网络思政专业能力方面的需求,策略制定首要考虑的是增设专业发展计划,旨在培养思政教师对新媒体技术的熟练应用与内容创新的能力。通过组织周期性的工作坊、研讨会和培训班,使教师及时了解并掌握先进的网络技术、信息处理与数字化教学方法[9]。同时,通过实践讲座与同行进行经验交流分享,不断深化教师们的网络思政教育理念,提升他们结合现实热点有效开展教学工作的能力。此外,引入激励机制,如研究项目资助、成果奖励等,关键在于促进教师主动更新知识结构和探索教学方法。并且构筑多元化的师资队伍结构也是提升民办本科网络思政专业能力的重要策略[10]。这涉及优化招聘策略,吸引具有网络思政背景的人才或跨界专家加入,他们的加入能为传统思政教育注入新鲜血液,带来多样化和创新性的教学理念。同时,鼓励和支持在职教师参与跨学科研究项目,通过交叉融合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培育出洞察力和应变力更强的师资队伍[11]。这些策略的结合使用,将为构建稳固且具备适应力的网络思政话语权打下坚实基础。
(三)搭建平台资源整合体系,强化话语传播效应
搭建高效的平台资源整合体系,首先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导向,使资源整合既服务师资队伍,也贴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从技术层面出发,构建统一的网络思政教育平台,该平台能够整合现有各类教育资源,包括课程内容、互动工具、案例库等,同时提供数据分析功能,通过大数据技术追踪用户行为,优化内容分发策略,确保传播内容的精准性与时效性[12]。此外,在资源整合过程中,有必要引入多样化的内容提供者,包括知名网络思政教育专家、校内多学科教师及学生社团等,以丰富内容来源,扩大平台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为提高平台的互动性和参与度,可以利用社交媒体、论坛讨论组等在线工具,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网络思政活动[13]。通过创设问题库、互评机制、虚拟议题讨论等形式,鼓励学生主动思考、表达并批判性地分析,形成一种自我驱动的学习环境。
(四)优化网络舆论环境,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在优化网络舆论环境和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方面,策略制订应聚焦于塑造理性、文明的在线交流氛围。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强化网络内容的监管和引导机制,确保网络平台上的讨论遵循正确的价值取向[14]。具体而言,可以采用智能审核系统预先筛选与实时监控发布的内容,及时剔除不实信息与有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言论[15]。此举有助于减少负面和有害信息的传播。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的另一策略是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网络素养,让他们成为营造积极健康网络文化的主力军。这包括设计相关课程来增进学生对网络道德、网络安全等问题的认知,同时倡导理性表达、尊重差异的网络沟通方式[16]。此外,鼓励学生进行网络正面内容的创作与分享,如通过微电影、公益广告、线上展览等形式,既能体现学生的创意和才华,又能促进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传播,从而形成自我增强的正向循环。
本研究阐释了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提高民办本科网络思政话语权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过系统分析,提出了构建民办本科网络思政话语权的策略,本文不仅丰富了网络思政教育的理论研究,也为网络思政教育实践提供了实用参考。未来,随着网络环境的不断变化,民办本科教育机构需要持续关注网络思政教育的新动态,灵活调整和优化策略,为其话语权的持久性和有效性寻求保障,为培养更多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盖天昊,田树学.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质量评价优化策略[J].中国冶金教育,2023(6):75-77.
[2] 王新,程瑶瑶.国内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研究述评[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23,44(12):106-113.
[3] 陈力钧,叶丽芬.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与思政教育的协同推进[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42):83.
[4] 杨柳,董雪莹.基于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思政教育探索[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38):94.
[5] 曹智荣.网络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提升策略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3(5):7-9.
[6] 田天圆.高校网络思政新媒体平台的建设发展探究[J].办公室业务,2023(17):48-50.
[7] 罗莎.以思政教育提升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理路[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32):109.
[8] 史超.价值共创理论指导下的网络思政作品创作教育机制探索[J].试题与研究,2023(21):34-36.
[9] 孙悦.自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思政话语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高教学刊,2023,9(20):78-81.
[10] 吴穹.论思政课教师提升网络空间话语权的实现途径[J].北京教育(德育),2023(5):45-49.
[11] 李婉婷.意见领袖融入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路径探究[J].大学,2023(15):1-6.
[12] 郭丹琪.网络文化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提升路径[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3(5):189-191.
[13] 顾行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的建构[C]//中国智慧城市经济专家委员会. 2023年智慧城市建设论坛上海分论坛论文集.徐州:徐州工程学院,2023:2.
[14] 吴珩,付丽.网络思政视角下的高校网络虚拟社区问题研究:以微信“表白墙”为例[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159-164.
[15] 韩垚.网络空间话语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变革及意义[J].黑河学院学报,2022,13(12):121-123.
[16] 赵璐.融媒体背景下辅导员网络思政育人模式的分析研究[J].职业教育,2022,21(23):17-19.
作者简介 林霄,讲师,研究方向:网络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古梦雪,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