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我国住宅建设模式的特殊性,人们购买的房屋通常是住宅结构固定且不可改变,对于居住者的实际使用需求以及未来对空间的可变性缺乏足够的预见性。如何能让住宅在一个家庭的全生命周期内适应其对空间的使用需求愈发得到社会的共鸣。以健康住宅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及社会健康3个属性为基点,分析归纳其与人和社会的对应关系,运用开放式住宅体系的设计手段,多维度论证了符合温州特色的住宅空间适应性的设计策略。
关键词:健康住宅 空间适应性 外部环境 空间布局
中图分类号:TU241
Research on HousingResidential Space Design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Healthy Housing
PEN Lei
Zhejiang Huicheng Architectural Design Co., Ltd., Wenzhou, Zhejiang Province, 325200 China
Abstract: Due to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residentialhousing construction mode in China, the houses that people usually purchase usuallyhouses with have fixed and unchangeable housingresidential structures, with the lack ofing sufficient foresight for the actual usage needs of residents and the variability of future spaceinthe future. How to make residential buildingsthe housemore responsivadapte to the useir spatial needs of a family for space throughout itsthe entire life cycle of a family and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resonate with society. Based on the three attributes of the physical health, psychological health, and social health of healthy housing,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its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with people and society.,and uUsesing the design methods of an open housing system, itto demonstrates the design strategy of housing space adaptability that conforms toin line withWenzhouthecharacteristicsofWenzhou from multiple dimensions.
Key Words: Healthy housing; Spatialce adaptability; External environment;Spatial distribution
随着经济发展与时代变革,现代居住空间设计早已不仅仅满足营造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而是进阶到提高居住质量的层面上,在满足居住者基本使用需求的基础上提高健康生活水准,主动适应居住者多样且动态变化的生活,使居住空间具有适应性。居住空间的“适应性”设计,包含了适应人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两个方面的内容,同时也应具备适应社会健康的特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1]。
1 健康住宅理念与住宅居住空间设计的联系
1.1 空间环境适应人的生理健康需求
室内良好的居住环境是健康住宅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充足的日照、良好的通风还是新鲜的空气,都与人的生理健康密切相关。具有适应性的居住空间,通过提高内部功能房间的材料性能、增加电气辅助设备,以创造舒适的居住空间环境[2]。
另外,住宅居住空间科学的布局以及各居住房间合理的尺度大小,决定了日常居家生活的舒适便利程度,也是人生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具有适应性的居住空间,可以根据居住家庭的实际需求,在空间的数量与空间的面积之间平衡协调,给予家庭选择的权利。
具有适应性的居住空间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和家庭居住需求的改变具有适应性,并创造良好的室内居住空间环境,提供健康的居住场所,满足人们的健康生理需求[3]。
1.2 空间氛围适应人的心理健康需求
人的审美观念与心理需求千差万别,同一个人也会随着年龄、阅历及职业的变化而发生转变,对居住空间装修风格及材料的需求也不尽相同。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眼界的开阔,居住空间的功能定义逐渐多元化、模糊化。厨房和餐厅可以不再是一个各自独立的封闭空间,其也可以是供家庭成员社交的一个开敞空间;客厅也可不再是一个单一的休闲休憩的场所,其也可以被赋予娱乐办公等功能。具有适应性的居住空间可以根据住户自身的喜好,对其进行个性化的设计,满足了人们心理需求。
1.3 空间体系适应社会的健康发展需求
开放性的适应性居住空间体系,提供了居住者对居住空间部品进行局部改造装修的可能性,避免了“小修大补”的境况;此外开放性的空间体系将设备管线游离于结构主体外,有利于管线设备的维修更换,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其空间结构也能适应新的机械设备迭代,避免了当下大拆大建的住宅建造模式[4]。
具有适应性的居住空间可满足家庭生命周期内的居住需求,减少了重复置业所带来的经济包袱,同时有效降低了对社会资源的消耗及对自然环境的污染,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满足家庭居住需求的前提下,也适应了社会的健康发展需求。
2 优化居住空间外部环境
2.1 日照与通风
充足的阳光是保障人体健康的基本要素,适宜的日照对于人的生理与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温州夏季酷热难耐,自然风对于改善人体热舒适感有显著作用。住宅居住空间的健康性依附于住区整体的健康环境,规划设计阶段,应合理选择住宅的朝向、楼栋之间的关系,综合考虑住区的微观自然环境,是住宅居住空间满足健康性的根本前提[5]。
2.2 活动架空层与屋顶花园
住宅居住空间应具备反哺自然环境的创造力,通过将住宅底层架空设计,并设置自然绿化或公共活动设施,既可避免首层住宅普遍存在返潮发霉的现象,又可增加住区景观资源和公共活动空间,提高居住者生活质量(如图1所示)。同时应充分利用住宅第五立面,通常而言,住宅屋顶拥有更好的日照与通风条件,将其设计为屋顶花园,可提高住区整体的绿化面积,增加公共活动空间,有利于提升住区的健康生活环境。
3 完善户内空间布局
居住空间根据使用功能可划分为私密空间、公共空间和过渡空间,不同的功能分区都有其明确的动态与静态、清洁与污浊之分(如图2所示)。因此,按照不同功能分区的特征,结合人们日常生活的特点,使其合理有序的组织在一起,满足和功能分区之间相互联系且互不影响,使人生活舒适、健康。
居住空间内的公共空间主要为起居室、餐厅和厨房,以进行家庭的会客、聚会、就餐等生活行为;私密空间主要为卧室、书房、卫生间,以提供住户就寝休息、学习和卫浴等较为私密的活动;过渡空间主要为玄关、过道等联系户外及户内各功能空间的枢纽。合理的功能分区需要做到公私分区明确,公共空间应设置在户内与交通联系最直接的部位,而私密空间应设置在较隐蔽的部位[6]。
健康的居住空间环境需要将住宅的清洁空间和污浊空间适当分离,减少病菌对生活的影响,为居住创造一个健康卫生的生活环境。清洁空间和污浊空间的分离主要体现在有烟气、污水及垃圾的区域和清洁干净卫生的区域分离。在住宅各功能空间中,起居室、餐厅、卧室等属于“清洁区”,而厨房、卫生间会有垃圾产生,这类卫生条件相对较差的区域则属于“污浊区”。因此,在住宅空间设计时,应将清洁空间和污浊空间合理分离,尽量避免洁污交杂。
合理的功能分区需做到各功能空间的有序布置,以适应人们日常的生理健康需求,确保生活舒适度。例如:入户门的位置应设置玄关,不仅仅可以作为入户的基本物理清洁、更换衣物鞋帽,还可以阻挡视线,确保家庭的私密性。厨房需布置在入口附近,避免外带食材对其他空间的污染,并且需与餐厅联系紧密,避免与其他空间流线交叉,以方便就餐。起居室应设置在玄关附近,方便接待、聚会等,减少对其他私密空间以及静态空间产生干扰。主次卧作为静态空间应与客厅、餐厅或公共卫生间等动态空间分离,减少噪音干扰(如图3所示)。
4 结语
住宅居住空间的适应性设计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住宅的本质是服务于人进而与社会和谐共存,如何实现住宅的健康性才是追求的方向,所以从逻辑上厘清健康住宅与住宅居住空间适应性的关系至关重要。以健康住宅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及社会健康3个属性为基点,分析归纳其与人和社会的对应关系,而住宅居住空间的适应性恰好是联系健康住宅与人和社会最直接有效的设计手段。其特殊的结构分离体系保证了居住者参与空间设计的可能,以满足居住者特定的使用需求,增长其使用年限,与其便于维修和更新的特点,共同促进了健康住宅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也减少了社会资源的消耗。
参考文献
[1] 曹赓.后疫情时代健康住宅内部空间设计研究[D].合肥:安徽建筑大学,2023.
[2] 莫育强,黄瑾琳.智能化小户型住宅空间设计研究[J].智能城市,2023,9(12):5-8.
[3] 孙中华,王雅卿,毕竟.新时代“五感设计”在住宅空间中的应用[J].城市建筑空间,2023,30(S1):107-108.
[4] 李倩.基于健康韧性的可变式住宅空间设计策略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22.
[5] 尤利约,闵志豪.住宅建筑室内空间模块化设计[J].城市建筑空间,2023,30(2):97-98,118.
[6] 华天冉,刘文辉,邱磊,等.疫情下高层住宅公共空间优化设计研究:以徐州汉邦广场住区为例[J].建筑与文化,2022(12):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