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参与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探索

2024-08-11 00:00:00魏炜潘珊珊
知识窗·教师版 2024年7期

摘要:拔尖创新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文章阐述辅导员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分析目前选拔出的拔尖创新人才群体在能力结构方面还存在差距,如辅导员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角色边缘化、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基础和一贯性、师资队伍缺乏有机协同等问题,提出辅导员与专任教师共同构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联合培养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在学生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方面开展协同育人工作。

关键词:拔尖创新人才;辅导员;培养体系

拔尖创新人才是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赢得国际竞争和未来的关键因素。高校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摇篮,第一课堂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开端可以追溯到2009年的“珠峰计划”,但鲜有文献讨论第二课堂的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辅导员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在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对拔尖创新人才理想信念的引领和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责任。

一、辅导员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奠定思想基石

在深耕专业的基础上,拔尖创新人才还应具备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同时,拔尖创新人才不仅需要有坚定的思想政治意识,还要有与专业拔尖水平相匹配的价值观念和个性品质。

(一)辅导员塑造拔尖创新人才的政治信仰

坚定的政治信仰和远大的理想信念是拔尖创新人才的思想前提。高速发展的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大学生在学习专业文化知识的同时,也接受来自外部的价值体系和意识形态的冲击。人才培养渠道的多元化,意味着人才的培养不一定完全在国内完成,越来越多的拔尖创新人才通过联合培养或走出去继续深造的方式完成专业知识的学习。拔尖创新人才如何能够心怀“国之大者”,学成之后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关系着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对占领人才意识形态高地,凝聚人才创业合力意义重大。作为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辅导员能够通过自身工作引导拔尖创新人才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明确自身肩负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确立远大抱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辅导员协助完善拔尖创新人才的价值观念和个性品质

拔尖创新人才应具备与专业水平和能力结构相匹配的价值观念和个性品质。对拔尖创新人才来说,追求真理与实现价值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所有社会价值的创造都以真理的发现为基础;另一方面,价值观念也影响着拔尖创新人才攀登科学高峰的方向和高度,从而影响自身专业水平的高度。因此,在价值观念上进行拔尖教育,是必要且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成长成才的。例如,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协助拔尖创新人才尽早地完成科研工作者的身份认同,确定研究领域和研究目标,将追求真理和实现自身价值相统一,协助拔尖创新人才深耕科研领域,做好思想准备和行动准备。

拔尖创新人才的稀缺性,还体现在他们具有独特的个性品质特征。有学者认为,拔尖创新人才必须德才兼备,具有创新的勇气和思维方式;拔尖创新人才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勇于批判和变革的勇气;拔尖创新人才应具有完善的人格和独特个性素养。就像专业知识需要后天学习深耕一样,人的个性品质不是天生的,也需要后天的培养和训练,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在个性品质上的表现是参差不齐的,除了第一课堂专任教师言传身教的影响外,辅导员有条件通过第二课堂采用多种形式,系统地塑造和完善拔尖创新人才的个性品质。

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现状与辅导员培养工作难点

(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群体现状

从拔尖创新人才的“出口”来看,目前高中输送到“双一流”高校的学生群体存在标准化培养模式下的“内卷”式学习和标准化考试的分数为王的特点。尽管基础教育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主体的选拔正在进行以减负政策和高考制度改革为代表的制度改革,但截至目前,即使是针对拔尖创新人才选拔的专项计划——“强基计划”的选拔,也是将高考成绩作为比重最大的考核因素。因此,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学生主体具有过度应试竞争、信念教育缺失、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的特点。

拔尖创新人才的可贵不仅在于其要有深厚而广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还在于其要有完善的能力结构,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较强的获取知识能力及沟通、组织与协调能力等,如果梳理拔尖创新人才胜任能力框架,会发现能力要求中包含精深的专业能力、沟通组织协调等实践能力、宽广的国际视野、领导和管理能力、良好的非智力能力。目前,拔尖创新学生主体与拔尖创新人才应具备的能力结构是有差距的。

(二)辅导员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工作难点

针对拔尖创新人才的主体特点,结合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现状,辅导员在开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工作时存在以下难点。

1.辅导员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角色边缘化

无论是研究文献探讨,还是在现实工作中,辅导员都没有作为主力军参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培养单位、专任教师、学生、辅导员群体都没有充分意识到辅导员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中应当承担的、不可替代的育人责任。认识的不到位,决定了原本应该作为培养主力军的辅导员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工作中职能缺失。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基础和一贯性

在进入高校之前,拔尖创新人才所处的家庭环境、校园环境大多以标准化考试的分数为培养目标,没有以培养“拔尖创新”为预设教育目标,因此对拔尖创新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先行教育基础,辅导员所开展的一系列拔尖创新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案与学生高中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衔接不够,可能会造成学生接受困难。

3.培养师资队伍缺乏有机协同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除了与辅导员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关,也与专任教师的专业知识讲授有关。就目前的工作现实来说,专任教师和辅导员来自不同的工作领域,育人的成效是专任教师和辅导员的个人贡献之和,他们之间不存在积极的协同作用使群体的总绩效大于个体绩效之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作为两类教师的共同目标,应建立起专任教师-辅导员的工作团队,达成有机协同,从而达到育人绩效大于个体绩效之和的效果。

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在现行高校培养体系中,拔尖创新人才应依靠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联合培养,第二课堂的育人实效主要依赖辅导员工作的开展情况。第一课堂通过遴选招生、教师配备、专门的培养模式、国际联合培养等方式实现。第二课堂关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没有从国家政策上出台专门的制度体系,研究文献中也鲜少探讨培养模式和可能性。

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需要凝聚合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就要以拔尖创新人才特征作为育人目标,构建合理可行的培养体系。不少学者主张从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特征三个方面概括拔尖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本研究以张秀萍关于拔尖创新人才的个性品质和素质特征框架来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探索中,尝试发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各自的培养优势,针对拔尖创新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进行联合培养。

在知识结构方面,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第一课堂通过选拔任用优秀任课教师,开设课内讨论班进行专业知识指导,引入国际专家进行合作指导,邀请专家全年开设百余场京师数学公众报告,开展学术前沿讲座,完成培养目标;第二课堂辅导员通过聚集拔尖创新学生组建兴趣小组、讨论班、营造课余浓厚的朋辈学习氛围,完成拔尖创新人才知识结构的培养。专任教师承担培养学生知识结构的主要责任,不仅需要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还要对传授专业知识的育人实效具有较高的要求。辅导员作为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补充力量,在任课教师“漫灌”的同时,要做好第二课堂的分流培养“滴灌”工作,充当好专业资源和学生的沟通桥梁,主动作为,为学生专业学习保驾护航。

在能力结构方面,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第一课堂通过介绍各类专业前沿应用研究,提供科研机会,与境外多所大学联合开展学位教育或学生交流,提供国际化交流机会,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等能力;第二课堂通过寒假调研、暑期社会实践、为学生争取实习机会、竞赛经验交流与培训、优秀拔尖创新人才经验交流等方式,完善拔尖创新人才能力结构的培养。专任教师和辅导员对学生的能力结构培养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专业理论要转化为实践产出,需要不断强化拔尖创新人才对于产业实际的了解,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汇总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再解决问题,不仅需要出色的专业知识学习能力,还需要合作能力、交际能力、社会活动能力。

在素质结构方面,主要依赖于辅导员的思想引领工作,包括就业价值观导向,生涯规划指导等。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辅导员联合专任教师开设“My思”一小时活动,邀请众多优秀专任教师和辅导员一起,与学生开展一对一交流。此活动为辅导员和专任教师提供了充分了解彼此工作、了解学生的交流平台,使得参与活动的教师不仅了解人才,还了解专业。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对专业方向、前景、需求人才软实力的全盘了解,辅导员作为非专业方向的专家,只有拥有足够高的专业眼界和明确的培养思路,才能够让拔尖创新人才愿意跟着自己走。因此,辅导员可以结合重要时间节点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对学生专业发展选择进行价值引领,引导学生明确自身价值和使命,将自身专业研究方向和国家重大需求相结合,在能力许可的范围内,投身到祖国需要的领域,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希.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2(23).

[2]高晓明.拔尖创新人才概念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 (10).

[3]张建红.“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江苏高教,2021(7).

[4]陈权,温亚,施国洪.拔尖创新人才内涵、特征及其测度:一个理论模型[J].科学管理研究,2015(4).

[5]杨卫.坚持卓越教育理念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7(21).

[6]郑永和,卢阳旭.基础教育阶段拔尖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制度设计新思路[J].科学与社会,2022(1).

[7]张秀萍.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大学教育创新[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基金项目: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生就业创业研究分会课题“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就业引领效果观察与策略研究”,项目编号:DXSJCFHMS 2023017;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师德师风建设重点难点实践研究项目“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协同育人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310523215401。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