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职院校通过“岗课赛证”深度结合的教学路径,能有效实现行业与专业、岗位与技能的对接,提高教学质量。文章以建筑室内设计专业为例,研讨在课程中展开“岗课赛证”一体化模式教学的实践路径,并归纳可复制应用于各课程的规律方法,旨在为专业课程的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供需对接;岗课赛证;技能竞赛
为推动就业与培养有机联动、人才供需有效对接,为市场提供更多实用型人才,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国家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在此背景下,校企紧密合作,将“岗课赛证”一体化融入专业教学设计,围绕教师、教材、教法推进改革,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建筑室内设计专业作为建筑专业大类中的重要部分,专业教学内容与市场发展紧密相关,市场对本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技能要求,对校企合作的深度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岗课赛证”与供需对接的概念
“岗课赛证”概念源于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这一文件开启了高职院校关于育训课程融通的早期探索,逐步实行“双证书”制度。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赋予了“双证书”制度法律依据,提出了职业教育应同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标准相适应,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2002年原劳动人事部进一步明确了“双证书”的具体含义,并提出了逐步实现职业学校学历证书与专业技术人员从业资格证书相衔接的目标。200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启动,形成了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办赛格局。2021年以来,教育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稳就业”“保就业”决策部署,持续推进、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激励企业、行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就业指导等多领域与高职院校建立合作。在此背景下,“岗课赛证”融通路径进一步细化,高职院校可以就岗位需求、精品课程设计、培养目标设定、竞赛考核重点、专业证书培训等板块与企业展开合作。
供需对接是指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设计对标行业发展需求、岗位技能需求,根据市场需要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考核标准。高职院校作为供应端积极回应作为需求端的市场,不断输送高水平技能型人才。
二、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岗课赛证”融通教学理念践行现状分析
目前,中国知网收录“岗课赛证”相关论文1 600余篇,我国专家学者已在此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部分高职院校在“岗课赛证”领域充分展现了主体地位,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将劳育项目、创业项目、技能竞赛纳入学分考核,不断完善“岗课赛证”一体化培养模式,并在该领域积累了一定量级的成果。又如,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实践“校企联动,联通岗位,重构课堂,双师共育”的教学理念,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皆在积累“岗课赛证”有效融通的实践经验,但不同地区的实践模式无法直接套用,在不同区域经济特征、院校特点、市场反应的影响下,同一实践路径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面向建筑室内设计行业职业群设定培养目标,要求学生能从事居住、公共空间室内装饰方案设计、软装陈设设计、工程预算等相关工作。通过分析行业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开设了20余门课程,并探索将专业课程与岗位竞赛、技能竞赛、专业证书考核有机结合,提高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在本区域的适应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落实效果与预期目标存在一定偏差,建筑室内设计专业教学团队需不断在实践中分析现状,进行动态优化。
(一)课程标准与工作岗位需求匹配度提升滞后
课程标准规定了课程内容、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以及学生在专业知识、实操技能、职业素养等方面需要达到的具体标准。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作为随工业技术发展快速迭代的专业,国家并未颁布正式的课程标准文件,各高职院校需要根据区域发展特点、学校优势、学生情况因地制宜地编制课程标准,对教师的市场经验、教学研究水平提出新的要求。建筑室内设计行业的技术更新、材料升级、技术规范改版速度较快,教师因进入企业跟岗实践时间有限,制订课程标准时更多参考教材内容,未能及时随市场变化进行更新。同时,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实操性较强,专业课程的软件和硬件设备更新滞后于市场发展,导致学生习得的专业技能与岗位需求存在偏差,部分专业知识无法直接应用于工作岗位。
(二)课程内容与职业技能竞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技能融合度较低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竞赛领域对接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建筑装饰数字化施工赛项、环境艺术设计赛项,在职业资格证书领域对接二级建造师职业资格证、“1+X”室内设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建筑装饰装修数字化设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职业技能竞赛考核重点体现在室内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三维建模基础、三维效果图与全景动态图制作等课程教学内容中。以环境艺术设计赛项为例,赛项通过三个模块的赛题设置对学生提出了设计思维、手绘表现、三维建模、专业制图等专业技能要求,既能多维度检视教学效果,又能引导高职院校相关专业规划向建筑装饰室内设计行业的典型工作岗位看齐。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前端后续专业课程的关联度、教学内容规划、项目化教学深度、教学内容的阶梯化设置都有待优化,进而降低了职业技能竞赛考核内容与专业课程的融合程度。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对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技能主要集中在设计方案洽商、装饰方案设计、设计方案表现、深化设计、施工图绘制、设计实施、设计服务等方面。以上技能主要在本专业建筑室内装饰识图与制图、居住空间设计课程中得以体现。课程教学内容对证书考核内容的覆盖较少,真实项目型教学资源较少且更新率较低,导致职业等级证书考核内容与专业课程内容在相融过程中出现了有偏差、深化难的问题。
(三)课程组织实施未能充分反映岗位需求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归属于土木建筑大类,对应建筑装饰装修行业,所学课程均具有较强的实操性。多门课程有实训需求,如建筑室内装饰识图与制图、三维建模、室内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等课程。岗位需求导向、项目化教学虽然已成为高职院校课程教学实施的共识,但由于实训环境、材料损耗等影响因素,大部分课程仍选择了传统教学模式,且以教师讲解、模拟训练为主,教学场景多数仍为教室。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较被动,无法了解真实的工作场景,动手能力未能切实得到锻炼,所获的专业技能无法适应岗位需求。
三、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岗课赛证”融通的教学设计优化路径
(一)校企行多元深化协同,精准对标岗位需求,明确培养目标
一方面,高职院校围绕区域产业发展对专业课程设置进行动态调整。建筑室内设计专业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爆发式发展的市场现状,专业竞争核心逐步改变,由主要围绕着居住空间设计项目设置的设计制图、施工、项目预算等岗位,拓展至围绕展示空间、公共空间设计、软装设计项目设置的空间创意设计、效果表现、成果推广等岗位。不同岗位的技能需求进一步精细化,既需要就业人员具备综合表达能力,又强调就业人员技能的专精程度。这一变化需要教师团队及时优化培养目标。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基于真实项目深化校企合作。校企应合作制订课程标准,使各课程教学目标精确对标岗位需求。企业导师带项目深入课堂,分享真实的项目资料,促使学生在实际项目中了解真实的工作流程,并能综合运用专业知识。
(二)打造虚实结合实训课堂,还原真实工作场景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这一特点使得专业教学既需要紧跟市场发展的数字化仿真资源,又需要可动手搭建的实操条件。在实训课堂中,教师将现实工作场景与虚拟仿真技术相结合,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以建筑室内设计专业的室内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课程为例,首先,教师基于虚拟仿真技术开展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学生综合运用新工艺、新材料,获得实操机会。基础的建筑装饰材料选择、施工搭建、工具使用,则需要学生切实感受其重量、结构、气味,并体验操作流程。其次,还原真实工作场景的实训环境,可以帮助学生切实认知材料结构,辅助学生进行专业图纸绘制。教师针对专业群、产业链搭建多端口使用、多课程辐射、多平台联动的虚实结合实训课堂,是“岗课赛证”融通教学得以实践的现实需求。
(三)优化“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建设过硬的师资队伍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相关执业资格证书、职业等级证书(以下统称专业证书)考核与下企业参与项目实践等路径,多维度优化教师队伍。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完善“双师型”队伍认定标准,鼓励教师在扎根本专业的基础上,关注专业群发展,考取相关的专业证书;另一方面,教师队伍建设需优化校内教师、企业导师比例,建设校企合作课程长久运行的有效机制,并充分考虑建筑室内设计行业时间灵活、场地灵活的工作特性,关注建筑室内设计项目的时效特点,鼓励校内教师积极下企业实践,积累完整的真实项目教学资源。
(四)技能竞赛导向,优化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可以将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建筑装饰数字化施工赛项、环境艺术设计赛项考核模块细分成技能、理论重点,与教学内容、习题、考核标准相结合;将典型工作任务以赛题形式呈现,设置难度递进阶梯式学习任务及考评标准,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中了解竞赛标准;细化考核标准,分析学生在不同竞赛模块的作业表现,因材施教,区分教学侧重点,引导学生充分了解技能重点与行业岗位的关系,拓展就业思路。
面对新时期、新任务,高职院校应立足区域发展特点、本校实际情况,以岗位需求为出发点,以实际项目化课程为载体,以职业技能竞赛为风向标,以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考核为阶段性目标,全面调用校内外教学途径、教学资源,将“岗课赛证”与专业教学设计有机结合,为国家、行业、区域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来兵,杨子立.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的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若干问题的思考[J].教师发展研究,2024(3).
[2]黄婕.高职“岗课赛证”融通的实践探索[J].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
[3]周鹏,侯影飞,黄善波.构建新时代人才培养体系,以高素质人才培养促进高质量就业[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3(10).
[4]唐昊,李富梅,阮林中.虚拟仿真实训室在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12).
[5]李苹苹,高晓燕,文洪莉,等.基于SWOT分析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探析[J].教育研究,2024(2).
[6]金劲彪,孙丽珍.产教融合背景下产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保障[J].教育现代化,2023(6).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智慧赋能职业教育协同治理创新研究”,课题编号:XJK23CZY066。
(作者单位:长沙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