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新时代“大思政课”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2024-08-11 00:00:00洪伟金少良
中国德育 2024年13期

摘 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坚持把学校思政课建设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深入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不断研究上好新时代“大思政课”的内在逻辑,不断探索其实践路径:学校明晰“大思政课”的价值逻辑,培养“大情怀”;明确“大思政课”的治理逻辑,发挥“大优势”;强化“大思政课”的课程逻辑,构建“大学科”;落实“大思政课”的共育逻辑,形成“大协同”;夯实“大思政课”的贯通逻辑,拓宽“大格局”。

关键词 大思政课;内在逻辑;实践路径

作者简介 洪伟,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党委书记、校长;金少良,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课程管理部主任

2021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大思政课”这一概念。“大思政课”建设,要求我们对学校育人工作进行结构性布局、系统性重塑和整体性重构,其关键在于厘清“大思政课”建设的内在逻辑。在这一过程中,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不断明确“大思政课”的价值逻辑、治理逻辑、课程逻辑、共育逻辑和贯通逻辑,全面提升思政课的育人质量。

一、明晰“大思政课”的价值逻辑,

培养“大情怀”

思政课之大,大在教育的政治属性。传统的育人观念下,人们更多的是从个体发展、升学导向、分数至上的角度对待孩子的学业,追求个体利益的最大化,这是一种“经济理性”与“工具理性”思维。在今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怀进鹏部长指出,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战略属性、民生属性。其中,政治属性位列首位。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一体化部署,吹响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号角。这就要求我们从“政治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角度来看待教育问题。我们要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心怀“国之大者”,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思政课之大,大在教育的成人价值。“大思政课”视域下,我们要更好地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对于学生而言,我们要转化视角,帮助学生思考和回答“为何学、如何学、学什么”这一基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述学习与志向的关系,他引用“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为学须先立志”这些古语,勉励广大青少年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

史家胡同小学自办学以来,一直凸显爱国主义教育这一特色。通过对校史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史家胡同小学的校史如同一本鲜活的思政课教科书,家国情怀已经成为史家人共同的精神基因,这为学校开展思政教育奠定了良好基础。史家胡同小学把学生视为一颗颗种子,以“种子计划”作为发展战略,构建了“以家国情怀为底蕴的系统育人模式”,助力学生全面成长。学校从“家国维度”思考“成”的意义,从“未来维度”考量“长”的逻辑。具体而言,面向“家国维度”,学校充分挖掘成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和谐发展的人”;面向“未来维度”,学校致力于培养“心有温度、行有智慧、勤于学习、乐于创新、学而不厌、挫而不败”的社会建设者。在这一育人目标的引领下,孩子们在自由生长的同时,能勇于承担起中国人的责任和担当,更好地书写一个大写的“人”。

二、明确“大思政课”的治理逻辑,

发挥“大优势”

从宏观的角度看,思想政治工作是治党治国的重要方式,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从微观的角度看,“大思政课”建设与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在治理逻辑上具有内在一致性,都是将党的领导贯穿在学校治理的全过程、各方面。

党的领导是“大思政课”建设的根本保证。史家胡同小学积极推进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驱动学校育人工作的政治功能,让党建与育人同频同轨、同向同行。

一方面,学校党委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学校党委成立后做出的第一个重要决策就是将思政教研组升级为思政中心,校长、书记成为该中心的直接管理者,准确把握思政工作的方向与政治导向。学校党委委员任思政中心负责人,负责教育教学等中心工作,监管课程实施的意识形态、思政教师的理论学习以及思政工作的对外宣传。

学校先后为思政教师划拨专项经费,鼓励他们开展课题研究、教学改革和师资培训,为思政课改革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党委领导下,学校建设了一支近40人的专兼职思政课教师团队,其中龙头校正高级、特级教师1人,北京市学科带头人1人、市级骨干教师2人,区级学科带头人与骨干教师9人。教师积极打造系列思政金课。教师课例曾获全国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并入选全国思政课教师教学基本功典型经验名单,20余人荣获北京市思政课教学展示一等奖。

另一方面,学校党委将治理优势转化为思政优势。按照“把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学校党委将支部建在学科组和教研组。为充分发挥党组织建在教书育人一线的政治优势,学校党委探索构建了“一核两端三轴”党建引领体系,特别是通过党建与业务融合的“三条线”,将“大思政”落实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一是“引导线”,即利用教研活动开展五分钟“微学习”,包含党和国家政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容分享;二是“推进线”,即在备课、听评课中,增加对落实思政教育、意识形态、五育并举内容的观察与评价;三是“驱动线”,即设立党员先锋岗,激励党员教师努力成长为业务骨干,落实“让优秀成为习惯、让党员成为旗帜”的价值导向。在“三条线”的引导下,全体教师积极关注学科知识的思政价值,不断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三、强化“大思政课”的课程逻辑,

构建“大学科”

“大思政课”的要义在“大”,关键在“课”。深化“大思政课”建设,必须守正创新,坚持课程逻辑,避免将思政课泛化为一个包罗万象、漫无边际的“课程箩筐”,消解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史家胡同小学围绕育人目标,本着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的原则,构建了以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为主渠道,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阵地的“大思政课”课程体系。

在义务教育阶段,思政课程直接指向了各学段的道德与法治课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以下简称《读本》)研习课程。2021年9月,《读本》进校园工作正式启动。学校思政中心的教师们先后承担了面向全国的示范课录制、《读本》内容解读、说课展示、专题备课展示等任务。学校连续三年举办了《读本》同课异构教学研讨会,搭建了思政课教学“共研、共享、共建”的良好平台。

学校充分挖掘每一门学科的育人价值和思政元素,让学科教学走向学科育人,确保各门学科都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例如,语文学科系统梳理革命文化主题、人文主题等方面的内容,并将其与语文要素关联点进行整体设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重要价值。数学学科以“用数学的眼光看新时代新生活”为题,带领学生走进真实的生活世界,用数学思维、数学语言重新认识周边的城市建筑、胡同文化、历史街区。孩子们用面积、轴对称、容积等数学知识解读城市规划;用建筑构造、城墙结构、黄金分割等数学知识发现建筑之美;用经济发展、消费数据感悟国家经济发展与时代变迁。英语学科开发了“家文化”课程,带领孩子们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孩子们用英语介绍清明上河图、与国际友人交流老北京胡同文化、以英文演讲传递“一带一路”上的中国智慧,有效传播了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音乐学科梳理了教材中各个年级涉及的革命歌曲,教师以此为主线,引导孩子们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深化爱国主义情怀。

四、落实“大思政课”的共育逻辑,

形成“大协同”

办好思政课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大思政课”建设需要调动协同育人主体、整合协同育人资源、确立协同育人机制。史家胡同小学横向突破育人边界,纵向融通党团队政治育人链条,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大场域中,实现思政课、德育工作、少先队活动、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

“大思政课”要汇聚“大”的合力。学校坚持开门办思政课,以“服务中成长”为理念,构建家校社成长共同体,组织学生、教师、家长一起做公益,将服务与学习有机结合,倡导在学习中服务、在服务中学习。在服务学习中,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运用所学知识服务他人,力所能及地解决社会真实问题,成长为一个“有能力做有意义的事”的时代新人。

例如,孩子们发起“影为爱”服务学习项目,以儿童的视角关注留守儿童,用相机为一个个进城务工者拍下了他们在其工作岗位上的笑脸。孩子们走入工地、社区和热闹的街心,举办了10多次影展,并在“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将照片结集成册寄给远方的小伙伴,在小朋友和他们的父母之间架起“连心桥”,让留守儿童了解到自己的父母为国家建设作出的贡献、为小家幸福做出的努力,从而激发他们在家奋发学习、立志报效祖国的信念。

这样的学习只是众多项目中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有关文化传承、公共安全、养老助老、医学科普、扶贫帮困等关乎国计民生的社会发展大命题已经进入学生的视野,体现了他们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向和担当。他们在亲身参与社会服务中自觉地把爱国情与强国志融入自己的梦想与行动。

“大思政课”要善用“大”的资源。学校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将之融入“大思政课”建设。学校与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悟课程”的研发与实践。史家的博悟课,不仅仅是停留在国宝文物上,而是从博物走向“博悟”,这个悟是感悟、领悟、体悟的“悟”。通过上“博悟课”,孩子们发现,丝绸之路上张骞手里拿的竹节竟然相当于现在的外交护照,从中感受国家与公民的关系;战场上用于调兵遣将的虎符,还隐藏着古人加密技术的“黑科技”,感受国家安全的重要性;飞机发动机叶片的铸造,其原理来自我们三千年前青铜时代的“失蜡法”,从中感悟创新及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可以说,在这样的思政课堂上,学生心里萌生的爱国情感是立体的、生动的、持久的。

五、夯实“大思政课”的贯通逻辑,

拓宽“大格局”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接续的过程,要针对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讲话为我们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指明了方向。

学校立足于“一体化”的纵向贯通逻辑与整体思维,统筹思政课各个学段,实现了不同学段的有效进阶以及同一学段的上下贯通。2019年,学校与北京二中、中国政法大学签署合作协议,组建青少年法治教育和思政课一体化共建基地。在合作机制的保障下,三所学校在思政教育中实现了共谋共为的整体发展态势。三所学校每年都会组织一次“跨年段同课异构”研讨交流活动,让不同学段的教师基于“大单元、大主题”之下,共同备课,真正找到大中小学“螺旋上升”的点到底在哪里。学校与中国政法大学联手,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宪法专册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存在的一些短板,出版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理解与教学设计指南》,内容包括相关法律知识、教学设计、专家点评、精彩说课等,为广大一线思政老师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借鉴和共同学习的机会。

本着“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的原则,学校与北京二中、中国政法大学陆续开展了“95后与10后共讲党史故事”“大小携手 法护未来”“大学生宪法课堂”等主题活动,系统了解各个学段学生的思想状况,做到教学目的有机统一、教学内容有序进阶、教学方式有效融合,让各个学段教师能够在立足思政育人的整个链条中重新审视自己的教材与教学,提升育人质量。

培根铸魂、思政育人。北京史家胡同小学将持续拓展“大思政课”的育人格局,构建高质量的思政育人体系,坚持以结构化、系统化思维进一步推进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工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责任编辑︱赵 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