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校本课程项目化实施的实践探究

2024-08-11 00:00:00蓝建龙
中国德育 2024年13期

摘 要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要求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浙江省衢州风华学校基于项目化实施的德育校本课程实践,从课程开发、资源整合、活动设计和评价引导四个方面入手,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加了学生实际参与以及真实情境体验的机会,激发了德育活力,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促进了学生自我发展。

关键词 德育;校本课程;项目化学习

作者简介 蓝建龙,浙江省衢州风华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强调,要“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景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对于提升德育工作实效而言,项目式学习“做中学”的理念正好适切。浙江省衢州风华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借助德育项目化实施,突破传统德育形态,探索全新的德育实施路径,让学生在真实情境和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核心素养,使其成为实现教育减负提质和学生精神成长的有效途径。

一、课程开发项目化,建构校本德育课程体系

德育工作的切实有效开展,首先需要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学校或地方的文化特色进行有机结合,形成地方化特别是校本化的理解,使学生对于“德”有更亲切、更具体的认知,从而真正将“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学校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运用项目化思维,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核心驱动任务,结合“崇德尚学”的校训,将育人目标设置为“培养崇德尚学的风华少年”。“崇德”指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全面发展观(德、智、体、美、劳)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观(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尚学”指的是整合学校现有课程,建立起核心价值观课程群、五育课程群和国家课程群,对学生进行整体性、系统化的培养。

为了保证德育目标的有效实现,学校充分挖掘相关资源,从不同年级的学情出发,对每一个子课程的德育目标进行了层级化分解,设计开发了不同的德育内容或活动,帮助学生从七年级到九年级逐步实现某种具体品德的培养。以“爱师”课程为例,学校根据年级特点,对“尊师重道”的品德目标进行了层级分解与相应的项目开发,推出了“爱师三礼”,即拜师礼、敬师礼、谢师礼,旨在帮助学生在三年的时间里,逐步完成从意识唤醒(拜师)到情感生成(敬师)再到情感表达(谢师)的过程,引导学生认真感悟教师在教学和管理行为中所展现的诸如认真负责、严谨治学等优良精神品质,并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二、资源整合项目化,凝聚共育共享合力

德育资源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包含了校园环境、设备设施、学校历史文化、“一训三风”、办学特色、教职员工、校友、地方文化特色等。资源的项目化整合,就是要围绕着共同的德育目标或任务,将上述资源进行梳理、筛选和搭配组合,为德育目标的实现提供物质的、精神的保障。

学校在推进德育项目化实施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各方面资源,构建了具有学校特色的德育生态,为学校德育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保障。以“创新”课程为例,学校作为衢州二中的实验学校,借助其丰富的资源和平台,与衢州二中、中国科学院大学合作,探索“特殊潜质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初高中、大学相互衔接的培养模式”,共同打造创新人才培养的“雏鹰”项目。该项目借鉴了衢州二中在创新精神培育方面的丰富经验,在课程设计、师资共享、分层走班、实验设备等方面做了诸多大胆的尝试。学校在重视语、数、英、科、社等基础课程的同时,增设了数学科学创新(竞赛)课程、国科大课程、STEAM教育课程和初高中衔接课程等特色课程。学校还充分调动了高中和高校的资源,打造了一支以学校教师为主、衢州二中创新团队和国科大专家共同授课的新型教师团队。通过对衢州二中选课走班模式和经验的研究,学校在初中阶段开创了基础课程以行政班授课为主、特色课程分层走班授课的教学模式。此外,学校通过增进和大学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共享实验室等措施,为初中生创新精神的培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三、活动设计项目化,激发学生内生动能

德育活动项目化需要从学校或学生身边的真实情境或实际问题出发,要让学生热情而有创意地生活,赋予他们探究的双眼、具身的体验,促进他们更热情、更自由、更富有创造性地投入到对世界的探索中。为此,学校根据德育目标,设计了具有挑战性的核心驱动问题,通过精心设计的入项活动,充分调动师生的兴趣点和主观能动性,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活动。

以“多彩的空瓶”项目为例,该项目将美育课程、环保教育和非遗文化传承三者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任务,探索如何使废弃的空瓶更有价值。项目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入项活动,感受空瓶的存在。在这一阶段,学生需要组建项目化学习小组,并在一周内收集自己或家人产生的空饮料瓶,思考如何让这些空瓶变得更有价值。第二个阶段是三个项目任务。一是空瓶价值我探寻,该任务要求学生在一周的时间内,通过阅读、网络搜索或咨询专业人士,了解空瓶废物利用的有效方法,并进行初步的技术难度评估。二是利用方案我设计。该任务要求学生在一周的时间内确定本组的空瓶利用方向,完成方案的图纸设计。三是多彩空瓶我创作。该任务要求小组成员在一周的时间内,完成本组方案的具体实施。第三个阶段是项目评价。

“多彩的空瓶”项目根植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置身于“这么多的空瓶丢掉太可惜”的矛盾情境中,激发他们对项目核心驱动问题“如何让废弃的空瓶变得更有价值”的思考,使该问题在学生的眼中更具实际的生活价值与社会价值,从而增强该项目的吸引力和挑战性。三个项目任务的设置也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深入探讨空瓶再利用的各种可能性,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获得新的灵感与创意。这样的项目设计使最终的项目成果具备了独特的意义与价值,也让学生获得了积极的情绪体验。

四、成果评价项目化,搭建学生成长阶梯

德育成果与学科知识教学成果有着极大的不同。首先,德育成果具有明显的主观性和思想性。学生品德的高低难以用具体的分数来衡量,也不能简单以对错来评判。其次,德育成果具有多样性。每位学生在道德发展上各有侧重,有的学生可能更乐于助人,有的学生可能对教师发布的特定任务更有责任心。最后,德育成果具有发展性。学生的道德水平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发展变化。因此,德育成果的评价应在充分考虑以上特征的基础上守正创新,为学生的道德发展搭建成长阶梯。

近年来,学校围绕着“让每位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这一目标,以项目化的方式,引导教师与学生共同思考,搭建起一套可晋升的、体现成长的学生荣誉体系,用于德育成果的评价。(见表1)

学生荣誉体系以培养“崇德少年”和“尚学少年”为最终目标,从班级开始构建,直至校级,形成了由低到高的阶梯式荣誉体系。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班级、年级和学校通过徽章形式记录、表彰和激励学生阶段性的成长成果;学生则通过自己良好的品德表现集足一定数量的“表彰”,用以转换更高级别的荣誉。学校通过这一整套的显性表彰体系,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再配合以隆重的集会表彰机制,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见证努力者成功的瞬间,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享有出彩的机会,拥有自己在校园生活中的高光时刻。同时,学校在各个德育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同样注重评价的开展,制定适切项目的评价量表,以评促长。

综上所述,学校通过多个层面的创新实践,探索建构全新的德育实施路径,着力培养学生在真实情景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德育的项目化实施在调动和激活学生学科知识储备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深度理解,促成了学生与课堂之外的自然、社会、生活的广泛联系,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开辟了道路,也为学生打开了面向世界和未来的窗口。

责任编辑︱赵 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