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法治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2024-08-11 00:00:00宋寒亮许曌
中国德育 2024年13期

摘 要 法治教育贯穿大中小学思政课,深入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意义重大。大中小学思政课法治教育在不同学段面临不同困境。针对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阶段思政课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的法治教育探求出路。

关键词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法治教育

作者简介 宋寒亮,海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副教授;许曌,海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一、引 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坚持思政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2]。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对于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提高思政课效能、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如何科学地构建思政课一体化也是目前亟须研究的紧迫课题。

法治教育成为思政课的重要内容,不仅是现代教育体系中的必然要求,也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3]。自2016年起,中小学思政课教材的名称与内容陆续发生改变,法治教育内容已全面贯穿大中小学思政课始终,从整体思维出发深入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法治教育一体化势在必行。

党和国家对大中小学法治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与评价进行一体规划、一体设计,从宏观层面上为实施大中小学思政课法治教育一体化提出明确要求。在顶层设计落地的过程中,受应试教育体制、师资力量、评价机制等因素的影响,法治教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在纵向衔接中仍存在问题。本文调研团队深入大中小学思政课课堂,与大中小学各学段的思政课教师展开座谈,考察与分析在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过程中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针对问题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提供优化策略,以期探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的法治教育有效落实的路径。

二、大中小学思政课法治教育的困境

(一)小学阶段

小学阶段是未成年人心智成长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其法治意识形成的启蒙阶段。当前小学法治教育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第一,思政课教师缺乏专业性。在小学,思政课(道德与法治)往往被认为是“副课”,学校和基层教育主管部门对其重视程度不够。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思政课师资不足且缺乏专业性。经调查,国内大多数小学的思政课教师存在较大缺口,很多班级的思政课都是由班主任(语文老师)来上。究其原因,一方面,在小学,思政课被视为“副课”,思政专业的毕业生往往不愿意到小学去任教,而更愿意选择中学;另一方面,在小学升初中需要考试选拔的地区,思政课要么是选考科目,要么是免考科目,学校和当地教育部门自然不够重视,也不愿意在这些课程上“浪费”过多的教师岗位编制。第二,普法教育效果欠佳。“大思政课”的教育理念要求思政教育不能仅仅依靠学校课堂,更要充分发挥课堂之外的多方力量,共同完成德育育人的目标[4],小学阶段的法治教育更是如此。而现实的情况却是,国内小学在课堂之外的普法教育效果欠佳。尽管教育部要求每所中小学必须配备法治副校长,但是,当前法治副校长制度对于学生的法治教育工作还很不到位。法治副校长通常只能做到每学年或每学期到学校做一场普法讲座,且讲座的内容还存在简单重复、枯燥乏味、与学生接受能力不匹配等问题。此外,学校会要求小学生每年登录“青少年普法网”自学和做题,但是小学生自觉性和自学能力不足,家长重视程度不够,学校也未能及时有效地辅助学生学习,导致日常普法效果并不理想。第三,课程难度在高年级大幅提升。教育以人为本,应遵循受教育群体自身发展规律,不可跳跃式地跨度、断崖式地提升[5],否则会大大增加教与学的难度。小学《道德与法治》共12册,前10册侧重道德素养的学习,而到了六年级上册一下子增设比较专业的法律内容,对学生来说跨越太大。

(二)初中阶段

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这一阶段的学生要更加重视德育、重视法治教育,使其形成正确的法治理念和法律意识。初中阶段的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教材难度偏大,中考得分率偏低。思政课是中考的必考科目之一,且初中《道德与法治》中涉及的法治教育内容较多,因此,学校层面基本能够给予法治教育应有的重视。但调查发现,初中学生普遍感觉法律知识难学,且中考法律题的得分率为思政课考题中最低。其原因主要是新版教材课程设置不太合理。《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法律知识太概括、太笼统,囿于课时所限,教师没有太多时间可以在课堂上展开讲解。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整本书都是法律知识,而且以宪法为主,教师普遍反映这本书内容多、难度大,但又课时少,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以海南省中考为例,政治考试中必定会出现的2道关于国家机关的选择题,得分率为政治科目中最低。国家机关的设置和功能等问题较为抽象,初中学生因其生活阅历和这些知识离得太远,更多是依靠死记硬背,而难以做到真正理解。第二,学生对法律精神理解较为片面。除了思政课中的法治教育外,初中学校通常也比较重视课堂之外的普法教育,但普法的效果却让学校哭笑不得。在学了法律知识后,学生们明白了自己的合法权益是受法律保护的,也了解了一些维权的手段和程序,于是初谙世事的青少年开始对维权“乐此不疲”,遇到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主张“维权”。例如,学生打“12345”市民服务热线投诉学校、投诉老师,已成为家常便饭,学校为了回复“12345”需耗费大量时间,甚至有的学校还需安排专职人员来应对学生投诉。政府设置市民服务热线投诉机制的初衷是及时、准确地回应和解决老百姓的诉求,学生的维权需求在投诉中得到了满足,但学生的大量投诉也挤占了社会资源、浪费了学校的时间和人力资源。究其原因,这其实是青春期的学生希望得到社会认同心理的外在体现。而初中学生对法律精神的片面理解,导致其只讲权利意识,而忽视了义务意识;只考虑了自己言行对自己的影响,却没有考虑到对他人、对社会的影响。

(三)高中阶段

由于高中阶段的学业压力陡增,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加强。整体来看,高中阶段思政课中的法治教育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第一,思政课教师法学专业素养欠缺。自2019年以来,我国大多数省份启用新版高中思想政治教材,高中思政课教师普遍感觉选择性必修2《法律与生活》难度最大。高中思政课教师多数没有法学专业学科背景,而法学学科的专业性很强,所谓“会者不难,难者不会”,没有受过法学专业系统训练的人仅靠自学或不系统地碎片化学习是很难融会贯通的。这也正是为什么有些高中政治老师遇到不懂的考题求助于法律专业人士后,发现这道题会解答了,但变换一个问法就又不会了。高中学生开始接触与自己生活关系密切的法律知识,随着内容的细化和实际案例的增多,学生对法律的学习兴趣渐浓,很渴望多学一些实用的法律知识。但由于教师专业性不足,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法律教学成为高中思政课教师教学中的一块短板。第二,实践教学难以开展。法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若想要培养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使学生更好地懂得法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效果,应加强法律课程的实践教学。[6]然而,调查显示,很多高中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展的情况并不乐观。一方面,高中课业繁忙,时间紧任务重,在有效的课堂时间里能够把理论教学任务完成已属不易,遑论有多余的课时安排实践教学。另一方面,实践教学方式较为单一,不够多样化。高中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以观看视频、学习案例为主,只有少数有条件的学校才会开设模拟法庭或带领学生参观法院等司法实务单位。由于缺少实践教学的渠道和方法,思政课在吸引学生兴趣方面大打折扣,也不利于学生对法律知识形成直观的印象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最终影响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四)大学阶段

大学思政课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中国,教育当代知识青年树立正确法治观念的重要使命。当前我国大学本科思政课中的法治教育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第一,课程中涉及法律的内容太少且过于浅显。目前,除法学专业以外的其他本科专业的法律知识,主要体现在公共课教材《思想道德与法治》的第六章“学习法治思想 提升法治素养”中,内容较少,且很多知识点都与中学思政教材中的内容重复。此外,教材中的法律知识多为简单的理论陈述和法律法规的列举,缺少生动形象的案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免会感到枯燥乏味。第二,思政课教师多由辅导员担任,缺乏专业性。作为全校公共课的思政课课时量巨大,在专业思政课教师数量不足的情况下,部分高校会让辅导员兼任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中有相当一部分并非思政或相关专业毕业,让其承担思政课教学,从学科基础来讲跨度太大,具有一定难度,很难保证教学效果。特别是思政课中的法治教育部分,需要任课教师具备一定的法学素养,即便不是法学专业毕业,也应当接受过必要的岗前培训。而现实的情况是,多数高校的思政课教师不具有这样的专业水平,导致其讲课无法透彻深入。第三,学生对思政课重视程度不够。在大学阶段,虽然思政课在培养方案中是公共必修课,但是在学生心目中这毕竟不是自己的本专业课程,对其重视程度不够。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如前所述,一方面教材编写与课程安排不合理,另一方面教师专业水平和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生自己也不太把该课程当回事。即便是准备考研的学生,也是在最后阶段报个辅导班突击一下政治科目,其在思政课上的用心程度远不如专业课和英语。

三、大中小学思政课法治教育的出路

(一)小学阶段

针对小学思政课中法治教育普遍存在的教师缺乏专业性、普法效果不佳、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本文提出以下三点解决方案。第一,加强对小学师范教育的政策倾斜和就业支持力度,注重对小学思政课教师的法律知识培训。国家应进一步扩大免费师范生的招生范围和规模,培养更多的专业齐全的小学教育师范生;学校或基层教育主管部门在组织招聘小学教师时,应确保一定数量的思政课教师岗位。同时,要加强对现有的小学思政课教师的法律知识培训,提升小学思政课教师的法治素养。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定期邀请法律专家开展讲座、每年规定最低课时的线上学习、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法律知识考试等方式,由中央到地方再到学校,制订提升计划,并由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监督落实。第二,进一步加强课堂之外的法治教育,充分发挥政府、学校和家庭在小学普法教育中的协同联动作用。在政府层面,加强学校法治教育考核在其年度考核中的比重,基层教育主管部门可通过对考核结果评比、设置奖惩机制等方式落实监督。在学校层面,除了继续发挥好法治副校长的作用之外,在校园日常管理方面也应积极打造良好的法治校园环境,通过设置普法宣传栏、法治文化墙、国旗下的法治故事或宪法宣誓等多样化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法律意识。在家庭层面,家长应配合学校,帮助学生完成法律知识学习和测验,形成家校联动的良性协调机制。第三,课程设置应遵循基本教育规律,法治教育应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教材设置应以贴近小学生生活的有趣案例和法治故事为主。建议适当增加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法治内容的比重,提早启蒙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法律知识不宜全放在一册书中,应分散在不同的年级,根据学生年龄的增长逐步增加难度,例如:在低年级先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中年级培养学生的权利意识,高年级可以增加宪法、民法典、刑法等重要部门法的内容,并使学生明白遇到纠纷要合法合理地解决。在教材编写方面,应以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法治小故事和与生活贴近的实际案例为主;在课堂设计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播放法律动画片、布置简单的法律思考题让学生分组讨论等形式,提升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和参与课堂、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初中阶段

针对初中思政课中法治教育普遍存在的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法律意识较为片面等问题,本文提出以下两点解决方案。第一,做好思政课教材的小初衔接和更新改版工作,教材内容以贴近初中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法律问题为主。小学和初中的教材在编写和修订时应做到同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改版的同时,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也应一并改版,使得小学和初中的思政课教材形成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的一体化结构设计。[7]关于法律知识的具体安排,在各部门法的安排中应兼顾并重,既要注重习近平法治思想、宪法等根本法律制度和基础法律素养的培养,也要突出民法、刑法、诉讼法等重要法律部门的基础性知识的教育,使学生能够较为完整、系统地认识我国法律制度的全貌,也可以与高中思政课中较难的法律知识做好衔接。在课程设计方面,应根据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其生活与学习中可能会遇到的法律问题,多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案例,以增强法治教育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同时,应加强初中思政课教师法律知识专项培训,重点以中考为导向开展专项辅导,搭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交流平台,建立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合作交流机制。第二,树立初中学生全面、正确的法律观,在培养学生权利意识的同时,也应培养其守法意识和义务意识,并使其明白法、理、情在调整社会关系中的不同作用。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8],权利和义务是对应的,权利的概念决不可脱离义务概念而单独存在。通过法治教育,应使青少年认识到,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只考虑到自己、只想到自己的权利,也要考虑自己的言行会对他人产生怎样的影响。而且,教师还应告诉学生,法律不是万能的,家庭中、学校中、社会上都有很多问题不是仅仅靠法律就能解决的,法律只是众多社会规范中的一种,在和老师、同学、家人、邻居等较近的社会角色相处的过程中,也常常会出现情大于理、理大于法的情况。

(三)高中阶段

针对高中思政课中法治教育较为普遍存在的教师法学专业素养欠缺、实践教学难以展开等问题,本文提出以下两点解决方案。第一,发挥高校法学院系专业教师的作用,为高中思政课教师解决教学和考题中的疑惑,为本地区的高中法治教育贡献自己的专业力量。高校法学院系专业教师定期到本地高中开展专题讲座,讲座的主题由高中来定;定期组织大学教师与高中思政课教师开展集体备课、专题研讨会等交流活动,并可通过组建答疑微信群等日常交流渠道,以线上、线下多种方式为高中教师答疑解惑,搭建起高校法学教师与高中思政课教师沟通对话的通道,发挥高校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的重要作用。第二,高校法学院系与高中师生共同开展模拟法庭演练,并发挥法学院与司法实务部门合作共建的优势,带领高中学生参观法院和律所。高校法学本科生开设的模拟法庭课程可以邀请高中师生前来观摩;法学院系的教师和学生也可以带领高中学生共同设计一些模拟案例,利用高校法学院的模拟法庭场地,专门为高中生开设一场模拟庭审,让高中生亲自参与法庭程序、亲力亲为解决法律问题,这样的实践教育效果是理论学习所不可比拟的。此外,高校法学院系可以发挥其与法院、检察院等司法实务部门合作共建的优势,定期带领中学生去实地参观,落实高校“大手牵小手”帮扶中小学教育的社会服务工作,更好地发挥高校与合作共建单位的积极作用。

(四)大学阶段

针对大学思政课中法治教育普遍存在的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师专业性不足、学生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本文提出以下三点解决方案。第一,提高本科思政课中法律知识的比重,课程设计应全面覆盖法律各个部门,并提升法治教育的理论性和实用性。笔者建议恢复公共课法律基础,对于法学专业之外的本科生也应进行覆盖法律各个部门的全面的法治教育,且鉴于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生活阅历,大学阶段的法治教育应增加法理知识的学习。同时,还要注重大学法治教育的实用性。因为,大学生经过四年过渡,就要走向社会,将以一个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的身份开展社会活动。高校有义务培养大学生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知识解决其在就业、生活等各方面遇到的法律问题,使其能够独立地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第二,增加高校思政公共课教师岗位,并有针对性地对思政课教师进行法律知识培训和考核。为了保证思政课中法治教育的质量,有条件的高校可以招聘部分法学专业的博士或具有法学本科或硕士学历的思政专业博士来担任思政课教师。此外,高校应组织思政课教师定期参加法律知识培训和法律知识考核,考核结果直接与职称晋升挂钩。通过外部提升和内部优化的协同机制,最大程度确保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专业性。第三,增加公共思政课学分,提高法治教育的比重和难度。学生普遍对某一门课程不重视,往往是因为学校本身对该课程不重视和要求不高。笔者认为,如果将现有的6门公共思政课合并为3—4门,每一门增加学分,会比科目分散、每门课学分较低的课程设置更容易引起学生的重视。此外,在思政课中应增加法治教育的比重和难度,增设法律基础必修课,并规定较高学分,同时增加学习和考试的难度。高校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学习要求,是对学生将来的工作和生活负责,而不是给其增加学业负担,学生一定会通过法治教育而受益终身。

四、结 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任重而道远,而大中小学思政课中的法治教育更是肩负着为建设法治中国打好基础的重要使命。通过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中展开调研,发掘当前思政课法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路径,将会大力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社会夯实根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EB/OL].[2024-04-27].http://www.gov.cn/xinwen/2019-03/18/content_5374831.htm.

[2]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EB/OL]. [2024-04-27].https://www.gov.cn/zhengce/2019-08/14/content_5421252.htm.

[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24-04-27].https://www.gov.cn/zhengce/2014-10/28/content_2771946.htm.

[4]罗燕翔,高晓敏.小学德育活动要与思政课教学一体化推进[J].人民教育,2021(10):67-69.

[5]许瑞芳.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178.

[6]董江丽,周群,何志巍,等.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法,推动教与学系统性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22(9):56-58.

[7]姚红.优化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四个维度[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14):34-35.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73.

责任编辑︱郭鑫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