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视域下大学生党建与思政课协同育人研究

2024-08-11 00:00:00张洪林米华全
中国德育 2024年13期

摘 要 “大思政课”要求构建多元主体高效协同、思政内容有序衔接、思政场域不断拓展的工作体系。将大学生党建和思政课协同育人纳入“大思政课”视域统筹谋划,对于锚定育人目标、融通育人主体和延展育人场域等具有重要价值。当前,大学生党建和思政课协同育人在体制机制、内容方式和队伍保障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阻滞因素,需要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协同育人机制,搭建互融互通、有序衔接的协同育人载体,培养交叉融合、坚强有力的协同育人队伍。

关键词 “大思政课”;大学生党建;思政课;协同育人

作者简介 张洪林,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电子科技大学研究基地助理研究员,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米华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电子科技大学)研究员,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立德树人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充分调动和激发各方面的积极性,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大思政课”格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1],而“大思政课”是新时代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主要抓手和关键途径。从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可以看出,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系统化、体系化,构建“大思政课”格局,已经成为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战略选择。高校是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沿阵地,大学生党建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支撑,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将大学生党建与思政课教学放在“大思政课”格局中统一考量,推动组织育人与课程育人同向发力,构建思想政治工作的大视野、大格局和大场域,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大思政课”视域下大学生党建与思政课协同育人的价值意蕴

大学生党建与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二者在育人目标、主体和场域等方面具有鲜明的逻辑统一性和协作可行性。把大学生党建和思政课协同育人放到“大思政课”格局中创新推进,对于实现高校党建和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一)锚定育人目标:回答根本问题、落实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

育人目标既是“大思政课”系统运行的逻辑起点,又是其逻辑旨归。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的一切工作,包括党建工作和思政课建设,都要聚焦根本任务,解决根本问题。首先,在回答根本问题方面,推进大学生党建与思政课协同育人有助于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2]大学生党建工作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立场武装学生党员头脑,把信仰注入灵魂,增强思想觉悟,锤炼坚强党性。思政课教学是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要途径,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思政课的重要任务。促进二者有机协同,对于落实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意义重大。其次,在落实b998ddd33a6b035ad4007d6791412bf26dcb58c360c4602626c788179cca1976根本任务方面,推进大学生党建与思政课协同育人有助于提升铸魂育人实效。大学生党建和思政课虽然在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上各有侧重,但在根本目标上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对象是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目的是通过发展党员和党员教育、管理、监督、服务等途径,把优秀的大学生培养成为党的新生力量,为党的事业注入新鲜血液。思政课的教育对象是全体大学生,旨在通过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等途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和价值引领,增强他们的使命担当精神,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培养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总之,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政课的根本任务,也是“检验高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根本标准”[3]。建立大学生党建和思政课协同育人机制,有利于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4]。

(二)融通育人主体:促进多方共建、打造互联互通的客观要求

教育主体在“大思政课”系统中处于主导地位,对系统内其他要素具有统摄、组织和协调作用。充分调动多元主体协力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大思政课”建设的内在要求。从“双主体”理论出发,大学生党员既是高校党建的客体,也是党建工作的主体;而思政课教学客体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也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和教学效果的评估者。因此,无论是在大学生党建还是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育主体都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有机统一。构建大学生党建与思政课协同育人机制,一方面,有助于充实思政课育人队伍,构建全员育人体系。促进大学生党建与思政课协同育人,能够将院系党组织书记、副书记、组织员和辅导员等教职工党务工作者,以及学生党支部书记、支部委员等学生党务工作者纳入育人队伍,推动党员领导干部、党务工作者上讲台讲思政课,更好履行全员育人职责。另一方面,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党建工作力量,提升党员教育质量。大学生党建与思政课协同育人,不是单向的协同合作,而是双向的互联互通。构建良好的协同机制,不仅有助于完善党员教育培训内容体系,而且能够吸引更多的思政课教师担任高校业余党校授课教师、培养联系人、入党介绍人和兼职党务工作者等,提高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教育培训水平。

(三)拓展育人场域:丰富育人载体、激发育人活力的现实需要

“大思政课”更加强调场域的广泛性,要求“把思政课堂延伸至社会,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5]。推进大学生党建与思政课协同育人,能有效促进党建活动载体与思政课实践载体的融合共享,实现从“课内教”向“课外延”。首先,有助于发挥党的组织生活作用,推进组织育人。通过广泛地宣传动员、教育培训和吸纳非党员学生参加“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党员志愿服务等方式,大学生党建能够在大学生群体中普及党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提升大学生政治追求、强化政治信仰。其次,有助于发挥实践教学基地作用,推进实践育人。实践教学是党建活动的重要形式,也是思政课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通过引导大学生走进革命旧址、文化遗迹、博物馆和生产生活场景,能够帮助他们在实践中深化对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体悟和认同,坚定理想信念。再次,有助于发挥网络思想教育作用,推进网络育人。目前,网络空间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域,把思想政治工作搬到网络空间势所必然。推动大学生党建与思政课协同育人,发挥网络技术资源集成、沟通便利、超越时空的优势,促进网络思政和智慧党建平台共建共享,不仅可以占领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工作高地,而且能够减少重复建设,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利用效能。

二、“大思政课”视域下大学生党建与思政课协同育人的阻滞因素

近年来,随着高校党的建设、“大思政课”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构建不断推进,大学生党建与思政课协同育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二者协同育人在体制机制、教育内容方式和育人队伍建设等方面也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亟待引起高校党委和相关部门的重视。

(一)体制机制:“条块区隔”与“链条断裂”现象共生

“大思政课”是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导向,以协调多元主体形成育人合力为落脚点的育人新机制,它涉及的范围广、领域宽、环节多,需要建立有利于多元主体发挥育人功能的适配机制。虽然思政课教师和党务工作者之间已有所互动,但在协同的联动性、畅通性方面还比较滞后。一是“条块区隔”难题。大学生党建工作由学校党委、学院党组织、党支部等党组织层层落实推进,具体由党委组织部、党委学生工作部、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等党委职能部门领导统筹,由学院党组织和学生党支部负责落实;而思政课是由学校、学院、教研室等行政机构分级负责,具体由教务处、研究生培养处、学院教务科、教研室等部门负责落实。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大学生党建和思政课的责任主体固守领域职责,就很难有效整合育人资源和力量,构建起高效的育人共同体。二是“链条断裂”问题。学生党员是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在一定意义上大学生党员教育是思政课教学的接续推进。受统筹不力、衔接无序等因素影响,党员教育培训与思政课在育人内容、育人队伍、育人载体和沟通协调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不少梗阻因素,尚未形成一体贯通的协同育人链条。

(二)内容载体:“交叉重叠”与“显性直接”现象同在

思政课与大学生党建在内容和方法途径上既有相同之处,也有诸多差异,推动二者协同育人需要做好内容衔接和方法互鉴。在当前实践中,党员教育和思政课教学还存在内容同质化、方法单一化的现象。一是在教学内容安排方面,多交叉重叠,少互补衔接。部分学生和思政课教师反映,党员教育培训和思政课教学内容存在简单重复、互补不够的现象,这使得部分学生对党建工作的基本概念和规范性用语缺乏了解,党的理论与党建工作实践相脱节。其实质是思政课教学和党员教育内容缺乏共性与个性、思想性与知识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结合。二是在育人载体和方法途径方面,多显性直接,少隐性间接。思政课和党员教育培训都主要采用灌输方法,依托实践体验、氛围营造等文化载体,而间接进行思想熏陶的方式比较少。不可否认,理论灌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价值,但单一的灌输式方法正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无论是思政课教学还是党员教育培训,都需要不断探索情景式教学、熏陶式教学、沉浸式学习等新途径。只有通过方式方法的创新,不断寻找党员教育和思政课教学的连接点,才能为二者协同育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育人队伍:“质量不高”与“联动不够”现象同存

推进大学生党建与思政课协同育人,离不开一支政治素养高、道德水平优、业务能力强的育人队伍。加强育人队伍建设特别是增强他们的协同能力,是推进协同育人的关键性因素。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后,高校思政课教师和党务工作者队伍规模得到迅速扩大,为促进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队伍保障。但是从整体来看,协同育人队伍建设还缺乏统筹谋划,业务能力不够强、队伍结构不合理、评价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仍然存在。首先,思政课教师和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质量需要持续提升。对辅导员、学生党支部书记来说,他们具有与学生年龄相近、经历相仿、便于沟通的优势,但是也存在党建知识匮乏、政治历练不足等问题,而且常常深陷日常管理的琐碎事务;对思政课教师来说,他们一般具有较为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教育经验,但在准确把握学生需求、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抬头率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其次,思政课教师和党务工作者队伍的协同能力有待提高。思政课教师几乎都是科班出身,认为思政课是专业知识教学,容易形成专业主义观念,固守在专业教学和研究领域,缺乏与党校培训、其他课程的协同意识;而负责学生党建工作的党组织副书记、辅导员和组织员等,主要聚焦党员教育管理和监督等岗位职责,容易形成岗位主义思想。由此,导致思政课教师和党务工作者缺乏有效的联动,难以形成育人合力。

三、“大思政课”视域下大学生党建与思政课协同育人的实践进路

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党建与思政课协同育人的效能,需要高校在“大思政课”视域下,坚持系统观念和目标导向,不断完善制度机制,构建整体联动的育人体系,锻造配合有力的育人共同体,推动高校党建工作和思政课教学更好地适应和满足新时代大学生成长发展需要。

(一)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协同育人机制

系统化、体系性是“大思政课”的本质特征,破解“条块分割”“链条断裂”等机制梗阻,构建运行有序的体制机制,是确保大学生党建与思政课协同育人取得实效的有力支撑。这要求高校党委聚焦协同机制欠缺、统筹协调不力、整体效能不佳等问题,以协同育人管理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作为突破口,构建起纵横交错、运行顺畅、配合密切的育人机制。用有效的机制凝聚大学生党建和思政课建设各方力量,推动校内各级党组织、有关部门和师生构建“大思政课”格局。在纵向贯通方面,要统筹好学校党委、院系党组织、教师党支部、学生党支部和师生党员等各方面力量,构建领导有力、运转有序的高效机制,打造协同育人共同体。在横向协作方面,要协调好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党委教师工作部、党委学生工作部、团委等党群部门,以及教务处、研究生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管理和教学单位,汇聚多元主体同频共振的合力。

(二)搭建互融互通、有序衔接的协同育人载体

打通育人场域,串联育人内容,是构建“大思政课”格局的本质要求,也是增强大学生党建与思政课协同育人效能的必然选择。推进协同育人不仅要共建教学基地,拓展教学载体,而且要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党建工作成就转化为优质的思政课教学资源,丰富思政课内容体系。首先,要推进党建活动载体和思政课教学载体互联互通,创新协同育人方法途径。既要利用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拓展思政课教学载体,又要利用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思政课在线课堂等丰富大学生党建活动载体。及时制定党员教育和思政课教学成绩互通、学分互认的管理办法,通过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实践教育基地共建、信息网络平台共用、教研课题共研等方式,将大学生党建和思政课教学资源有机整合起来。打通数字党建、智慧校园和网络思政系统,共建网络云课堂和网上党校,强化沉浸式、场景化和情景式体验,提升育人时代性和实效性。其次,找准育人内容结合点,推进思政元素与党建元素有序衔接。高校党委要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党员教育和思政课教学的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完善教学案例库、素材库,在党建元素与思政课元素双向互动中供给优质育人内容。一方面,在党员教育培训中强化“三观”教育。在党员教育管理和监督服务中,注重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衔接,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立场和观点与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结合起来,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与引导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结合起来,将中国近现代史学习教育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党史观结合起来,将思想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党员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等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在思政课教学中强化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教育。推动大学生党建和思政课协同育人,不仅要在党建工作中融入思政元素,还要把党建理论和党务知识等元素融入思政课,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党、全面了解党、永远跟党走。

(三)培养交叉融合、专业精湛的协同育人队伍

大学生党建与思政课协同育人,既要充分调动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党务工作者的参与积极性,还要指向更为广泛的育人主体。简言之,应该包含高校所有涉及大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专任教师、管理干部、教辅人员和后勤服务员工,以及全体大学生和学生党员,特别要注意增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首先,要促进党务工作者与思政课教师队伍融合。高校党委要推进党务工作者和思政课教师双向交叉任职,既要聘任优秀的思政课教师担任学生支部党建顾问,也要聘任辅导员、组织员等担任兼职思政课教师。要严格落实党员领导干部讲思政课制度,推动优秀共产党员、先锋模范、红色基地讲解员担任思政课特聘教授、兼职教师。其次,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协同育人队伍。锻造一支“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6]的核心队伍,是推进大学生党建与思政课协同育人的基础性工作。高校党委要制定党务工作者和思政课教师队伍培训规划,引导他们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思政课、党建工作专业知识,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履职能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4.

[2]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6.

[3]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6.

[4]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375.

[5]朱旭.“大思政课”理念:核心要义、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1(5):107-114.

[6]教育部课题组.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5.

责任编辑︱何 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