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文化根基

2024-08-11 00:00:00韩华
中国德育 2024年13期

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征程中,党中央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为我们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把握好中央的教育精神、落实好国家的教育政策,是推进教育进一步改革发展的关键。《中国德育》特开设专栏,解读教育的“顶层设计”,探讨教育的“奋进之笔”,以期为教育改革发展助力。

摘 要 思政课处于一定的文化谱系之中,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在某种意义上是深层次的文化问题。思政课建设与文化建设之间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文化根基。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应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思政课深厚底蕴,以革命文化培育思政课红色底色,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思政课动力活力,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 思政课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作者简介 韩华,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文化建设,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思政课处于历史的文化谱系之中,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在某种意义上是深层次的文化问题。“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1]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2],到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3],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思政课建设的深厚文化根基,为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指明了文化发展方向。进入新时代+Dt9p5eT2HJ/+LaVA5uD2wuvgcrsMfsAgT8/MhXYJSU=,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风骨神韵、革命文化的刚健激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兴盛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有机融为一体,中华文化在振奋民族精神、维系国家认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等方面的作用更加凸显。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应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智慧、获取力量,不断实现思政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时代任务。

一、思政课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内在契合

唯物史观认为,文化是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的反映,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集中体现着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讲,思政课教育教学是一种文化活动,思政课建设必然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一定文化作支撑。思政课建设与文化建设之间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两者的有效互动为更好地发挥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作用奠定了文化基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文化建设是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载体

思政课与文化在本体意义上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思政课的价值取向体现了文化的内在精神和价值目标,文化从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层面对思政课具有引领、规约和协调作用。离开了文化的发展路向和精神谱系,思政课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诚然,文化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具有教化、培育功能。学生的认识过程总是受到一定文化现象的制约和规范。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就在于通过一定的知识体系、行为方式等规范人的行为,使人有效地适应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成为社会的人。从本质上看,思政课包含的道德规范、政治思想、价值理念、法治思维、历史观等内容都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内容贯穿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精神需求和期待,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必须抓好文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自觉、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力量;价值先进、思想解放,是一个社会活力的来源。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4]文化体现的是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坚守,当下文化的作用、精神的力量愈加凸显。要充分挖掘文化建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让思政课“活”起来,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于“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增进文化自信,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二)思政课建设是文化建设的有力保障

满足包括学生在内的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这一过程的实现离不开思政课的有力保障。一方面,思政课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感知中华文化魅力是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思政课教育教学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内容,努力呈现文化发展的新成就、新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5]充分发挥思政课的独特优势,使学生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性质和方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信心,形成良好的文化建设氛围。另一方面,思政课有助于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价值观念在一定社会的文化中是起中轴作用的,文化的影响力首先是价值观念的影响力。”[6]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的,有机融入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他还强调:“思政课重在塑造学生的价值观,这一点必须牢牢抓住。……在讲授中国历史时,要注重引导学生传承民族气节、崇尚英雄气概,引导学生学习英雄、铭记英雄,自觉反对那些数典忘祖、妄自菲薄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自觉提升境界、涵养气概、激励担当。”[7]思政课教育教学旨在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实现个人价值同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8],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源源不断地提供有力人才支持。

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思政课

深厚底蕴

“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9]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也是涵养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重要源泉,能够为思政课教育教学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构成了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根脉。

(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育思政课目标任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特别是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理念和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和培育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精神品格、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这些思想蕴含着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思政课致力于涵育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道德情操,培养其成为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目标高度一致。无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是思政课,都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贡献的统一,追求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毫无疑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引导学生厚植文化根基、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思政课要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不仅要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还要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精神和良好的社会公德,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为实现强国建设、复兴伟业贡献力量。

(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长河中孕育积淀的智慧结晶,既呈现于浩如烟海、灿烂辉煌的文化成果,更集中体现为贯穿其中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它昭示了中华民族的璀璨历史,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智慧创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等”[10],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能够为思政课教育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和深厚的理论基础,充实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增强思政课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弘扬者和推广者。思政课应“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11]。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不同学段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思政课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思政课教育方法

在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孕育了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统一者的师道文化。“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迫切需要思政课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思政课教师的人格气质,塑造思政课教师的理想人格,这都有助于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中华传统文化强调体验式学习、师道尊严和启发式教学,这些思想为思政课教育教学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借鉴。“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12]通过组织经典诵读、传统节日庆典、社会实践等活动,引导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基本国情,实现古今相通、情景交融、深入浅出的思想启迪,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体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以革命文化培育思政课红色底色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斗争中锻造出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反映了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优良的革命作风。其中,红色传统、红色基因是革命文化的重要内容和鲜明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注重发挥革命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作用,加强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激发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历史和现实表明,强大的革命文化家底、深厚的革命文化传统,是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坚实基础,是新时代办好思政课、讲好思政课的信心底气所在。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革命文化与思政课建设共同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精神的传承、价值的引领和实践的锻炼等,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以革命文化赋予思政课精神动力

革命文化是近代以来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在党和人民的伟大斗争中培育和创造的思想理论、价值追求、精神品格,如伟大建党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展现了中国人民顽强不屈、坚韧不拔的民族气节和英雄气概。革命文化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革命精神的文化载体,更是激励当代学生继承先辈遗志、勇担时代使命的精神动力。革命文化蕴含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集体主义精神、艰苦奋斗传统和为人民服务宗旨,这些革命精神与思政课所倡导的中国精神高度契合,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论和实践都表明,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是新时代思政课的重要使命,将革命文化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是当前思政课的重要任务。革命文化能够以自身的红色基因保证思政课建设的正确方向,以自身的精神品格赋予思政课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使思政课既有惊涛拍岸的声势又有润物无声的效果。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一座座精神丰碑,为时代新人成长提供坚实支撑。在思政课建设中融入革命文化,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历史必然性和伟大成就,认识到自身在新时代所承担的历史责任,增强信仰信念信心,激发为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决心和行动力。

(二)以革命文化深化思政课教学内容

革命文化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融合了马克思主义精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凝聚升华,并在革命实践中得到熔铸。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到“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志向和传统,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到“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的浩然正气,从“民惟邦本”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献身精神,从“格物致知”到“实事求是”的精神品格,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昂扬精神等,都生动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革命斗争中的传承、转化和发展,并赋予民族志向、民族品格、民族精神新的时代光芒。革命文化为思政课教育教学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教学资源,包括革命历史、革命道德、英雄人物、红色故事、革命遗址等,这些内容可以有效融入思政课程体系,使思政课教育教学更加具体化、形象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13]深入挖掘中国共产党丰富的革命文化资源,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促进革命文化的传承创新,通过讲述革命故事、参观革命旧址、学习红色家书等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增强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以革命精神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革命文化能够以自身的鲜活故事赋予思政课以生动的讲述,增强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革命故事作为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革命故事背后的思想动机、行为选择及其历史影响,培养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和价值塑造能力,传承红色基因。“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14]革命文化的先进性为思政课教育引导学生抵制封建腐朽思想和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革命文化是党在百年奋斗历史中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倡导高尚的革命理想和道德情操,反映崇高的思想境界,为思政课教育教学提供了丰厚的滋养。思政课要引导学生发扬老一辈革命家“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革命精神和“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进一步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提高自觉抵制封建腐朽思想和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能力,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革命文化的实践性为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通过情景模拟教学、实地考察学习、体验式教学等,组织学生参观革命遗址、纪念馆、博物馆等,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学生可以在亲身体验中学习革命历史,感受革命文化的深厚底蕴,有助于深化学生对革命传统的理解和认同,促进理论知识学习与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情感的有机结合,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良好道德品质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时代新人。

四、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思政课

动力活力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代表着时代进步潮流和发展要求。《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15]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离不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和滋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办好思政课激发了活力、增添了动力、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撑。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思政课育人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国社会思想观念深刻变化。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注重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高度凝练和集中体现,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16]新时代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成为时代强音。在思政课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讲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凝聚价值共识,夯实道德基础,汇集发展力量,引领时代潮流;“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发挥教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深化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美育,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17]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教育教学提供了价值导向和内容支撑。思政课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育人过程,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着力培养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高度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以丰厚的文化资源赋能思政课教育教学

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是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务,也是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首要政治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思想文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文化精品力作引起强烈反响,文化传播、文化交流、文化贸易多头并举,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事业生机盎然,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中国品牌、中国声音、中国形象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我国阔步迈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就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要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养成昂扬向上的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18]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为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鲜活素材。这些内容可以融入思政课的教育教学,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聚育人力量,以文化之声唱响中国故事,以文化之魂凝聚价值共识,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三)以改革创新精神增添思政课动力活力

改革创新是文化永葆生机的源泉,是推动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19]办好思政课必须推动改革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倡导的改革创新精神为思政课教育教学增添动力、激发活力。新时代,以互联网、大数据等平台为依托的数字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相融合,催生了先进文化的数字新形态,拓展了思政课的教育教学空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0]立足于数字化时代,科技与文化相融合给学生带来了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思政课教育教学是一项非常有创造性的工作,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利用数字化手段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发挥人工智能优势构建沉浸式学习环境,借助丰富载体创新话语表达,将教学重点、理论难点、社会热点、学生特点有机结合起来,让课程中的先进思想理论“活”起来、典型人物事件“动”起来、历史文化遗产“亮”起来,增强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吸引力和互动性,这些都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倡导的改革创新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生动体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1(2).

[2][5][7]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9,6-7,18-19.

[3][8]习近平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 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N].人民日报,2024-05-12(1).

[4][20]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330,278.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05.

[9]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1-26(6).

[10][18]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10.

[11]习近平.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 求是,2024(8):4-13.

[12][13]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221,164.

[14]习近平.调动干部和群众积极性 保证教育实践活动善做善成[N].人民日报,2013-07-13(1).

[15]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2.

[16]习近平.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12-30(2).

[17]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399.

[19]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7.

责任编辑︱刘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