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进路

2024-08-11 00:00:00孙盼盼齐飞夏杰长
重庆社会科学 2024年7期

摘 要:中国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方针、战略战术、政策举措、工作部署等必须有机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在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社会和平发展等维度上,中国式现代化与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互为条件、相互支持,具有较强的内在关联性。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式现代化为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新时代,中国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取得一定成效,但绿色低碳发展意识有待增强,相关制度体系亟待完善,节能减排成效尚需提高,全产业链协同程度有待增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中国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促进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良性循环,丰富优质绿色低碳产品供给,确保多重复杂利益关系协调均衡,迈向持续强化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意识、完善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制度体系、革新绿色低碳旅游供给形式和内容、加强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全产业链协同的实践进路,奋力谱写中国旅游业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的新篇章。

关键词:旅游业;绿色;低碳;中国式现代化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多重利益冲突下地方政府引导旅游业低碳发展的行为逻辑及路径机制研究”(22BGL157)。

[中图分类号] F590.1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4)007-0037-017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4.007.003

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绿色低碳发展成为世界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新路径。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厚植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绿色低碳根基,强调要向“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1],“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1],“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1],“推动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1]。绿色低碳发展是党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集中体现,事关中华民族现代化建设和伟大复兴,关乎人类前途命运。

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中国旅游业始终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逐渐成长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创造就业,有助于拉动经济发展,促进脱贫致富,实现共同富裕;另一方面,旅游业发展可以加强交往、传播文化、增进沟通,有助于促进国际经贸合作,改善国际关系,实现和平发展[2]。旅游业还被称为绿色幸福产业,有助于改善环境质量,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高质量发展,增进人类福祉,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3]。然而,理论和实践均已证明,污染、高能耗、高碳排也是现代旅游业的典型特征[4]。2013年全球旅游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相当于4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当年全球碳排放量的8%[5]。世界旅游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数据显示,旅游业碳排放量在2005—2035年将以2.5%的年均速度增长[6]。

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为此,我们务必准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内涵和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的理论内涵,深刻认识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内在理论关联,归纳总结中国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的不足,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方向,认真走好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实践进路,在发展的方针政策、战略战术、政策举措、工作部署等方面,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决策部署上来,奋力谱写中国旅游业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征程中的新篇章。

一、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的理论内涵

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内涵和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的理论内涵,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与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内在理论关联,理清中国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不足、发展方向和实现路径。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内涵

选择什么样的现代化建设道路,对中国新时代新征程的全局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从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到现代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发展经济学等,经济学家先后发现并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工业文明下的黑色发展体系引发了一系列负面后果,如自然异化、人和社会的物化与异化,以及由此所导致的各种收入差距与社会不公平、环境透支和生态赤字等严重问题[7]。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高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逐渐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努力探索和开辟了一条崭新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道路[8-9]。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1]。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理论,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开辟的一条崭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的实践逻辑,宣告了一个人类全新文明秩序的诞生,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10]。

(二)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的理论内涵

绿色低碳发展是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合成而产生的新概念范畴。只有在理解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的理论脉络和演化的基础之上,才可以准确把握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的理论内涵。

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绿色发展经由政治经济学、现代经济增长、生态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等理论的不断深入阐释而形成。继配第和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关注到社会财富增长应注意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导致过度开发、使用和剥夺资源、环境的问题,进而围绕人与自然的关系,系统地阐明了生态自然思想[7]。伴随现代社会工业化发展,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和各种新增长理论关注并阐释如何解决收入差距扩大、环境透支和生态赤字等“增长困境”问题,为推动绿色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参考[7,9]。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对绿色发展的制度基础与路径选择问题进行了一番探索,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绿色发展写入党代会报告,指出要“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8-9]。

绿色发展既是一种发展表现形式,是经济体达到较高经济发展阶段的一个结果;又是一种经济发展的手段,核心要义是将环境因素等自然条件转变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性因素。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的工业化黑色生产体系快速推进,肯尼斯·鲍尔丁和德内拉·梅多斯等西方学者关注到经济增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先后提出生态经济学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并促使该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化[7]。皮尔斯(Pearce)等最早提出“绿色经济”,认为它是一种在自然环境与人类承受范围之内的,不因经济增长导致生态破坏、资源耗竭和社会分裂的可持续经济发展方式[11]。之后,联合国亚太经济社会委员会最早提出绿色发展的正式概念:绿色发展是“强调环境可持续性的经济进步与增长方式,用以促进低碳、具有社会包容性的发展”[12],是一种新发展模式和新发展理念[13],追求经济增长、污染减少、废弃物和温室气体排放降低的同步实现,以及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生物多样性[14]。

在早期研究中鲜少看到“绿色低碳发展”的术语表达,低碳经济、绿色经济、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等与绿色低碳发展相关或相似的概念和理念却较为常见。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之后,美日德先后提出与低碳经济、低碳社会行动、低碳产业发展相关的法案和战略目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2009年提出了“绿色新政”的施政理念[15]。在此实践形势之下,减轻经济发展对碳的依赖性,进而走上节能减碳、绿色清洁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目标。“绿色低碳发展”的提法也在相关文献[16]中出现。

绿色低碳发展包含了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两大方面的内涵。绿色发展要求人类要实现从资源能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与生态高损害的非持续发展向资源能源消耗最少化、环境污染最轻化与生态损害最小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转变,追求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倡导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生产结构及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与消费方式[15,17-18]。低碳发展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的发展,旨在通过技术创新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实现经济社会的清洁可持续发展[19]。可以认为,绿色发展包含低碳发展,低碳发展是绿色发展的基本实现形式之一,集经济社会发展、资源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为一体,本质是将可持续性和生态环境保护融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的理论内涵至少包含以下五个方面。第一,以可持续性发展理念为根本指导。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强调旅游业发展既要满足当前需求,也要确保不损害未来代际的需求,要求整合环境政策、技术和战略,在资源利用、生产方式、消费习惯、项目开发和运营管理中考虑旅游业的长期影响,最大限度地减少旅游业碳足迹,保持资源利用、生态保护、旅游业发展、经济增长和民生福祉的协同可持续性。第二,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发展核心。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认为旅游业发展与生态环境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要求旅游业发展要重视利用更清洁的能源、绿色技术、可再生资源等,减少污染、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护生态平衡。第三,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重点任务。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点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旅游业碳排放量,要求旅游业采用节能技术、可再生清洁能源、环保交通工具,以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供应链、促进循环经济和减少不必要的消费。第四,以提升人们的多维获得感为发展目标。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的目标是通过提供良好的、健康的、生态化的旅游体验,增强人们的安全感和幸福感;通过引导个人参与可持续旅游,增强人们的使命感和归属感;通过提供就业和创业机会,增进人们的经济福祉;通过鼓励包容性旅游规划和决策,确保实现人们的公平感和包容感。第五,以全产业链多维协同参与为治理框架。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需要在地方、国家和国际层面构建全面的旅游业全产业链治理框架,规范、指导和鼓励政府、旅游企业、旅游者、社区居民和非政府组织等各方利益相关者有机合作,确保旅游业发展遵守可持续性标准和相关环境法规。

二、中国式现代化与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内在理论关联

中国式现代化和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不仅都涉及规模巨大的人口,还在以下四个方面存在内在的理论关联。

(一)实现共同富裕与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目标。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产、人的全面发展和精神生活具有同等重要性,共同富裕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共享,也包括精神和文化生活的共同享有[20]。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不仅要实现物质的现代化与经济层面的共同富裕,也要实现人的现代化与精神层面的共同富裕[21]。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经济、社会和环境是共生协调统一的,因此,物质和精神的共同富裕将对中国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正如中国古人所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共同富裕意味着更广泛的社会群体能够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参与高品质的旅游活动。在这个阶段,人民群众将非常关注环境和健康,对绿色低碳旅游的需求增加。这就倒逼旅游业更加注重采用环保技术,在交通、住宿、餐饮等方面实现绿色低碳化,提高服务品质,丰富旅游产品。

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必须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高质量发展道路[22]。其中,绿色正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关键,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最美底色。我们不仅需要GDP,更需要绿色GDP[22]。生态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均认为,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并不矛盾,绿色经济发展可以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可提高人类福祉和社会公平,同时显著降低环境风险与生态稀缺[23]。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恰恰可以同时实现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的有机统一,有助于实现共同富裕。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旅游高质量发展,拉动社会就业和经济增长,改善地方民生和增进地区福祉[6];可以节约能源、减少污染和碳排放、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游客提供更安全、更清洁的旅游环境、产品和服务,提高游客体验质量和消费水平,从而为人民群众创造高品质生活,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公平感,充分体现旅游业为民惠民的特征,助推实现全民共同富裕。

(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与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文明是现代化国家的显著标志”,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4]。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要求“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1]。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进步,将引导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发展目标,如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8]。结合可持续发展理论,可进一步推测,物质文明可以为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精神文明则可以提升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所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将有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营造尊重和保护环境、注重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氛围,更加有力地推动生产、生活、生态的绿色低碳化,为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部条件。

依据生态文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与人类文明修养提升之间的平衡[25],进而强化文旅融合程度,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一方面,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可以加强文旅资源保护,提高文旅资源利用效率,提升文旅融合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水平,促进物的全面丰富,满足人们享受物质文明发展的需求。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明确强调“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1]。旅游业的绿色发展可以助力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有助于文旅业态多元化、优质产品和服务的丰富化,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传播[26]。另一方面,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可以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内化于政府旅游部门、旅游企业、旅游者、旅游社区居民等文旅利益相关体的心中,外化于其行为习惯中,提高其精神文明素养和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先进文明。

(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1]。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强调,“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27]。这些论述是可持261dd91340a29a3456e6b67a7735e209f9ffe67a03a30143017ef8960ea65c1a续发展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的生动体现,也是环境伦理理论的基本主张。环境伦理学认为自然有其内在价值,人类应以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为基本价值观[28]。换言之,人类对自然环境负有责任和义务,要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心存生态意识和环保理念。因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就为旅游业的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道德和伦理基础。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影响,旅游业发展将更加注重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注意合理规划和开发旅游项目,建设低碳住宿和交通设施,注重社会责任和社区共享,加强游客环保教育,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自然资源,实现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

遵循可持续旅游发展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以尊重自然和生态保护为核心,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加快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可以有效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9]。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是推动旅游产品生产和消费的绿色低碳化,核心是加强绿色低碳旅游产品供给。绿色低碳旅游产品是旅游企业根据绿色低碳经济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原则向旅游市场提供的各种物品和服务[30]。因此,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可以显著减少旅游发展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提高旅游发展所涉及的各类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延续相关自然资源的生命周期,即为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系统理论认为,旅游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经济、社会和环境多个层面,各部分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31]。社会交换理论则强调,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互惠互利基础上的[32]。因此,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也将有助于协调旅游相关自然资源与其他自然资源、生物资源、社会资源之间的关系,塑造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经济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福祉提升,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

(四)人类社会和平发展与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1]社会资本理论认为,和平发展可以促进社会资本的积累,增加社会信任、网络和规范等资源[32]。因此,和平的人类社会有助于文化交流与理解,促进跨国旅游合作,引入绿色技术,联合制定和推动绿色低碳旅游的国际标准和政策,加强绿色低碳旅游投资,推动旅游行业更广泛地采用环保技术和可持续经营模式。此外,和平发展可以为政府机构提供稳定的管理环境,有利于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那么,人类社会和平发展可以给旅游业绿色发展创造稳定和安全的发展环境,促使旅游供需双方更放心地选择绿色低碳方式,有助于提高旅游业绿色低碳政策的执行效率和效能。

旅游是世界性和开放性的,旅游业发展的过程就是国内14亿多民众和国外众多民众共同参与的过程[2]。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可以显著减少旅游对资源的消耗、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对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有助于缓解地方层面、国家层面、国际层面的社会矛盾,凸显旅游的和平属性,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27]。加快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即是保护绿水青山、守护金山银山,有助于提升旅游业新质生产力,增强旅游业对自然生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效益,促进旅游业自身发展壮大[29-30];同时中国旅游业通过国际旅游互动带动其他国家发展,凸显旅游业的发展性、合作性、共赢性,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发展[2]。“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2]。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还利于世界人民在相互交往中统一环保理念,达成生态文明共识,有助于加强全球生态文明共建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推动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新世界,凸显旅游业的外交性和文明性,巩固世界和平发展。

三、中国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中的主要不足

理清中国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的主要不足,能够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方向和实践进路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一)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意识有待增强

自20世纪90年代初引入生态旅游概念之后,我国便开始了旅游业节能减排探索。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倡导低碳旅游方式”[6],2010年原国家旅游局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旅游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指导意见》[6]。近年来,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旅游领域更加努力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致力于实现旅游业的“双碳目标”。我国文化和旅游部将2021年“中国旅游日”主题定为“绿色发展,美好生活”,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呼应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主题,契合了行业绿色转型发展大势[33]。国家《“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强调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加强文化和旅游资源保护,提高资源利用效率[32],旨在推进旅游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统一,推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地方各地政府和相关旅游部门也日益重视旅游环境监管和保护,如福建省政府在这几年不断加强文明旅游宣传和教育,致力于推动形成绿色消费新观念,促进旅游绿色生产和运营,建设清新福建。

但是,不可忽视的对立面现象也比较普遍。深受地方政府“锦标赛竞争”的影响,中国旅游业长期以追求经济效益为首要目标。一些旅游目的地在追逐高额旅游收入的同时,往往缺失底线管理思维,导致出现一系列不可忽视的问题。其中之一是对自然和人文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消耗,产生了自然生态不平衡的潜在风险,人文资源也因商业开发而可能失去原有的独特性和历史价值。基础设施超负荷运行是另一个突出问题。迅猛增长的游客量已经超过了一些旅游目的地的基础设施容纳能力,加之缺乏有效的游客量管控手段,导致交通拥堵、旅游空间过度拥挤、环境污染等不良后果[11]。这些问题都给中国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构成了直接障碍。

(二)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制度亟待完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形成,有助于整体保护和有序利用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35-36],发挥我国旅游资源禀赋多样性的价值和优势,限制旅游活动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原国家旅游局发布《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年)》,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旅游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37]。2021年,国家标准《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指南》出台,提出了与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相关的一系列指引和行动计划,推出了绿色旅游认证制度和低碳旅游示范区评选活动,以推动旅游业节能减排[38]。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印发《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明确引导文旅领qkVKqrneeSWuhUXJtvQCAQ==域绿色消费,规定大型活动绿色展演、游客集聚区和重点景区交通绿色低碳化、旅游活动林区耕地湿地资源合理开发和保护,倡导制定发布绿色旅游消费公约或指南,加强公益宣传,引导景区、旅行社、游客等践行绿色旅游消费[39]。

然而,与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直接相关的制度体系尚未健全。从全国范围来看,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数量不足、类别少、可操作性低,难以衡量旅游业绿色低碳的实际效果。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也缺少相应的明晰的绩效评估和考核办法,尚不能有效监督旅游业的环境影响,或督促旅游经营者进行绿色低碳运营。此外,与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息息相关的用地、财政、区域、税收、金融、投资、人才等支持政策[17]亟待落实,尚不能有效促进土地、资本、技术、劳动力、数据等要素自主有序流动,要素配置效率较低,绿色低碳转型的动力不足。

(三)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成效尚需提高

中国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与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密切相关的生态旅游发展水平不断提升,2023年全国生态旅游游客量达25.31亿人次[40],预计2024—2025冰雪季中国冰雪休闲旅游人数有望达到5.2亿人次,收入达7 200亿元[41]。中国旅游业的人均碳排放量稳步下降[42]的同时,旅游业的绿色生产率在不断提升[43]。

然而,中国旅游业的碳排放总量依旧在快速增长。2004年至2019年,中国旅游业碳排放总量大幅增长,由5 149.46万吨增长至59 887.68万吨,增长了10.63倍[45]。携程在其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披露一组数据,2023年上半年全球日均碳排放量为2700万吨,其中11%来自旅游业①。不难推测,作为中国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业的碳排放量也相当可观。与此同时,中国旅游业绿色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旅游业增长模式与绿色发展目标不兼容、旅游企业绿色经营转型成本高与游客环保行为激发的复杂性、旅游业的“碎片化”与不可预测性,以及信息、资金和技术支持缺乏等[18]。因此,中国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有着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克服一系列羁绊因素,提升综合成效。

(四)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协同有待提升

中国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多维协同在近些年不断显现。一是国家重视自然生态保护,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为主线,科学布局和组织实施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长江和黄河重点生态区、自然保护地及野生动植物保护等重大生态工程[45],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5个第一批国家公园,多维构筑了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的生态协同。二是国家大力推动新能源发展,不断加快水电、风电、光伏、核电建设,且利用财税政策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利用,鼓励节能减排技术研发[46],有效夯实了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的能源协同。三是“旅游+自然+生态”的发展模式日益成熟,旅游+森林、旅游+冰雪、旅游+露营、旅游+乡村生态等绿色低碳旅游业态和产品供给陆续出现,融合激发了旅游低碳发展的多业态协同。

值得注意的是,旅游业的综合属性决定了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依旧存在一些协同短板,突出表现为全产业链协同不足。一是旅游产业链上中下游各个环节面临着绿色化和低碳化羁绊。如低碳交通工具尚未全面推广,住宿建筑的能效改进、资源节约和可再生能源应用相对不足等,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尚未充分运用于旅游业绿色低碳监控,彼此之间无法充分沟通和联动协作。传统业态与新兴业态的绿色低碳化融合发展尚有提升空间,需要更多的战略规划和协同合作。二是多重利益冲突导致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受阻、进展缓慢。旅游业中的政府、游客、旅游企业、社区及居民、协会等利益主体之间存在多重利益冲突,如旅游企业出于成本和效益考虑,或违背政府的绿色减碳政策和相关规章制度,游客为了满足良好的体验需求,或不配合旅游企业提倡不使用一次性物品的绿色低碳举措。三是地区差异和竞合矛盾所导致的地区协同不足。不同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水平和绿色低碳实践存在差异,一些地区在推动绿色低碳旅游方面进展较慢,加之地区之间存在竞争,地区协同合作力度弱,影响全国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四是与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息息相关的专业人才、科技、资本、土地等要素协同不足。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比较匮乏,相关的专业培训也不足,易导致绿色低碳措施的推动和执行遇到技术和管理瓶颈,比如不能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推动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若再叠加信息系统整合不畅之效应,旅游业全产业链的绿色低碳水平难以提升。绿色低碳化发展成本高、融资困难、投资不足又是制约专业人才和技术创新不足的重要原因。专业人才和科技创新不足也很有可能导致土地规划和利用不合理,给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四、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方向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目标的统领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国到2035年的总体发展目标之一是“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1]。针对绿色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1]。这为我们促进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坚定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文明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六项原则的第一条,其首要内涵是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相协调,并能在保护中双方获益[36]。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才能充分发挥自然的生态功能和作用,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实质是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我国的基本国情也决定了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的现代化旅游道路,实现旅游业“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我们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坚持做到:第一,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为前提,坚守旅游容量底线,限制和引导旅游流,避免滥用自然资源、冲击地方文化传统、扰乱地方社会秩序,营造良好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提供绿色低碳产品和服务;第二,加快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实施旅游业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旅游资源集约利用,构建循环性绿色低碳旅游发展体系,应用节约降碳先进技术,推动旅游业由传统发展模式向绿色低碳发展模式全面转型,形成绿色低碳的旅游生产方式;第三,积极倡导绿色低碳旅游消费,引导旅游社区居民和旅游者在“吃、住、行、游、购、娱”等各个方面向勤俭节约、文明健康、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转变,形成绿色低碳的消费方式[29];第四,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要求[1],加强旅游业碳排总量和碳排强度双控,探索旅游活动碳排放统计核算方法,提升旅游业系统碳汇能力,实现旅游业双碳目标,积极参与全球气候变化治理。

(二)促进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良性循环,丰富优质的绿色低碳产品供给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也是指导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理念。按照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我们要正确理解“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大力促进“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在旅游发展中形成良性循环[36]。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47]。我们在旅游业发展中要看到绿水青山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社会财富和经济财富的源泉,是造就金山银山的根基,坚持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可以为人民群众持续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环保低碳的旅游服务、优质健康的旅游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我们还要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有机结合,积极探索推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形成更多“守绿换金、添绿增金、点绿成金、借绿生金”的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思路,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丰富优质的旅游低碳产品。

(三)确保多元复杂利益关系的协调均衡,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旅游业的综合属性要求我们必须正确统筹各层次各阶段的利益关系。旅游业具有多领域关联的综合属性,产业链上行业众多、环节繁琐,涉及企业、行业、区域等众多层次的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微观利益和宏观利益,也涉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仅仅是自然保护地国家公园的发展,也呈现多重利益冲突多发的局面,相关制度的实施和调整要兼顾各方利益均衡[36]。因此,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能力,前瞻性、全局性、整体性地将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有机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一是全面准确把握百年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24],明确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的“人民观”。在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中,我们必须将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等放在首位,确保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为民惠民的全局利益。二是在旅游业低碳发展的全局利益框架内,合理安排旅游企业内部、旅游行业内部(旅游企业、旅游者、旅游社区、政府旅游部分、旅游协会等利益主体之间)、旅游行业与非旅游行业之间、旅游目的地之间(地区之间)的利益关系,使得各微观性局部性利益得到有效保障。三是建立有效制度,确保旅游业低碳发展过程中的各层次各阶段的利益平衡融合发展,使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目标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目标相契合,即通过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更好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类社会和平发展。

五、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实践进路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实践进路,以强化绿色低碳发展意识为坚实基础,以重视制度顶层设计为战略保障,以改革旅游供给为核心途径,以加强多方协同为重要支撑。四个方面有机结合,将有效推动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

(一)强化意识:持续强化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意识

一是强化政府发展绿色低碳旅游业的意识。一方面,政府要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制定和实施与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相关的政策、法规、标准等,在顶层设计层面深入普及旅游业绿色低碳理念,引领各个环节增强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意识;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强环境教育和宣传推广,使全体人民群众深刻认识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性,自觉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增强旅游业绿色低碳生产和消费意识夯实基础。

二是强化旅游企业绿色低碳发展意识。引导旅游企业坚持旅游低碳发展理念,提高社会责任意识,根据自身发展实际,制定和推行绿色低碳运营管理制度,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应用,提高资源利用率,以节约能源、减少浪费、保护环境,进而在全行业形成绿色低碳发展的风气。

三是强化旅游者的绿色低碳旅游意识。持续增强旅游者的环保意识和低碳旅游意识,通过环境教育、宣传推广和营造良好的绿色低碳环境等方式,引导旅游者在“吃、住、行、游、购、娱”等各项旅游活动中切实落实绿色低碳消费原则,选择绿色低碳化的旅游行为方式,如选择公共交通、步行、自行车等绿色低碳出行方式,选择绿色低碳化的住宿设施和美食等,进行及时关闭电器、减少浪费等环保行动,引导其形成长期可持续的绿色低碳行动力和习惯。

(二)顶层设计:建立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制度体系

一是建立健全对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出台和综合实施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专项基金、能源利用、节能减排等政策,促进旅游供需双方采取旅游低碳发展行为,促进绿色低碳旅游产业发展。如,出台财税政策和设立绿色低碳旅游投资基金,引导旅游企业加大绿色低碳项目研发、技术应用、设施建设、服务提升和产品开发;推行绿色低碳旅游消费补贴政策,鼓励旅游者进行绿色低碳式旅游消费;制定相应的水电等能源利用收费标准,引导旅游业节能减排。

二是建立健全对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法律监管。如,针对旅游业供需双方及相关利益主体,分别出台并严格执行有关的环保法律和法规,加强对旅游生产和旅游消费的监管,对相关违法违规行为予以处罚,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基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发展规划、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指标,建立统一完善的旅游业绿色低碳评价体系,定期开展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评价,及时发现和有效解决问题;在旅游业绿色低碳评价体系基础之上,形成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指数,建立绿色低碳旅游示范区(点)认证体系,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奖惩,提高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是建立健全旅游业碳排放核算制度和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综合权衡各类旅游碳排放核算方法,建立一个符合中国旅游业实际的旅游碳排放量核算框架,以精确计算和准确监测旅游业碳排放基数和总量,助力旅游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转型路径和行动方案的制定、实施和评估;理清旅游业碳源、碳量和碳汇状况,确定旅游业碳排放权的市场价格,制定相应的市场交易规则,同时建立监管机制,引导旅游业各领域及相关领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

(三)改革供给:革新旅游业绿色低碳生产形式和供给内容

一是革新旅游生产要素资源和技术。在旅游行业内推广使用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对石油、煤炭、天然气等传统能源的依赖;倡导使用环境友好材料,加强智能节能、绿色低碳、清洁环保等技术使用,安装节能式的灯具、空调、冰箱、电视以及节约水资源的洗衣机、洗浴设备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减少污染和碳排放。

二是丰富绿色低碳旅游业态和产品。大力推进景区、酒店、民宿、主题公园等主要旅游业态绿色低碳化,建设低碳景区、环保酒店、绿色民宿、生态公园等;推动与旅游相关的交通、餐饮、娱乐、购物、展览等相关业态的绿色低碳化,探索绿色交通、环保餐饮、低碳娱乐、生态购物、绿色会展等新业态,形成多元化的绿色低碳旅游业态。融入文化内涵和环保低碳的设计理念,创新开发和拓展推广一系列绿色低碳化的生态旅游产品,例如徒步旅行、自行车旅游、岛屿旅游、登山旅游、冰雪旅游、森林旅游及节庆、手工艺、民俗表演、演艺活动等文化旅游,为游客体验增加绿色感、低碳感、环保感、新鲜感、美妙感。

三是支持重点领域实施绿色减排。在旅游业绿色低碳出行方面,优化交通流动,推广公共交通和非机动交通,减少使用私家车,增加电动车、混合动力车等低碳交通工具,建设新能源充电桩和各类租车站点,方便游客选择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或新能源汽车、电动车/船、拼车或共享单车等节约能源和减少碳排放的出行方式。在绿色低碳住宿和餐饮方面,建设和推广生态农庄、林间小屋、绿色酒店等低碳住宿设施,普及绿色餐饮模式,引导住宿餐饮业采购本地食材和菜品、使用环保型餐具、环保处理厨余垃圾,减少食品运输、一次性餐具和包装使用。在绿色低碳景区方面,要加强智慧景区建设,支持景区建设绿色低碳化的游客中心、休闲设施及洗手间、垃圾分类管理和回收等卫生设施,增加充电服务、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等环保设施,利用数字化技术控制游客流量、创新旅游项目和产品、优化旅游服务。

(四)重视协同:加强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全产业链协同

一是建立全产业链绿色低碳协同机制。积极建设和充分利用信息共享平台,组建包含政府、旅游企业和相关利益方在内的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联盟,鼓励各个环节间分享绿色低碳化信息、技术和经验,提高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效率。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进行产业链的协同创新,设立专门的资金支持机制,提高企业在绿色低碳方向的投入。此外,还要注意支持并引导传统旅游业态进行绿色升级,同时激励新兴业态在低碳方向上的创新,形成互补和共赢的局面。例如推动传统景区采用数字化技术,提供智能化的旅游服务,与新兴绿色交通企业合作,提升游客体验的同时提高旅游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浪费,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二是推动形成多主体利益共享机制。立足于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联盟宗旨,政府引导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商讨、制定并执行绿色低碳发展的方案,明确共同规范、标准、责任和义务,形成共同的利益体系。进而设立奖励机制,对在绿色低碳领域取得显著成就的利益主体进行奖励,鼓励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此外,加强信息披露和共享,减少信息不对称,形成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的信息透明机制,减少利益冲突。

三是促进地区绿色低碳协同发展。鼓励地方政府在推动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加强合作,共同解决共性问题,形成整体合力。政府可以通过联席会议方式,设立地区间的合作平台,鼓励不同地区协同制定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政策和计划,促进地区间法规和标准的协同,减少跨地区差异带来的不确定性。建立定期沟通和协调的机制,促进地区间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案例共享,分享旅游业绿色低碳实践经验。各个地区之间还可以共同打造生态旅游区,共同推广具有绿色低碳特色的旅游线路,共同建设地区间高效、绿色、低碳的交通网络,共同培养跨地区的旅游产业绿色低碳协同发展团队,为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创造良好的地区协同实践基础。

四是加强各类要素综合协同能力。政府应在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政策支持体系中,明确土地、资本、人才、科技等要素协同发展思路。一方面,要加强培育各类要素,如制定旅游用地规划,确保旅游合理开发,保护自然资源;设立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专项资金,推出旅游业绿色低碳金融产品,吸引社会资本,支持旅游业绿色低碳项目;加强从业人员的绿色低碳教育和培训,培养更多有旅游低碳发展理论素养、实战经验、综合素质高的人才;支持科技企业和旅游企业合作,充分发挥数字化技术在旅游业绿色低碳转型中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绿色低碳旅游合作联盟或平台,加强信息共享,促进要素流通,提高要素协同效率。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2] 夏杰长,徐金海.中国旅游业改革开放40年:回顾与展望[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8(6):3-14.

[3] 孙琨,唐承财,侯兵.生态旅游中实现游客幸福感的主客体契合模式——以钱江源国家公园为例[J].旅游学刊,2023(11):124-139.

[4] ZHANG J, ZHANG Y. Carbon tax, tourism CO2 emissions and economic welfare[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8(69): 18-30.

[5] LENZEN, M., SUN, YY., FATURAY, F. et al. The carbon footprint of global tourism[J]. Nature Clim Change, 2018(16): 522-528.

[6] 金准.碳达峰、碳中和与旅游业高质量转型[J].旅游学刊,2021(9):3-5.

[7] 周小亮.包容性绿色发展:理论阐释与制度支撑体系[J].学术月刊,2020(11):41-54.

[8] 黄承梁,杨开忠,高世楫.党的百年生态文明建设基本历程及其人民观[J].管理世界,2022(5):6-19.

[9] 俞海.深入理解和科学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J].社会主义论坛,2022(5):8-10.

[10] 徐金海,夏杰长.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现代旅游业体系构建[J].社会科学家,2023(8):47-51.

[11] PEARCE D W, MARKANDYA A, BARBIER E. Blueprint for a green economy[M]. London: Earthscan, 1989: 77.

[12] ALLEN C, CLOUTH S., A guidebook to the Green Economy[M]. UNDESA, New York, 2012: 7.

[13] GLEMAREC Y, OLIVEIRA D P A J., The role of the visible hand of public institutions in creating a sustainable future[J].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2(3): 200-214.

[14] DINDA 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green growth[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een Economics, 2014(2): 177-189.

[15] 方时姣.绿色经济视野下的低碳经济发展新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4):8-11.

[16] 彭近新.全球绿色低碳发展与中国发展方式转型[J].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2(1):1-12.

[17] 钟林生.“双碳”目标下中国旅游业绿色转型要求与路径[J].旅游学刊,2023(11):1-3.

[18] 谢晓如,朱竑,黄剑.中国旅游业绿色发展的挑战与出路[J].旅游学刊,2023(11):5-8.

[19] 周蓉,王成,徐铁,等.绿色经济与低碳转型——市场导向的绿色低碳发展国际研讨会综述[J].经济研究, 2014(11):184-188.

[20] 包炜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视域下共同富裕的三重阐释路径[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4(1):86-92.

[21] 张丽艳,秦鸣阳.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农村精神养老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重庆社会科学,2024(1):6-15.

[22] 尹向飞.新框架核算下中国省级绿色GDP增长时空演变及驱动[J].经济地理,2021(1):49-57+180.

[23] 聂康.基于共生理论的旅游企业绿色GDP共创行为研究——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D].广州:中山大学,2022.

[24] 胡承波,杨月乔.论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性[J].重庆社会科学,2024(2):41-54.

[25] 张宏,黄震方,琚胜利.水乡古镇旅游者低碳旅游行为影响因素分析——以昆山市周庄、锦溪、千灯古镇为例[J].旅游科学,2017(5):46-64.

[26] 戴斌.文旅融合时代:大数据、商业化与美好生活[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11):6-15.

[27]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三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244-246.

[28] 王雨辰,周宜.论西方环境伦理学对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影响[J].伦理学研究,2022(1):70-78.

[29] 邹统钎.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转化的乡村旅游机制探讨[J].旅游学刊,2020(10):4-7.

[30] 唐承财,覃浩庭,范志佳,等.基于实验学的国家森林公园低碳旅游行为及产品设计模式[J].旅游学刊,2018(11):98-109.

[31] 孙盼盼,夏杰长.地方政府的环境构建行为与旅游产业潜在增长——来自中国省际层面的实证认识[J].财贸经济,2016(3):148-161.

[32] 陶国根.社会资本视域下的生态环境多元协同治理[J].青海社会科学,2016(4):57-63.

[33] 银元.聚焦绿色主题感悟生活之美——写在2021年“中国旅游日”到来之际[N].中国旅游报,2021-05-18(1).

[34]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2022-1-20)[2023-5-19]https://www.mct.gov.cn/preview/whhlyqyzcxxfw/zhgl/202201/t20220126_930708.html.

[35] 黄爱宝.十八大以来党强化生态文明制度执行力的重大举措和基本经验[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5-14+146+149.

[36] 蔡晓梅,苏杨.从冲突到共生——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家公园的制度逻辑[J].管理世界,2022(11):131-154.

[3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旅游局关于印发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年)的通知[EB/OL].(2016-8-22)[023-5-15]https://zfxxgk.ndrc.gov.cn/web/iteminfo.jsp?id=371.

[38] GB/T 41011—2021.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指南[S].北京:文化和旅游部,2021-11-01.

[39] 刘保林.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有关情况[J].中国产经,2022(3):36-45.

[40]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二〇二三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发布[EB/OL].(2024-3-13)[2024-5-20]https://www.forestry.gov.cn/c/www/zyxx/550836.jhtml.

[41] 中国旅游研究院韩元军博士代表课题组.中国冰雪旅游发展报告(2023)[R].2023.

[42] 查建平,谭庭,钱醒豹,等.中国旅游业碳排放及其驱动因素分解[J].系统工程,2018(5):23-36.

[43] 路小静,时朋飞,邓志伟,等.长江经济带旅游业绿色生产率测算与时空演变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7):19-30.

[44] TU W, WANG W, LIU Q P, et al. Environmental risks from tourism carbon emissions in China[J].Environment,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 2023: 1-21.

[45] 秦书生,王曦晨.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逻辑起点、核心内容及重要意义[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1-10+257.

[46] 谢林海,李一帆,郑明贵.财税激励政策对新能源产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发投入的中介效应[J].管理现代化,2022(1):53-57.

[47]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169-170.

The theoretical underpinnings and practical approaches of green and low-carbon development in the tourism industry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Sun Panpan1 Qi Fei2 Xia Jiechang3

(1.College of Tourism, Huaqiao University,Quanzhou, Fujian, 362021;

2.College of Sports, Leisure and Tourism,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

3.National Academy of Economic Strategy, CASS, Beijing, 100006)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policies, strategies, tactics, measures, and work arrangements of China's modern tourism industry must be seamlessly integrated into the ongoing process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Across various dimensions such as achieving common prosperity, coordin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material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fostering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humans and nature, and ensuring the peaceful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there exists a mutual dependence and support between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and the green, low-carbon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demonstrating a strong intrinsic correlation. The green and low-carbon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stands as a crucial component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with the latter providing guidance for the former. While China's tourism industry has made notable progress in green and low-carbon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there is room for improvement in terms of raising awareness, urgently enhancing relevant institutional systems, boos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llaborative efforts along the entire industry chain. In the course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the green and low-carbon development of China's tourism industry must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humans and nature. This involves promoting a virtuous cycle where green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are preserved alongside economic prosperity. The industry should diversify and enhance the supply of high-quality green and low-carbon products, ensuring the coordination and equilibrium of various complex interest relationships. By consistently reinforcing awareness, refining institutional systems, innovating the form and content of green and low-carbon tourism offerings, and intensifying collaboration along the entire industry chain, China aims to contribute to a new and positive chapter in the journey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within the context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Key Words: tourism industry; Green; Low carbon; Chinesepath to modern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