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三全育人”理念与协同育人理念具有一定的耦合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将这两个理念有机融合,从而针对性、实效性开展思政教育工作。为实现这一目标,文章分析了“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实施要求,总结了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困境,并从育人主体协同、育人过程协同、育人资源协同三个方面阐述了高校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 高校思政教育;三全育人;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2024.21.031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etho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ree-Whole Education"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three-whole education" and the concept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have a certain degree of coupling. In the proc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these two concepts can be organically integrated to carry out targeted and effect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To achieve this goal,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implementation requirements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ree-whole education", summarizes the difficulties faced b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elaborates on the practical path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from three aspects: collaboration of educational subjects, collaboration of educational processes, and collabora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Keywords Civic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ree-pronged parenting; collaborative parenting
新时代背景下,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也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点内容,在创建“大思政”教育格局背景下,高校需要立足“三全育人”视角,探索思政教育资源协同育人的机制与方法[1]。为应对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所面临的新情况与新问题,有必要结合“三全育人”理念,统一育人主体、耦合育人过程、整合育人资源,科学开展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实践,实现育人工作的全员化、全过程化、全方位化,从而推动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取得更理想的思政教育成效。
1 “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实施要求
1.1 “三全育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相结合
从育人理念层面分析,高校思政教育“三全育人”协同机制的落实,要突出育人主体的多元性、育人过程的整体性以及育人措施的全面性。高校要整合相关职能部门,综合多种不同元素,打造一个多维化、动态化的协同育人机制,在高校内部各个部门及岗位的通力配合之下,完成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三全育人”理念包含三方面的内涵,分别是全员性、全过程性与全方位性,强调通过整合育人的主体、要素、资源,凝聚成具有共同育人目标及方向的育人力量,从而展现协同效应,完成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2]。“三全育人”与高校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相结合,在实现育人主体协同、教育活动协同以及教育资源协同的基础上,搭建一个不受时间限制的协同化教育模式,从而保障高校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1.2 充分结合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认为,个人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社会有机体理论是相互对应的。从个人层面来看,人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元素,其需具备参与社会活动所必需的各项能力,做好自己所担负的工作职责。而从全面发展的层面来看,每个个体均要自主挖掘自身的潜在优势,主动适应各个社会领域的要求,在社会动态发展的同时逐步实现自身全面发展[3]。“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实践要将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融合其中,从大学生个人发展、社会动态发展两个层面组织与实施思政育人活动。首先,通过多元化的德育、体育、劳育活动,充分挖掘大学生的潜在能力、个性特点。其次,高校教师、管理及服务人员等教育主体均要提高自身的思政教育水平,并根据社会发展变化趋势,立足社会发展环境,推动大学生个体发展,通过对接个人能力与社会发展需求,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最后,高校还要引导学生对社会动态性进行积极探索,从而促进大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发展。
2 “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困境
2.1 教育主体协同性不强
“三全育人”视角下,除了辅导员以及班主任以外,专业课教师、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均应担负思政育人的职责。按照全员育人的要求,这些育人主体要协同配合、共同发力,从而提高思政教育育人成效。然而部分高校的育人主体存在育人责任意识不强的问题,没有明确自身所担负的育人职责,高校也没有创建一个各教育主体之间协同工作的良性机制。
2.2 教育过程协同效果不佳
将思政教育贯穿大学生在校学习的整个过程,是“三全育人”的要求。然而在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过程中,育人环节的覆盖并不全面,且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性也相对较差。纵向分析发现,高校一般较为重视新入学大学生以及即将毕业大学生的思政教育,而对于大二、大三学生的思政教育开展深度有所不足。新生入学后,除了入学教育外,高校还会组织爱校荣校、价值观引领为主题的多元化思想政治课程,思政课程的开展较为丰富与密集。针对大四毕业生,高校会组织开展丰富的思想教育活动,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价值观,从而为毕业生选择适合的岗位、科学制定职业发展规划提供帮助。对于大二、大三年级的学生,高校虽然也会开展思政教育活动,但多采用主题班会形式,或是在专业课中融合相应的思政元素,思政教育工作开展得系统性不强、整体性不高。横向分析发现,高校思政教育独立开展,社会、学生家庭的配合度不高。面对新时代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大学生可以便捷获取社会上的各种信息,因而社会对大学生的思想影响日益突出,且放假期间家庭教育也会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一定影响。高校、社会、家庭未有效衔接,会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质效带来不利影响。
2.3 育人资源整合利用不足
多维度、内外协同、线上与线下整合,是高校思政教育中实现全方位育人的关键路径[4]。然而在当前的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育人资源整合、衔接方面有所不足,未能创建内外协同化开展思政育人的格局。一是高校未充分展现出课程资源协同效果,没有结合课程思政目标设计思政课程,导致思政教育侧重理论,而思政教育实践则被忽视。二是在网络信息化影响下,高校未能构建良好的思政育人文化,虽展开了部分文化宣传活动,但内容单一、枯燥,且过于迎合潮流及学生兴趣,未充分融合校风校训,文化价值取向单一,无法提升育人效果。
3 “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
3.1 打造“三位一体”的教育主体协同机制
整合各个职能部门及机构,创建联动育人机制,可以凝聚力量,推动高校思政教育深入开展。高校专业课教师、行政管理人员、辅导员均属于思政教育的主体,各育人主体需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提高高校思政教育质量。
3.1.1 管理主体的协同
高校管理层要科学划分管理层的思政教育工作职责,创建完善的评价与激励制度,以激发出党政工作者、辅导员、专业课程教师的思政教育内驱力,从而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保障[5]。
3.1.2 教育主体的协同
首先,要统一教育主体的教育理念,使各专业教师认识到自身在协同育人中承担的责任,形成良好的协同育人观念,自觉履行自身职责,加强与其他专业教师的沟通交流,在专业课教学中主动融入思政元素,转变以往被动参与思政教育的局面。其次,要统一各教育主体的教育目标,从而凝聚与团结育人力量。要引导教育主体认识到立德树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要在教育过程中积极开展“五育”活动,准确把握思政教育规律,了解学生成长发展规律,以课程融合作为切入点,通过科学的考评机制评测专业课思政育人成效,从而促进学生品德素养的全面发展。最后,高校还要构建一体化育人平台,为教育主体整合共同教育资源、有效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提供支持。
3.1.3 服务主体的协同
后勤服务部门担负着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顺畅开展提供服务的职责,为实现服务主体的有效协同,高校需要将育人元素融合于后勤服务工作之中,创建一个广大师生共同沟通交流的平台,科学评测师生对于后勤服务的满意度,督促后勤部门协同配合,全面履行服务责任。高校可以定期组织劳模评选活动,将部分服务人员树立为劳动模范,发挥后勤服务人员对大学生的引领示范作用。
3.2 创建内外一体化教育过程协同机制
3.2.1 实现学生所有学业阶段的育人协同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属于系统化工作,要以学生成长规律、不同教育阶段的实际需求为依据,在学生所处的各个学习阶段中有机融合“三全育人”理念,从而实现纵向上思政教育工作的全过程融合。针对大一新生,要着重强化大学生提升自身政治素养的主动性,激发出大学生主动强化科研能力的意识。针对大二、大三学生,则可组织多元化的实习实践活动或志愿服务活动,使之在实践中逐步提升社会责任感。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则要给予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还要提供就业指导以及实习实践指导服务,使其产生良好的服务与奉献意识,并树立起正确的择业观与价值观。
3.2.2 实现各个教育场景的育人协同
高校思政教育协同育人过程中,要将社会、家庭纳入思想政治育人范畴,在学校、社会、家庭三方有机协同下,将思政教育贯穿学生社会参与以及家庭教育各个阶段,从而实现思政教育的多元融合化、多维立体化开展[6]。一方面,高校要实现校企理念的协同,围绕立德树人这一高校育人的核心任务,将协同育人作为着力点,由校企共同提供资金资源,打造校内及校外实践基地,并与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等其他社会组织展开协作,以提高社会效益为导向,创建利益共同体,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创建一个学校与社会有机协同的联动育人机制。另一方面,高校要重视家庭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应加强家校沟通,创建稳定、通畅的家校交流通道,统一家校育人思想,在双方育人优势同步展现下,形成育人合力,由辅导员及时向学生家长反馈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而家长则及时向辅导员反馈家庭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便家校双方能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及思想,在家校共育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观念。
3.3 创建一站式教育资源协同机制
首先,要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有效协同,创建课程育人共同体,打造思政课程与专业课、通识课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明确教学与育人的关系,以课堂教育作为思政教育的核心,不断优化与完善思政课程,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提高思政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在专业课、通识课中合理融入思政元素,增强各门课程思政教育的衔接性。其次,要实现网络学习与文化熏陶的有效协同,加快高校网络阵地建设速度,以互联网平台作为思政教育的第二空间,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利用网络展开多元活动,潜移默化地纠正学生的错误思想与行为。
4 结语
高校思政教育是一项需要长期性、整体性开展的教育工作,在“三全育人”背景下,应协调好整体及局部之间的关系,凝聚各个教育主体的力量,立足横纵两个方向,对大学生所有学业阶段、各个育人场景进行全面整合,在学校、社会以及家庭教育各个环节中科学开展思政教育,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网络学习与文化熏陶、科学研究与实践历练三个方面的有效协同,以便全面整合思政教育的各项资源,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开展提供保障,进而在“三全育人”理念、协同育人方法应用下,培育出技能、品质兼备的新时代大学生。
参考文献
[1] 周艳红.“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大思政课”新格局构建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23.
[2] 耿海倩.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思政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育人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22.
[3] 谢志芳,邱新龙.“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改革与开放,2022(10):65-72.
[4] 刘学茹,唐艺军,赵书颖.“三全育人”下高校思政教育资源协同育人存在的不足及改进措施[J].现代职业教育,2022(6):61-63.
[5] 张小云,刘青山.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各类课程协同育人路径研究[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1,29(3):74-78.
[6] 郭培胜.“三全育人”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课程思政教育途径探索——评《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理论与实践》[J].热带作物学报,2021,42(8):2479-2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