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受资助学生心理特征及心理干预探索

2024-08-10 00:00:00朱彩霞
科教导刊 2024年21期

摘 要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国家资助普惠式政策的实施,享受国家资助的学生越来越多,但其中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不容忽视,尤其关于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更应引起相关部门及院校的高度重视。基于此,深入了解职业院校受资助学生心理健康特征,并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旨在引领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心理健康素质,开发心理健康潜能,培养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进一步为受资助学生的健康生活和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 职业院校;受资助学生;心理特征;心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2024.21.050

Exploration of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Intervention of

Subsidized Student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Abstract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time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clusive national funding policies, more and more students are enjoying national funding. However, some common problems still cannot be ignored, especially regarding the mental health of these students, which should be highly valued by relevant department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is, we aim to gain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characteristics of subsidized student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provide corresponding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 to guide students to have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mselves, establish awareness of mental health, improve their mental health quality, develop their potential for mental health, cultivate positive and optimistic psychological qualities, and further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healthy life and growth of subsidized students.

Key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 funded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在职业院校内进行心理健康干预实践活动,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所遇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行为问题的重要途径。2001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其中特别阐明了加强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原则、内容及途径。相对而言,职业院校内的学生来自不同家庭、不同地区,其中受资助学生的条件往往较差,尤其在经济方面处于弱势,很容易在此过程当中产生自卑、敏感等不良情绪,长此以往,显然不利于促进这部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相关部门及院校需要在实践中对受资助学生进行心理干预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强化对受资助学生的心理疏导,真正实现“济困扶志健心”资助工作的助人与育人双重功效,体现国家资助政策的真实价值与意义。

1 职业院校受资助学生的心理特征

职业院校受资助学生由于受家庭经济条件影响,普遍面临一系列特有的心理特征,具体表现为学习信心不足、情绪情感不定、人际关系不顺、电子产品迷恋等。这些特征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互相影响,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成为影响其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因素。首先,学习信心不足是最为明显的一种表现。许多受资助学生在面对学业挑战时,往往因为担忧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而缺乏足够的信心,担心自己无法完成学业或者达不到预期的学术成就,进而产生自我怀疑,这种心理状态会严重影响其学习效率和学习动力。其次,由于经济压力和学业压力的双重压迫,受资助学生常常感到情绪低落、焦虑不安;外加其可能缺乏有效的情感支持和情绪调节机制,很难稳定情绪,易产生悲观和绝望的情绪。此外,由于经济状况的不同,受资助学生更容易感受到来自同龄人的差异化对待,这种情况会加剧其自卑感,从而影响其与人正常交往的能力。长此以往,可能会导致其处于孤立无援的社会状态,加重心理负担。最后,在现代生活中,电子产品,如手机和电脑,为人们提供了便捷的逃避现实的手段。对于一些心理压力大、寻求心理慰藉的受资助学生来说,很可能过度依赖电子产品来缓解其压力感,而忽略了实际解决问题的途径[1]。

2 职业院校受资助学生心理干预的必要性

综合来看,职业院校受资助学生面对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困难,还包括由此产生的种种心理障碍,若不及时对此进行解决,可能会对他们的学业成就、职业发展,乃至整个人生轨迹产生负面影响。具体而言,针对职业院校受资助学生进行心理干预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提高受资助学生的学习信心。通过专业的心理指导,可帮助他们正视自我价值,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自信心,进而提升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言,学习信心的提升是一种长远的投资,可以在其面对未来的学业和职业挑战时起到关键作用。二是要稳定受资助学生的情绪情感[2]。通过心理咨询和辅导,提供一个温暖的倾听环境,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从而释放压力,学会更健康的情绪调节方式。三是要改善受资助学生的人际关系。通过组织团体活动、培训沟通技巧等方式,帮助学生增强社交能力,减少自卑感和社会孤立感,促进其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这对于提升其生活质量、实现社会适应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四是要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提供多元化的娱乐活动等方式,引导他们合理使用电子产品,减少对电子产品的依赖,从而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

3 职业院校受资助学生心理干预策略

3.1 预防在前:明确职业院校受资助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策略

职业院校受资助学生作为一个颇受关注的特殊群体,需要特殊问题特殊对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此,可在心理干预的过程当中采取“预防在前”的基本策略,强调在心理问题发生之前采取积极措施,为职业院校受资助学生构建一个有支持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明确该策略的基础在于,认识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解决问题的工具,还是预防问题的关键。首先,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至关重要。职业院校应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和工作坊,向受资助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对常见心理问题的认识、应对压力的有效方法等;以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并增强其面对生活挑战的信心和能力[3]。其次,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是该策略的又一重点。职业院校可在校内举办自我保护培训,教授学生认识和避免潜在的心理健康风险,如过度使用电子产品的危害等,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心理韧性尤为重要;同时,要让学生学会主动寻求帮助,寻求对象不仅是心理辅导员,也包括信任的师长和同伴,以便及时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此外,提高学生对心理问题的认知水平也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关键步骤。具体而言,可通过课堂讲解、情景模拟等多样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于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能力,如何区分正常的情绪波动与需要专业帮助的心理问题,让学生知道在面对心理压力时,哪些是自我调节可以解决的、哪些是需要求助于专业人士的。最后,职业院校可以举办运动会、读书会、志愿服务活动等,鼓励学生参与其中,让其体验到集体的温暖、友谊的力量,以及助人为乐带来的内心满足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3.2 疏导在后:着力职业院校受资助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与辅导

在职业院校中,针对受资助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采取前期的预防措施以外,还需要关注“疏导在后”的策略,即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与辅导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支持。在此过程当中,关键在于识别那些已经出现心理问题或者正处于心理危机中的学生,并为他们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和帮助,以促进其心理健康的恢复和增强。首先,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服务体系是实施这一策略的基础。职业院校应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并建立校内心理咨询中心,为学生提供方便可达的心理支持服务;或者与外部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合作,以拓宽心理咨询服务资源和渠道,确保所有需要帮助的学生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其次,要通过定期筛查,及时识别那些心理状态不稳定的学生,提前介入,避免问题恶化。此外,要根据受资助学生的实际需要,设计并实施一系列心理教育活动,如情绪管理工作坊、压力处理讲座、人际交往技能培训等,以此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更多心理健康知识和应对技能,增强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要注重个体化辅导和长期跟踪[4]。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和需要都是独特的,因此,心理咨询师应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提供个性化的辅导方案;同时,通过长期跟踪,及时了解学生的变化和进步,调整辅导计划,确保学生能够获得持续的支持和帮助。

3.3 建章立制:建立职业院校受资助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立体体系

要有效地解决职业院校受资助学生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单靠偶尔的干预或短期的咨询服务远远不够。职业院校需要从制度层面上建立一套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立体体系,为受资助学生提供全程、全方位的支持,并促进整个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系统化、规范化。首先,要制订专门的政策和规划。即职业院校需要根据自身条件和受资助学生的特点,制订一套心理健康教育政策和长远规划,涵盖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心理问题预防、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咨询服务以及心理教育资源配置等各个方面。如此,职业院校不仅能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和方向,还能确保这些规章制度在执行过程中有足够的支持。其次,要建立跨职能的工作机制。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进行需要多个部门协同工作,包括学生事务部、教务部、保健部等。这些部门应建立定期沟通和协调机制,共同承担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职责,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监测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等。此外,要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档案,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长期跟踪和记录。具体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心理健康数据库,实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动态监测和管理。这有助于职业院校在第一时间发现和干预学生的心理问题。最后,要加强与外部资源的连接,如与心理健康机构、专业组织等建立合作关系,引入外部资源支持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此对于提升心理咨询服务质量、丰富心理咨询服务内容等均有积极作用[5]。

3.4 举纲目张:探索构建职业院校受资助学生心理健康监测框架

看待问题需要从全局视角出发,但同时也要抓住要点和关键,以带动其他环节。在职业院校受资助学生心理干预过程中,一个全面、有效的心理健康监测框架,能科学评估受资助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并客观反映影响这一水平的因素和造成相关问题的原因,如此便于为制订和提供心理干预举措提供有力支持。具体而言,可基于以下步骤构建职业院校受资助学生心理健康监测框架。第一步,明确监测目标和内容。职业院校需要明确心理健康监测的主要目标,包括但不限于识别高风险学生群体、跟踪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评估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的效果等。在此基础上,要确定监测的具体内容,如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生活满意度、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状况等。第二步,构建多维度监测体系。一个有效的监测框架需要包含多维度的指标,不仅要涵盖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还应当考虑与学生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的学业、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因素。第三步,采用科学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职业院校可以通过定期的问卷调查、面谈、行为观察等多种方式收集数据。对于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则需要运用统计学和心理测量学的方法,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第四步,建立信息反馈和应对机制。职业院校需要建立一个高效的信息反馈机制,将监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通报给相关的教师和家长,并根据监测结果制订相应的支持计划和干预措施。值得注意的是,心理健康状况是不断变化的,因此监测工作应具有持续性和动态性。

4 结语

综上所述,职业院校在进行受资助学生心理干预的过程当中,首先要明确其心理特征,明确其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如此才能有针对性地制订干预举措。就实际情况来看,职业院校受资助学生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学习信心不足、情绪情感不定、人际关系不顺等,要想切实解决这些问题,促进职业院校学生全面发展,可有针对性地制订一系列心理干预策略,落实“预防在前,疏导在后”的基本工作机制,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立体体系和监测框架,不断提升职业院校受资助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嘉悦.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受资助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2(4):209-212.

[2] 王友.高职院校受资助学生心理健康的内涵、问题及教育途径[J].教师,2021(31):11-12.

[3] 曾芳.受资助高职生心理韧性状况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0(7):237-238.

[4] 曹奇.基于心理学的高职受资助艺术生思政教育模式调查分析[J].职教通讯,2020(2):87-93.

[5] 王莹.心理资本视角下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路径探析[J].广西教育,2019(31):123-124,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