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背景下解决高职院校学生“慢就业”情况的探索

2024-08-10 00:00:00苏菲
科教导刊 2024年21期

摘 要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正加速兴起新一轮的产业变革浪潮。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慢就业”现象更加凸显。如何借助人工智能实现“慢就业”破局、改变就业形势,成为高职院校密切关注的话题。文章以广西地区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分析高职院校学生“慢就业”现状,阐述人工智能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慢就业”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设计出“人工智能+就业氛围”“人工智能+就业服务”“人工智能+就业技能”三位一体模式,从而助力高职院校学生以人工智能为引擎,开启光明的就业前景。

关键词 人工智能;高职院校;学生“慢就业”;三位一体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2024.21.048

Exploration of Solving the "Slow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bstract Currently,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is accelerating a new wave of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In this context, the employment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has faced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and the phenomenon of "slow employment" has become more prominent. How to u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o break through slow employment and change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has become a topic of close concern for the entire vocational college. The article will take vocational colleges in Guangxi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low employment"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explain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of "slow employment"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design a three in one model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employment atmospher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employment services",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employment skills" to help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u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s the engine to open up bright employment prospects.

Keyword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vocational colleges; slow employment for students; three-in-one

人工智能推动整个社会实现数字化升级、便捷化运作、现代化建设。虽然其能促进社会进步,但也为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近几年高职院校学生逐年俱增,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冲击下,很多传统行业正处于转型状态,或濒临取缔,造成岗位锐减,增加了学生的就业难度,导致“慢就业”现象屡见不鲜,很多学生以继续深造、参加各类考试等方式逃避就业。然而,随着人工智能的持续发展,高职院校“慢就业”情况会进一步凸显。为确保高职院校学生获得稳定的职业,学校、企业、政府、社会应共同发力,借助人工智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使高职院校学生根据人工智能发展的需要培养个人能力、树立就业观,从而提高就业质量。

1 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慢就业”现状

1.1 就业岗位数量减少

人工智能时代,由人工智能技术衍生出的诸多产品和功能已融入各行各业,提高了业务的运行质效,但正因其便捷性、智能化的优势,很多技术性含量较低、依赖规则性体力、程式化非认知交互型的岗位被代替,导致就业岗位减少。从广西地区的大部分高职院校来看,旅游管理、电子商务、物流、学前教育等专业开设十分普遍,这些专业对应的岗位无须投入大量智力活动和繁难的技能,存在被替代的风险;而计算机、软件、汽修类等能够在人工智能领域占据一席之地的专业并不多见。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学生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而合适的就业岗位数量则呈递减趋势,这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学生无岗可选,增加了就业难度,“骑驴找马”“摸石头过河”“广泛撒网”等慢节奏的求职行为层出不穷,这是人工智能技术影响下就业岗位缩减的结果。

1.2 就业期望与实际情况相悖

很多高职院校学生对未来工作的期望值较高,追求高水平薪资、优厚的福利待遇、优质的办公环境,但实际就业岗位往往差强人意。尤其在人工智能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应用自动化技术开展工作,减少了对人力的需求和依赖,用工成本降低,普通工种工资待遇也随之降低。即便如此,很多学生始终如一地追求高薪优待,没有根据自身所学专业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联系、人工智能发展的需要选择就业岗位。此外,也有很多学生墨守成规,坚持专业靶向,力求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未敢尝试与人工智能技术相关的行业,间接限制了就业范围,导致就业迟缓。且受此影响,学生在毕业后很长一段时间持观望态度,没有找到合适的岗位,加重了“慢就业”情况。

2 人工智能领域对高职院校学生“慢就业”的影响

2.1 积极影响

人工智能视域下的“慢就业”能够激发创造效应,打破旧有就业模式。一是改变原有就业结构,促成一批新型职业“破土而出”。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产业链的横向延伸和纵向覆盖,拉动就业。以智能驾驶为例,在纵向产业链上,形成了“整车制造企业稳定就业+大型互联网企业吸纳就业+创新创业企业、服务配套企业、公共服务部门创造新就业”的产业发展模式;在横向产业链上,智能驾驶技术能够ZM3+Y+ixQ9ITjHTvLMJI+bY3n+uErvWkVVEl4RZKMjY=同时应用到农业生产、城市交通、海运等领域,诞生多样化就业需求,易于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时“放慢脚,迈开腿”,获得广阔的就业机会。二是重塑就业形态,开启灵活就业之路。例如,学生依托人工智能的衍生技术,自主寻求业务合作渠道,或自行开发项目,利用自身技能优势加速业务变现,比如借助open-ai撰写文章、绘制图画等,抑或是通过新媒体和“互联网+”技术开展直播等,在就业长跑中进行非全日制就业、短期就业、派遣就业、远程就业、个体承包就业、独立就业、自营就业、家庭合伙就业等。三是促进创新型人才和技能“蝶变”,提高就业质量。“慢就业”引导高职院校学生树立“先学习,后择业;先准备,后上岗”的理念,看准市场行情和经济形势,学习人工智能需要的关键技术,追求专业转型,例如编程、软件开发、信息传输、信息服务、技术性服务等,由依靠低端的劳动就业转向依靠创造力和实操技能就业,在以人工智能为主导的市场浪潮中实现“稳扎稳打”。

2.2 消极影响

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慢就业”现象也会产生消极影响。一是容易错过相关行业发展的最佳时机,延误新技术经验累积和职业成长。从实际情况看,不受人工智能冲击、或受人工智能冲击较轻的岗位对就业者的学历、学识、学习水平、创新精神等要求较高。尤其是领军型企业的岗位以及高精尖型岗位多数由“双一流”学校学生占据。而从业门槛较低的新型企业初出茅庐,提供的岗位数量不多,这就意味着高职院校学生在择业时没有足够的机会。同时,“慢就业”可能会延长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起步时间,并妨碍其未来职业发展和晋升。二是“慢就业”容易导致学生丧失工作信心,影响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生活质量。在长期找不到稳定或满意工作的过程中,学生会产生自我怀疑,在就业上会更加怠慢、被动,逐渐消磨心智。不仅如此,“慢就业”还会增加个人经济负担,难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且不利于施展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进而降低幸福感。

3 人工智能背景下解决高职院校学生“慢就业”现象的实践策略

3.1 营造“人工智能+就业氛围”:孕育良好的就业环境

人工智能背景下,政企校社应合力营造“人工智能+就业氛围”,孕育开放、创新、包容的就业环境,潜移默化地引导高职院校学生树立健全的就业观和就业意识形态。

其一,应放宽“人工智能+”新业态,创造丰富就业机会。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应持续放宽新型企业的准入条件,鼓励企业创新创业,促使“人工智能+”新业态在市场上充分涌流,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引导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打造人工智能、信创、通信等多种数字经济产业链,推进数字化工厂建设,实现数字业态与实体业态深度对接,发掘大量岗位需求,并与当地等高职院校进行共商共建,鼓励院校学生前来就业、创业,实现多样技术人才赋能“数字+企业”建设,为广西全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鲜血液,解决当地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难问题。

其二,创建社会组织,形成规模化就业扶持效应。例如,政企校社应联合发展“人工智能+”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公益性帮扶组织,在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传递、技能训练、岗位匹配等方面提供支持,助力学生顺利找到合适的工作。例如,广西地区各高校、企事业单位、各机构围绕推动高职院校学生跻身人工智能领域创新队伍开展合作,建立创新联盟。如邀请高职院校学生进驻南宁市人社局与东软集团共建的南宁―东软智慧人社联合创新实验室、广西大学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合作建立的大数据应用联合创新和人才孵化基地,形成高职院校学生数字智能“优生优育”窗口,并打造岗位衍生中心,让高职院校学生发现就业契机。

3.2 提供“人工智能+就业服务”:筑就坚实就业根基

人工智能背景下,政企校社应合力提供“人工智能+就业服务”,多措并举、多轨并行、多管齐下开辟就业信息传输渠道,凭借实时、灵活的就业指导打破原有的“信息孤岛”局面,筑牢就业根基。

其一,提供智能化就业服务,推动岗位需求与就业期待快速匹配。例如,创建和升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平台,通过运用先进的动态参数调整、数字分析、重要信息筛选等功能,为学生和企业传递个性化和针对性岗位供需指南,加强双方对彼此的了解。同时,为进一步提高就业率,引入30秒求职者个人介绍技术,支持学生在短时间内展示自己的学识、技能优势、专业特长等,简化以往烦琐的面试流程,易于企业全面评估学生是否适应岗位。再者,平台将设置前端全域覆盖、全过程监管、终端反馈的闭环式运行路径,确保学生和招聘企业都能及时接收信息,促进双方需求跟进把握。此外,将就业创业服务平台纳入招聘企业校园宣讲系统和学生就业服务管理系统,深化“互联网+”招聘格局,使学生就业更迅速、更便捷、更高效。

其二,打造品牌化就业服务,增强就业感召力。例如,政府、高校可联合创建“广西就业·前程似锦”微信公众号,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创建多个专题栏目,包括“广西就业之声”“广西就业科普”“广西就业见闻”“广西就业普法”“广西指点迷津”等,主题涵盖职业生涯规划、就业信息发布、技能训练组织等方面。其中,“广西就业见闻”取材全区高职院校学生的真实就业经历,讲述其从谋职、入职,再到职业成长整个过程的故事,鼓励学生以饱满的姿态和斗志昂扬的精神面对就业形势,引导学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对待严峻的就业问题,努力追求职业梦想。

3.3 开展“人工智能+就业技能培训”:练就过硬就业本领

人工智能背景下,政企校社应开展“人工智能+就业技能培训”,帮助高职院校学生培养过硬的就业技能,掌握“慢就业”破局密码,通过锤炼本领在技术革命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其一,搭建人工智能技术型人才培训链条,打通就业供需的“最后一公里”。例如,柳州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当地知名企业,携手打造技术创新工作坊。围绕软件测试,精准对接企业对软件技术的需求,定制应用型软件测试技能培训计划,包括创建科研平台、完善操作设备、开发培训课程和实训项目等,为学生提供“知行合一”式的培训服务,并开展岗前实习、师资力量培养、比赛、入职资质认证等活动,让高职院校学生在此学习、学精软件测试技术,实现技能累积、就职一步到位,缩短因漫无边际地等待岗位而浪费的时间,确保学生在就业时有明确的目标,并为用人单位输送技能过关的人才。

其二,加大对人工智能领域新职业培训的投入力度,赋予就业双重保障。例如,广西地区政府应通过制定政策支持、鼓励人力资源机构实施规范化的人工智能职业培训。对于规模大、耗时长的培训内容,应同时给予培训方和学生经济补贴,激发学生动力,吸引更多单位加入职业和技能培训项目开发行列,并动员广大高职院校学生参与人工智能领域职业和新技能的学习活动中。

4 总结

随着人工智能广泛深入地影响整个社会,高职院校学生应乘风而上,积极诊治被动、迟滞、逃避的“慢就业”病症,以更乐观的姿态和充沛的精力面对全新的就业局面,各方力量应通过营造优良就业环境、提供优质就业服务帮助学生练就过硬就业技能,帮助高职院校学生尽快融入人工智能领域,从而有效缓解慢就业现象。

参考文献

[1] 刘鑫琳,邹存伟.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研究[J].就业与保障,2023(4):34-36.

[2] 温晶.人工智能时代提升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力途径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5):156-157.

[3] 柴君鹏,刘亭亭,宋瑞莉.数字经济及人工智能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影响[J].今日财富(中国知识产权),2023(1):155-157.

[4] 方雅静.拥抱“人工智能”,高校学生就业工作的挑战与契机[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9(11):9-11.

[5] 高丽,马黎,代玉梅.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形势与改革研究[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2(2):6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