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产出的专业课程动态评价模式探索研究

2024-08-10 00:00:00毕颖于三三伞晓广
科教导刊 2024年21期

摘 要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学生个体的健康持续发展,有效的教学评价对于保障和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评价需在相对完整的学习过程终结后才能进行。近年来,各高校积极开展评价改革,但存在定位、管理、认识和方法上的偏离,没有形成评价的一致导向及其实践合力。文章通过分析现代专业课课堂的特点,明确专业课动态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探索形成性评价深入应用的突破口,构建面向产出专业课程的动态评价体系。

关键词 面向产出;专业课程;动态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2024.21.020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Dynamic Evaluation Model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Oriented to Output

Abstract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is to promote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 students, and effective teaching evalu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ensuring the improvement of school teaching quality. Traditional teaching evaluation can only be conducted at the end of a relatively complete learning process. In recent years, various universities have actively carried out evaluation reforms, but there have been deviations in positioning, management, understanding, and methods, and there has been no consistent guidance and practical synergy in evaluation.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professional course classrooms, clarifies the role of dynamic evaluation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explores breakthroughs in the deep application of formative evaluation, and constructs a dynamic evaluation system for output oriented professionalcourses.

Keywords output oriented; professional courses; dynamic evaluation

“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和教育强国建设,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导向和监督作用愈加受到高校的重视和关注。传统的教学评价以“一考定终身”的总结性评价为主,存在着评价指标形式化、评价内容程式化、评价方法偏量化、评价结果主观化等问题,更重要的是评价结果需要到学习周期结束才能有所体现,其对进行中的课程教学改进存在局限,即使通过评价发现了学生学习上的问题,“重置”的机会也已经丧失,影响课程考核成效、人才培养、学校育人目标达成。而过程评价通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真实表现,为课程后期的发展提供思路和方向,实现持续改进。形成性评价是以过程评价为基础的延展性评价,通过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预判、对照、观察、梳理、分析、思考、改进,实现“学生学得有效”。教师依据前期过程考核获得的连续、有效的教学反馈,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展和现存的问题,适时调整教学计划、重组教学活动、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设计等,充分发挥“教师教得有方”。

高校人才培养提倡“以学生为主体”,要求突出对学生发展情况及学习效果的评价,优化教育全过程。任课教师既要“抬头看天”,要低头“探路”,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的差异,以育人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挖掘教育的“内在价值”。本文探索形成性评价深入应用的突破口,构建面向产出专业课程动态评价体系,为实现从过程到结果的全面质量监控提供途径。

1 现代高校专业课课堂的特点

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和人才培养需求的升级,课堂要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过程既要重结论,也要重过程。关注学生知识获得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学生的情感体验、态度养成、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树立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1 创新教学

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是一个动态概念,教师作为教育创新的重要推动者,应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围绕“新”字,进行教学创新与改变,注重教学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全面发展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1.2 多元化教学

为满足学生的差异化需求,教学中对于教师教学基本功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应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接受现代学生群体的特征,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认知特点和精神需求,实现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给予不同的教学服务,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1.3 高质量教学

创新是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应有较高的专业素养,理顺教学知识与学科整体之间的逻辑关系,深度掌握学情,变换教学组织方式,让教学形式为教学内容服务,使学生在认知上,从低阶到高阶,在感性上,从漠视到热爱。

1.4 高效率教学

现代高校专业课程呈现出教学内容变化快、教研手段更新快、教研要求提升快、教研成果推广快的特点。教师需要及时适应专业课程的快速发展,在强化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加强与业界的合作和交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同时,教师也需要引导学生关注专业前沿和社会需求,培养其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

2 专业课动态评价的作用

评价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导向、监督、鉴定、管理、诊断和激励的作用,其目的不是甄别教育结果的好坏,而是寻找提升教育效果的突破口,实现教育结果螺旋上升式发展。由于教育活动的复杂性和灵活性,需要评价能够“百花齐放”,发挥所长。通过构建多元、动态、开放、可持续的课程评价体系,可以更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发展,不仅关注学生外显的知识和技能,还重视其内隐的、难以表征的素养。同时,使教学信息及时反馈、精准提醒、有效激励,进而增强师生自主、高效的教与学,发挥其为课程把脉,为成长助力的导向作用。

2.1 激励评价,引起共鸣

评价应发挥引导和激励的功能。学生学习的过程包括记忆、理解、表达、佐证以及应用五个阶段。只有学生认真地参与了学习,才能够自我表达所学,才能够具有批判思维,自觉地应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要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前提下,通过教学过程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予以学生肯定、表扬和鼓励,使学生获得自信和满足感的体验。拉近师生距离,使学生对学习和充满希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2 互动评价,交流互促

教师在教学中,适时利用“目标导学”“任务驱动”“问题导学”“自主探究”“互评互学”等交流活动,引导学生自我探索新知,提炼探索归纳知识。在提问和学习的过程中最大限度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来发展认知,实现交流互学促提升,评价驱动助改进。

2.3 过程评价,及时反馈

教学评价注重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相结合,普遍评价和个体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考核+结果性考核很好地体现了以上“三结合”,从学情、教学活动、教学反馈中观察、收集学习成效,了解学生学习的过程、结果以及与目标达成情况,发现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充分发挥评价的功能,进行有效诊断与针对性反馈。

2.4 总结评价,持续改进

结合教师收集、反馈的教学数据,学校对课程评价调查结果,多方把脉,总结分析。从教学设计、课程结构、学生交流、科技应用等方面为教师提供课程评价信息和整改建议,保障教学目标可操作。通过发挥总结评价对于课程建设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实现课程目标持续改进。

3 专业课过程评价体系构建

过程评价体系构建要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保持一致。教师接到教学任务,进行课程学情诊断,结合毕业要求,设定课程预期目标及成果。在课程目标的引导下,安排教学大纲、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评价和反馈途径等。在教学过程中设置课程的过程考核知识点和考核方式。根据过程考核结果,总结分析原因,评估学生学习状态,采取切实有效的帮扶措施。过程评价体系中,确定评价目标、设计任务、制订评分规则是考核的核心环节,其前沿部分是评价目标的确立路径,其后续部分是数据分析和结果运用。每一次的评价过程都是在前一次评价的基础上实现更高质量的目标和任务,通过“践行―目标―落实”“落实―评价―促进”两个层级递进的过程,教师可以更好地监控学生的学习进展,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适应学生的需求,提升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教育内涵发展。

4 专业课评价实施

4.1 过程考核方式

鉴于专业课的特殊性,可采取多样化过程考核方式,建议分为课堂和课后两方面进行过程考核。课堂过程考核不局限于课堂纪律、互动讨论、阶段测验等方式,鼓励学生精练阐述观点和论证过程。课后过程考核不局限于平时作业、小组研讨作业、教学实践活动等,鼓励学生采取提交课堂笔记等不增加额外课业负担的方式进行过程考核评价。

4.2 过程考核准备及布置

过程考核知识点应该在教学大纲和课程教案中详细列出。开课初期,授课教师应告知学生过程考核的成绩占比、次数、方式和相关具体要求,确保学生有充足的完成时间,避免过程考核作业集中布置,增加学生学习负担,影响教学进度和效果。

4.3 过程考核提交形式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如超星学习通、雨课堂、腾讯课堂、QQ群、微信群等学习交流平台进行考勤和互动教学,既节省时间又可存档记录。课后过程考核作业,可以手写拍照或电子文档的方式存档。

4.4 过程考核扩展

任课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学生就相应课程的学术问题进行延伸阅读和自主思考。教师可将相关学术问题纳入专业实验、生产实习、毕业论文选题、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大学生竞赛等实践教学活动,并适时提供帮助,组织学生讨论和答疑解惑。

4.5 过程考核思政点体现

在过程考核过程中,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寻找双方情感共鸣,设计基于案例、讨论、情景对话等教学载体的浸润式、对话式、反思式、实践式的教学模式,力求达到启智润心的思政成效。

4.6 过程考核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个体持续进步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通过有效的过程考核,观察每一次学习反馈、交流、测验后学生身上的变化,反思教学中的不足或是可进一步提升之处,为之后的教学总结经验。 结课后,回顾整个教学过程,评估学生的学习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并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相长。

5 专业课程目标达成与持续改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为中心”和“成果导向”,以反向设计和正向实施教学的方式,积极开展教学活动。教学活动作为实现课程目标的有效载体,教师通过把握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增进学生对课程评价体系的理解,引导其主动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促使课程目标在知识层面、能力层面和素质层面有效达成。通过跟踪和反馈课程评价体系的实施效果,提出评价体系的优化措施,并在下一轮授课时进行微调,使课程评价体系的实施效果在迭代中不断提升。

教育教学改革的最终落脚点在人才培养,本文力求探索建立以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以服务学生成长为中心的面向产出的教育教学过程形成性评价机制。将师生在教与学过程中的全部信息纳入教学评价范围,可以更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反馈和建议。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产生新的学习需求。如此循环,实现以学定教,以学评教,以学助教,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有效联通,保障学生学习成效,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提升教育品质。

参考文献

[1] 李志义,黎青青.过程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辨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视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5):6-11.

[2] 王永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底线”问题的解析与释疑——从课程目标达成评价谈起[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5):50-56.

[3] 严利东.与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相适应的成绩评价方式探索及实践——以省级一流课程合同法为例[J].高教学刊.2022,8(30):29-33.

[4] 张晓丽.考核方式改革教学的思考——内蒙古科技大学“美学”课程考核方式学生认知情况调研[J].教育教学论坛.2021(17):74-77.

[5] 胡燕,孔凡哲.思政课程混合式教学的过程性评价与教学干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43(9):165-172,188.

[6] 李佩骏.“教―学―做―评”合一——新课标视域下促进过程性评价的有效路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3,39(3):179-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