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硕士是学术研究和科技发展的新生储备军,规范硕士的学术研究行为,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提质增量。文章对经管类硕士的学术失范现状进行了总结归纳,分析了经管类硕士学术失范的内因与外因,最后结合人才需求的新形势、新要求,从高校、导师、技术应用、教学方式等方面提出经管类专业硕士学术规范的优化路径和对策建议。
关键词 经管硕士;大数据;学术规范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2024.21.013
Analysis of Strategies to Regulate the Academic Research of Master's Degree
i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Abstract Master's degree is the newborn reserve army of academic research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regulating the academic research behavior of master's degree is conducive to the increase in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The article summarizes and summari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cademic misconduct of masters i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analyzes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causes of academic misconduct of masters i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and finally proposes optimization paths and countermeasure suggestions about academic norms of masters i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in term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utors, technology application, teaching methods and other aspects in the light of the new situation and new requirements of the talent demand.
Keywords master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big data; academic norms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树立良好的学术道德,自觉遵守学术规范。学术道德是每个开展科研工作的师生都必须遵守的准则,但是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经管类专业硕士群体的学术失范行为在逐年增加,这意味着高校需要用新方法和新政策来提升经管类硕士的学术道德体系。社会所需求的经管类硕士是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和数字型专业人才,既要有看待问题的全球视野,还要有较强的数字化能力。硕士在刚刚进入学术研究时,都会先从科研模仿开始,尤其是经管类学生,但其稍不慎便易踏入模仿不足和数据篡改等陷阱中,造成学术失范。若放任学术失范行为扩散,不仅严重影响经管类硕士的培养质量,还会破坏以诚信为本的学术环境、浪费高校的学术资源、冲击学术在社会中的公信力。因此,防范硕士的学术失范行为是提升经管类硕士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课题,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提质增量。
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方便了信息与知识的获取,为经管类科研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空间。但不正确地使用大数据技术会容易产生学术失范行为。当代硕士都是数码产品的深度使用者,大数据技术的日趋成熟使隐性的硕士学术失范行为更加隐匿难防,论文中的学术失范检测和防控难度越来越大。同时,也容易过度依赖大数据技术和数字化软件,陷入大数据精准推送中的“信息茧房”,如过度依赖ChatGPT寻求答案会减弱硕士的批判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经管类硕士学术失范现状与表现形式
国外相关研究认为学术失范行为大致有5类,包括复杂化和模糊性行为、愚昧与粗心、故意欺诈、违背学术规则、诚实性失误。国内大量学者总结了常见的硕士学术失范现象,武晓峰[1]通过抽样调查高校硕士的学术行为,将硕士的学术失范行为划分为未标注引用、拼凑改造已有成果、伪造篡改论文中的数据、中外文互译、不当署名、一稿多投、代写论文等;向玉凡[2]认为学术失范有抄袭、剽窃、引而不注、篡改或伪造数据、一稿多投、侵吞他人成果、成果署名不真实等。
综上所述,高校中经管类硕士常犯的学术失范行为有:学术抄袭、裁剪相关论文内容拼凑出一篇文章、将外文文献的内容翻译后作为自己的内容使用、引用他人观点没有标注、参考文献随意填写、实证数据作假等。经管类专业的学术论文会有实证要求,硕士在进行实证论证分析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各种难以预料的情况,例如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符合假设要求,或者实证结果可能与预期不符。为了能达到与理论分析相一致的研究结论,不能在数据搜集或扩充上解决上述问题时,有部分人就会选择伪造或修改实证数据,或者随意篡改数据以支撑论文中的观点。这种造假行为不仅是对自己论文的不负责,也可能会误导研究相关问题的其他人,给科研环境造成不良影响,阻碍学术的良性发展。
数字学术资源建立后,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开始得到广泛运用,运用该系统能识别出简单的抄袭行为。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相对隐蔽的抄袭手段也能被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发现。但是,科研活动中大量隐性学术失范行为依然存在,并且会通过不断转换形式来包装隐藏失范行为,比如上文指出的伪造篡改实证数据就难以被系统发现。
2 经管类硕士学术失范的成因分析
2.1 经管类硕士学术失范的内因
2.1.1 对学术规范的主动性认知不足
缺乏对学术规范认知的经管类硕士,会很容易进行无意识的学术失范行为。问卷调查显示,部分硕士在正式撰写论文前没有参与过其他规范的科研活动,难以建立起规范的学术意识。同时,大部分硕士不认同写论文等学术能力对自己的未来事业有帮助,他们在读研期间仅仅在意能否毕业,只谋求获得更高的学历以便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或者是为了逃避较不友好的就业环境而选择读硕士,没有对科研和学术的追求,没有主动认知学术规范的意识,于是使用不正当的便捷手段,造成学术失范的后果。
2.1.2 学术研究能力欠缺
科研训练不够,自身的学术能力缺乏不足以支持硕士独立完成经管类科学研究活动,要产出一篇合格的经管类学术论文,硕士需要掌握多种科研能力,包括文献阅读能力、专业理论分析及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大数据搜集及处理等能力。一些硕士并不愿意花时间与精力阅读足够数量的国内外文献,不重视文献综述的基石作用。只有全身心投入科研,破除被动式学习习惯,对科研问题开展自觉、持续和深入的思考,才会有创新能力的提升。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对于硕士来说就是生产力,学会运用大数据等相关技术,能从繁杂机械的重复任务中解放出来,透过复杂万变的社会关系找到经济现象与理论的联系,分析或解决现实问题,提高创新能力。
2.1.3 学术压力下的急功近利
许多学者研究发现,学术压力与压力处理不当是硕士学术失范行为产生的重要影响因素。当下,许多高校对学术型硕士的学术要求较高,尤其是对毕业论文的学术要求。硕士的学位论文需要经过导师和专家的层层审核才能给予通过。面对学术压力和导师指导压力,很多硕士不堪重负,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舒缓过重的压力,很容易剑走偏锋,选择抄袭、代写等学术失范行为。
2.2 经管类硕士学术失范的外因
2.2.1 科研学术教育和资源配置不充分
经管类学科整体水平相对较高的学院能为硕士提供大量前沿的期刊、丰富的图书和数据库资料,硕士也会有更多机会参与导师的科研任务或各种前沿的国内外重要学术活动。学术会议、学术报告等科研类活动的开展,不仅拓展了硕士对学科领域研究热点、重点或前沿的了解,还对提高硕士的学术认同度以及树立学术信仰产生积极影响,更加认同与遵守学术规范。反之,经管类学科发展相对较弱的高校,其学术资源更新较慢,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的次数有限,难以形成良好的学术环境与氛围,硕士对学术规范相对陌生,容易无意识地做出学术失范行为。
2.2.2 导师对硕士科研的指导不到位
导师是硕士培养的首要责任人,导师的学术支持能有效促进硕士的科研创造力。经常关心学生科研学习的导师,会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在学生科学研究遇到困难时能及时提供建议与帮助,进而最大限度地激发硕士的学术创造力与创新精神。课题组前期的网络问卷调查显示,普通高校中导师与硕士之间能做到双向畅通交流的占比相对较低。大量硕士在学业和科研探索中处于散养状态,没有及时得到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沟通。
2.2.3 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影响
技术是把双刃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可能会削弱科研人员的主体意识,且对数据资源过度依赖形成不良的思维定式;容易导致伪造篡改研究数据等隐性学术失范行为增多,失范行为也更加隐蔽难查。但新技术也有助于科研相关信息资源的获取与应用。在现实的科学研究与学习中,要辩证地看待和正确地使运用大数据技术,而这对硕士的科研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般而言,经管类学生相较于理工类学生对大数据技术的理解速度更慢,运用能力更弱,更容易受到大数据技术的不利影响,陷入隐形学术失范。
3 各学术主体规范经管类硕士学术研究的对策
3.1 高校合理规划经管类硕士学术教育工作
在经管类硕士学术失范的防范工作中,学校的责任十分重要。面对硕士不同的成长阶段,应结合学科特色创新性地设计专项学术训练,逐步引导经管类硕士提升自身的学术创新意识。及时更新相关技术类课程内容,以服务于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培养过程中,高校还要加强对各教育环节的监督力度与管理力度,打造规范的硕士培养模式。
优化学术环境和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氛围也不容忽视。科研需要长期的知识积淀,优良的学术环境会引导硕士踏实地开展学习和研究活动。合理利用结果导向评估硕士的学术贡献,适量考虑将硕士在科研过程中的努力纳入评价体系,缓解硕士科研初期面临较大的论文压力。当然,对于漠视学术要求的硕士,高校要予以警告,并要求其整改。
3.2 导师要强化责任意识
硕士导师作为硕士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全方位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业与科研。导师要在科研诚信和学术规范方面作出示范,将诚实守信和道德教育融入培养过程,并且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社会,将研究深入社会发展的过程,将所学知识和所探究的学术成果转化为社会需求[3]。在引导教育硕士的过程中,导师可以灵活运用智能系统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硕士导师灵活运用智能系统能得出针对性的个性化引导策略,辅助培养或者提高硕士的科研能力,提升其对科研学术的投入度。这有利于解决经管类硕士教育过于模式化和固定化的困境。
3.3 经管类硕士要增强对学术角色的身份认同感
经管类硕士在校期间通过认真参与各种学术活动和专业课程的学习,能充分认识到学术规范的严肃性,不断将学术人格内生化。硕士在学术能力发展的初期,需要模仿学习各种科研技能。这需要硕士在模仿的基础上融入独立的思考,用自己熟悉的研究方法与数量模型等方式进行转化,并与所学的知识体系进行多方面对比吸收,在大量自主科研训练中达到熟练运用。面临科研上的难题与阻碍,硕士除了主动与课题组其他成员一起讨论,还可在各类虚拟学术社区中积极寻找互相认可的“学术搭子”一起在线探索前沿科研知识。
3.4 运用大数据技术防范学术失范现象
“大数据+机器学习”构建的人工智能分析检测平台,可以较准确地检测出隐性的学术失范行为。未来,学术工作中大规模地使用这种工具,便可以更高效地防范更隐蔽的学术失范行为。
3.5 产学研联合培养
将知识能力与社会实践相匹配有利于提升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术创新,防范学术失范,培育出优秀的经管类应用型人才[4]。高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建立数字化商业模式的实务实训,搭建仿真应用场景和实验平台,将相关特色企业的商业理念、业务流程、项目模式融入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时刻关注经济和教育中的实时变化,动态更新教学实践内容,不断拓展最新和最典型的案例,紧密结合大数据产业发展技术,逐渐提升综合型、交叉型和创新型实践项目的比重,用真实的商业案例打造有指导意义的实训项目,切实提升硕士对复杂的现实经济管理问题的认知程度和解决能力。
依托多种大数据平台,高校可联合企业和科研院所打造“学科—团队—项目—平台”模式,整合多种资源,将学科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入对接。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打通理论研究、实际应用、产业化生产之间的通道,并支持多种形式的国际学术合作和教育项目合作。硕士的眼界和思维区域在丰富的活动和实践中得到拓宽,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有效提高,拥有大量素材进行学术创造,有利于规范的学术研究。
参考文献
[1] 武晓峰,王磊,张颖.我国研究生学风和学术道德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3):18-23.
[2] 向玉凡.制度路径下研究生学术失范治理初探[J].高教探索,2017(8):67-72.
[3] 李思思,ChangZhu,李莎莎.大学教师的学术权力感知何以促动建言行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2(6):54-64.
[4] 吕英,黎光明,郑茜.产学研融合视域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优化路径——基于双案例的对比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2,42(20):113-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