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高段国学经典教学的开展策略

2024-08-08 00:00:00段小丽
幸福家庭 2024年7期
关键词:国学语文文化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关键阶段,也是其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国学经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学习国学经典,对塑造学生的思想观念、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重要作用。小学语的文教师作为语文课堂上开展国学经典教学的关键角色,应当秉持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让学生受到国学经典的熏陶,引导学生领悟与吸收国学经典,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如何制订小学语文高段国学经典教学方案是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探索的重点课题,也是小学语文教师肩负的重要使命。

一、小学语文高段开展国学经典教学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国学素养

广义而言,国学涵盖中国历代丰富的文化传承与学术积淀,涉及文学、历史、哲学、地理、书画、音乐、医学和建筑等诸多领域。国学经典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了中华民族历经千年沧桑而积淀下的智慧,蕴含深厚的文化知识和思想精髓。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积极融入国学经典教学,引导学生从幼年起亲近并接触传统文化,深刻感受国学经典的独特魅力与内涵,不仅能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还能培育他们的国学素养,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坚实基础。

(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国学经典涵盖诸子百家的诸

多著作,其内容丰富多彩,包含了孝顺长辈、敬老爱幼、尊师重教等中华传统美德和礼仪规范,蕴含着深刻的人生道理,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优质的素材。在小学语文高段教学中融入国学经典,不仅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还能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通过学习国学经典,学生能够领略到为人处世的哲学与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为其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石。

(三)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国学经典之作大多韵律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适合小学生诵读。正如古人所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学生能深刻领悟作品的核心思想,并结合自身成长历程进行反思与探索,从而洞悉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此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其整体思维水平。

二、小学语文高段开展国学经典教学的实践要点

(一)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合适的教学内容是学生深入学习国学经典的基石。虽然国学经典的内涵深刻、丰富,但是小学高段学生的学习能力稍显不足,难以充分理解和把握国学经典中的抽象概念与核心要点。而超出学生理解能力范围的教学内容,不仅会给学生带来过大的学习压力,还会损害其学习自信心,难以激发其对国学知识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授国学经典时,应当以学生为主体,选择富有针对性且契合学生水平的教学内容,以便学生学习和理解。

(二)灵活调整教学方式

鉴于国学经典的内容博大精深、丰富多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遵循多样化教学的原则,灵活调整教学方式,采用丰富有趣的教学手段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这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国学经典学习的认同感,促进他们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小学语文高段开展国学经典教学的实践措施

(一)重视诵读引导,引导学生汲取国学文化精髓

诵读是小学生接触和学习国学经典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他们关注国学经典、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有效途径。小学阶段的国学经典文章多具有言简意赅、韵律和谐的特点。在小学语文高段教学中,教师适时组织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使他们在脑海中逐步勾勒古诗词所描绘的生动画面,通过深入思考文言文情节的内涵,自然而然地沉浸于文学意境之中;另一方面,持续开展诵读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养成正确且持久的国学经典诵读习惯,引导他们不断地汲取国学文化的精髓。

例如,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有多篇古诗词,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素材,集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指导。首先,教师要确保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古诗词,并正确运用普通话进行诵读(避免出现使用方言或发生误读的情况);其次,在熟读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感知古诗词的韵律之美,学会根据音节的变化自然运用停顿、重音、语调变化等技巧;最后,教师要指导学生深入领悟古诗词的意蕴,学会抓住关键语句,对重点意象进行品味和联想,从而捕捉作者的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当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了国学经典的诵读技巧后,教师还需注重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老子》《诗经》《唐诗三百首》等国学经典读物,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丰富的国学文化,这有助于学生长期、稳定地学习和传承国学文化。

(二)采取情境教学法,增强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效果

国学经典主要以文言文为载体,这给学生理解国学经典带来了较大的挑战。情境教学法作为语文教学的经典方法,可以帮助教师将抽象内容转化为具体情境。教师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多种方式创设学习国学经典的具体情境,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直观感受文章意境、丰富感官体验、激活学习思维,从而更好地领悟国学经典。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伯牙鼓琴》一文为例。该文选自《吕氏春秋》,以简练的文字展现了俞伯牙与钟子期之间深厚的情谊,其中“高山流水遇知音”更是成了国学经典中的传世佳话,这对于培养学生珍视真挚友情的品质具有积极意义。然而,文言文对学生的断句能力和古今异义词掌握水平要求较高,这使许多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感到困难重重。为此,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播放以《伯牙鼓琴》为主题的动画片,将晦涩难懂的文言文转化为生动形象的画面。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动画内容与课文内容,探寻并理解相关情节与内涵。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并针对学生遇到的疑难字词及时给予解答,从而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深入思考与全面理解。待学生看完动画并基本厘清文章脉络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主动分享观后感,让学生表达对伯牙摔琴绝弦这一行为的看法或阐述让自己深受感动的细节。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对文章的知识点进行细致讲解,让学生在充满好奇与热情的学习状态下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三)丰富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国学经典的感悟

国学经典作为塑造学生品行的深厚文化基石,能够让学生领会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使学生通过深入理解和学习,将其智慧外化于行,内化于心。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依据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活动形式,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加深对国学经典知识的理解。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书戴嵩画牛》一文为例。该文选自北宋文豪苏轼所著的《东坡志林》。文章体现了杜处士谦虚、客观和牧童善于观察、敢于质疑的优良品质,行文精炼,但部分学生因为生活阅历有限,难以领悟其深层含义。对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当寻求更有效的方式,使文章内容更易于理解,以确保学生能够切实领会其内涵。鉴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多喜爱生动有趣的事物,教师可以基于《书戴嵩画牛》的内容设计一系列能够让学生体验、发现、总结的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观看相关视频,开展绘画活动,再让其比较自己的作品与《斗牛图》的差异,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

教师开展契合文章主题的趣味活动,不仅可以弥补学生因自身经验缺乏而难以深刻理解文章的不足,还可以促进学生感悟经典作品,开阔其视野,丰富其见解,有助于学生切实学习和践行文章中所倡导的优秀品质。

(四)联系经典故事,引导学生体会国学文化

国学经典深邃广博、内涵丰富,学生在接触和了解国学经典的过程中,不应局限于古诗词和文言文。小学语文课本中文言文诗词的篇目是有限的,而国学经典的内涵延伸是无限的。对此,教师在实施语文教学时,可以通过主题拓展的方式,从现代文中引出国学经典,或者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课堂上接触国学经典,进一步加深国学经典对学生的影响。

例如,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设有以“读书”为主题的单元,其中第八单元《古人谈读书》《忆读书》等篇章均聚焦于读书的正确方法及重要意义。在整个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孟母断机”“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等国学经典故事,或在课堂尾声为学生讲述这些富有教育意义的国学经典故事,引导学生体会国学文化。

(五)营造国学氛围,提升学生国学素养

小学生正处于认知世界的初级阶段,具备较强的可塑性,对外界环境充满好奇。鉴于学生的这些特点,教师可以积极探索并拓展国学经典的教学途径,将教学场所从课堂延伸至校园乃至家庭,营造多方联动的教学氛围。

具体而言,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校园文化墙上进行创作,展示《论语》《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经典,还可以结合“六一”儿童节和校庆等活动,组织学生编排并表演以国学经典为主题的话剧或舞蹈剧,让学生在创作中感受国学经典的魅力。此外,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家中制作团扇、油纸伞等传统手工艺品,让其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上述方式,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浓厚的国学氛围,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国学素养。

(六)重视学习反馈,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小学阶段国学经典的高效教学依赖于完善且系统化的教学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反思,让学生在总结与反馈中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在国学经典的诵读培养环节,教师应鼓励学生自读自悟。对于诵读国学经典确有困难的学生,教师不应作过高要求,而要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以激发其学习动力。在学习成果评价环节,教师可以运用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给予学生表达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以调动其学习国学经典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在每学期的期末收集反馈意见,全面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设置“国学文化标兵”“国学学习榜样”等荣誉称号,授予表现优秀的学生,以促进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结语

开展国学经典教学活动,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国学经典教学,依照小学高段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总结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并在实际教学中将国学经典真正融入学生的语文学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与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者单位:深圳市宝安区桥头学校)

猜你喜欢
国学语文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垂”改成“掉”,好不好?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1年35期)2022-01-18 06:05:52
谁远谁近?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中国漫画(2016年3期)2016-06-20 06:32:48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