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教材数与代数领域的对比分析及教学启示

2024-08-08 00:00:00葛菁菁刘桂宏
幸福家庭 2024年7期
关键词:栏目中华教材

我国古代的数学成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2021年,教育部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在中小学数学课程教材中纳入我国传统数学内容,对于学生感悟中华民族智慧与创造、增强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要求“选取我国数学典籍、数学家的发现发明创造及人物传记等具体内容在课程教材中呈现。”同时,《指南》对小学数学数与代数领域的教学提出了系统化、科学化的要求。此外,《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要“关注数学学科发展前沿与数学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此可见,小学数学教育不仅承担着传授知识、立德树人的重任,还肩负着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

数与代数领域是小学数学的主要教学内容,也是基础教育阶段数学学科的重要教学内容。学生对数与代数领域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其数学学习的效果。小学数学教材作为落实国家课程标准的重要载体,不仅是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还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力抓手。故从教材的角度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数学教育的融合是十分必要的。

笔者以CNKI(中国知网)与万方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学数学教科书”作为检索条件,发现目前大部分文献都从整册书的角度对教材进行研究,从某一领域的角度开展的研究几乎没有。因此,笔者根据《指南》的要求,将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三个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中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从栏目分布、内容分布、呈现方式和功能运用四个方面,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各个版本小学数学教材中数与代数领域的表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以供参考。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栏目分布

在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这三个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分别分布在引文、例题、练习题与阅读材料这四个栏目中。栏目分布详情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在栏目分布方面,引文相关栏目分布最少,练习题相关栏目分布最多,且练习题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数量均超过了栏目总数量的一半。笔者认为,这是因为练习题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占比是最高的。因此,在练习题部分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有助于发挥小学数学教材的育人作用。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内容分布

依据三个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内容可以分为内部构成和外部构成。其中,外部构成包括传统科技文化、传统民俗文化、传统文学文化、传统艺术文化与古代数学文化,内部构成包括民族精神、伦理道德意识、生态文明意识与奋斗精神。

外部构成中的传统科技文化主要指古代的天文、地理、医学等内容,传统民俗文化主要指节日习俗、饮食文化与民族服饰等,传统文学文化主要指古代的文学作品等,传统艺术文化主要指古代的建筑、音乐与舞蹈等,古代数学文化主要指古代著名的数学家及其数学著作、数学工具等。例如,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生活中的大数”的练习题中出现了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科技文化;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中出现了分粽子的情境,体现了端午节的传统民俗文化;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除法”出现了孙悟空、唐僧和猪八戒分橘子的故事,体现了传统文学文化;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比例”的习题中出现了精美的三幅剪纸图案,体现了传统艺术文化。

内部构成包括民族精神、伦理道德意识、生态文明意识与奋斗精神等方面。例如,北师大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年、月、日”中提及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侧面传达爱国主义精神与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中送菜椒给敬老院老人食用的例题,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加与减”的例题涉及“回收废电池”,体现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生态文明意识;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中种植草莓的例题,体现了自力更生,自给自足的奋斗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三个版本数学教材中出现的次数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人教版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出现的次数最多,其次是苏教版,最少的是北师大版。这三个版本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生态文明意识、古代数学文化出现的次数都较多,而在伦理道德意识、科技文化与文学文化出现的次数都较少。从整体上看,三个版本教材中内在构成的占比要小于外部构成的占比。这表明教科书的编制与排版均更加关注学生的知识需求,更容易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热情与渴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呈现方式

按照三个版本教材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图文的呈现方式,可以将其分为文字、图片、以文字为主和以图片为主四种方式,即文字的呈现方式表示呈现的内容全部是文字;图片的呈现方式是指以纯图片的形式出现在教材中;以文字为主的呈现方式是指呈现出来的内容既有文字又有图片,但文字的占比大于图片的占比;以图片为主的呈现方式是指呈现出来的内容既有文字又有图片,但图片的占比大于文字的占比。

按照上述划分,三个版本的教科书以图文呈现方式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分布情况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三个版本教材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呈现方式都是以图片的呈现方式为主。这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符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功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功能分为三种,分别为情境导入、知识应用、拓展探究。

情境导入是指在教材中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具有创设情境的功能。

例如,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加与减(二)”中,通过三名学生捡垃圾的图片和文字介绍能够彰显环保主题,有助于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知识应用是将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运用于数学问题中,通常在习题中涉及较多。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中有中国结元素的练习题,这不仅能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还能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与巩固。

拓展探究是指在教材中出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介绍,通常在“你知道吗”栏目中出现。例如,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中的“你知道吗”栏目介绍了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的故事,展示了我国古代数学文化。

教材中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功能的内容分布情况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在三个版本教材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知识应用的功能上占比最高,其原因可能是知识应用多体现在习题中,且教科书中习题占比较高。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情境导入的功能上占比次之,其原因是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创设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传统文化并激发学习兴趣。明确传统文化在教材中的功能定位,对于指导教师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教授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学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五、启示与建议

(一)深度挖掘教材,适度拓展教材

教材是课程内容呈现的主要载体,是师生进行教学活动时所使用的重要工具,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与素材。因此,教师要从教材入手,深度挖掘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懂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发挥其教学作用。笔者分析教材后发现,部分教材在某些单元或板块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丰富,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对这部分内容进行适当拓展和补充。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把握好拓展的内容与体量。在内容方面,所拓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需要与小学数学学科知识密切相关,要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并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需要相结合。在数量方面,要以数学学科知识为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为辅,坚持适度原则。

(二)不局限教学阵地,增加教学渠道

课堂是进行教学的主要阵地,但不是唯一渠道。教师在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时,可以将课内与课外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课外实践活动是教学的重要渠道之一,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丰富有趣的课外实践活动,实现课堂内外知识的有效衔接。这不仅能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还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三)采用情境教学法,拉近学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距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会在引文栏目部分采用情境教学法。但笔者对三个版本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栏目分布整理分析后发现,练习题栏目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是最多的,而部分教师在进行习题课讲授时,通常采用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往往会忽视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使呈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较为单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理解和认同。

(作者单位:伊犁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栏目中华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关于栏目的要求
栏目主持人语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5:02:00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2:17:28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6:22:44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0:0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