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是重要的基础学科,数学作业练习是培养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优秀的数学作业设计既能帮助学生巩固数学概念、公式以及性质定理,又能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数学作业的内容缺乏吸引力,导致部分学生处于被动完成作业状态,缺乏主动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在“双减”政策下,教师要进一步优化作业设计,增强数学作业的趣味性与有效性,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主观能动性,全面提升作业质量,促进学生数学能力提高。
一、基于“双减”政策的层次化作业设计
学生之间具有个体差异性,同样的习题内容,不同学生会有不同的练习体验,需要花费的时间也有所不同。“双减”政策要求小学生的课外书面作业的完成时长不超过一个小时。在这一背景下,层次化作业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练习需求。因此,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数学认知能力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从而有效提高作业设计的质量。
一方面,教师可以设计面向班级全体学生的基础类习题。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节“笔算乘法”为例。教师在完成知识讲解后,可以设计以下类型的作业习题:一是列竖式计算的两位数乘法计算,包括23×13、33×31、43×12、11×22等算式;二是计算步骤错误、要求学生改正的练习;三是简单的两位数乘法的练习,如“筒状盒子内有12个羽毛球,每一筒羽毛球12元,老张买了12筒羽毛球,问老张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随后,教师应该督促全班学生积极分析、解答上述问题,帮助他们巩固两位数笔算乘法的计算原理,提高运算能力。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设计面向班级部分学生的拓展选做类习题。具体习题为考核学生单价、数量和总价等数量关系的数学问题,例如,“李老师带600元去商店买足球,发现足球的单价高于45元,买了12个足球后,钱还没花完,足球的单价可能是多少?如果买完足球后剩余24元,足球的单价是多少?”教师也可以设计关于速度、路程、时间等数量关系中难度较大的习题,引导部分学生在分析清楚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列出相应算式,通过计算得出最终答案,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二、基于“双减”政策的趣味化作业设计
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投入作业练习的源动力。当学生具备了浓厚的作业练习兴趣,他们就会积极分析数学习题考核的知识点,主动总结不同习题类型的解题思路与方法。“双减”政策要求提升作业质量,而学生是作业练习的主体,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作业练习情感体验,设计符合学生兴趣和认知特点的作业内容,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作业练习效果。
教师可以设计调查类数学作业。当学生发现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时,他们就会保持持久而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身于作业练习之中。在完成调查类作业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学会运用数学思维去观察和分析生活现象。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了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复式统计表”相关内容后,教师可以设计调查类作业,让学生调查2024年1月份的天气情况与2023年1月份的天气情况,并让学生将其以复式统计表的方式呈现出来。学生可以通过在互联网搜索的方式查看具体年月的天气情况,详细记录晴天的天数、雨雪天的天数以及多云的天数等。
教师还可以设计操作类数学作业。学生对数学操作活动的兴趣非常浓厚,无论是折纸类的数学操作,还是小正方体的拼摆操作,或是测量、称重类操作,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保持积极、专注的操作状态。在操作类作业练习中,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分析、推理和创造,提高自身的观察、想象和推理能力。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制作活动日历”时,教师可以设计操作类作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后准备4个小正方体木块和一个能盛下所有木块的底座(没有木块可以用正方体纸盒代替),然后引导学生运用4个小正方体正确表示月份、具体星期和日期。学生在小组内可以分工合作,如有的负责准备材料,有的负责制作表示年份的小木块,有的负责运用木块呈现最终的日历等,从而通力合作高效完成作业。
三、基于“双减”政策的开放性作业设计
开放类数学作业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数学认知能力自主完成该类作业。该类型的作业打破了学生对数学作业的刻板印象,能有效提高学生作业练习的积极性。“双减”政策强调提升作业质量,强调作业内容的多元化。因此,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开放类数学作业,并引导学生发挥创造力作答,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运用多种方法解答的数学问题。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除法是一位数的除法”之后,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开放式作业:三年级有女生156人,男生124人,劳动实践活动中每4人一组,一共可以分多少组?在解答过程中,有的学生用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总和除以4,然后求得最终的组数,有的学生分别用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除以4,然后将男生组数与女生组数相加,求得最终的组数。
教师还可以设计开放类习题。例如,教师可以给出已知信息“A商店8支装的牙刷套盒32元,B商店2支装的牙刷套盒9元”,然后引导学生结合已知信息,自主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出数学算式、计算答案。在解题过程中,学生可以自主提出多个问题,或是A商店的牙刷单价,或是B商店的牙刷单价,或是哪一个商店的牙刷价格更低等。
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情境自主设计数学问题,并进行解答。学生可以自主设计运用除法计算的数学问题,也可以自主设计运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在自主设计数学问题模式下,学生需要先确定数量关系,然后思考生活中能够体现这一数量关系的情境,最终将其用语言文字描述出来。学生在自主设计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会将数学知识点与日常生活进行有效衔接,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审题能力和数学问题解答能力。
四、基于“双减”政策的整理类作业设计
数学知识的系统性非常强,且单元内的每一小节内容都与单元主题密切相关。学生只有养成整理单元内容的良好习惯,才能将零散的数学知识点串联,构建成的知识体系,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做到举一反三。在“双减”政策下,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整理教材知识点,培养学生整理归纳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数学作业练习的效率。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整理某一单元的数学知识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每教授完一个单元内容后,教师都会引导学生复习单元内容,而且很多教辅资料上也有单元知识内容的结构框架。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绘制数学单元知识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构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例如,在教授了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的相关内容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总结小数的读写规则、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和进行小数加减运算的技巧等知识点,并让学生将其以图文并茂的思维导图方式呈现出来。这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运算能力。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整理某一类型的数学问题。尽管数学习题千变万化,但是很多数学问题考核的都是同一个知识点,运用的都是同一种数学思维。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相同类型的数学问题整理到一起。例如,针对除法问题中的“和倍问题”,教师可以设计以下3个习题。一是“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46厘米,已知长是宽的2倍,问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二是“参观科技馆的成人人数是儿童的2倍,如果一共有456人参观,儿童有多少人?”三是“被除数与除数的和是720,商是5,被除数和除数各是多少?”在学生正确解答上述习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这类题目的解答思路,归纳“和倍问题”的等量关系,以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五、基于“双减”政策的预习类作业设计
传统模式下的数学作业设计以巩固练习为主,注重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在“双减”政策下,课堂成为学生构建数学知识体系的主阵地,教师应让课堂上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发挥最大的价值。因此,教师有必要设计预习类作业。预习类作业练习不仅能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教师课堂讲授的效率。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可以在课前设计导学案,并在导学案中呈现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数学知识点及数学问题,让学生自主预习。学生可以一边阅读教材内容,一边分析导学案中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自主探究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同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运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来计算不同大小长方形的面积的例题,让学生在预习阶段自主准备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并自主测量、计算不同大小长方形的面积,并将数据填写到例题中,经历推导长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六、基于“双减”政策的信息化作业设计
所谓信息化作业,即学生借助信息化学习平台、移动终端设备等开展作业练习的一种方式。教育信息化是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学生对电子产品的兴趣非常浓厚,他们喜欢借助网络教育资源、线上学习平台进行拓展学习,喜欢借助移动终端设备来开展作业练习。如今,网络教育资源越来越丰富,线上学习平台的功能越来越完善。其中,线上学习平台具备生动直观、互动性强的特点,能及时判断学生作业的正误,自动生成错题集,并及时向学生反馈。因此,在“双减”政策下,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信息化作业设计的优势,提升作业设计的质量,组织学生参与信息化的数学作业练习活动。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一)”相关内容后,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学习平台设计多元化的数学习题,如给出一个含有多个建筑物的平面示意图,让学生分析各个建筑物在平面图中的方位,并描述各个建筑物的相对方向等。由于该单元的习题类型以图片的观察和分析为主,所以作业习题中会出现大量图片。教师借助信息化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呈现提前设计好的图片,从而节省学生的抄题时间,并给学生观察与分析图片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在设计好信息化作业之后,教师要督促学生及时完成习题并提交,并结合信息化平台自动生成的数据,了解学生的易错题和习题解答时间。
七、基于“双减”政策的作业检查与评价
作业检查与评价是作业设计的重要环节。传统模式下的作业检查与评价形式比较单一,教师检查学生作业时一般会运用简单的符号进行批改。在“双减”政策下,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作业内容开展多元化评价,即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充分发挥评价的促进、激励作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对作业的态度、作业练习时长和完成习题的准确率,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灵活调整教学内容与进度,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实际情况。教师可以将对学生的作业检查情况,以书面语的形式批注在学生的作业本上,以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增强学生完成数学作业练习的自信心。
教师还应该注重作业评价的激励性,即教师的评价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解题习惯。例如,在批注中,教师应该表达对学生的正面期望与鼓励;在电子表格评价中,教师应该记录并总结学生的点滴进步,以鼓励学生继续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不断努力提升自我。
(作者单位:
甘肃省永靖县小岭乡小岭中心小学)